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里“卖腐”这件事

2021-06-02 星期三

最近《重任在肩》(Line of Duty)因为卖腐(queerbaiting)红出圈的事情,让我忽然意识到,美(英)剧里“卖腐”这件事情,其实还蛮普遍的。

 

说到“卖腐”这个问题,有一个房间里的大象当然是不得不提的,我们国内的作品,“卖腐”恐怕就是涉及性少数人群的极限。这背后的因素非常复杂,好在我这个号主要是聊美剧的,就不深入谈这个啦。

 

但在美剧界,在被所谓“白左”把持天下的好莱坞,为什么“卖腐”还是不断出现,性少数角色依然极为弱势呢?

 

说到底,其实大家都一样,既然是性“少数”,不管在哪里,主流的真实接纳度并不是表面上那么乐观的。

 


美国同性恋反诋毁联盟GLAAD每年都会就美国电视剧里的性少数角色做统计,最新一份是今年1月出炉的,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比较重要的数据。

 

过去一年里,美国公共电视台上的剧集里总计有773名常规角色,其中有70名是LGBTQ角色,占比9.1%。这其中,女同性恋角色占比34%,双性恋角色占比18%。

 

五大电视网里,CW电视剧的LGBTQ角色占比最多。

 

在有线电视台方面,LGBTQ常规角色和循环角色总计118名,比上一年的215名大幅下降。这其中,男同性恋占比43%,女同性恋占比26%,女性双性恋角色占比21%,男性双性恋角色占比9%。

 

在流媒体作品方面,电视剧中LGBTQ常规角色和循环角色总计141名,这其中,男同性恋角色占比36%,女同性恋角色占比28%,双性恋占比19%,变性角色占比6.4%。

 

从这些数据来看,美国电视上性少数角色显然还是非常少数的存在,也就给了“卖腐”足够的空间。

 

(这是美剧里少有的有happy ending的同志角色)


所谓的“卖腐”queerbaiting,一般指两个性向为直或者至少性向不明确的同性别角色之间,发生一些让人觉得两人之间产生恋情的故事,但最终不会有任何确认该关系的情节发生。

 

“卖腐”的目的很简单,吸引性少数观众的注意力,同时又不会惹怒原有观众中较为保守的那部分。

 

通常来说,双男主剧和双女主剧是最容易出现queerbaiting的,可以说几乎所有双男主或者双女主剧都或多或少在queerbaiting,只不过有些比较收敛,有些是赤裸裸不加掩饰。

 

这些剧集里,两名主角都会有异性交往的经历,但不会着重在这些经历上,很可能一带而过,而两名男主,或者两名女主之间的“友情”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她们的相处方式几乎和普通异性情侣毫无差别,只是不会发生任何肉体上的关系。

 

当然,queerbaiting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有些剧里,只不过某些角色让观众觉得他/她不那么直,又恰好有看起来合适的同性角色有不错的互动,那么观众是可能脑补出很多东西来的。

 

有些剧则不然,根本不用观众脑补,就是编剧故意。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妙探双姝》(Rizzoli & Isles),它曾经被誉为“史上最弯的直人剧”(gayest non-gay show on television)。该剧主创和卡司都曾经对媒体承认,他们刻意把两位女主潜台词关系搞得很明显,就是为了吸引更多观众。

 

对拉拉观众们来说,queerbaiting的初始剧可能就是非常经典的《战神公主希娜》(Xena: Warrior Princess)。(没看过这部剧的les简直要被没收les身份卡~)

 

剧中女主Xena和她的搭档Gabrielle几乎完全像是一对情侣,但和所有queerbaiting电视剧一样,什么都没有真的发生。

 

当然了,那是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谁也不指望真的在电视上看到同性情侣。要知道,该剧制片人曾经说过,电视台因为太害怕观众真的认为这是一对拉拉情侣,因此甚至都不允许两人同框出现在片头。

 

但和大部分queerbaiting电视剧的无疾而终不一样,2019年该剧女主Lucy Lawless在媒体上承认,剧中两位女主就是一对情侣。

 


