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未来:一个2400万人超大城市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实验

2022-04-28 星期四


郑洁丨撰文

王晨丨编辑


4月26日,上海新增13652名新冠阳性病例,这是近期新增感染人数持续下跌最低的一天。那一天,上海刚下完暴雨,抛物线向下的趋势,给了阴霾中的人们一些光亮。


这一天,在湿漉漉的南京西路街头,全球最大的星巴克旗舰店前寂静一片,一个月来的封禁,已使这昔日人流如织的打卡地点也习惯了每日的冷清。不过,今天这里稍微热闹点,有人来到星巴克旗舰店的门口,在这里建造了数个类似于电话亭的核酸检测点。


没过多久,建造核酸检测亭的照片就被转发到医药行业群里,行业人士们马上反应过来:上海也要开始常态化核酸采样模式了


在动态清零的大目标下,进入日常生活后如何防疫,这成为停摆一个多月、有2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的下一个任务。而深圳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已成为动态清零防疫状态下唯一可行的选择,以往的“抗疫模范生”上海也终于有了一个要学习的榜样。


4月26日晚上,“上海发布”公布常态化核酸采样点的第一批名单,共计534个点位,但星巴克门口那几个新的核酸检测亭不在这份名单中。这被看作是上海将全面开始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信号。


在信号发布两天前,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宝藤医学、华大基因等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的“大户”,和上海其他数十家核酸检测企业,已开始频繁参与上海各区卫健委组织的会议。


上海市一位区领导在会上询问了与会企业核酸检测产能后,有点忧心忡忡:“要是建方舱后,核酸检测常态化后,核酸检测企业的产能需要扩一倍,可能不够。”


从本轮上海疫情之初,不管是诊断类上市公司金域医学和华大基因,还是早就布局核酸检测业务的兰卫、宝藤等上海本地企业,包括新入局的仁东医学、华得森生物等企业,都无条件响应政府要求,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一些老牌诊断类厂家,紧急从河北、浙江等地区调配人马。有的企业连年薪近百万的高级实验人员,都加入核酸检测的大军中。但当核酸检验常态化后,检验量还将大幅增大时,企业的产能、成本控制能力也面临着挑战


这也正是上海现在正在解决的问题。上海有近60家有牌照的第三方核酸检验机构,是仅次于北京的拥有核酸检测机构最多的城市。不管是核酸检测机器、检验机构还有人手,上海都位于全国前列。在核酸检测产能上,“没有哪个城市能比过上海”。


但多位人士表示,上海和北京、深圳不同的是:上海组织核酸检测的基层机构的运营管理效率较低。在疫情刚开始暴发时,这个之前从未做过全城核酸的城市,一度在居民核酸检测调度上乱了阵脚,导致核酸检测企业空有一天检测几万管的产能,但有时只收到几千例样本的情况出现。


而从4月16日,上海工信部门发布企业复产复工的文件后,基层机构明显感觉和第三方核酸检测的沟通合作更为顺畅。


这应该是一个好的开始。



-01-

上海目标:

5月中旬前建成4000个核酸检测采样点


从4月26日上海市发布的首批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名单看,此轮公布的点位与疫情前已有点位的数量和位置差别不大,未看到星巴克旗舰店前的新增点位。


按以往经验看,这些点位远远不够。在本轮疫情前,每年上海最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时节应当是过年时:在上海的一部分外地人为了回家,需要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常理推断,返乡的只是在上海外地人中的一部分,可排在上海各医院外做核酸检测的队伍都长到需要折叠几圈,赶上高峰期动辄需要排队数小时。


因此,按以往经验来看,以目前上海的核酸采样点数量应付即将到来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并不够。


“‘上海发布’公布的核酸检测点是此轮疫情前就设立好的。下一步,上海要建立4000个核核酸采样点,而且绝大多数由第三方民营检验机构承担。”一位参与各区卫健委会议的核酸检测企业人士向深蓝观表示,市里向核酸检测企业口头通知,在5月中下旬前,上海要建造4000个核酸检测采样点,“不只是核酸采样亭的形式,可以是固定的,便民的和流动的。”


