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献出版社公开致歉,《甲骨文丛书:美国高等教育史》被指错译遍布全书

2022-05-16 星期一

学人君按:5月11日,浙江大学王慧敏副教授在微信公众号(ZJU教育史)发表长文,对罗杰·盖格《美国高等教育史》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版,收入“甲骨文丛书”)的翻译质量提出了严肃批评。文中认为,译者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存在“大量错译、少数漏译”的问题,错译遍布全书(几乎每一页),势必给读者带来大量被误解和曲解的美国高等教育史知识。


5月15日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致歉函,并宣布系列弥补措施,如第一时间封存纸质图书库存,全面排查中文版图书内容,启动图书退换货工作,后续严格译文审稿流程、质量关等。


但令学人君意外的是,该致歉函“社科文献”公众号并未向全部读者的正式推送,而是设置成为发布模式的小规模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不对外推送但可以永久阅读),不知道初衷是不是,在完成道歉的同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此外令人遗憾的是,致歉信正文第一句话就有错误,发文公众号为“ZJU教育史”而非文中“ZJU教育”(虽然有点吹毛求疵,但翻译工作不就是需要较真的精神么?补记:公众号已做修改,更正为ZJU教育史)


关于《美国高等教育史》翻译问题的致歉函


罗杰·盖格《美国高等教育史》中文版错译辨析(1)

书名-目录-前言-序言

兼谈学术翻译是要有底线的

(作者:王慧敏,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罗杰·盖格(Roger L. Geiger, 1943-)现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荣休教授,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界的著名学者,一直笔耕不辍,于2015年出版了The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and Culture from the Founding to World War II (Princeton &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2019年继续出版了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since World War II: A History (Princeton &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这两本书合起来就是一部美国高等教育通史,出版后备受美国学界赞誉,当然,也引起中国学界相关领域内研究者的关注。此前,中国也已经出版过罗杰·盖格的几部作品。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我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了这两本书的复印本(据我在复印本上的标记,第一本书的复印本是在2016年3月获得,第二本书则是在出版当年即复印留存)。大概是在2020年,在一个微信群中听闻,第一本书正在被译为中文,我对此非常期待,心中甚至有一点兴奋。


此后, 我也有意无意关注该书的出版进度。2021年2月8日,“甲骨文”公众号发布推文“2021年度出版计划:美国与世界秩序重建”中,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中译本详细信息,包括封面;2021年12月10日,“甲骨文”公众号发布推文“近期出版新书”中,再次看到了这本书的身影和详细的出版信息与内容介绍,出版时间也明确为2021年12月;2021年12月17日,“社科文献”公众号正式发布了该书的“新书速递”消息,意味着该书要正式面世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学术出版界的地位以及近年来“甲骨文丛书”所开创的品牌(此前我已购买该丛书的多本译作,阅读体验都不错),都为该中译本的质量提供了相当的保证。有些学术公众号也陆续对书讯进行了推介。

2022年1月11日,我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天猫旗舰店下单,一次购入三本。一本自留,另两本送给了我的两位硕士研究生,并要求她们把这本书作为2022年上半年的重点阅读任务,读完后需要提交阅读报告,一起讨论。同时,我也把这中译本列入我的研究生课程《美国高等教育史专题研究》的必读书目(英文版早已列在课程大纲中)。出版社随后还推出了限量版“明日之光版”并在直播间发售。知名作者、权威作品、优秀出版社、口碑丛书,以及成熟的网络销售模式,该中译本在学术和市场两方面都占据了不少优势,该书也一度出现在了实体书店的醒目位置,这本该成为出版社与教育史学术之间相互成就的一段佳话。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古籍馆晓风书店,2022年4月2日

豆瓣上的评分虽然奇高,但所幸只有22人评价
(2022年5月10日)

在一大推好评中,还是看到了这一条……
(2022年5月10日)
 
然而,待我打开中译本拜读之后,我之前的所有好感皆烟消云散。
 
我个人的总体感受和根本观点是
译者和出版社都严重低估了这本书的翻译难度,其难度不在于英语语言本身,而在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
更为严重的是,译者和出版社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对学术负责任的态度。

