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看陕西美食主播,越看越想掀桌子

2021-09-29 星期三


抖音上陕西的美食有多单调?在美食主播、普通人、商家的通力合作下,本地美食排行榜上的火锅占比比川渝还大。

 

■ 某平台本地美食排行榜(截止到9月5日)


■ 某平台成都美食排行榜截止到9月5


为这份榜单贡献最多的,无疑是本地的美食主播们。点开每个主播的推荐视频,重头戏一般是火锅,最常见的烧烤,接下来就是各种各样的面。简单分析他们的视频,你也能轻松成为一个尾部互联网美食主播。


01


尾部主播们的套路有两个方向:人设和推荐语。


本地美食主播们的人设套路,花样繁多,其中一类非常特别,简称为“本地大哥风”。他们的特别之处在于看到主播脸的时候,你会立马上划视频,然后抬头看看同事,希望能弥补自己眼睛受到的伤害。


此风格的主播,在镜头里没有外形限制,也不需要充沛的精神。只用抓住宿醉般独特的气质,即肿脸肿眼、头发微乱、松垮上衣,看上去才喝完一顿大酒,人设外形就算是塑造到位了。


这类主播吃饭一定要呼噜出声,要让你看到认真吃东西时的满面油光,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在视频里打两个嗝,展示出不拘小节的个人风采。看着他们,你不得不想起烤肉摊前的那些大哥,他们不过多喝了两瓶啤酒,就开始大声嚷嚷自己辉煌的历史,包括不限于曾经的初恋、初恋结婚了、初恋结婚那天还找他聊天等或真或假的往事。


“大哥也是目前社交平台里,本地最常见的类型美食主播。在本地,这类人设异常可信,有读者会对他们说一些不知道是夸还是贬的留言,“敦厚的长相,淳朴的话语,不给任何商家做代言”。



另一个叫他们大哥的原因,在于“大哥风”主播身上的故事,往往比他推荐的美食要精彩的多。本地一个走此类风格的主播身上,发生过由两只扒鸡引发的嘲讽狂欢。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该主播去一家扒鸡店里测评,用自己是美食大V的身份,免费要来了两只扒鸡。要就要了,但承诺给人家发的视频发了又删,删了又发。


这件事被本地另一个美食打假主播看到,专门到扒鸡店走了一遭,了解前因后果,老板在视频里委屈地说,“人家说人是网红、达人,要两只鸡就给推广一下。”后面发生的事情可以归纳为,主播一再辩解,一再被人用事实反驳。


从此,他的留言都和扒鸡有关。



扒鸡事件之后,又有本地“大哥风”主播发生了“葫芦头店事件”。了解了一下前因后果。基本是这样:主播在一家葫芦店吃饭,被人爆料视频里扫码付款的动作只是虚晃一枪,其实没有给钱,为此,该主播专门出了一期解释视频,视频的潜台词只有一个,“我被做局了。”



知道的人知道是在看美食视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牵扯到了家国大事,商业密战,千万资产,到头来,不过是一碗葫芦头而已。


在这类主播身上,你不仅能看到复杂的人性,还能见识人类的多样性。


他们吃饭的时候,会把头塞进碗里吧唧嘴,边嚼边说,吃面条时刻意的吸溜声,抬头说话时脸上的油比碗里的油还大,时常让人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但这样的进食动作并不代表主播没有人的复杂性。有网友在留言区劝告对方,网红纷扰多,几十万粉丝的事儿,不如别做啦。主播必须要回应,但回应的点和正常人不一样,粉丝数比什么都重要,“全网(我有)几百万粉丝不是几十万。



有人在留言区问,“剧本还可以这样洗?”主播又坦荡回复,“你在抖音里看的哪个不是剧本?”



