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河西陇东、晋北豫中以及巴蜀等地的著名佛教石窟,陕西的石窟往往为人忽略, 黄河“几”字弯内河套以南地区的一些中小石窟,更是让人感觉陌生。历史上这里从来不是佛教中心区域,然而,在一一寻访之后,会发现此间古代佛教遗迹的数量是如此之多, 茫茫子午岭的众多沟壑与曲折的延、洛等川流组成复杂又漫长的交通路线,众多不同时代、不同规模与形制的寺院和石窟在古道的沿途星罗棋布,相关的信仰早已随时间一起消逝,盛极一时的神圣场域的营建背景,现代人也几乎无从探究,可每当有心者亲临之际,面对这些曾经给人以无数希望和慰藉的古代遗迹,还是能够深受感动,这些石窟历经天灾人祸,有的还如往昔,有的则面目全非、岌岌可危,力所能及的寻访和记录未必不是一种保护,但愿后人有幸,能够借此了解古人和今人的精神世界。正经的日志写不出,且以图影流水日志代替,以下为本系列首篇,是为小引。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心地带,这里北通大漠,南接关中,东西又可往来山西甘肃,秦始皇修建的直道经过现在的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等地,毗邻秦直道的洛河延河等河谷地区,是陕北石窟最为密集的区域。延安境内现存石窟(群)267出,其中南北朝37处,隋唐22处,宋金元91处,延安清凉山万佛寺石窟为其中规模最大者之一。



万佛寺石窟位于延安市区东北的清凉山西麓,现存万佛洞、三世佛洞、弥勒佛洞等三十多个窟室和二处摩崖。





现编号为20的窟室又名释迦洞,宋金时开凿,大体呈方形,宽5.6米,进深5.2米,高3.1米。平顶中央凿一凸出状藻井,藻井正中浮雕一宝相花图案,藻井四角各有一石柱残迹,周围雕刻12格平棋,分别为飞天、朱雀、苍龙、宝相花等图案。









20窟左壁雕刻天王、众罗汉及云中佛手等;右壁雕刻坐佛、比丘、众罗汉像、太子出游四门佛传故事等;前左壁雕自在坐观音等;前右壁雕一佛二菩萨等。










11号窟又名万佛洞,北宋时开凿。为屏柱式中央佛坛窟, 窟洞平面大致呈梯形,前宽16.1米、后宽17.5米、进深12.8米、前高6.3米、后高7米,是清凉山石窟中最大的一个洞窟。









坛基南北两侧皆为连接顶石屏柱,屏柱四周均有造像。坛基上原有多尊圆雕造像,已毁失,现存者为现代添补。




屏柱与四壁及甬道雕佛涅桨图、弥勒、自在坐观音、千手观音、罗汉、弟子等诸多雕刻。窟内造像题记最早者有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的题记。








中国佛教石窟寺的发展在唐末已呈衰落趋势,延安地区并非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中心,然而当地宋金时代开凿的石窟的数量之众多,体量之巨大,实为别处少见。


14号窟又名弥勒洞,明代雕凿,其窟顶中央为斗八藻井,由里至外共五层,第一层雕刻八卦符号;第二层雕龙、凤等瑞兽;第三层宝相花等花卉;第四层雕佛传题材;第五层为斗拱,窟顶前部还有双龙戏珠浮雕。




单纯以现代雕塑艺术的眼光考察,当地的大部分造像也不是同时代作品中的佼佼者,但题材的丰富和复杂,又少有可以系统对比者,尤其是对于自在坐观音之偏好,凡有开凿窟室几乎必定雕刻水月观音,是宗教史艺术史等领域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