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无用美学小组,藏着真正的艺术家

2021-03-15 星期一



在写了尿蛋和活珠子等生猛选题后,后台有很多粉丝留言称受不了,于是我们决定写一期小清新选题,来给大家洗洗眼睛。


豆瓣无用美学小组就是在这期间进入我们的视线。



小组成员始终贯彻“你无用的样子真好看”的美学信条,致力于发现生活中的无用之美。


到无用美学小组逛了一圈之后,我发现里头藏着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可以把苦闷的生活过成诗。



如果只是看图片,我会以为就是一朵在夕阳下绽放的玫瑰花,平淡无奇,跟我在诺基亚时期拍的非主流风格照片没什么迥异。


但是配上标题,定睛一看,才发现是咬了一口的草莓,一下子拉升了整张图片的艺术水平。



日光加零等于爱心,在别有用心的人的眼里,容易曲解这个标题公式。


但是配上作者拍的照片,和她发空间被喜欢的人点赞的故事,我忽然能理解村上春树小说里描述的小确幸是为何物。



百科上解释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


对其中一位小组成员来说,李白不仅仅存在于留世的诗歌中,还存在于她的水彩调色盘里。


她与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距离,只有一个水彩调色盘的盖子。


水彩调色盘里的李白,图片来源豆瓣用户@夏梦梦


他们善于发现美好,也常常以小见大,将这种小美好与更大或者更久远的世界联系起来。


想象力不曾被限制过,比如说他们可以从油画的刮刀窥见梵高的痕迹。


梵高的刮刀,图片来源豆瓣用户@水木


折纸成山这件作品则有一丝现代装置艺术的意味,如果加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注解,我认为它应该被摆放在古根海姆美术馆。


折纸成山,图片来源豆瓣用户@寒霜


打着美学创作小标题的帖子《流动的树》,点开之后,我认为作者显然是把作品投错了地方。


律动线条,迷幻色彩,把无用美学小组的水准再次提升了一个台阶。



“在互联网看了一天吵架帖与不文明发言,刚刚突然刷到了一条无用美学小组的信息,点进去一看,世界都净化了。”

 

经常逛豆瓣无用美学小组的同事周岩,说她的心率都变慢了。



与娱乐组错综复杂的信息相比,无用美学小组简直就是互联网上的一股清流。


不可否认美好的事物确实有疗愈作用,打开小组浏览半小时,效果相当于打坐三分钟。



“我上一次这么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还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喷泉就是喷泉,但是在无用美学小组的成员眼里,很可能会从喷泉中看到整条银河。



银河以各种形态出现在无用美学小组里,有时候我甚至会产生宇宙很渺小的错觉。



小组不仅有对宇宙的沉思,还有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从生锈的自行车里开出花朵,作者仿佛看到了人类毁灭的废墟上,只剩下工业时代的残影,花朵既是文明落幕的献礼,又似乎在暗示希望的到来。



你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摄影作品都是因为手滑导致的。这种意外事件,挑战了原有的摄影规则,告诉我们在光圈快门的精细调教之外,有另一个世界。



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


对象往往充满不确定性,如果没有提示,谁也看不出下面两张分别是浪漫的计算机bug和掰碎的钢化膜。


朋友说他想到了惘闻乐队专辑《十万个为什么》的封面。


浪漫的计算机bug,图片来源豆瓣用户@椰子椰子

掰碎的钢化膜,图片来源豆瓣用户@社会边缘观察者


无用美学小组在文学方面,也有一番成就。将帖子的标题打出来,都可以组成一首意识流诗歌,或者拓展成一篇散文。


诗歌题目《意外之美》:

“年初拍到的雪花”

“高铁随手拍到的晚霞”

“即将过去的夏天”

“一些虚焦的模糊的影像”

“手抖拍出来的感觉像是油画”

“从破碎的玻璃杯中倾斜而下的阳光”

“雨水把树叶推叠成了玫瑰花”

“一壶月亮”

“落地成金”


美好得让人感觉似乎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


颜料盒里的闪电和海洋,图片来源豆瓣用户@野火


有人说:“艺术是创意,是转瞬即逝的火光,是世俗的美好和幸福的幻想,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生。”

  

“美是无用之用。”



闪光灯下的飞蛾,就像是在黑夜里被烫出一个洞。无用美学小组的意义可能就像这只飞蛾给人的启迪,在这个容易产生偏见的世界,我们需要换另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和角度。


图片来源豆瓣用户@遇雨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