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有什么实惠?

2022-06-22 星期三

别的不敢说,但至少从官员政治晋升的角度来说,文明城市绝对是官员晋升的政治利器(下文附基于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 118 座城市、413 位市委书记和市长的研究数据)。

因为就目前来说,“全国文明城市”是所有城市荣誉称号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也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是最具有价值的城市品牌。

与其他城市荣誉称号的易得性不同,“全国文明城市”一次参评就评上文明城市的属于极少数,大多数城市需要连续参评几届才可能获得这个荣誉称号。因此,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是有区分度的,创建难度与官员能力呈反比(即能力越弱的官员创建文明城市的难度越大)。

那么在各地政绩趋同、难分高下的客观条件下,要想获得“上级领导”的注意和赏识,“全国文明城市”无疑具有极强的醒目标识意义。这就不难理解,即便创建文明城市的难度如此之大、投入之多,为何还有那么多城市趋之如骛。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项关于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 118 座城市、413 位市委书记和市长的研究数据,实验结果的直观阐述和表征如下:

  • 选取对象: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 118 座城市413 位市委书记和市长(已剔除腐败违纪和信息缺失的党政一把手)
  • 数据来源: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地级市(第一届到第四届),党政“一把手”市委书记与市长的履历资料来源于人民网、地方领导资料库[39]、《中国城市年鉴》、《中国年鉴》、《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等。
  • 指标选取:3个自变量[即引起结果发生的原因]维度(经济绩效、治理绩效与政治经历),一个因变量[自变量引发的结果]维度(是否晋升),具体的详细指标如下图:
官员晋升的主要自变量和因变量指标

经过相关性分析(如下图所示),得到如下几个有趣的结论:

注:结论基于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分析,有些显著性指标虽然统计学意义上显著,但数值略牵强,本次结论也做出了描述性说明。

自变量因素对官员升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1)相比于其他自变量(如官员的学历、任职经历等),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能够更容易被中组部识别,从而促进官员的晋升。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官员晋升概率是未成功创建城市官员晋升概率的 3.333 倍

对此做出的可能性解释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后,中央政府将“文明城市”荣誉称号颁给城市,“创建文明城市”是可以测量的治理绩效,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城市形象,还使市长、市委书记有机会在中央领导面前“露脸”,既显示出“一把手”的治理能力,还表达了“一把手”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的“政治忠诚”。


(2)经济指标未能给地方官员的晋升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

对此做出的可能性解释是:中央政府选拔和培养后备人才,是兼具政治忠诚和综合治理能力,而不是“经济锦标赛”下的仅具有经济发展能力的人才。经济指标具有官员考察晋升的片面性,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改革,国家更注重经济的“质”而非“量”,传统单纯以GDP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满足上级领导对地方经济的深层次洞察,故无法盲目做出晋升判断。


(3)官员年龄的增大和任期的增长,使得他们获得政治晋升的机会变小

对此做出的可能性解释是:年龄增大晋升机会变小是显而易见的因素,因为有退休制度的限制,年龄越大相应的服务年限会变短,需要把机会留给年轻的继任者;而任期的增长则有可能意味着个人能力有限,无法胜任更高层级的岗位。


(4)有省级任职经历的晋升概率是没有省级任职经历官员晋升概率的 1.680倍,有基层任职经历的晋升概率是没有基层任职经历官员的 1.589 倍

对此做出的可能性解释是:文明城市的创建一把手均为市长或市委书记,对于二者来说,更高的职位晋升是指去省委、省政府担任副书记、副省长、省委常委等职务;或从一个普通城市调动至省级厅局担任厅、局长、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办公厅厅长、党委书记等职务(有其他情况则另外说明,如普通地市的市委书记调任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担任市委书记或者市长,则视为晋升;若年龄未满 57 岁的市委书记,被调往省人大政协任副职则很可能是上级对其当前政绩不满故视为降职;反之,若年龄大于 57 岁的市委书记,在换届时被调任省人大政协副职则视为晋升)。省级任职经历相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是宝贵的加分项。有基层工作经历在我国的政治体系里,是属于加分项的,毕竟我们的政体根本是为了人民,基层是直面人民的,所以基层工作经验是最显著的特征。


(5)在另外一项详细数据分析中发现,市长晋升概率为 60.6%,远高于市委书记 41.4%的晋升概率

对此做出的可能性解释是:市委书记虽然是实质上的一把手,但主要负责党政相关的事务,而具体城市行政治理事务则是由市长来分管,全国文明城市中的指标体系中,恰恰反映的是城市具体的行政事务,所以市长获得更高概率的政治晋升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在政治晋升上,市长转职为本或者同一级别城市的市委书记视为“晋升”,而市委书记则需要转职到省委或从一般地方城市调任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市委书记或者市长,才能被视为晋升,晋升的空间和代价较大,两种因素的综合出现了市长的政治晋升概率大于市委书记的现象。

总而言之,文明城市的创建至少在地方官员一把手看来,确实是一项值得追求、值得投资、值得尝试的“前途事业”。成则大概率晋升,败则下一届再来,是一项正向期望占据上风的政治游戏。

但我们也看到,文明城市的初衷并不是单纯的为上级领导提供一个地方官员的考核工具,文明城市的初衷推动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谐发展,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利民工程,实事工程。

但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并没有处理好行政命令和民情民怨的冲突关系,致使出现了很多负面评价,搜集了知友们的回答如下:

在一位知友的回复中,更是看到了一张令人哭笑不得的图片

某市中学发给学生的文明准则

图中标框的内容如下:如果你不知道以上这些,文明的您应答:不好意思,我是来XX市旅游的,走过那么多城市,就属XX市风景好,街道干净,空气清新,XX人特文明,我都还想多玩几天。

学生穿着本地学校的校服跟巡检文明城市建设的工作人员说我是来旅游的。

“...“(哭笑不得.jpg)

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文明城市?至少要从5个方向努力,包括优先搞好经济、补全政策漏洞...好像说的跑题了。如需了解更多的话,可以直接查看我发在公众号上的这篇文章,讲的比较细,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呀。

参考文献

荣誉称号影响官员晋升的信号机制研究——来自全国文明城市评比的证据[J].张天舒,王子怡.2020.09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