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施,留在村里的女人组成了一支丧葬乐队|三明治

2020-12-28 星期一


图片













图片

在恩施,
留在村里的女人,组成了一支丧葬乐队

文 、图| 旁立
编辑|万千


要去参加的这场葬礼在芭蕉溪。一位老人在他的96岁去世了。车穿过泡桐坝、红杉溪,20分钟后到达了一个坳上,再往下走个50米就是要去的那户人家。斜面是一个山谷,里面是很多土家族典型结构的木房。

 

有人扛来了很多白色的花圈,又抬来了一块牌匾。他们站在坳上等待乐队一起进入。进村通道因车流量大,路窄,出现了堵塞。晚来的一名乐手被堵在路上,最后只好托着鼓跑了上来。

 

几个村的乐队都出现在这里。三支乐队都由女人组成,教她们的男师傅也出现在其中。师傅吹小号,负责起歌,扛起整个队伍的“气势”。她们身穿青绿色的制服,手拿西洋乐器,在一场传统的农村葬礼上显得新奇而割裂。”要的就是这个。“有人告诉我,乐队看起来洋气,他们的出场会让主人家有面子。

 

热闹就是农村葬礼的首要标准。有很多种事物可以“凑热闹“:花圈、爆竹、乐队、花锣鼓、酒席的桌数,出席的人数。热闹是没有限度的。为了让丧事显得更闹热,就要请更多的乐队,炸更多的炮火,买更多的花圈。

 

乐队的生意越来越好。有时候,乐手们一天要参加3-4场葬礼,甚至会被不同的人请去参加同一场葬礼,在同一场葬礼上演奏多次。

 

站在这几支乐队旁的是由6个年纪较大的男人组成的”花锣鼓“(由唢呐,锣鼓等组成)。“花锣鼓”是一种传统的葬礼表演仪式队伍。中式乐器。我旁边的两个中年男人在谈话,一个男人说,找这帮搞乐队的女人有时候有点烦,人太多了,你喊了这个不喊那个,不是得罪人吗?

 

另一个男人开始从眼前的“热闹”中寻找一些商机。“在农村要赚钱就要赚老人和小孩的钱。想想看,谁家的老人死,不管再穷,都会大办一场,有面子。依我说,我们这些男的,自己搞一个,这样多好。”

 

死了人请乐队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乐队师傅告诉我,“就是在这五年发生的。“在以往,这里的葬礼都是由中年男性组成的花锣鼓队伍来完成这一仪式,“现在男的多数都外出务工了。”恩施是距离武汉省城最远的下一级行政区,是一个劳务输出的重地。年轻男女去珠三角、长三角打工,结婚生完孩子后,很多女性会选择留在村里,男性则因为能赚取更高的工资而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农村里的女人接替了男人,在葬礼上开始了表演。


 

 

龙坪村共有20多位乐手,都是女人。这支乐队相较周边村组建时间算晚,人数也不算多。隔壁乡有多少乐手谁也说不清,大家只说“好多人,太多了。”

 

说是丧葬乐队,实际上也不局限在葬礼。结婚、开业等红事也会找她们,这类红事,要吹奏喜庆的乐曲,比如《九妹》《家和万事兴》《好日子》,乐手们也要换一身红色的制服。今年后半年,乐手们参与的白事比红事多,大部分的收入都来自白事。

 

“今年死了太多人。“师傅说。最近半年他每个月平均参加了20多场葬礼。

 

林冬住在河对岸,田继红开着一辆电动车去接她。三月份的时候,早上五点多,天还没亮,林冬和田继红就去了离家三公里外的水电站。

 

水电站的深处有个大水塘,四周无人家。这是林冬和田继红练习乐器的地方。俩人进度一致,都是刚加入“丧葬乐队”。田继红的丈夫刘波是为数不多还留在村里的男人,他买了一辆拖拉机,帮人拖沙子、拉砖块。同样,他们也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这让田继红无法外出打工。“没办法,只能留在家里。”母亲在她9岁时就去世了,小学五年级的上学期,田继红辍学回家,在家一直做农活。后来在温州的一家工厂里认识了刘波,两人在次年结了婚。2004年他们去往福建厦门一个镇上的鞋底厂打工,负责给鞋底刷胶,车间里味道非常刺鼻。她发现自己怀孕后,两人便决定回到村里。去年她承包了6亩茶林,每年收入在3至4万左右。

