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龙:本科生感觉“高中被灌了、也灌了别人无数的鸡汤”

2022-09-24 星期六

中文系16级小乔同学来信:
“您在课上讲到: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应该是粗糙的;一旦刻意追求形式美感,语言就开始空转,最终变得平滑。这让我不由得想到高中时期所写的作文。
“虽然全国Ⅰ卷的作文大部分都是议论文,理论上对语言的优美性要求不是太严苛,但事实上作文评分时语言表达的有文采占很大比重。所以......作文范文往往是语言华丽且略显空洞的所谓议论性散文”......觉得高中被灌了、也灌了别人无数的鸡汤......
“可是既然语言应该尽量避免变得平滑,那么我们现在的高考指向标岂不是指错了方向?高考作文的筛选意义岂不是大打折扣?那么,写作技巧的运用与语言的粗糙冲突么?”
小乔同学的质疑掷地有声。如果进入大学的学生依然走不出高考语文的光晕,那么他很难走进大学学习的探索之路。

小乔同学的想法中有两个易混淆的“点”:
1. “优美性”和“差异化”的关系
“优美性”和“差异化”不是对立的。甚至可以说,两者是统一的。
差异化的表达,一定是优美的,因为你说清楚了独特的感受。
反过来,也只有差异化的语言形式才有能力表达独特的感受。而任何一份独特的感受都让人有新鲜感,有拈花一笑的快乐。
小乔同学说的高中语文对语言优美的要求,如果没有立足于真实的体验和情感,那它就很容易滑向对形式美的单向度追求。
单向度的形式美是很容易实现的,它在复制和黏贴中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然而这个“轻”实在是太便捷了,于是“高中被灌了、也灌了别人无数的鸡汤......
这样的习惯进了大学,就会玩流行学术语言,论文煞有介事却经不起一问:“你想干嘛?”

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兼顾。高中语文很大程度是为高考语文服务的,而高考语文是标准化的考试。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这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学习各种优美的语言形式。
但任何东西一旦“标准化”,就立刻平滑起来,唯有平滑才能“批量生产”。而粗糙都是个人订制的。
写作技巧为标准化服务,当然会和语言的真实粗糙冲突。而要“化解”二者的冲突,需要的是“修辞立其诚”,在真情实感的语言表达中自觉去重复,去流行,寻找自然、新鲜的个人语言。
真情实感的写作也需要技巧,但此时的技巧是内容自身的肌理。它和套路化制造内容的技巧,有本质区别。
“修辞立其诚”,不是一种道德戒律,它其实是最适应中文特点的书写之道。
而使用西方语言写作,最适应西文特点的书写之道是“修辞立其术”。
我们不妨在二者之间进行一番对话:

一、以形摄神出西文
古希腊的语文理论具有浓重的形式化意识。在当时的语文学者眼里,修辞是一种“术”,一种外在于言谈内容的包装。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认为:
“演说术并不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研究项目。然而,由于修辞学的全部工作是关于外部表现的,所以,尽管演说术没有什么价值,我们还是要注意它。否则,离开它,我们就什么都不能做了。”
“写下来的语言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文体,而不是思想内容。”
亚里斯多德的语文主张,在后来文艺复兴时期进一步发展,将有关思想内容的立意、布局等归入逻辑,而修辞只讲遣词造句和文体风格,并由此发展出热衷于繁琐分类的形式主义辞格学派。
西方语文的形式主义旨趣,显然和西方语言复杂的形态变化有直接的关联。
反过来说,西文丰富的形态变化,决定了西方写作重视外部形式的经营。从篇章的结构,到逻辑和语法,一切书写都有严密的法度,循例而行,具有可视性。也只有规行矩步,才能写出漂亮的西文。(这当然不否认严密规则下的创造性,没有一种人类语文是在墨守成规中发展的,这是另一个问题。)
二、以神统形出中文
中国语文传统从一开始就注重“修辞立其诚”,将修辞与修身养性融为一体,将言辞的修饰(外)归结于身心的诚挚(内)。
古人这样理解中文写作内与外的关系:
1. 由内而外
汉语的书写注重内外兼修,所谓“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孔颖达《十三经注疏》)。而内与外的关系是“修辞立其诚”。古人对此的解释是“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而“辞欲巧”的前提是“情欲信”,先“修身”,然后“贵文”。(王应麟《困学纪闻》)
2. 有感而发
汉语书写的关键在“气盛而言”。充沛的感受才能使文章行云流水。古人对这一点说得很明确:
“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
“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 (黄宗羲《论文管见》)
这里说的“心明”,就是饱满的感悟。有了它,“至文”应声而出。什么叫“至文”呢?能够打动你的就是至文。同学们可以想一想,那些让你“破防”的表达,哪一句是平滑的?

3. 美言不信
在中国古代学者看来,言语之美在于言而当,知也。”(《荀子·非十二子》)所谓”,就是合于道德修养的标准。所以荀子说:辩说譬喻,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
在这个意义上,君子耻有其辞而无其德。”(《礼记·表记》)孔子甚至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老子更进一步指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注重言辞之信实,在中文书写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以致于为了它可以否定“美言”的价值,因为“美言”花容月貌,太容易掩饰空洞的内容,让人趋之若鹜,以至饰伪丛生。
中文这种内涵第一的写作传统,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修辞的内在美上,非常警惕外在形式对内容的僭越,反对语言空转。
4. 修身养性
在古人眼里,书写即做人。它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思想和人格的修养。
古人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这个“实”,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笃实好学的精神,循名责实的方法;反对泥名失实,秀而不实,言过其实;努力使书写衔华佩实,日臻完善。就像韩愈说的:
“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韩愈《答尉迟生书》)
按照这样的写作理念,老师教学生学习前人的语言,要把体验作者在当时环境中的真实感受放在最前面,以“大”观“小”,让字词句的一切可能性受内容的调遣,而非在花拳绣腿中“自我实现”。
要让学生最终明白——
“文成法立”,没有文外之法;
“文便是道”,没有道外之文。
这样书写中文,它的美才动人。
三、中文为个性敞开
中国文化是一种整体主义的文化,但有意思的是,整体主义的文化,以其无言的默会,为个性的表达敞开了大门。
老子说美言不信,这里的“美言”,是指语言形式因重复而过于平滑,无法反映真情实感,因而“不信”。
老子说“信言不美”,这里的“信言”,是指有独特感受的差异化表达。差异化表达之“不美”,是因其未陷入陈旧的语言套路。我在课上说“语言应该粗糙”,就是要获得真实之美。
“美言”是语言的冰面,任由人不假思索地滑来滑去,轻盈便捷;而“信言”是脚踏粗糙的大地,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很真实很扎实。
中文是最能“粗糙”起来的语言。它敞开了胸怀,任由人的主体意识驰骋,它鼓励“气盛而言”。汉字的写意框架,谐音联想,功能弹性,语义多维,汉字组合的声气节律,抑扬顿挫,虚实相间,骈散相依,都在不断生发语境的联想,为真心实意的生动表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深度理解中文何以如此“敞开”,从根本上以意为主,以神统形,而不是按西文的模式为疏朗的中文打上一个个严丝合缝的补丁。(语言与文化课上,许多同学回想起高中语文的改病句,其中不少就是这样的“骚操作”)
回到小乔同学的来信,为什么“高中被灌了、也灌了别人无数的鸡汤”?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从一开始就弄清中西语言殊然有别的文化差异,把汉语当外语来教,未能在根本上理解中文写作的“王道”——修辞立其诚。
于是教啊教啊,教成了鸡汤。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