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开始纠偏:冠脉支架接续采购结果出炉,最高涨价75%!

2022-11-30 星期三
冠脉支架是我国首个进行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的品种,第一个采购周期马上就要到期了。2022年11月29日,下一周期接续采购工作在江苏常州启动。
惨绝人寰的2020年首次国采
两年前的2020年11月5日,国家医保局主导的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下称集采)在天津开标,打响了高值医用耗材全国集采的第一枪。
当天,11家企业26款产品无分组竞价,杀价的过程非常惨烈,最终十款中选产品无一超过800元,均价由此前的1.3万元大幅降至700元左右,平均降幅超过90%。其中,蓝帆医疗旗下的吉威医疗药物涂层支架系统给出超低价469元,降幅超96%,为当日降幅之最。
有行业人士形容当天的感受:血流成河,惨绝人寰
2009年至2019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每年的病例数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100万例,年增长速度10%至20%。
2019年全国使用冠脉支架约150万枚,市场规模约150亿元,占到全国高值耗材总费用的接近十分之一。
2020年的全国集采之后,冠脉支架市场规模直接下降到10~20亿。
低价的争议
冠脉支架的集采政策,既体现了医保局坚决控费的政策立场与意图,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医保局对高值耗材业务属性的理解。
此前市场认为,高值耗材和仿制药不同,规格繁多,产品差异性大,无法和仿制药一样集采;冠脉支架的全国集采,将这一预期打得粉碎。
但是纯粹追求低价,也引发一定的质疑和争议。
此前,包括冠脉支架在内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和带金销售的传统营销方式密切相关。生产企业生产出产品后,交由代理商包销,经过层层代理以及各种灰色空间的费用处理之后,最终的临床使用价格和厂家出厂价,就相差极为悬殊了。
把价格压缩到极限的集采模式,确实可以极大程度地将无必要的中间环节费用出清。
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在“价低者得”的模式下,生产厂家从此前的销售渠道和费用空间的比拼,转变为生产成本的比拼,但是病人要的不仅仅是低价,而是产品质量和性能保障,纯粹的低价,不能起到促进生产厂家不断提升和保证产品性能的作用。
此外,在极限低价模式下,也出现部分地区由于配送不及时导致的临时性缺货,以及冠脉支架降价后,部分医院出现高价药物球囊使用快速增长的问题。
也有媒体报道,在冠脉支架集采降价后,急诊的冠脉支架手术量下降了很多,一些医疗机构开急诊冠脉支架手术的动力不足,要求患者都走正常的排期手术。
总之,高价有高价的问题,低价也有低价的问题。
接续采购的纠偏
2022年11月29日,冠脉支架接续采购结果出炉,无论是从中标规则还是最终价格来说,相比于此前首次集采都温和了许多,可以视为一定程度上的政策调整与纠偏。
首先,本次接续采购设置的冠脉支架产品,最高有效申报价798元/个,同时新设伴随服务最高有效申报价50元/个,这是相比于首次集采时的一个最大不同。
此前,部分医院反馈“缺货”,主要是因为利润稀薄,厂家配送的积极性不高,此次将服务费从产品价格中剥离出来投标,不仅提高了价格精度,同时也规范了伴随服务标准,有利于调动厂家的服务积极性。
其次,本次接续采购设置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848元/个(产品798元+伴随服务50元),报价不高于最高有效申报价,即可获得拟中选资格,可以说是“阳光普照”模式,这与上一轮集采27个冠脉支架产品竞争,仅有10个中选名额的残酷局面相比,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从中标价格来看,在首次集采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上涨。本次共有14个产品中选,包括6个A类、4个B类、4个C类,对于其中的首轮集采中选产品,A类、B类、C类的平均提价幅度分别为21.01%、42.36%、18.87%。
据说,某个首轮中选产品此次以B类再次中选,并收获75.69%的最大提价幅度。
后记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 Kissick提出过传统医疗体系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其基本观点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无法同时满足“高质量、高效率、低价格”这三个条件
如果过度地追求“低价格”,在长期来看,势必带来质量和效率的问题。
给厂家合理的利润,让医生挣到该挣的钱,不拿不该拿的钱,形成长期的良性循环,才是长久之道。


隆重推出
医药研究报告分享营

每天仅需0.8元

畅享超过1000篇精选医药研究报告

未来一年新增额外500篇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