我对国内美国高等教育史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的个人建议是
万不可读该中译本(我已经将其从我的课程大纲中删去),遍布全书(几乎每一页)的错译,会带来很多被误解和曲解之后的美国高等教育史知识,除了大量错译、少数漏译外,我几乎是皱着眉头把这本书读完的。佳作译介,本是学界幸事,奈何该书却走向了反面。

我之所以要逐章辨析这些错译,是因为
如果不这么做,该中译本会给中国的美国教育史研究者,尤其是初入门的研究生带来很多误导、误解,甚至会让国内学界对“美国高等教育史”这一主题产生一些消极的感受,或者会把译者的错误转嫁到原作者身上。
当然,在这个“不发表就出局”的时代,公开给出版社纠错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已有友人就此善意地提醒过我。但是,我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真是有一种“侨居是山,不忍见耳”的感觉!

所有观点皆代表我个人看法,对事不对人,且与其他任何人无关。
毕竟我个人学识有限,而且我也是一个有情感的普通人,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该书的译者、出版社,以及学界同仁批评指正,我会虚心接受。辨析不当亦可进一步地纠正,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译文更准确、更完善,为学术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正面的事情。

拿到书后粗翻一遍,就有两点让人心生不安:
其一,这么厚的一本书(833页),竟然没有一条译注,该书所涉及到的三百年间的人、事、物可谓纷繁复杂,很多字词句的翻译,如不借助译者的注解,很难达意,读者也很难明白。因此,在后续每一章的辨析中,我都会建议应该对一些词语添加“译者注”。
其二,该中译本也没有译序或者译后记,完成这么一本巨著的翻译,其中难免有一些机缘、曲折、困难甚至痛苦,译者竟然没有一句想说的,本人也于2021年出版了一本译著,用心完成了一项沉重的翻译任务而没有一点感想,对此,我不太能理解。当然,这不能苛求。这一点,纯粹是我的个人主观感受,不是必须的。
 
关于译者
对于译者,我不妄加评论,封面内折页上的信息是:“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读博士、助理研究员,兼任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等院校MTI 校外导师,山东智慧译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研究哲学、社会学与翻译技术。曾参与翻译《武曌》。”由这些简介可见,译者没有美国历史、美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更让我困惑的是,“武则天”和“美国高等教育史”是两个天差地别的主题,古今中外一些翻译界的天才、奇才也主要精专于某一个领域,恕我见识有限,一个人要想熟练驾驭这两个如此迥异的领域也是非常艰难的。不久前,我又在“甲骨文”公众号发现,该译者又将于2022年6月推出新译作《代号“孤儿”:剑桥间谍之谜》,讲述的是冷战时期一位知名间谍的故事,译者又涉足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冷战史”。

当然,我也不是说,翻译专业领域的人士就不能提供专业的译本。2021年底,我恰恰就阅读了一本由翻译学博士翻译的佳作《走过两遍的路——我的中国历史学家之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1年),该书语句流畅,文字婉丽,连原作者都说,这个译本是与译者共同合作的成果。据“甲骨文”公众号消息就,该书的简体字版也将作为“甲骨文丛书”于2022年5月出版。
我困惑的是,出版社为何不选择一位具有美国史或者教育学专业背景的译者?必要的知识基础对于专业性的翻译有多么重要,后面会陆续交代。
 
以下我将对中文版里的内容谈谈个人的看法和意见
就整体的阅读体验来说,“卡顿感”很强。有些地方有明显的机翻痕迹;有些地方看上去不像是机翻,但又不知道译文想表达什么意思;有些地方有着明显的低级错误,这些错误连机翻都不会犯,我实在想不明白是何种原因所致。所以,我前面说,要皱着眉头读这本书。由于书中译文的问题实在太多,实在无法一一列举,我只就一些重要的、明显的错译摘出来辨析。
我相信,通过这些有限的问题,也足以窥见中译本问题之严重。
 