“这两天我们正大规模建设核酸采样亭,”杨晖(化名)是一家核酸检测企业的CEO,他所在公司也承接了一部分,“未来居民一下楼1.5公里内必须有一个核酸检测采样点。”


就在“上海发布”的靴子落地前一天,4月25日,杨晖收到了上海市大规模布置核酸采样点的正式指示。实际上,作为一开始就参与抗疫的核酸检测企业领导,杨晖在这一个月中已频频感受到上海将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信号。


“每个区拥有的核酸检测企业不同,核酸检测的能力也不同,想法和方案也就不同。”杨晖表示,在全市统一口径前的一周,上海市一些区的领导已经想到了这一点,也与各核酸检测企业沟通了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建设方案和限制因素。


在接受深蓝观采访当天(4月27日)晚上,杨晖也还要参加市区的会议。目前,具体建造方案还在调整中,各大核酸检测企业先领任务,确定搭建核酸检测亭数量后,“按承包制来,每个企业负责相应的几个街道,承包后,要保证自己采,保证自己转运,保证结果按时交付”。


上海此前的大多数核酸检测点都设在医院,在沟通常态核酸采样点方案时,决策层决定让医院剥离核酸检测业务,因此一度有些阻力。“上个礼拜沟通下来医院肯定都不愿意,但现在政府就要求核酸检测采样点转为民营化市场化,这样效率更高。”


相比之下,深圳人对于在街头巷尾做核酸检测早已习惯,从今年3月开始,核酸检测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朱嫣(化名)从事医药行业,又身处深圳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对于疫情防控措施很敏感。在深圳,这两年出门做核酸是很便利的事情,她所在社区就有好几个便民核酸检测点,不需要去医院,也不需要排队。


从3月底深圳全域解封后,一定时间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是人们在外出入的凭证,而“一定时间”的范围则根据疫情松紧和区域不同调整,有的是24小时内,有的是48小时内,有的是72小时内。


与预想中不同,朱嫣并不觉得一周做多次核酸会对生活带来不便利。在上轮疫情暴发前,深圳居民可通过“深i您”小程序查到附近便民核酸检测点,不同社区的核酸检测点有不同的工作时间,深圳还有相当部分的24小时核酸检测点。


在要求凭24小时核酸阴性结果进出小区时,朱嫣这样安排她的行程:在前一晚下班后做一次核酸,第二天早上拿到结果顺利上班后,她会在午休时去单位附近的核酸检测点做核酸,晚上回家前,检测结果基本都已经出来,朱嫣要凭阴性结果才能通过村口闸机。


回到村里后,第一件事也是去做核酸检测。朱嫣所在村里有4个便民核酸检测点,附近体育中心也有固定核酸检测点,“便利倒是挺便利,每晚我回家时排队的人很少,特别是居民很配合,很快就做完了。”


像闹钟一样,“今年这次疫情后,我们的健康码上会显示本次核酸检测阴性的有效时间,”如果超过时限没有做核酸检测,会有短信或者人工电话提醒机主马上去做。核酸检测已经深入到朱嫣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随着疫情的平稳,深圳进出入公共场合的核酸检测有限时限被放宽到72小时,但如果没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一个人将在深圳寸步难行。


医院核酸检测需要自付费用,街头核酸检测点则是免费的。很多深圳人从来没有核酸检测需要去医院做的概念,“一般都是在一个帐篷里支一个台子,流动性很强,” 这两年,除了出入机场时偶尔需要纸质核酸报告,朱嫣从没去过医院做核酸检测。


疫情这两年,深圳人对核酸检测司空见惯,虽然不像今年这么频繁,但每年做十几次到几十次核酸检测是很多深圳人的KPI,他们已经习惯将核酸检测视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常态核酸检测也帮助深圳培养了以企业为主,包括事业单位、国企、社工、公务员等在内的核酸检测队伍,核酸检测采样不需要由医护人员处理,他们对整个核酸采样模式非常熟悉,没有造成对医疗资源的挤兑。


而在上海,这次疫情中的大量核酸检测都由医院医护人员完成,尤其在疫情初期,包括专家、老教授、院领导在内的全院医护人员,都在简单培训后上阵核酸采样,日夜不歇,极其疲惫。


-02-

上海的核酸检测能行吗:

产能领先,组织效率瓶颈需要改善


在过去两年,以“精准抗疫”著称的上海,疫情控制一直是“优等生”。恰恰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概是全中国做核酸检测最少的市民之一。一位刚搬到上海不久的深圳居民感到惊诧,“我在上海,竟然发现有人两年都没做过核酸!”


