
比尔·布兰德同志
编者按:本文改编自永恒火炬公众号发布的《苏联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阶段》一文,其原作者为反修正主义活动家比尔·布兰德同志,由永恒火炬翻译成中文,本文改编时已经获得该公众号授权。大约一个月前笔者偶然发现了这篇佳作,然其篇幅过长,部分论证较为繁琐,故萌生精简改编之意;经永恒火炬诸君同意后开始动笔,今日终于完篇。本文在内容上更为精简,侧重亦有所不同,欢迎各位品鉴,若想窥得全豹,亦可在永恒火炬公众号找到原文,最后再次感谢永恒火炬诸君的支持和鼓励。
比尔·布兰德的论述不仅仅是对苏联资本主义复辟问题的新见解,其对三大资本主义集团的分析更是在前社会主义阵营具有普遍性。杜牧有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所谓“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大概就是如此吧!
根据比尔·布兰德(Bill Bland)同志在The Restoration of Capit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一书中的论述,苏联在1965年的经济改革之后形成的社会制度是一种由重工业资本主导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苏共在其中充当法西斯,即重工业资本集团用以确保其主导地位的政治工具——苏联社会事实上的根本的资本主义特征被一层假社会主义的外衣掩盖了。然而,在苏联历史的最后时期,即1980年之后,重工业资本集团主导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它和另外一个资本集团——后来是另外两个资本集团之间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又决定着后期苏联政治的走向及其连带的社会经济变化。三大资本集团的基本概况如下:第一大政治集团与党的机构紧密关联,代表占据主导地位的重工业资本。由于这一集团倾向于保留假社会主义的门面并籍此掌控经济,通常被描绘成 “保守”的。它由叶戈尔·利加切夫(Yegor Ligachev)和根纳季·亚纳耶夫(Gennady Yanayev)领导,前者于1983年5月成为中央委员会组织部的领导人,后者于1990年7月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于1990年12月成为苏联副总统。第二大政治集团代表苏联国内的其他资本和外资。由于该集团倾向于“自由企业”和”政治制度民主化”,这就促使他们去打破第一集团对国家的控制,但又保留中央集权的联邦国家机构;该集团则经常被描绘成“激进”或者“改革”的。它由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领导,其人于1978年11月成为苏共中央负责农业工作的委员,1980年10月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成为苏共总书记,1988年10月成为苏联国家总统。第三大政治集团是在1990的秋天从第二集团中分裂出来的。分裂后,第二集团依然以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为首,主要代表苏联首都轻工业部门的利益,被称为“激进派”。第三集团则由鲍里斯·叶利钦领导,主要代表由俄罗斯(加盟国)资本与外国帝国主义资本之联盟的利益,被称为“极端激进派。”它们之间最大的政策差异在于,前者希望为苏联保留一个还算紧密的联邦国家结构,而后者希望用一个宽松得多的联邦国家结构来代替苏联。为了加强自身相对于第一和第二集团的影响,第三集团采取了在苏联内加强俄罗斯联邦国家影响的策略。1980年至1985年间,第一大集团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改革”进程受到阻碍;而戈尔巴乔夫时期,即1985年到1990年间,则是第二大集团占据主导地位。戈尔巴乔夫一上台,就迅速地巩固了他的个人权力,还打着“反对腐败和低效”的幌子替换了一大批主要的加盟国和党的官员,集中精力清除勃列日涅夫政权的残部,从而确保改革进行。然而,改革大大恶化了苏联的经济形势。例如,通货膨胀加剧,预算赤字增长(到1988年赤字已经上升GDP到10%以上)国家硬货币债务上升(1991年底达80亿美元),失业率上升等。在改革之下,经济从停滞走向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危机进一步加深。到了1991年,苏联经济已经面临全面崩溃。