Governor 该怎么翻译?
中文版第346页倒数第3行:“州总督”,对应的原文是“Governor”,这里的时间背景是1835年。
据我所知,Governor在殖民地时期被译为“总督”,独立革命之后就是“州长”。这里译作“州总督”实在让我不解。况且,全书似乎也只有这里译作“州总督”。
读到此处,以及该中文版的很多其他地方,我都有一种非常矛盾的感受:一方面,我非常希望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都是译者亲自翻译的,我想这是译者的基本操守;另一方面,我真不希望一些明显的错误是译者亲自翻译的,因为竟是如此让人不解,甚至大跌眼镜,译者的真实水平竟是如此?
 
Iowa译成“爱荷华州”或“艾奥瓦州”皆可,但……
Iowa是美国一州名,在本书的翻译中,应该属于难度最低的,只需要保持全书一致即可。可是,译者却将“爱荷华州”或“艾奥瓦州”这两种译法混用。更令人语塞的是:
中文版第374页11-13行:“在19世纪50年代获得特许状的五所艾奥瓦州学院均为男女同校教育,而且于1855年成立的爱荷华州立大学成为第一所允许男女以同等条件入学的公立机构。”
原文是:All 5 of the Iowa colleges chartered in the 1850s were coeducational, and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Iowa(1855) opened as the first public institution to admit men and women on equalterms.
且不论这句话翻译得是否准确通顺,同一句话,两个Iowa,一个译成“艾奥瓦州”,一个译成“爱荷华州”,这是什么操作?就算是机翻,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用百度翻译和有道翻译做了实验)。
 
书名
原书名是The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and Culture from the Founding to World War II,在2021年12月看到该中译本的“新书速递”时,一位朋友就在一个微信小群中表达了他的看法,照录如下:
“未能读到这本书,仍有些担心译文可能存在一些硬伤。比如副标题learning and culture,译作将learning翻译为‘学习’,我认为可能译作‘学识’更好。甚至翻译为‘知识’都比‘学习’更好。因为这个词语在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中对应高等教育的知识论基础,即‘高深学问’(advanced learning)。副标题完整的表述是learning and culture from the founding to World War II,译作将其译为“学习与文化,从学院建立到二战”,原本是一句连贯的话,结果拆成两个分开的短语,而且将founding意译为‘学院建立’。个人觉得就翻译为一句话‘从创建到二战的学识与文化’即可,既忠实于原文,且似乎也更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
我完全赞同这一看法。再补充如下:
(1)书名中,learning是与culture并列的,两个词的中文意思,也应该对应;
(2)全书谈及learning总共194处(含封面、版权页、目录),放在具体语境中或许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也进一步佐证翻译为“学识”或者“知识”更佳,例如:
中文版第9页,英文版第XIV页,有一个词“polite learning”,很显然,这里译作“学习”就不太通顺了,如果译作“优雅学识”或者“文雅知识”更达意。可是,译者竟然将polite learning”翻译成“古典教育”!恕我无法理解。
中文版第24页,英文版第8页,有一句话中,作者将“religion”与“learning”并列,很显然,这里译作“学习”也不合适,译者翻译成“学问学识”,此处,我认为,译者的翻译是对的。
此外,书中还有advanced learning、practical learning、new learning、classical learning等,译作“学识”“学问”“知识”都更佳,而不是什么“学习”。进一步而言,learning不只指知识,也不只指学习这个行为,还应该包括了知识和学习背后关于教和学的一整套理念和思想,总之,译作“学识”应该最佳。
 
目录
目录上的一些译法,就已经给人留下了很多困惑,比如“新学”、“共和制大学”、“美国大学”、“文科培养”,不能说错误,但总让人感觉有点怪,涉及到对应的章节时候,我会再详细指出。
New Republic直译为“新共和国”即可,没有必要翻译成“新共和政体”;
liberal culture直译为“自由文化”或者“博雅文化”即可,全书都翻译成“文科培养”,让人匪夷所思;
第4章第2节的标题,中文版译为“第二次大觉醒及各个学院的情况”,英文版原文是The Second Great Awakening and the Colleges,该节讲述的是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与学院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与影响,直译成“第二次大觉醒与学院发展”即可,中文版已经改变了原意。
 