上海人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是陌生的。在本轮疫情前,上海从没有进行过全城大规模核酸检测,更不用说大规模、常态化的核酸检测。过去两年,一个居住在上海的人如果不住院、不出远门,基本不需要做核酸检测。上海精准防控赶在大规模核酸检测之前,把刚窜起来的疫情火苗摁灭。在疫情紧张的时候,上海市民凭借随申码进入公共场合,疫情平稳的时候,连随申码都不需要。


同样,在过去两年,第三方核酸检测企业们也不觉得上海是一个“有商机”的城市。此前,上海市民的核酸检测需求被公立医院的检验科垄断,“浦东的一些医院,核酸检测量大时,一度让第三方民营检测机构外包”,杨晖表示,40块的费用,外包机构以18元的价格拿走,利润低了一半的同时,回款的账期有的长达十几个月。


回款时间久和利润单薄,光凭这两点,对民营检测机构来说,这不是一门好生意。更何况,只有像迪安诊断、金域医疗这种长期和医院有合作关系的“大户”,才有能力承受和医院沟通的隐形成本, 一般的检测机构更是被排除在外。


在中国,北京和深圳这两个城市,是核酸检测“常态化”基础最好的城市。以北京为例,一些核酸检测机构建了很多街边亭,方便居民做检测。但这种街边亭,在上海却很少看到。一位核酸检测机构的人员表示,此前,在上海建立检测点冒很大风险。“要协调城管、卫健委等种种关系,还要和设点商场的市场部沟通,极其复杂繁琐。”


当3月份上海疫情迅速来袭时,尤其是在3月底上海封城后,上海核酸检测的“瓶颈”一下子显露出来。


上海第三方检测机构数量并不少,2022年3月份达57家,仅次于北京的70家,而已恢复日常生活、核酸常态化的深圳也只有23家。按常理说,上海拥有第三方核酸检测资质的企业是最多的。但在此次上海疫情暴发后,全民核酸检测开始进行时,一度,核酸检测行业面临产能不足。


实际上,在核酸检测行业内部人士看来,企业的产能反倒不成问题。在疫情初期,核酸检测仪器是很缺,企业买PCR仪器一度买不到。但上海企业幸运的是,PCR仪器的生产厂家集中在上海和苏州,需要政府统一去做调配。


有很长一段时间,PCR仪器和试剂要保供当地,如果外省需要购买,市级之间或者省级之间的经信委需要打条子批。因此,上海的企业相对其他地方的企业,没有被核酸检测机器“卡住脖子”。


但最开始的时候,上海各级基层组织并没有像深圳、北京一样建立一套高效的核酸检测流程,导致企业的“产能”出现了空转。一套核酸检测的流程,包含采样、转运和检测交付,哪一环节上有损耗,就不能保证足够产能能够全负荷交付。


一些医学检验所只参与最后一个环节。如果这个实验室一天能做1万项检测,但是一上午都得不到转运的检测样本,那么最终会浪费半天——也就是5000例的产能。


例如,有的区某天要求进行某小区居民做“大筛”,会让企业在短期参与组织从采样、转运和交付的全流程。而在上海疫情期间,由于多数居民小区都被封闭,采样人员和核酸检测人员紧缺。一位企业人士表示,护士的劳动费用一天涨到了1200多元,实验室检测人员一天的加班费高达2000元。


好几家核酸企业都表示曾遇到相似的问题:几个区政府提前一天给企业下达“大筛”的任务,企业连夜调配人力、车辆,当到达核酸检测点时,当地街道的物资准备还没有完成,耽误了几个小时开始工作时,忽然被要求取消核酸检测,企业只能打道回府。“一天一万份的采样检测产能,当天只采了1000份。”一位企业人士表示。