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政策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所谓的“民主化”,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第一集团(利加切夫/亚纳耶夫)的权力,增加第二集团(戈尔巴乔夫)的权力。1990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引入新的总统职位,并废除宪法第6条。由此,苏共放弃了宪法保证的领导地位。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外交旨在寻求与西方的友好乃至依附,意在鼓励外国在苏联投资。“激进”修正主义集团的分裂发生在1990年的秋天,如前所述,第三集团希望用一个宽松得多的联邦国家结构来代替苏联;为了加强自身相对于第一和第二集团的影响,第三集团采取了在苏联内加强俄罗斯联邦影响的策略:结果是临时建立了一个双重政府,戈尔巴乔夫修正主集团控制了苏联的非俄罗斯地区,叶利钦集团控制了俄罗斯地区,即俄罗斯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面对第三(叶利钦)政治集团日益增长的力量,在1990年11月和12月,第二(戈尔巴乔夫)集团感到不得不与第一(利加切夫/亚纳耶夫)集团结成临时战术联盟,反对第三(叶利钦)集团。换言之,戈尔巴乔夫的立场向右移动,他采取了一系列保守措施,提高了军队和克格勃的地位,让强硬派控制了警察系统。戈尔巴乔夫让第一(利加切夫/亚纳耶夫)集团的成员鲍里斯·普戈(Boris Pugo)取代了来自第三集团的内政部长瓦季姆·巴卡金(Vadim Bakatin),还任命了第一集团的鲍里斯·格罗莫夫(Boris Gromov)将军(原苏联驻阿富汗部队指挥官)担任第一内政部副部长,在十二月又出人意料地提名根纳季·亚纳耶夫为副总统。第一次分裂危机发生于1990年3月:当时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宣布独立,当立陶宛拒绝让步时,戈尔巴乔夫部署了军事力量,夺取了当地执法机构的控制权,并宣布实施经济制裁。1990年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一项新法律,规定一个加盟共和国可以在该国最高苏维埃主动要求或在收到由至少10%的苏联永久居民签署的请愿书后进行全民投票,以分离该共和国。赞成分离的投票将以共和国总选民的三分之二多数为前提。然后会有一个长达五年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必须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
两个月后,立陶宛议会同意以撤回独立宣言作为与莫斯科谈判的先决条件。同月,苏联联邦委员会成立了由各共和国代表组成的工作组,起草新的联盟条约,并决定在1990年秋季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进行讨论,讨论集中于是否应该建立一个联邦或同盟——大多数代表赞成后者,因为它是一种比联邦更松散的联合形式。
七月,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主权宣言。
十一月,戈尔巴乔夫向最高苏维埃提交了他期待已久的联盟条约草案,重新界定了中央政府、各共和国和15个联盟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国家将获得扩大的权力。叶利钦则提出了一个新的、与之冲突的俄罗斯联邦宪法草案。
次年三月举行的公民投票的结果显示,76%的人(80%的投票率)希望维持苏联作为‘平等的主权共和国的新联邦’。在这次公投中,有六个小加盟国抵制投票,其中三个——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举行了自己的公民投票,批准了独立。在俄罗斯联邦,叶利钦强烈要求投反对票,坚持认为各个共和国在决定联合之前必须获得真正的主权,在俄罗斯电台的一次广播中,他公开抱怨公投,认为其的真正目的是维护单一制帝国。戈尔巴乔夫希望及时签署联盟条约以提交给1991年7月的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但当乌克兰政府于1991年6月21日投票时,他的希望落空了。到了七月,戈尔巴乔夫宣布在与来自苏联15个加盟国中的9个的代表团进行了12个小时的谈判之后,关于《联盟条约》草案的起草工作宣告完成:该条约的第三稿是迄今为止向各共和国移交权力最激进的一份......提出国防、外交政策、能源、通信、运输和联盟预算等事项将由中央政府和各共和国共同决定,但在其他所有事项上,共和国法律将优先于联盟法律......