以他们为代表的这类主播,某种程度上放送的是爱恨情仇连续剧,和本地美食没有半分关系,如果这些人愿意走剧情短视频路线,点赞观看量一定比拍美食高。


只是扒鸡套路用得多了,总有一天会受到反噬。



02


大哥风的半壁江山下,还有一些冲击力没那么强的美食主播人设。看他们的视频,不会想立马划走,只是看完以后,几乎不记得自己看过什么。


有人走的是贫穷风,有两种拍摄手法,一是符合自己人设的便宜餐厅,二是超出自己人设的贵餐厅。他们深谙普通人的心理,知道一般人都有两种特性,贪图小便宜同时羡慕富人生活。


如果主播去了一家人均超过300元的餐厅,在进餐厅以前,首先要表现出受宠若惊。一般的做法是,和《西游记》里的二师兄一样,带着“我也有这一天”的态度迫不及待冲进餐厅。这种表现,既能让观众们得到一种奇怪的优越感,又能让大家产生一种奇特的同理心。


又因为缺乏真正的美食品鉴力,菜品上桌以后,主播们只能结合价格,给出菜量多还是少的结论。整个吃饭过程,持续反复出现“这一勺88,那一勺66”,在惊呼中结束一顿饭。


而这类美食主播的另一个套路,才叫直击人心。


他们通常会用“在西安,用xx元吃一顿xx”之类的标题,用以吸引点击量。钱和食物得有反差,“xx元”最好能在100元左右,“吃一顿xx”,最好是海鲜、鸡鸭牛羊肉等食材,用价格打造出不吃不是本地人的氛围。



甚至还有“八菜一汤一壶酒不过百”的宣传口号,这种十年前都不能成立的物价,今天他们告诉你不做梦就能实现。



最后一种美食主播全国都有,他们行走美食江湖靠的是快剪和美丽外表。内容通常为一个年轻女孩,走进一家过气的ins风餐厅,画面被偏蓝色的滤镜笼罩,说话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读稿机器。这类美食主播的特征是,画风高度统一,滤镜颜色遮盖了食物本色。


把头盖住,根本分不清自己正在看的是哪个号。



你确实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还能接到商家的探店邀约。毕竟视频里的台词看起来都不用提前准备,只读菜单介绍就行。个别走美丽人设的主播,因为吃饭不香,一到真吃的时候,就把镜头转向另一边的男同事,只给自己的镜头用尖脸美颜,别人的镜头不管,导致男同事在镜头前扒拉泡馍的脸,大到占据整个屏幕,狼狈且草率。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外,还有很多小众品类没有总结,比如,几个平平无奇的男生一个号去探店,条条看起来都是广告;还有最近老名字换了新主播,和物业管家一样换人不换号的美食推荐号。但因为他们的个性不够鲜明,在这里不必多说。



本地大部分美食主播,粉丝在30-50万之间,属于小主播。幸运的话,爆款视频有上百万点赞,但更多的点赞维持在一两万左右。这些人总透露出一股西北国企员工的气质,一切都能凑合,看不看随你,反正我就这么拍了。他们共同构成了本地美食主播界的底色。一旦能超越这些人设,一定程度上就脱离了本地标签,有机会走向广阔世界。


03


本地美食主播们形容食物时的匮乏词汇量,有时会让你想替他们重写文案。如果一个人带着脑子看他们的视频,必定会感到被中文侮辱的痛苦。还会产生一些新疑惑,为什么要打开这些视频,是平时工作还不够辛苦吗? 


在小红书上的美妆主播们已经开始用,“氛围感口红”“冰淇淋面霜”等词拍视频时候,本地美食主播们还在用十年前的排行榜来评价吃的,“西安必吃榜”、“陕西人离不开的十大美食”、“全西安最什么的什么”等等。


看一圈下来,你会恍惚于自己是不是正在十年前的互联网上冲浪。

  


如果说美食没有评判标准,每个人都有权利评价什么好吃或不好吃,但美食视频的内容制作用不用心,还是有基础标准的,起码不能把一个商场评选为美食胜地,偏偏就有本地主播这么做了。


在一个点赞过万的视频里,主播盘点本地十大最好吃的地方,还包括了赛格。于是在这条视频下,评论区出现了典型陕骂,建议粉丝取关。



用排行榜已经算是用心的主播了。有的人找到一家店后,会用“不讲环境,只讲味道”形容好吃。



本地主播们还喜欢强调,一家店里的食物是“老板亲手做的”。这个比喻一定程度上无视了学校门口好吃的炒面炒饼摊,这些摊子里的每一碗面或者饼都是老板亲手做的,你还能享受老板亲手把饭端到桌子上的贴心服务,不比美食主播们号称的“手作”差到哪里去。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形容美食方式,比如“竟然在xx发现了xx”。有段时间,抖音经常推送一家开在写字楼里的火锅店,主播们去的时候都会强调,“这竟然是一家开在写字楼里的火锅店”。但凡愿意思考一下,就会想明白,老板把店开在写字楼里很可能只是因为房租便宜。主播们用心解释写字楼里火锅店的样子,像极了多年前的知乎热议“语文阅读题问原作者都答不出来是怎么回事?”