几个重要的通篇问题
1.liberal education改词翻译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即可,译者通篇几乎都翻译为“通识教育”,但是遇到general education的时候也翻译成“通识教育”,当liberal education与general education同时出现的时候,译者就翻译成了“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译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这就叫不专业。如果不对照原文,读者就会陷入混乱之中。关于这两个概念,建议参考两本书:《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起源、发展和现代转型:概念史的视角》(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和《什么是博雅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2.人名、地名、机构名,首次出现的时候,应该标注英文原文,该中文版没有做到这一点。有时候前面没有标注,后面却标注了,有时候又重复标注。

3.该书涉及三百年的美国高等教育史,其中论及数百个人名、地名、机构名,应增加中英文人名机构名对照表。

4.英文版中,作者谈及很多机构名的时候,用的是缩写,比如Harvard、Yale、Princeton等,我们都知道其背后所指。但是,它们应该被翻译成哈佛学院还是哈佛大学、耶鲁学院还是耶鲁大学、新泽西学院还是普林斯顿大学呢?对美国高等教育史有一定了解就知道,很多院校在其历史上都有更名,比如Harvard到1780年才从College改为University,Yale更是迟至1887年改为University,Princeton University是于1896由College of New Jersey更名而来,等等。所以,Harvard、Yale、Princeton这些词的翻译,也是需要细致和慎重的。很显然,译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以至于乱七八糟,这也叫不专业。

5.这种不专业,还体现在另一个机构名的翻译上:Penn。这个词,在本书中,有时候是人名,更多的时候,是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缩写。
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中文版译者,有时候把Penn翻译成了“佩恩大学”(如:中文版第739页倒数第5行),完全没有意识到其真正所指;
第二,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也有一个更名的过程,1779年,College of Philadelphia更名为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Pennsylvania,1791年,再更名为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不同的时间也有相应不同的译法。
此外,我还想提醒译者和出版社的是,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和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是两所不同的学校,后者有时候被简称为Penn State,但我见过在特定的语境下也用Penn指代,所以Penn到底指什么机构,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鉴于很多高等教育机构都有类似的更名经历,翻译不可随意为之。当然,考虑到全书的可读性,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处理办法可供参考,即每一个机构都采用统一的译法,但在该机构第一次出现时,需以注释方式介绍其名称变迁的历程,以示交代。

7.此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翻译需要注意,试举三例。
(1)national有时候就被翻译成了“国立”,中文版第285页第5-6行:“耶鲁学院是美国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国立学院。”耶鲁成国立学院了?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其对应的原文是:“Yale was the largest and most national American college.”这里的national是与local对应的概念,意指“全国性”,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这里是说,耶鲁的生源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康涅狄格州了,而是扩展到其他很多州,这在中文版第285页就有所交待了。这里的关键,不是翻译对错的问题,而是译者对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缺乏起码的常识。
(2)美国高校中学生组织或学生团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被翻译为了“学生干部”,真是莫名其妙!
(3)liberal arts college也被译为“文科学院”,个人认为不妥,应为“文理学院”比较适当。
 
前言 

中文版第1页
 
1.第4行:“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首先,这里括号中的“高等教育”为译者所加,英文版是没有的,应该予以注明;
其次,“后中等教育”的原文是postsecondary education,应翻译为“中等后教育”,可参见:教育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教育学名词》,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32页。就我目力所及,没有见过“后中等教育”这种译法,就好比,postdoctor被译为“博士后”而不是“后博士”。
最后,把“中等后教育”与“高等教育”画上等号,也是不合适的,二者有重叠之处,但不是一回事。中等教育之后所有的教育、培训都可被视为“中等后教育”,高等教育只是其中一种而已。如果二者一致,作者为何不直接用higher education呢?译者加个括号,把“中等后教育”与“高等教育”等同,实属多此一举,也说明译者非常不专业。
 