有的企业除去在上海有检验室外,在浙江等地也有资质。他们发现,如果当地基层组织协调核酸检测能力高,即便企业产能低,也能高效地运转并承接大规模的核酸检测。


一家在深圳有核酸检测业务的企业表示,深圳的核酸检测已经很常态化了。在香港疫情波及深圳时,深圳第一时间将教师、公务员、银行职员等政府、事业单位人员安排上阵,经过岗前培训后采样;第二批,深圳的核酸采样人员主要是美容院等地的打工小妹,在这一点上,深圳服务业的底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上海一直要求具备采样资格的人员,需要是医护人员。


2022年4月16日,当上海发布企业复产复工指南后,第三方核酸检测企业明显感到,随着常态化清零的抗疫防针的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府相关部门与他们的沟通更加积极、高效。“这个时候才感觉到,政府真正发挥了企业的作用”。


-03-

当核酸检测常态化:

新入局者开始卷了 老手躺着赚钱


当核酸检测常态化后,一座2400万人口的大城市,如果每个人出入公众场所都需要48小时的核酸检测码,即便核酸检测的价格单人单检由40几块降到28元/次,混合检测降到4元/人次,利润虽然大幅降低,但这段时期内,依旧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2020年以前,核酸检测是诊断行业中听起来最不“高大上”的领域,技术含量不高,像流水线上的工人做一次性打火机一样,这是份“苦哈哈”的差事。那时候,诊断行业最火的领域是基因检测,资金一度疯狂涌入,很多创新器械公司也以高大上的基因检测为创业选择。讲好一个故事,完成上市变现,成为检测领域过去几年最流行,也最风光的方式。


一度,一些核酸检测机构也试图从核酸检测这种技术门槛较低的“普检领域”进入特检,几年过去,也没见有什么水花。


但最近两年,反倒是“做苦力”一样的核酸检测领域开始“闷声发大财”。金域医学2020年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上升357.24%。据其4月27日披露的2021年财报,金域医学再接再厉,在核酸检测价格大幅下跌、竞争者源源不断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上升47.03%。


一位肿瘤基因检测领域的人士坦言自己心态的转变,“一开始确实有点酸葡萄的心理,觉得人家技术含量不高,只是机会好,但后来发现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些老牌核酸检测企业,确实有着另一种优势。”


这些优势包括政商渠道、医院关系和快速反应能力。像迪安诊断等企业,当各地疫情一发生,已经迅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核酸检测解决方案。东北等地一有疫情,集装箱式的方舱式的设备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方舱,10万管的产能要配70多个实验技术人员,像东北这种核酸检测并不发达的地区,全靠自己的话,完全无力应对。”上述人士表示。


这些“大户”们和当地政府长期积累的关系也派上了用场。上海疫情一开始,像宝藤、金域这种长期在核酸检测领域有过和政府合作经验的企业,更容易赢得信任。在扩大产能、招募志愿者方面,政府都一路绿灯。


过去一年里,随着医药行业资本二级市场的遇冷,靠融资、烧钱、上市的企业生存已比较艰难;而那些想要真正做创新药进行商业化落地的企业,也遭遇了中国医保支付市场的灵魂砍价。反倒是核酸检测行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市场一个不错的机会。


一家去年下半年申请核酸检测牌照的基因检测创新企业的人士表示,在技术上,从基因检测到核酸检测,是难度上的“降维”,但他隐约从北京疫情和深圳疫情中看到了核酸检测的机会。去年在上海花了半年申请的核酸资质派上了用场,随着上海核酸检测常态化的推进,现在入局的企业虽然不算晚,但也嗅到了“内卷”的气息。


对于这块 “蛋糕”,一些企业却不敢马上扩产能。企业复工复产后,一度在大型复工企业供不应求的核酸检测,一单高达40元,很快就有检测企业以每单20多元的价格抢生意。而现在的核酸资质的审批,已经由过去的半年多时间,缩短到几周甚至几天。


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越来越低的价格,新入局的企业是否能做大规模、扩大成本?这些后续和疑问,将会成为中国制造业无数个“内卷故事”中的一个版本。


······


欢迎添加笔者微信交流:

郑洁:noattachment


商务合作:向俊杰 18601264308

内容合作:易   水 17610790527



▽ 左下角分享,右下角在看,点一下防止失联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