 

 

冬天没有茶叶摘,失去了收入来源,这里的女人们总是很担忧,她们想尽办法去找一些事做,挣一些钱。有人去山上挖老虎姜——一种药材,每斤8元,一天能挣4、50元。做2桌豆腐,可挣60元。选白术,10个小时能获得60元。

 

林冬决定去学乐器的主要原因是想多挣一点钱。在一次葬礼上,她看到同乡李菊红拿着鼓在敲打,看起来很轻松,但敲这么一次就能挣100元,还能得一个20元的红包,一包20元左右的烟(有时候是10元的烟)算下来,一场表演能挣到150元。如果去做这个“工作”,便会给家里带来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她瘦削,个子不高,长得秀气,染着淡黄色的头发,林冬和我妈来自一个地方——“盖上”——一个比龙坪村更穷的地方。她家离我家不远,而且离集镇更近,是一座两层楼高的石房子。好几次我和我妈去赶集时路过她家,我妈就忍不住赞美,赞美她有一个“中用”的男人,“从那么穷的地方搬到了这里。”

 

几年前她和丈夫住在离集镇十几公里的深山里,她自己形容那是一个“最穷的地方”。只有几户人家居住,去往任何地方都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我去过那里一次,是在一个雪天,山路崎岖,屋子都被山林掩盖着,只听得见雪压断枯枝的声音。

 

我决定在一个下午再去一次,这一次我走了近三个小时。林冬家在村子里的最里头。通往她家里的那条小路已经被杂草、刺丛所覆盖。房子是吊脚楼结构,表面上有了一层青色的霉菌,从远处看,那座房子就像被山里的绿色所淹没了。房子的几块窗户破碎了,能看见屋里面的烤火用具和电饭煲。堂屋里有牛屎。两公里外有个小村子,只剩几位老人住在那里。就在这几年,林冬的哥哥家和条件稍好的几个家庭都搬去了山下。

 

还住在山上时,多数时间,林冬的女儿都是独自一人去村里的小学上学。从6岁读学前班到11岁五年级住在学校,这五年,林冬的女儿每天都要在6点左右起床。小孩走路慢,通常要走3、4个小时,刚开始几乎天天迟到。往返路上有时打雷有时下雨,有时候天已黑尽。而冬天最可恶。林冬说,她和孩子的父亲都懒,懒得起来做饭,便在前一天晚上做一大锅菜,次日早晨,让女儿自己用电磁炉热一热,吃一吃。

 

山里的温度适合种烟叶,住在在我家对面山上的人都依靠种烟来生存。山很高,层层叠叠,在冬天呈现出一种懒惰的绿色。夏天的夜晚,如果仔细看,山上的平坡会出现一些模糊的灯影。小时候我断定那都是鬼火。有灯影的地方就是荒山中的烟地,由于离家远,烟农们便直接搭了棚子在荒山中住了下来。

 

种烟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劳作,6、7月时开始忙碌了,先刮烟叶,放入箩篼,每挑100多斤,林冬家附近没有公路,得自己挑回家。再把烟草挂在竹竿上,而后放入烤房。为了保证烤房的温度,必须每隔3—5个小时就要加柴一次,保证烤房内温度适宜。在40度的温度(小火)升至60度(中火)后,再加热至70度(大火),烤一房烟叶的周期为7-8天,如果种了20亩的烟叶,则需要烤40天左右。

 

那时林冬和朱勇依靠种烟一年能挣5万左右,他们一直在存钱,想存钱离开那个地方。林冬的舅舅家在我们村,他只有个嫁得远的女儿,便说服林冬一家下山住在他家,条件是,照顾他直到死亡。在帮忙养老送终后,房屋、田地便都归林冬家。林冬说,最后还是给了舅舅一万五千元,等于也是买了这套木房子。

 

林冬还记得那天家里摆了十多桌酒席,算是正式宣布从那个遥远的山里搬下来了。

 