2.第6-8行:“在象征意义上,学院一直是获得先进知识场所的象征,也是获得与此类知识或多或少存在联系的职业,并吸纳中等或高等的中场阶级文化的平台。”我理解能力有限,实在读不懂。
原文是:As an icon, college has always symbolized the acquisition of advanced knowledge, access to careers more or less connected with such knowledge, and the assimilation of middle-or upper-middle-class culture.
建议译为:“学院作为一种象征,它往往意味着,接受了学院教育就是获取了高等知识,通向了与这些高等知识多少有些关联的事业,并融入到了中上层阶级的文化中。”【仓促改译,仅供参考,但,应该比原译文为更达意。下同。】
 
3.第10行,“它”应为“它们”,指上一句中的知识、职业、文化三个因素,对应原文也是they.
 
4.倒数第5-4行:“虽然一直不乏谈论美国高等教育史的人,关于这一主题却鲜有兼具广度及深度的研究。”读到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原作者一点都不谦虚啊,这是几乎把此前所有美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作品全都否定了。直觉告诉我,一位严谨的学者不会这么说。
原文是:The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education has been often told, but the richness and variety of this subjectcannot be exhausted.
建议改译为:“虽然美国高等教育史反复被人们研究,但是,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仍未被穷尽。”
 
5.倒数第3-2行:“具体来说,包括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从而适应其当代背景。”
原文是:Specifically, it seeks to explain how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changed over time in response to their contemporary contexts.
建议改译为:“确切地说,本书试图探讨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在回应特定时代背景的过程中随时代而变化。”
 
中文版第2页
 
1.第12-14行:“1828年的《耶鲁报告》重新界定并进一步强化了主要的学院传统,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范式,正如学院刚刚扩展时一样。”这里有错译。
原文是:The central collegiate tradition was redefined and reinforced by the Yale Reports of 1828, which supplied aunifying formula just as colleges began to proliferate.
建议改译为:“1828年《耶鲁报告》重新定义并强化了最重要的学院传统,这一报告正好在学院迅速增长的时代里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范式。”
这里有一个时代背景,19世纪20至40年代,是各种学院机构在美国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本书的第五章里有所交待的。
 
2.倒数第8-7行:“政府增地运动旨在引入应用学科的教学,同时拓宽社会渠道。”
原文是:The land grant movement sought to introduce the teaching of applied subjects and broaden social access.
建议改译为:“赠地运动试图为高等教育引入实用学科的教学,并扩大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这里有一个知识背景,即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观念与赠地学院有关联。
 
3.倒数第2行:“文科培养运动”
原文是:A movement for liberal culture
建议改译为“一场追求自由文化的运动”
 
中文版第3页

1.第1-4行:“大众高等教育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讲授应用学科的可能性,但是当时城市中的应用学科教学多于乡村,同时新型教育机构开始提供应用科学教育。”
原文是:The emergence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considerably extended the possibilities for teaching applied subjects, but now in the cities more than the countryside and in new kinds of institutions.
建议改译为:“大众高等教育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中讲授应用学科的可能性,只不过在这个时候,这种改变更多的是发生在城市里而不是乡村中。”
这里讲述的是1900年之后的新情况,之所有说“更多的是发生在城市里而不是乡村中”,是因为跟之前作对比,南北战争后至19世纪末,赠地学院的发展多与农业联系在一起。
 
2.第2段第2-3行:“它保留并巩固了通识教育作为学院教育的基本属性,即面向所有学生,而非仅仅针对精英。”这里的“即”用的不对,使得译文与原文意思不契合。
原文是:It had preserved and entrencheda tradition of liberal education as a fundamental attribute of a college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 not just an elite.
建议改译为:“它保留并巩固了自由教育传统,使其成为面向所有学生而非仅针对精英的学院教育的一种基本特征。”
 