苏联将从其名称中去掉“社会主义”一词,改为“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其总统将由直接选举产生......。仍保留两院制的最高苏维埃。在这个范围内,“联盟苏维埃”(由全体人民从同等人口规模的选区中选出)将从属于“共和国苏维埃”;后者将从共和国议会中选出,保留与目前的“加盟国苏维埃”相同数目的席位......宪法法院将裁决联盟与共和国之间以及共和国与共和国之间的争端。”
新的《联盟条约》定于1991年8月21日签署生效。在1991年8月19日上午,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的前一天,以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为首的第一集团的主要成员企图通过政变夺取政权:坦克被派往莫斯科和其他主要城市的街道上;
塔斯社发表声明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继续履行总统职责,总统权力已移交给副总统亚那耶夫,此外,苏联(未具体说明)部分地区进入了为期六个月的紧急状态,以克服‘威胁苏联公民生命和安全的深刻危机、政治冲突、民族冲突和内乱、混乱和无政府状态’;
电视和广播频道受到限制,只有七家保守的报纸和《消息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机关报)被允许出版,军队驻扎在报社外面,并接管了信号发射塔。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SCSE)的成员包括根纳迪·亚纳耶夫(副总统)、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总理)、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克格勃主席)、德米特里·亚佐夫元帅(国防部长)和鲍里斯·普戈(内政部长)在政变失败后,戈尔巴乔夫于8月21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声称,一个代表团曾于8月18日在克里米亚的度假别墅拜访了他,并将其软禁,因为他拒绝批准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声明没有提到社会主义,宣称发动政变是为了防止“国民经济统一机制的破坏”。外国观察员总结说,该集团发动政变只是因为担心将于8月20日签署的《联盟条约》会结束中央对国家的有效控制。最高苏维埃主席阿纳托利·卢基扬诺夫(Anatoly Lukyanov)同日发表声明,批评《联盟条约》把过多的中央权力移交给了各共和国,并且声称其没有反映出人民在3月的公民投票中所表达的保留苏联作为一个联邦的愿望。然而,政变计划不周,执行不力。高级军官和克格勃官员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事实上,政变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一些武装力量的反对:如空军司令叶夫根尼·沙波什尼科夫(Yevgeny Shaposhnikov)和空军伞兵司令帕维尔·格拉乔夫(Pavel Grachev),他们都是第三集团的成员,拒绝服从紧急状态委员会。
政变遭到第二和第三集团的强烈反对。叶利钦个人的反对尤其强烈,他指控紧急状态委员会‘叛国’,并号召军队服从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领导。政变当天,他站在停在最高苏维埃大楼外的一辆坦克上,戏剧性地呼吁抵抗。次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大楼‘白宫’前发生了大规模示威活动......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莫斯科人无视从晚上11点开始实施的宵禁,仍然大批聚集在一起,保卫‘白宫’免受即将由支持政变的武装力量发动的袭击。他们搭建了临时路障来抵御坦克的攻击,据说还在组建‘防御部队。’这座建筑也由忠于叶利钦的克格勃武装部队和警察保卫......。但他们担心的针对大楼的袭击......并未发生。

因此,在8月21日上午,国防委员会在一次会议上决定撤回军队。结果军队开始从莫斯科撤军,媒体限制也取消了——塔斯社称‘前’紧急状态委员会实施的新闻限制被取消,俄罗斯广播电视台恢复了运转。当天晚些时候,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为违法,总检察长办公室宣布以涉嫌叛国对委员会成员提起刑事诉讼。8月22日,克格勃委员会发表声明,称克格勃的职员与野心家集团的非法行为无关。政变未遂导致三个反动派之间的均势被打破,第一(亚纳耶夫/利加乔夫)集团被彻底地击败了,第二(戈尔巴乔夫)集团被极大削弱。政变期间,戈尔巴乔夫威信大损。鲍里斯·叶利钦虽然名义上仍是他的下属,但实际上已经比他强大得多——事实上,戈尔巴乔夫被迫承认他自己的部长领导了反对他的政变阴谋,并且不得不承认由于叶利钦政治地位的提高以及大多数国家机构在政变中至少部分妥协的事实,苏联需要一个新的国家结构。早在8月21日,叶利钦就被授予了额外的权力,这提高了他相对于戈尔巴乔夫的地位;在8月21日和22日,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被捕。普戈于8月21日自杀,帕夫洛夫患了高血压,被看守在医院,卢基扬诺夫于8月26日辞去最高苏维埃主席职务,并于8月29日被捕;8月22日,叶利钦宣布他已经控制了俄罗斯境内的苏联武装部队,并禁止他们内部的政党组织。他还封禁刊登了紧急状态委员会法令的报纸,开除了塔斯社和新闻通讯社的主席;同日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戈尔巴乔夫被迫同意让整个内阁辞职,新任总理应由俄族人担任,满足了叶利钦的要求。与此同时,叶利钦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当着他的面签署了一项法令,暂停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等待司法机构对其参与这些事件的调查结束;在8月23日,戈尔巴乔夫同意叶利钦的又一要求,即以法令批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在政变期间采取的措施,从而使这些措施具有宪法约束力,这使得该国境内的所有联盟企业和自然资源被移交该国管辖;在8月26日的苏联最高苏维埃特别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承认他对政变负有责任,即任命保守派领导控制军队的组织。以及‘自由放任’,不顾保守派的‘不满’迹象。苏联最高苏维埃正式通过了对整个帕夫洛夫内阁的不信任票......内阁自1991年3月以来一直在组建过程中,但仍未完成,而就此被解散。戈尔巴乔夫解散了克格勃领导层(主席团),将克格勃部队置于国防部的控制之下,并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以调查克格勃对政变的责任;