但两年后,林冬的舅舅反悔,表示不需要他们的照顾,让他们回到山里。”但我舅舅生病了我们可是去医院照顾了很久的。“最后两家打了一场官司,法院判林冬的舅舅赔偿两万五给林冬家,”舅舅说没钱,打欠条。我丈夫说给他少一千吧,两万四,但要给活钱。“

 

也算是巧合,林冬碰上了现在盖房子的这块地,用舅舅赔偿的两万四买了下来。

 

 

村里建了一个凉亭,午休时分,乐手们就在这个亭子里练习。一支丧葬乐队一般需要6个人,四个吹奏,两个敲击。得到的报酬都相同。敲击的乐器简单易学,但周围会的人太多了,林冬和田继红认为“没有竞争力”。师傅让林冬学习长号,让田继红学习中音号。林冬有些不情愿,她认为自己太矮了,长号的伸缩管伸出去,说不定都能碰到地面了。但师傅说小号太难学,中音号有些重,长号更适合她。

 

林冬和田继红在网上分别花了800元、1500购买了一把长号和中号。林冬读到小学二年级,田继红读到小学五年级,用她们自己的话来说,连字都不认识几个,面对一个西洋乐器,要怎么学呢?她们用的是最“笨”的办法,“跟着师傅,把一个个音符一个个按键死记硬背下来。”

 

师傅收取600元,称包教会。晚上,师傅把要学的曲子的简谱先读下来,拍成视频,发给每个乐手,让乐手们先把曲子的简谱背熟。

 

但这里的女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空闲时间。早上七点要去摘茶叶,下午2点40分要去学校接孩子,回家后要给孩子做饭。晚上要做全家的晚饭以及诸多家务。只能早起,五点就去练习。中午午休时再练一个小时。田继红上厕所、做饭都带着简谱,睡觉之前都会打开记忆几遍。

 

摘茶叶的时间同样需要利用起来,为了节省手机的电量,女人们花了二十多块钱,在网上买了一种能戴在手上的蓝牙音箱,一边摘茶叶,一边跟着师傅唱,夏天天很热,戴着帽子,听着谱子,手里摘茶,嘴里还要跟着念谱,"能用上的都用上了。”

 

练习两个月后,林冬的一位亲戚去世了,亲戚家让她带一个乐队来。这是她接的第一单,这个单子对于一名新手来说无比重要,它意味着你获得了“入场”资格:你能接到单,就能给别人一个人情,你以后的生意就稳了。这个丧葬乐队是自由组合的,依靠熟人社会中“礼尚往来”的规则运行下去,如果你让我有生意做,那么我也会喊你。

 

在那个葬礼上,要入场时的林冬非常紧张。师傅说,没事,你可以小声点吹,这样吹错了不容易听出来。她感觉很害羞,周围人都在看自己,那些人都是熟人,一看她,她就想笑,一笑,就要吹走音。不过现在她说自己”脸皮厚了起来“,只盯着乐器,集中精力吹奏,不管别人怎么望着她。

 

冬天的太阳出来了,师傅从另一个村子赶过来,把女人们喊在一起准备练习乐器。这两年他带出了三十多个女学员,但男学员只有两个来找他学习。

 

“男学员没有耐心的,搞一下就不想搞了,也瞧不起这点工钱。他们都出去打工了。“师傅说。

 

这个村的多数男性劳动力都外出去打工了。有些人会选择近一点的地方,在长沙、龙山、恩施、巫山,车程不超过一天,这样他们想回来看看孩子也能快速赶回家。

 

她的先生朱勇外出务工找了扎钢筋的活,每天工钱300元左右,雨天休息,在很高的楼层边工作。两人每天都要视频聊天,互相说这一天都做了什么。

 

林冬的小儿子在村里的希望小学读三年级,女儿在县城技工学校读高三,那个走了很多年山路的女儿变得非常内向,她与父亲的关系一般,林冬让她多给父亲打电话问候下,她觉得能说什么呢?吃饭了吗?吃了。成绩如何?还好。她的婆婆八十多岁了,老人最近一直感觉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先是头晕,再是吃不下饭,她形容自己不行了。更多时候她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呆呆地望着前方,春天,老人有时候会偷偷去摘茶叶,说想给家里减轻一些负担。

 


 