3.第2段第6-7行:“因此,它产生了首个大众高等教育体系,主要通过单个的公立和私立机构对学生需求做出独立响应。”这句话明显机翻,意思不明。
原文是:It thus produced the first system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largely through individual public and privateinstitutions responding independently to student demand.
建议改译为:“它因此产生了首个大众高等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主要是通过一个个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在独立回应学生需求的过程中而形成的。”
 
4.倒数第5行:“影响学生”。有漏译,意思不明,整句逻辑不清。
原文是:developments affecting students
建议改译为:“与学生相关的各种发展”
 
中文版第4页

1.倒数第5行:“本人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没有明确的起点。”这句话什么意思?实在是难以理解。这句话所在的段落,是作者简单地追溯了自己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经历,其中,时间节点都很清楚啊,怎么是“没有明确的起点”呢?且看原文——
原文是:A work of this scope has no simple provenance.
个人理解是,作者是在说,他在本书中对于美国高等教育宏观演变的研究,不是没有渊源的,不是没有基础的,更不是一时之念。这样理解的话,这句话就跟下面的内容在逻辑上说得通了。作者在下文就回顾了三十多年以来与美国高等教育、美国高等教育史的学术渊源。这是作者在表明,他写作这本美国高等教育史,是有着长期积累的。
建议改译为:“我的这项工作不是一时之念。”或者:“我在本书中对于美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不是一时之念。”这里的“不是一时之念”也可以改为“是有着个人的学术渊源的。”
这句话的翻译,与美国高等教育史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关联不大,但可以体现出的是,译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文。
 
中文版第5页

1.第2段第4-5行:“我努力从各个机构的历史、传记、历史研究,以及同时代人的文章中了解相关知识。”
原文是:I sought such knowledge whereverI could, in institutional histories, biographies, and other historical studies,but in the words of contemporaries whenever possible.
建议改译为:“我尽可能地从机构史、人物传记以及其他历史研究中搜寻相关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从每一个时代当时的文字记述中获得相关信息。”
其实,作者在这里想说的是,他参考了各种一手和二手文献。
 
2. 第2段第8-9行:“以往知识研究”
原文是:previous scholarship
建议改译为:“以往的学术研究”
 
3.第2段倒数第2-1行:“我真诚地感谢那些在这一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有漏译。
原文是:I am thus indebted and truly grateful to those hundreds of scholars whose contributions have made this study possible.
建议改译为:“因此,我非常受惠于那些学者,并真诚地感谢他们,正是他们的研究贡献才使我的研究成为可能。”
 
4.最后一段中的英文人名,不知为何不译,建议译出。
 
5.倒数第3-1行:“很多历史学同仁也为我提供了大力支持、有益的建议,并成了我的顾问团,他们分别是Bruce Leslie, Harold Wechsler, David Potts, Katherine Chaddock,Doris Malkmus, and Les Goodchild。”
原文是:Many historical colleagues haveprovided strategic support, council, and advice, especially Bruce Leslie,Harold Wechsler, David Potts, Katherine Chaddock, Doris Malkmus, and LesGoodchild.
建议改译为:“很多历史学同仁也为我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建议,特别是以下几位:Bruce Leslie, Harold Wechsler, David Potts, Katherine Chaddock,Doris Malkmus, and Les Goodchild。”
个人以为,原译文里的“并成了我的顾问团”实属多此一举,没有必要。
另外,作者所列举的六个人名,并不是他所提到的为他提供帮助的“很多历史学同仁”的全部名单,而是他想特别指出来的,要特别感谢的人。这是个很小的细节,但是,不能歪曲作者的原意
 
此外,在“前言”中,建议加译者注的词语有:postsecondary education, Reformed Protestantism, Roaring Twenties
 
序言
中文版第7页

1.第5-6行:“这种知识暗指一种独特的文化,与之对应的是一群受过教育的人,同时掌握这种知识也为他们获得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奠定了基础。”
原文是:“Such learning implies a distinctive culture that marks educated persons and prepares them for respected positions in society.”
建议改译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这种学识意味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受过教育的标志,也为受过教育的人在社会上获得受人尊敬的地位提供了基础。”
这句话以及上一句中的learning都建议译为“学识”,译为“知识”也可。译者在此处也译作“知识”,那么,书名中的learning为何没有作同样翻译呢?
 
