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戎服饰小论第五章:南北朝 | 机核 GCORES

2021-01-31 星期日
收听本文00:00
前言:本系列文章希望可以就个人了解的资料和理解来还原中国古代战士的形象,当然最后落点是在绘画作品上。此类书籍、作者不少,但是有的美术风格不喜欢,有的还原出来的形象不是很协调,所以决定自己尝试一下。
碍于个人水平有限,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各位莫当圭臬。(图片来源见水印)

南北朝政治军事概论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随后董卓入京,群雄逐鹿天下。220年东汉灭亡,经数十年征战,魏蜀吴三国鼎立。265年魏晋嬗代,280年晋灭吴统一中国。自八王之乱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晋朝南渡,史称东晋。
386年北方拓跋鲜卑崛起,后取代慕容鲜卑建立北魏帝国,而在黄河以南的东晋被刘宋代替。中国进入南北朝长期对立时期。
再后来,北魏分裂成西魏与东魏,这两朝又变成北周与北齐。南方朝代更替则为宋、齐、梁、陈。直至北周,改周为隋,并于589年灭陈重新统一中国,南北朝结束。
这个时间段我把它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三国两晋十六国时期。后期为南北朝对立时期。前期的武备基本上应该是东汉的延续。随着局部战争的升级,各种武器装备应有较为快速的发展,只是该时期时间较短,再加上史家自古以来不重视对武器装备的论述、出土文物也较少,所以想要比较合理的还原三国时期的人物形象,恐怕只能尽量往东汉去靠、去猜测。
该时期,也是中原对周边各民族有较为全面认识的阶段,《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对当时北方鲜卑各部族、西北羌部族、西南越部族、东北方向日本朝鲜民族都有所记载,而且较为全面。有关日本最早的文字记录就出自这个时期的中国史书,内容就是有关卑弥呼的传说,《古墓丽影》重启作的游戏背景就是改编自卑弥呼传说故事。还有一个例子也和游戏有关,是《文明6》最近推出的越南领袖赵夫人, 赵夫人的特色能力“驱除吴军” ,反映了当时吴国和越南地区的战争。
后期由于北魏政权的稳固,北方游牧民族武备与中原武备不断融合,武备整体有了一些变化。重装步兵骑兵越来越多,相应的各种武器也越来越注重刺击破甲而非劈砍效果。例如,汉代的环首刀逐渐没有了弧度,开刃方式也变成了钝角开刃等等。完善的金属双马镫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最早的木胎铜鎏金双马镫,应为陪葬器物
最早的木胎铜鎏金双马镫,应为陪葬器物

武备实物介绍

从汉代开始,中原民族就与北方民族又广泛的接触,上一篇文章也提到了。所以南北朝早期,武备形态其实可以很大程度参考东汉末年的形制,并结合整个北亚地区当时出土的铠甲资料融合来看。
军事博物馆复原的北魏人马装具
军事博物馆复原的北魏人马装具
这个时期实战铠甲的形制更加简洁,防护面积也更大了。高桥马鞍也大概是这个时期发明的,更高的马前鞍可以固定骑兵的腹部,使其在冲锋时就有更好的稳定性。但是上面这个复原我觉得一般,主要是设计者没有考虑穿戴的舒适性和尺寸剪裁的合体行,人物动态也比较呆板马具也非超奇怪,这是很多国内博物馆复原展示品的通病。总的来说就是缺乏艺术性美感和细节建造。
这个应该是日本复原的古代马甲,可以和上图对比着看一下
这个应该是日本复原的古代马甲,可以和上图对比着看一下
下面是国内个人团队复原的作品,看着就舒服多了。两汉时期的铠甲,普通士兵只防护胸腹部(参见上一篇内容),像这种带领有头盔的都是较为高级的铠甲,包括连缀方式、修漆等步骤也非常繁复,并不适合大规模装备。
沐风国甲团队复原的东汉末期扎甲,带领
沐风国甲团队复原的东汉末期扎甲,带领
下图应该是韩国博物馆的复原作品,当时东北亚地区武备有很大的共通性。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其主体民族和今天的朝鲜族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和900多年统一三韩的王氏高丽也不是一回事。极盛时期的高丽曾经统治过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和东北部分地区。
东北亚地区的复原铠甲
东北亚地区的复原铠甲
南北朝较为通行的铠甲形式
南北朝较为通行的铠甲形式
下面的复原图,弓还是比较宽大,和我上一篇文章提的汉代弓形制没有太大变化。下摆的白色部分应为骨制甲片,有一定的装饰以及彰显身份地位的作用,可能为高级将领所用。
应该和上图一样,也是现在朝鲜地区的铠甲复原图
应该和上图一样,也是现在朝鲜地区的铠甲复原图
下面这种铠甲应为地方特色,看似防护力很强实际上有很多缺陷,不适合大规模装备军队,所以在整个东亚地区并不流行。
朝鲜半岛出土的铁甲,高领,局部板甲。形制比较奇特,与古日本的局部板甲有很多类似的结构
朝鲜半岛出土的铁甲,高领,局部板甲。形制比较奇特,与古日本的局部板甲有很多类似的结构
类似这种形制的头盔一直延续到唐代早期
类似这种形制的头盔一直延续到唐代早期
类似的头盔流行于整个亚洲北部地区,图片应是出土俄罗斯地区的头盔
类似的头盔流行于整个亚洲北部地区,图片应是出土俄罗斯地区的头盔
蓝色部分是我自己添加的
蓝色部分是我自己添加的
这种较为整体的头盔,加工难度较大,但是防护力却很强。后世唐宋头盔多在接缝处添加“脊”加强整体结构,防护力进一步增强。
国内团队复原的效果图
国内团队复原的效果图
冠式头盔,也是延续汉代的形制有一定改良
冠式头盔,也是延续汉代的形制有一定改良
这种头盔刚性结构弱,防护力一般。
汉代早期冠式头盔复原,从效果来看,甲片应是采用了人造皮革一类的材料。质感还原一般。
汉代早期冠式头盔复原,从效果来看,甲片应是采用了人造皮革一类的材料。质感还原一般。
北周?直刀,埋柄入鞘,双挂耳是来源于西亚地区的形制
北周?直刀,埋柄入鞘,双挂耳是来源于西亚地区的形制
关于三国时期的武备很可惜,近些年来发现的曹魏大墓,基本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壁画什么的也没有留下来,所以复原起来相当困难。不过可以说的是,关羽用的肯定不是青龙偃月刀,而是矛、槊一类的硬杆长柄武器。前面也说过了,这个时期武器的劈砍需求下降,而穿刺需求上升,所以实用战场武器应是硬杆以提升穿刺效果。而白蜡杆等软杆子多为明清以后民间使用。

