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艺术的种子“种活在你我心田”:华人现代雕塑的开拓者朱铭离世,享年85岁

2023-04-25 星期二

2019年,朱铭在其作品《不朽·朱铭·古沉木太极拱门》前,图片来源:朱铭文教基金会


4月22日22时许,中国台湾著名雕塑家朱铭在台北士林区家中自缢身亡,享年85岁。警方已现场取证,排除外力介入,死者家属没有异议。据台湾媒体报道,朱铭长期患有慢性疾病,近来情绪消沉。事发日晚8时,朱铭向妻子表示上楼去阳台运动,长久未返回,家人察觉异象并前去查看,发现其已轻生。

朱铭文教基金会在事件发生后发布声明与悼词:“本会全体同仁以无比伤痛的心情,代表家属,感谢海内外各界人士长年以来对朱铭先生与朱铭美术馆的支持。”

从乡土运动到进入国际艺术视野,作为台湾现代主义艺术历程的代表人物,朱铭在其艺术生涯中,在中国台湾与香港、新加坡与欧美地区留下了深刻的艺术足迹。
朱铭,《同心协力》,1976年,图片来源:朱铭美术馆

朱铭,原名朱川泰,1938年出生于台湾苗栗县。15岁跟随妈祖庙雕刻师李金川学习雕刻及绘画,从“手工艺人”起家;1968年,跟随台湾现代主义雕塑家杨英风修习工艺雕刻,历经八年。1976年,朱铭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首次个展,以《同心协力》为代表的“乡土系列”创作受到台湾文化界的讨论,朱铭在日后被视为1970年代台湾乡土运动的代表人物。随后,朱铭继续发展个人艺术风格,创作了“太极系列”。“太极系列”源于杨英风对朱铭练习太极拳的建议,朱铭将太极意涵融入其个人艺术创作,突出雕塑的精神性。

朱铭,《太极系列-单鞭下势》,1986年,朱铭美术馆藏,图片来源:朱铭美术馆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是朱铭全面发展其艺术创作的时期,朱铭持续创作“太极系列”,同时赴美发展,探索创作“人间系列”,表现其对生活和人物的观察。朱铭的雕塑涉及多元的创作材质,从早期创作中的木头,发展至石、陶、海绵、不锈钢等材质,直率简洁,善于表现材质特性,融合并超越了传统与现代雕塑的技法和风格,酝酿思索一种生活化且具自由精神的创作主题,因此他在台湾时即尝试雕刻了小型的人间系列作品。加上当时前往纽约的契机,他说:“我到美国去,是踏出国际的第一步,我认为非常重要。”美国之行,让朱铭更加肯定新作人间系列多元开放的性格特色。

朱铭在其作品《和谐共处》前,图片来源:朱铭美术馆

此时朱铭的艺术足迹遍及中国台湾和香港、新加坡、英国、法国、日本等地,国际展览成绩丰硕。展览之外,朱铭大型的户外雕塑品,也陆续被装置在国内外的公共空间。其中一个著名的案例为1989年,朱铭受贝聿铭委约,为香港的香港中银大厦总行创作了一对太极系列作品《和谐共处》,与大楼形成强烈对比。朱铭的其他公共艺术项目还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地标《仲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的《太极》、香港文化中心的《排队》等。

2003年,朱铭获辅仁大学颁荣誉艺术博士学位,2007年获得福冈亚洲文化奖艺术文化奖。

朱铭美术馆

在带领东方艺术走向国际之后,朱铭将国际艺术语汇与精神带回了台湾。1999年,历时12年筹备的朱铭美术馆在台湾省新北市金山区开馆,同时成立朱铭文教基金会。朱铭美术馆收藏了朱铭逾六十年的创作,以及其师李金川、杨英风,其子朱隽以及郭柏川、廖继春、李泽藩、毕加索、胡安·米罗(Joan Miró)、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家作品。美术馆秉持两大宗旨:“推广雕塑艺术”、“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期望以更完整角度呈现雕塑艺术发展,并培养儿童对艺术的五感体验,成立“儿童艺术中心”、“典藏维护部”及“研究部”等专业机构。朱铭曾说:“成立美术馆,是为了呈现艺术发展的过程;成立基金会是要让美术馆能永垂万世。也是为了作品建设一个好归宿,钱本是社会的,回归社会叫圆满。”

朱铭文教基金会在发出的公告中表示:“将持续秉持朱铭先生推广艺术教育的精神,继续深耕朱铭美术馆——把艺术的种子,种活在您我的心田。”

TANC综合报道

 线 

/2023年4月刊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线上订阅网络

 线下阅读 

在150+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空间
与艺术书店中近距离接触
《艺术新闻/中文版》新刊与《2023全球艺术之旅》
《艺术新闻/中文版》是国际权威的艺术媒体 The Art Newspaper 的中文版,由超媒体集团(前现代传播集团)与 The Art Newspaper Ltd 于2013年合作出版,与其他六种语言的版本,共同分享与拓展国际艺术网络,为全球华语读者报道中国和国际艺术界的动向,带来第一手艺术讯息和独家分析,月度出版的《艺术新闻/中文版》与即时更新的APP “艺术新闻iArt”以及网站 http://www.tanchinese.com,展现从艺术创作、博物馆、展览到艺术市场的全方位艺术生态,以及艺术与社会、文化、科技与商业的联系与发展趋势。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