2.第10-13行:“在高等教育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文化、职业和知识在受时间和地点影响的同时,均取得了动态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与文化、职业和知识的关系随着历史背景的改变而改变。”其一,意思不明;其二,改变了原文的语序和逻辑。
原文是:“Each is also contingent on time and place, so that higher education’s relation to culture, careers, and knowledge changes with historicalcontext. Hence they present three largely independent dynamics that shape higher education.”
建议改译为:“文化、职业和知识,每一个方面都因时代和地点而不同,以至于高等教育与文化、职业和知识的联系也会随历史情境的不同而演变。因此,它们就呈现了三种基本独立的塑造美国高等教育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里的“相互作用关系”或许亦可译为“演进机制”。
 
3.第7页倒数第1行至第8页第1行:“人们遵照中世纪的先例设立了教育体系和课程,并在文艺复兴时期对其进行了细分。”
原文是:The institutions and curriculum were set by medieval precedents and further elaborated during the Renaissance.
建议改译为:“高等教育的机构及课程首创于中世纪,并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进一步的精心发展。”
 
中文版第8页

1.第2段第3行:“主教”
原文是:masters
建议改译为:“工匠师傅”。这符合中世纪大学最初的境况,最初的大学就是一种行会组织。译成“主教”,既不符合当时的事实,也与这个词本身的意思相去甚远。
 
2.第2段第3-4行:“这些机构最初由一群牧师学者或主教授课,他们在自己授课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授课。”这里的“培养学生授课”有歧义,似乎是培养学生帮助老师一起上课。
原文是:These institutions began as groups of clerical scholars, or masters,who taught and also certified their pupils to teach.
建议改译为:“这些机构最初是由教会学者或者工匠师傅组成的团体,他们在大学中授课,同时也让他们的学生获得了从教的资格。”
 
中文版第9页

1.第2段第6行:“古典教育”。这似乎是百度翻译的译法。
原文是;polite learning
建议直译为:“优雅的学识”
 
2.倒数第3-1行:“捐资学院最初设立的目的是支持‘研究员’,即驻校学者,后来很快就开始接纳有偿入学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住宿及教育。”这里的“研究员”对应的原文是fellow,这样翻译不合适,还不如直接译作“教师”,比如在第10页的第4行,译者就把fellow译作“教师”。
原文是:Originally meant to support “fellows”—resident scholars—they soontook in fee-paying students and provided both residence and instruction.
结合上下文,建议改译为:“这些学院最初的目的是为教师即驻校学者提供支持,这些教师也很快就招揽来了自付学费的学生,并为其提供住宿和教学。”
 
中文版第11页

1.第1行:“1640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包括法学院的学生,总人数占当时17岁男生总人数的2.5%。”这里为何要特别指出“包括法学院的学生”?让人不解
原文是:entrants to higher education, including students of law at the Innsof Court, represented 2.5 percent of 17-year-old males in 1640.
原来是漏译了Inns of Court, 建议改译为:“1640年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包括四大律师学院在内,占到了当时17岁男生总人数的2.5%。”
这里不仅漏译Inns of Court, 还理解错了entrants,把当年新入学的人数当成了当年高等教育在校的总人数。对“四大律师学院(Inns of Court)”应加注释,这是指英国大学之外的法律教育机构,包括林肯律师学院(Linconln's Inn,1422年)、中殿律师学院(MiddleTemple,1501年)、内殿律师学院(Inner Temple,1505年)和格雷律师学院(Gray's Inn,1569年)。
 
2.第4行:“古典教育和文科教育”
原文是:the cultural value of polite learning and an arts education
建议改译为:“优雅学识和自由教育的文化价值观”
 