到今天,queerbaiting的例子还是随随便便就能举出来,甚至有些剧很大程度上因为“优秀”的queerbaiting而变成了经典,它们的观众里,绝大部分都认为某两个同性角色是一对。

 

比如《神探夏洛克》(Sherlock)里的夏洛克和华生;《邪恶力量》(Supernatural)里的Dean和Castiel;《好兆头》(Good Omen)里天使和恶魔;《少狼》(Teen Wolf)里Derek和Stiles;《汉尼拔》(Hannibal)里Will和Hannibal。

 

又比如《超女》(Supergirl)里Kara和Lena,Kara和Cat;《十三号仓库》(Warehouse 13)里Myka和HG;《童话镇》(Once Upon A Time)里Emma和Regina。

 

说起来,《十三号仓库》这个例子尤其恶劣,不仅仅做足了queerbaiting的戏,让女主Myka和女配HG Wells各种调情各种互相倾诉,几乎就差滚床单了,结果到最后一集,本来毫无伏笔的男主和女主忽然相爱在一起了,简直恶劣!

 


其实在《杀死伊芙》(Killing Eve)第一季的时候,关于这部剧是不是queerbaiting的争论也是很不少。不过这部剧比较复杂,Villanelle毫无疑问对Eve的感情就是爱情,而Eve究竟怎样,还得看后面怎么编了。

 

说到本文开头提到的《重任在肩》,剧中Kate和Jo两个人之间queerbaiting引起的话题度也是(英)美剧圈很久没出现过的了。

 

这都2021年啦,Jesus Mary and Joseph and the wee donkey!

 


queerbaiting这件事情,某种程度上是伴随着网络时代到来的。

 

如果没有网络,观众们哪怕隐隐觉得某两个同性角色有化学反应可能也只会归为是自己多想了。

 

也是因为在网络时代,这些queerbaiting剧集衍生出了大量饭剪视频,著名的AO3整个基本上就建立在粉丝们对潜台词的想象中。

 

在这样的助推下,电视剧queerbaiting的好处简直太多了。

 

另一方面,粉丝们的热情对剧情走向也确实有实实在在的影响。比如《超女》里,Lena Luthor这个角色本来只会出场三集,但因为她和女主Kara之间巨大的化学反应,这个角色变成了常规,更是拥有了名为Supercorp的超级大粉圈(fandom)。

 


对异性恋观众来说,从小到大的任何角落里,满眼都是可以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异性恋爱情故事。

 

但是对性少数人群来说,能产生共鸣的故事则是需要去“找”的,甚至得苦苦寻找。

 

正因此,queerbaiting让人又爱又恨。

 

在一个典型的queerbaiting故事里,观众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时候甚至是贯穿整部剧的时间里,都能自己骗自己两位男主/女主是在谈恋爱,但最终而言,他们/她们的关系不会有任何进展,观众们爽过之后,最终的结果总是失望。

 

最糟糕的是,失望之余观众们有时候甚至会自我怀疑,“难道是我腐眼看人基吗?难道一切都是我脑补吗?”

 

当某些角色因为大量queerbaiting剧情出现了很高的“出柜”呼声时,时常会出现剧集主创或者相关演员出来一脸无辜地表示,“谁跟你们说他/她是弯的?没有啊!”

 

这种让观众自我怀疑的回应,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在gaslighting,用我们中文互联网上比较流行的说法,简直就是PUA啊。

 


对大部分心智成熟的观众来说,queerbaiting可能无伤大雅,但是想象一下,某个对自己性向有所犹豫又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当他/她看着屏幕上一大堆直人角色里,难得出现能联想到自己角色的时候,那是什么感觉?

 

等到这个角色queerbaiting剧情结束,忽然转直的时候,她/他又是什么感觉?会不会因此否定真实的自己,认为自己“不正常”的性向是不该存在的东西呢?

 

当然,如今电视剧里真正出柜了的同志角色确实是在慢慢多起来,或许有一天,我们再也不需要用queerbaiting来填补空缺。

 

在那之前,希望各位主创明白,一点点queerbaiting是有意思的东西,queerbaiting到最后不负责任地收尾那简直是玩弄观众感情,很恶劣哦。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关注公众号:树影下的美剧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