有本地美食主播去三亚拍美食,好不容易发一条非推广视频,开头第一句就让人想关掉, “我竟然在三亚发现了一家开了24年的海鲜店”。猛的一看,还以为是在西安周边的某个“小三亚”里开了一家24年的海鲜店,毕竟“小三亚” 出现也不过三两年的时间。


而如果一家店没有有个性的老板,不是老店,环境正常,主播们会用看起来好像用心写了文案了,实际上又没用心的办法来形容店铺,“他们家可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这是一家为了媳妇开的面包店”等等。


仔细想想,这些推荐语与美食几乎毫无关系,但乍听起来非常唬人。


以上所有的动机,我们也能猜到一二。美食主播们妄图用各种办法、角度,验证一家店好吃,无论是排行,还是环境。有些店和有些食物,真的没必要大张旗鼓地推荐出来,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如果你去周边办事,可以顺便吃一下。因为确实没什么好推荐的,最后呈现出来的内容除了雷同,只剩下苍白。


04


有人在本地美食主播的评论区戏谑,“这家店确实好吃,我天天都开车一千公多公里去吃。这家店开了五百年了,每天卖三百多万,每天都排队25个小时,据说当时清兵入关就为了这店。老板人特别好,不为赚钱,只为交朋友。”互联网网民对这些套路,看得多了,还能自己替主播找补。 



套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套路是故事的讲述方式,但故事是有自己的内核的,所有美食探店的本质问题无非就是“好吃或者不好吃”。


2014年,夏衍先生的孙女沈芸应邀为《悦食》杂志写过一篇专栏文章,文章里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在“二流堂”里的一干文化名人,他们对美食的意趣和追求。在沈芸的记忆里,北京的味道是夏衍和一干死党常去的美食聚会,是小早点店里的糖火烧、蛤蟆吐蜜和糖耳朵,还是做俄罗斯菜的“老莫”。这是她至今难忘的北京食物。


各大互联网早期论坛里,人们孜孜不倦地讨论着各地的苍蝇馆子和餐厅排名。界面财经号的《苍蝇馆子简史》里写道,网上可以考证最早做苍蝇馆子盘点的主流媒体是《明日.快1周》。《明日.快1周》从创刊后,每年都有一本“成都苍蝇馆子50/100强”热销册。


这些事情发生在2006年,中文互联网发展的头几年。到今天,环境不行味道行的餐厅讨论,已变成不入流美食主播们最常用的探店标签。只不过在一切开始的时候,人们的出发点是“这家店好吃,但就是环境不太好”,但现在,美食主播泛滥,通过主播们,我们能明白的只有这家店味道说不准,但环境确实不行。



如今美食博主们的套路是旧的,甚至相比于同时期的其他社交平台,套路还是落后。


《好奇心日报》2016年的时候在文章中写过,传统的美食探店、测评在公众号里已经不流行了,当时广告主们更愿意投放的是提供背景知识的测评。五年过去,公众号里的趣味测评也不见了,现在的美食号,又回归了探店,只不过变成了主题探店、小众城市美食推荐、一条特定街区的美食研究等等。


在美食代表着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是否吸引人的今天,陕西这些老套路美食主播在做的事情,无非是对本地食物的消耗。问题的关键好吃还是不好吃,在以上主播的视频里,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在这样长期被糊弄的情况下,人们逐渐反感美食探店,甚至把探店约等于这家店不好吃。有一家餐厅请了一个本地美食主播探店后,被网友们调侃到删去广告,在私人号里给网友道歉。



也许一直这样下去,我们最终会疲惫于相同食物的相同叙事,越看越困惑,陕西是不是根本就没有美食?


 这种问题,全国还有人不知道吗?



作者 | 铛铛 | 贞观作者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