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违规建粮仓,陕西被督察

2022-04-23 星期六


违背自然规律


日前,中央环保督察组向陕西省反馈督察情况。


督察报告称,陕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现象严重,却违背自然规律安排大量耕地占补平衡项目。


据悉,2012年以来,榆林市靖边等县区开垦沙地、林草地约30万亩,部分项目甚至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靖边县开垦耕地导致农灌用水剧增,2020年超采地下水3578万立方米。2018年以来,榆林市毁林开垦13.3万亩,加剧林地退化和土地沙化。


沙地建粮仓,本就违背自然规律。有着几十年荒漠化治理经验的榆林,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难以权衡的利弊


《中国水危机》作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榆林开垦沙地和毁林开垦,都与陕西省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有关。


耕地占补平衡是指《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在具体的实施中,各省都会根据地区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如陕西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中提到,拓展补充耕地途径,以及坚持县域平衡为主,市域调剂为辅,省级统筹调剂保重点原则,建立补充耕地指标统筹调剂平台。


马军认为,在实际操作中,耕地占补平衡会因涉及较大利益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据财新报道,每年陕西省会给榆林市下达很多占补平衡的任务。陕西全省的耕地指标非常短缺,特别是陕南、关中因为没有耕地指标,项目已经报不了了,由于榆林相较其他地方多一些,因此省里只能将任务压向榆林。


“关中平原向来是粮仓,当这里的耕地被占用作建设用地时,陕北部分地区可能为了省里的发展,也可能是为了当下的发展利益,通过过度开垦去平衡关中被占去的耕地,无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马军说。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郧文聚也曾在公开报道中提到,渭南占地榆林补,实质是占用传统经典平原耕地,补充典型脆弱生态区的未利用地。


在这个背景下,榆林地区尤其是毛乌素沙地开垦耕地就成为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


按照《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长城沿线风沙滩地被作为主要的土地整治开发区,以土地开发为主,到2020年在该区域规划开发土地25644公顷,预计可增加耕地面积17951公顷。


然而,毛乌素沙地的耕地开发与建设,是在典型脆弱生态环境下的沙地上进行的。郧文聚认为榆林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粮仓”,才能与自然生态格局相适宜,一直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脆弱的生态


榆林地处陕西省最北部,曾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地区之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经济长期落后,被称为“沙漠之城”。


“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沙进人退”历史的真实写照。


随着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的深入开展,榆林开始大规模“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运动。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2014年第五次荒漠化监测报告显示,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4%,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林木保存面积也从1949年的60万亩提高到215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0.9%提高到34.8%。


曾经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地已成绿洲,但这里的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生态区位依然极其重要。

 

毛乌素沙地。图/图虫创意


对于当地因为耕地占补平衡而进行的过度开垦行为,马军直言,毛乌素沙地自然降雨往往不能满足农作物需要,而当地种植的一些作物若想要稳产高产必须有充足灌溉水,由此导致地下水超采。


据马军介绍,如果是浅层地下水的超采,停止开采后,可能可以通过若干年的时间去恢复,但如果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会使得一些林草的根系不能触达,从而造成林草的退化甚至死亡。


“若超采的是深层地下水,修复起来则更加困难,往往需要更漫长的时间。”他说。


此前,马军曾在西部地区做调研时发现,大面积防护林因为上游截流及地下水超采而枯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与此同时,开垦沙地、林草地等行为也会加剧地区的水土流失。耕地没有植被覆盖,容易遭受风蚀,耕翻则加剧了这一现象。


“直接在沙地甚至已经修复后的林草地上进行耕种,这不是修复,而是破坏,会导致生态的退化。”马军说。


水资源是关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但陕西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自然资源部公布的耕地普查结果显示,2017年陕西耕地面积构成中,水田占比仅有3.9%,水浇地占比26.3%,旱地占比高达69.7%。陕西旱地占比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在西北五省中也仅低于甘肃。


此外,陕西粮食单产水平在全国也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差距明显。


粮食安全事关民生大计。近些年,榆林一直尝试打造黄土高原上的“富民粮仓”,也的的确确实现了从“塞上不毛之地”到“塞上粮仓”“塞上绿洲”的逆转。


此外,榆林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据榆林市统计局数据,2021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达5435.18亿元,稳居陕西省第二,比上年增长7.9%,高于陕西全省1.4个百分点。有分析认为,能源价格飞涨对榆林经济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其随之而来的发展问题也显而易见。


陕西省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曾向榆林市反馈督察情况,指出榆林产业发展对能源依赖、路径依赖的现象普遍存在。榆林市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如2021年榆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了1000家,达到了历史新高,这其中能源企业近600家,关联的化工企业近60家。


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可以说是榆林当下的真实写照。榆林也面临着如何统筹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难题。


对于榆林的可持续发展,马军认为,水资源非常重要。“水是这个地区稀缺资源,这里的一切发展都应基于对水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自然资源报》曾发文称,从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情况来看,榆林违背自然规律建粮仓的主要体现之一,就是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中忽视了“水”这一根本性制约因素,没有从当地水资源短缺以及农业用水量大的实际出发,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加剧了林地退化和土地沙化。


马军建议,应该以水定发展,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榆林的可持续发展应考虑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如果超过承载范围,就会导致新一轮的过度开发和新一轮的退化。”


同时,他担心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可能成为榆林绿色发展中的变数。


他说,“在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当地原本在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旦牵扯复杂利益,可能会导致发展观发生扭曲,这也是当下榆林发展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欢迎提供线索

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值班编辑:王琳


欢迎关注中国新闻周刊视频号

(进入视频,点击帐号头像,加关注)

中国新闻周刊
贪官中的“有功之臣”,是否可以功过相抵?#惩腐倡廉 #周刊君说 #政媒原创作者联盟

两省委书记同日调整,王晓晖掌舵四川,倪岳峰执掌河北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