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如何说服中国?

2022-03-09 星期三

(德国之声中文网) 开姆尼茨出版的德国《自由新闻报》以“在乌克兰战争中 中国到底扮演何种角色”为题,刊发社论指出,北京如今的暧昧立场,已经让西方社会高度警觉。

“在联合国大会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提案的投票中,中国投出了弃权票。西方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视其为成就,因为中国没有像另外5个国家一样投出反对票。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性:北京想尽可能长久地不让世界明白其真实意图。假如习近平在冬奥开幕时真的从到访的普京嘴里获悉其入侵激化,西方就必须重新评估中国扮演的角色。俄罗斯等到冬奥闭幕后再发动进攻,这一事实已经足够刺眼。”

“目前,美国政府已经在向中方施压,要求后者介入对俄制裁。要求北京为停火展开斡旋的呼声也日益响亮。中国政府面临抉择:在这场冲突中,到底是站在俄罗斯一边还是乌克兰一边。如果习近平继续拒绝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西方就不得不认定北京是莫斯科的邪恶同伙。届时,德国经济也会遭受严重影响。”

文章注意到,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正在迅速增大,德国制造业在华投资额高达610亿欧元,更不用提德国汽车厂商对中国市场以及中国供应商的依赖。作者指出,在战争爆发前,德企高官就已经开始担心德中经贸关系。

“中国已经成为了德国经济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仅是受到了北京对台湾日益咄咄逼人之姿态的影响。但愿北京能够改弦更张,明确谴责普京的侵略战争。毕竟,这也牵涉到很多中国自身利益。中国与美国、欧洲以及许多其他也同西方做生意国家的贸易关系,远远重要于中俄贸易。所以,欧盟现在必须推动北京当局最迟在4月初的欧中峰会前明确立场。否则,欧洲就不得不重新定位欧中贸易关系。”

商报:唯一能对莫斯科施加影响力的大国就只剩中国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德国《商报》以“北京的梦醒时分”为题,刊发评论指出,北京在乌克兰问题上自相矛盾的暧昧立场正在损害自身利益;为长远计,中国应当尽快和俄罗斯划清界线。

“普京到底在干什么?他到底何时收手?到底还有谁能够阻止他?除了朝鲜,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现在的俄罗斯这样遭到孤立。这不禁让人担心:万一普京觉得被逼到了墙角,会不会不顾一切?”

“西方领导人的话,普京已经听不进去。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时代的苏联政治局,好歹还能制约最高领导人,必要时还能替换,但是现在这样的政治局也不复存在。至于久经革命的俄罗斯人民是否能够推翻普京?目前还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希望。”

“如今唯一有可能对莫斯科持久施加影响力的大国就只剩中国。可是北京正在左右横跳,甚至都不将俄罗斯的行动称为‘入侵’。在中国当局眼中,战争的根源是北约持续东扩。不过,中国好歹在联合国就谴责俄罗斯侵略战争时投了弃权票。当然,弃权票本身就已经足够糟糕了。”

“北京的这种暧昧、自欺欺人的立场还能维持多久?难道北京真的想成为一个完全失算的战争贩子的帮凶?后者不仅仅在西方国家日益遭到鄙视。”

“最终,独揽大权的习近平将不得不做出决断:到底站在历史的哪一边?这场荒唐的战争逼迫每一个人站队,北京也不例外。”

文章接着指出,面对乌克兰战争,中国的立场越来越自相矛盾。一方面,北京想要保持和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北京又绝对不想放弃“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最高外交准则。同时,中国也不想让自己本已降温的宏观经济再受到对俄制裁的冲击。作者认为,北京不可能同时做到上述三条。

“诚然,中国现在也出现了帝国主义的趋势,试图让别国在经济上产生依赖性,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施压。但是像普京这样将武力视作政治的合法延续,则并非中国的作风。而西方国家如今的团结以及在现代经济史上空前的全面制裁措施,更是让北京当局开始重新评估局势。”

“在美国,已经有人开始呼吁制裁中国,因为北京支持莫斯科。他们认为,谁要是支持一个公开威胁在欧洲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谁就不应该再是经贸伙伴。”

“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当于俄罗斯的十倍,中国与西方的经济联系比其他任何亚洲国家都更紧密。中国向美国与欧盟的出口额合计高达1.1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中国对俄出口的670亿美元。中俄贸易只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

“最关键的一点是:在见证了俄罗斯的外汇储备被西方冻结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脆弱性。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不得不存放在西方势力范围内的资本市场中,北京可不愿意将其外汇储备投资比特币。”

“所以,对于中国而言,这其中有着巨大的利害关系。这个经济超级大国虽然视自己为西方的体制竞争对手,想对国际秩序施加影响力(这一诉求固然合理)。但是像普京那样肆意破坏这一体系,并不符合中国利益。”

“恰恰相反,中国利益在于摆脱俄罗斯。尽管在北京政权成立72年后的今天,中国依然将俄国人视作建政的援助者。但是,如今的一切并不仅仅事关所谓的‘西方规则’,而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国和欧美一样需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因此,西方政治家不应该继续忙着和克里姆林宫打交道,而应该去北京发声。”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