3.第6行:“州政府”
原文是:state
这里讲的是17世纪英国的情况,英国有“州政府”?直接译成“政府”即可。
 
4.第11行:“建立第三类大学”。
原文是:the establishment of a third university.
这里的意思就是“建立第三所大学”,而不是“第三类”,当时的英国只有两所机构可称为university,即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两所大学当时主要为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提供教育,清教徒之所以要“建立第三所大学”,是为了扩大受教育机会。
 
5.第1段倒数第3行:“相反”
原文是:instead
这个词本身没有译错,但是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译作“因此”更合适。
清教徒的高等教育诉求被打压,“因此”,他们只能找到“替代”的办法,即前往北美殖民地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高等教育。这是本段最后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
 
中文版第13页

第2段第1-2行:“在查理一世统治下的英国清教徒看不起他们认为的英国国教的腐败和‘教皇派’,以及英国社会肆意猖獗的不道德行为。”
原文是:English Puritans under Charles I recoiled from what they perceived to be the corruption and “popery” of the Anglican Church and rampant immorality in English society.
“popery”译为“教皇派”不合适,直译就是“教皇主义”,它是一种贬称,而“教皇”其实就是意指查理一世,因为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之后,英国国王就是国教会的最高元首,相当于国王和教皇集于一身。“popery”(“教皇主义”),是指清教徒对于国教会的教义、习俗及宗教仪式都不满。
把“recoiled from”译作“看不起”也不适切,与下文的逻辑不通。这个短语有“退缩”之意,在这里可以译为“对……不满”。
建议改译为:“在查理一世统治下的英国清教徒,对英国国教会的腐败和‘教皇主义’以及英国社会肆意猖獗的不道德行为表示不满。”这样,与上下文的意思也是通顺的。
 
中文版第14页

第2段第4行:“‘地方机构’”
原文是:territorial institutions
Territorial有领土之意,用在这里,是指大学是一个领地,是一个独立自治的机构。不如直接译成“自治机构”,这样,与上下文的逻辑也是通顺的。当然,最好同时标注原文,并加注解释。
 
此外,在“序言”中,建议加译者注的词语有:the trivium of the ancient liberal arts, John Harvard, Inns of Court,Interregnum, Arminianism, popery, territorial institutions
 
对出版社的建议
该中文版问题实在太多,由于精力有限,我只能辨析其中少部分比较明显的问题。就算是一一指出这些明显的问题,我也已经感觉很吃力了。此外,书中很多语句都要重新整理或翻译,否则会给中文读者的理解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困难,这绝不是小修小补就可以完善的。因为本书译者缺乏美国史、美国教育史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对这两个领域中一些常识的了解也是不足的,甚至是一些与专业知识无关的翻译也错得离谱。所以,我认为,译者定将无法胜任修订。不知道该译者在其新译作《代号“孤儿”:剑桥间谍之谜》中会有何表现,至少我是不抱期望的。
我的个人意见是,现有罗杰·盖格《美国高等教育史》中文版不具备修订的条件,建议直接放弃另行寻找专业人士重译。

此前已有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乌龙,现在又有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糟糕中译,我只想说,出版对于学术发展真的很重要,恳请出版社多多用心,高质量的工作一定会带来经济效益和学术声誉的,但是,请不要草率和着急,好吗?“甲骨文丛书”品牌创立不易,也请好好珍惜。
写完此篇辨析时,恰好看到“美国史教学与研究”公众号转发了一篇推文“哪些书是被糟糕翻译‘毁掉’的好书+社科译者黑名单”,真是深有同感!这本《美国高等教育史》中译本完全有资格位列其中。原来,“常凯申”、“门修斯”一直在我们身边。纵然大环境有诸多不理想,但任何译者和出版都不能这么糟蹋书籍。

不苛求尽善尽美,但至少应尽心尽力。如果是以误解和曲解的方式来翻译学术著作,那么,于我个人而言,宁愿不要这种不负责任的“翻译”。
学术翻译还是要有底线和原则的。
 
以上。
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未完待续)

英文版原书为友人所赠



限时半价,扫码订阅➹

防失联、投稿、合作请添加 xrscholar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