乐队的人数和成员并不是固定的,大家认为这个形式会更好,这样会让其内部没有等级,大家短暂地聚集在一起,依靠“人情”来维系彼此的关系,“我这一次喊你去了,那下一次你也要喊我去。”

 

林冬有个本子专门来记录这个“人情”,某月某天接了谁的单子,喊了谁,谁喊自己。整个乐队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运行下去。林冬说,这都是明面上的礼尚往来,不能考虑私人感情。

 

下半年她接的单更多,林冬算了算,差不多服务了100多场葬礼。她的一位亲戚的亲戚去世了,对方让她找15个乐手,一个月后,又有一个亲戚的母亲去世了,对方也让她找了15个乐手,没多久,一位亲戚的父亲去世了,对方让她找了14位乐手。重要的不是接这几个单挣的钱,而是这几场葬礼有44位乐手得到了林冬的人情,她们必须在将来还这个人情。这就等于林冬会在未来得到44笔确切的生意。

 

也因此,谁能抢到单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有人告诉我隔壁乡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些老人得了绝症后,当地的乐手们会买点东西去看望,走的时候给老人家里说,如果将来需要乐队,记得找我。林冬对这种做法感到厌恶。她说尽管是做这项生意,但是不想盼着谁去死,不能没有良心的。

 

乐队“演出”并不局限于周边村镇,林冬和田继红服务过最远的葬礼是在四川郧阳,主人家出车费。葬礼当天,林冬觉得棺材有点骇人,“就是几根大棒捆在一起,一些缝隙就直接用透明胶缠住。我都不敢往里面看。”

 

多数时候,林冬觉得自己已经看惯了死亡,不觉得害怕或者不安了。有一次在恩施殡仪馆,他们围绕着一位过世的老太太吹奏,老太太就躺在那里,其他人都不敢看,林冬走近她身边,特意侧身仔细去看了一眼。她长得很美,90多岁了,还画着妆,就像睡着了一样。

 

也有人议论他们,说吹那么一下就100块钱,但女人们说这项工作远远没有看上去那样轻松。前期学会乐器已经非常艰难,等到能出场了,活儿也不轻松,一场葬礼要吹奏40分钟左右,现场可能同时有其他乐队在吹,还可能有花锣鼓、山梆鼓、道士等在敲击吹奏。附近还有鞭炮在燃放。烟雾弥漫,在这样的“闹热”环境中,要坚持演奏完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如果需要参加次日的送葬环节会更辛苦,在农村,送葬上山的时刻多为日出前,有凌晨5点的,也有凌晨3点的。乐队必须在这个点之前赶到。恩施部分农村地区依旧实行土葬,有些墓地选地较远,乐手们要走上10多公里,扛着乐器,边吹边走,“没有那么容易的。”

 

乐手们还要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林冬记得有次送葬,只有她一位吹奏的乐手和两位敲击的乐手在现场,其他三位乐手还没有赶到。但上山送葬的时刻已经到了。没有小号起头,林冬吹奏的中号不得不硬着头皮吹奏,吹完了两个曲子,她往后一看,其他号手还没来。

 

几个号手此时正在一辆长安车内,司机说,“我慢慢开着车,你们几个拿好乐器就直接下车。“中号乐手戴着眼镜没看清,跳下车就摔了个跟头,另一个小号乐手也心急,慌忙中跳下了车,没成想下面是个半米深的水沟,一头给栽进去了。等到她们赶到时,送葬仪式已快要结束了。

 

林贵菊是小号手,她选择吹小号的原因无外乎是,难度高,会吹的人不多,而小号是一个丧葬乐队的灵魂,缺谁都行,但不能缺小号手。这意味着小号手永远是最抢手的,挣得最多,有时候征调不到小号手,必须要从其他地方请专门的小号手加入。

 

林贵菊有两个孩子,做乐手之前,她买了一辆七座的车,做客运生意,专跑县城到乡里的线路,每趟四元。现在她全心吹小号,每个月能接到20多场单,月收入在5、6000元左右。

 

丧葬乐队让这些妇女有了更高的收入,这些金钱会带来部分掌控感吗?女人们都说与之前相差无几,但仔细看看,她们很快就变得爱美起来了,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买让人变漂亮的化妆品,林冬没舍得买100多元的口红,但还是给自己买了支几十块的变色唇膏,给自己染了个发色。