8月29日,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授权,苏共将暂停一切境内活动,其银行账户和金融业务被冻结;
到八月底,参与政变的14人被指控犯有叛国罪。
上述事件掀起了一股独立的浪潮,到1991年10月,除了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以外的所有加盟共和国均宣告独立,这使得尚未签署的联盟条约变得无关紧要: 1991年9月,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特别会议召开,呼吁签署一项关于‘主权国家联盟’的条约,是否加入该条约将由各个共和国决定;
同月,苏联承认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独立;
十月,人大批准了一项计划......在宪法和联盟条约修订之前,建立一个临时的苏联政治机制。该计划体现了权力从中央政府向各共和国的全面转移。中央政府成立了国务委员会,由戈尔巴乔夫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各加盟共和国的总统......苏联内阁被解散了。国会授予叶利钦为期一年的特别权力,包括发布与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具有同等效力的法令的权利,任命地方行政当局领导人的权利......以及未经国会批准任命政府部长的权利;
1991年11月,俄罗斯宣布成立新政府,由叶利钦本人就任总理。他一上台就颁布法令取缔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共产党,并将其资产国有化;
同月,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一项法律,给予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境外的俄罗斯人公民身份,这将影响到其他苏联加盟国和前加盟国的约2600万俄罗斯人;
在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与会者就废除除铁路、原子能和电力以外的所有联邦部委达成了共识。国防部和外交部的问题在非公开会议上进行了讨论,随后它们也被保留下来。
会后,大会宣布已就组成“主权国家联盟”达成协议。然而,参加11月25日附加会议的七个共和国的代表团拒绝签署该条约。1991年12月7日至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总统在明斯克(白俄罗斯境内)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会议决定以一个松散的独立国家邦联取代苏联。叶利钦实现了他的目标——没有苏联,戈尔巴乔夫就不再是总统。叶利钦的决定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支持,正如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所说:“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最大利益。”但是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并不知情。正如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在电视采访中所说:“我们发现戈尔巴乔夫总统对此一无所知。”当戈尔巴乔夫最终知晓时,他称这个决议为“可鄙的”。明斯克会议发表声明说,苏联停止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和地缘政治的实体继续存在。1991年12月8日,三个斯拉夫加盟国(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明斯克举行会议,缔约建立总部设在明斯克的‘独立国家联合体’,它将是没有中央管理机构的松散联盟。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由此建立了一个由11个国家组成的联邦,在剩下的苏联前加盟共和国中,只有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没有加入。(格鲁吉亚随后于1993年12月加入独联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辞职。同日,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将国名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取得了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所有的苏联大使馆都变成了俄罗斯大使馆。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投票决定正式终止于1922年签署的《联盟条约》,并自行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