文物中的武备形象

可对应上面的冠式头盔
可对应上面的冠式头盔
北魏重甲武士
北魏重甲武士
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就已经出现较为完善的人马装具。
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就已经出现较为完善的人马装具。
北齐仪仗武士,两档甲,长盾,手中推测为环首直刀
北齐仪仗武士,两档甲,长盾,手中推测为环首直刀
北齐,应是仪卫,头饰看不清楚,所以不清楚是仪卫还是行军服饰。
北齐,应是仪卫,头饰看不清楚,所以不清楚是仪卫还是行军服饰。
着朝服的乐师形象,可以看到,北朝文武人员穿着区别并不是很大。主要区别在于头冠上。
着朝服的乐师形象,可以看到,北朝文武人员穿着区别并不是很大。主要区别在于头冠上。
吴国兵士。身上铠甲材质不明,可能是硬皮甲一类,适应南方湿热的气候。
吴国兵士。身上铠甲材质不明,可能是硬皮甲一类,适应南方湿热的气候。
曹魏?武将
曹魏?武将
西晋兵士
西晋兵士
北朝仪卫,着两档式铠,胸前绑缚绳索的形制可能来自西亚地区。可能有装饰或是固定铠甲的作用。
北朝仪卫,着两档式铠,胸前绑缚绳索的形制可能来自西亚地区。可能有装饰或是固定铠甲的作用。
北魏墓葬壁画中的武士形象,这种直刀是南北朝到唐以来最为主流的一种单兵武器。
北魏墓葬壁画中的武士形象,这种直刀是南北朝到唐以来最为主流的一种单兵武器。

我复原的武士形象

南北朝文化区别也直接反映在武备上,北魏以来,北方的统治者一直在尝试进行汉化,从结果上来看也并不彻底,这就和所谓正统的南方政权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
例如北魏的骑兵先锋多为其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再加上北魏本身就是鲜卑族,所以这个形象就设计成了黑面粗糙汉子的感觉。腰间长的是未上弓弦的长弓,和后世反曲弓还是有很大区别,但应该也是一种复合弓。手中的武器选择了东汉以来比较常见的一种仪卫戟的形制。
我画的北方重甲骑兵,偏仪式性。北齐北周都喜欢用这种海螺进行装饰。
我画的北方重甲骑兵,偏仪式性。北齐北周都喜欢用这种海螺进行装饰。
下图是根据一方南朝古砖图案结合我自己的认识创作的,马甲和人的铠甲,在砖画上都表现为类似鱼鳞甲的形制,也有可能是当时工匠并不熟悉铠甲真正的形制所致。但是做成鱼鳞甲,其实在概念上也问题不大,所以我就没有改成一般的扎甲形式。而且我设计了白马加上银装铠甲、孔雀羽毛的寄生,强化了这身铠甲的装饰效果。还有南朝比较流行炼丹修仙,所以人物形象也设计成了比较文弱的感觉。由于汉族没有地域条件大规模养马,不善于骑射,所以金属双马镫很可能是汉族工匠改良发明的,以便弥补缺乏的骑兵训练。
我画的南朝重甲骑士,马屁股上的“寄生”是一种装饰性饰物。
我画的南朝重甲骑士,马屁股上的“寄生”是一种装饰性饰物。
下图根据山西地区北朝墓葬壁画设计。反应的是游猎场景,在古代,游猎是一种准军事训练,一直到清代也是如此。古代帝王也多喜欢在私家园林内进行游猎,汉代就有上林苑圈养的各种奇珍异兽,也是皇家狩猎场,占据了当时都城近一半的面积。
北朝正在进行骑射狩猎的武士,无甲无马镫,身穿圆领袍服长靴戴皮弁。是一种比较接近北方游牧民族自然状态的服饰。
北朝正在进行骑射狩猎的武士,无甲无马镫,身穿圆领袍服长靴戴皮弁。是一种比较接近北方游牧民族自然状态的服饰。
下图根据敦煌壁画设计。
持枪仪卫,偏实战甲。
持枪仪卫,偏实战甲。
下图根据敦煌《五百强盗成佛图》设计。其中强盗手中的到很有特色,这种较为宽厚的刀型多流行于两宋辽金时期,可能是宋代跟西夏进行战争时逐渐传入中原。一个猜测,不一定对,因为这种刀型在整个隋唐时期并不常见。
这次就先写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时间,下次再见。

相关文章


I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