 

村里的广播就安装在林冬家旁,每天早晨7点,那里开始播报全县的一些新闻,林冬早起后听着广播把屋前屋后打扫了一遍,今年的疫情让她更倾向于待在这个小地方了。她想把小孩送“出来”后(读大学),再慢慢做打算。

 

日子过得很快,女人们在这里一天天老去,背负着各种身份,一位母亲,一个儿媳,一名妻子,一个农民。乐器会给她们带来别的什么吗?女人们也只会说,“好玩呀,它让我们变得快乐。”

 

林冬和田继红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里的方言叫“玩得好的”,林冬说喜欢她的直爽,有时候他们在一起研究那些简谱,各类调值。那些名称都是英文,F调啊,降E调,刚开始也看不懂,就问问自己的孩子,ABCDEF一个个慢慢学。“音符上面打点点就是音要高一些,下面打点点就要低一些。降b调是最难的,它的音要高一些,需要更多的气息。《家和万事兴》就是降b调。不好学。”

 

一个冬天的晚上,林冬来到田继红的家里。她们俩在坐在火炉旁,学习着一首新歌,然后对着手机里的简谱,对着笔记本上的谱子,打着拍子,一起唱了起来。





图片
 在亭子里练习的乐手们


图片
深山里的林冬的老家

图片
林冬与田继红在识记简谱

图片
正在吹奏的林冬

小号手林贵菊

图片
葬礼上的花圈

图片
电子炮竹

参加葬礼的人,手里拿的纸巾是送人情后的回礼

图片
急忙赶来的鼓手

图片
 宗族后代送的牌匾

图片
 参加葬礼的亲戚手拿着祭祀物品

图片
 传统的花锣鼓都是由年纪较大的男性组成

图片
 这两年也兴起了年轻女性为主的花锣鼓队伍

图片
 准备进场的乐队

图片
人们手举花圈,准备进入灵堂

图片
准备入场的林冬和田继红

图片
 在灵堂演奏的林冬与其乐队

 演奏中的乐队

图片
 小号手在演奏

图片
 参加葬礼的人

图片
灵堂上方 




本文作者

图片
旁立

三明治短故事学院项目负责人,三明治作者及编辑。土家族,来自湖北恩施。最近会一直在西南山区。想要写好的有公共性的故事欢迎提供选题。

我的邮箱是artemis@china30s.com

主要作品:《张定浩:现在对所谓的年青一代写作者越来越宽容》《Don’t cry,girl》《一个女孩去职校读书意味着什么?


给作者赞赏

图片


关于“恩施时分”系列

今年五月,我从上海回到家乡恩施。这里穷,远离省城,远离一切中心。我回到了村里。对于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和上海,我可以用很简短的话表明我的态度。但这个村子,这个县,不是“白天”和“夜晚”,而是“薄雾时分”和“黄昏”。有时候我会被它迷惑。这两个时候人的判断力最低。


恩施系列也是我想要表现这里的“薄雾时分”和“黄昏”。那些处于明亮和清晰之下的人和事物。那些交织在这里的模糊与暧昧。只有你走进去,去体验,然后把自己变成和这里一样的人之后才能看清部分本质。


我们游荡在山间。


阅读更多“恩施时分”系列作品


一个女孩去职校读书意味着什么?

一场恩施婚礼:没有人会在意锅里的灰

在恩施,茶叶与女性获得的微小自由

有台冰箱就好了

DON'T CRY, GIRL




图片

重磅嘉宾加入
2021新年每日书带来梦幻联动

正在报名中


图片

当一次文字DJ,和音乐人一起写每日书



带你找到新的愿望,新的能量
「Story Heals放轻松」故事许愿礼盒

图片

放——轻——松,这是你最需要的新年礼物


三明治签约作者吴楠作品

中国LGBTQ群体的真实故事
了解支持请点击下方图片,阅读详情

图片

《黑柜子》:他用四年时间,写了30多篇LGBTQ群体的故事



图片

把生活变成写作,把写作变成生活
三明治是一个鼓励你把生活写下来的平台

图片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