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军团:历代王朝为何敢让人质上战场?

2023-08-13 星期日


本 文 约 7700 字
阅 读 需 要 20 分 钟

随着电影《封神第一部》热映,健硕雄壮、充满阳刚美的质子团,引起了观众注目。人们纷纷发表对质子的看法:有说质子不会是第一继承人的;有说质子都是被软禁、不可能被组织成团随军征战的;还有说哪个质子会像崇应彪那样傻到背叛自己的国家啊!


《封神第一部》中的质子战舞。来源/电影《封神第一部》预告片截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质子的处境和待遇也不尽相同,虽没有电影里那样夸张,但也没有网友想象得那么凄惨。总的来说,质子们多数时候只是装饰和平的吉祥物。


不过,历史中还真有被宗主国精神控制到满眼崇拜、忠心为宗主的质子,因而引起国王亲哥的迫害以及暗杀。


历史上的质子们


何为质子?《说文解字》记载:“质,以物相赘。”又云,“赘,以物质钱也,从敖贝。敖者,犹放贝当复取之也。”从这一解释可知,“质”最早是指在交换过程中的抵押行为,有时也泛指抵押品。


“质子”,即充当抵押的人,或者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人质(非现代绑架案中的人质),通过人身抵押的方式,获取对方的信任,从而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我国最早的质子即《封神第一部》中的重要角色西伯侯姬昌、伯邑考父子。


影视中的西伯侯姬昌(李雪健饰)和伯邑考(杨玏饰)。来源/电影《封神第一部》预告片截图


据宋人李昉《太平御览》中引用《太公金匮》的内容,以及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的《太公六韬》残简可知,姬昌父子是史载最早的人质,前者被纣王囚禁在羑(yǒu)(今河南省汤阴县一带),后者被纣王留在身边充当御者。


后来伯邑考被烹杀,其弟武王姬发伐纣,建立西周,又出现周公旦把自己质于鬼神的例子,之后在西周再不见质子现象。


随着平王东迁,王室衰弱,诸侯势力膨胀,史上第一例互质现象出现。周平王为了安抚对他分政给虢公的行为表示不满的卿士郑庄公,把太子狐质于郑国。郑庄公为了避免其他诸侯国的谴责,也把世子忽质于周,从而开启先秦诸侯国间互质、纳质的先河。


两国结盟要互质,如晋国和郑国结盟,晋大夫赵穿质于郑,郑世子夷质于晋;战败国求和要纳质,如秦晋战争晋国战败求和,把太子圉质于秦;面对他国来攻不想迎战也要纳质,如晋国出兵齐国,齐国求罢兵议和,把太子光质于晋;弱国向大国求援当然还得纳质,如楚国围困蔡国,蔡国以公子干质于吴国,乞求援助;想复仇找帮手同样得纳质,如蔡国向晋国借兵伐楚,就把太子元质于晋国。


战国时期,诸国遣质的行为愈发频繁,比如秦昭襄王嬴稷曾质于燕国,秦庄襄王异人曾质于赵国,秦始皇嬴政就出生在赵国的质子府。魏太子增质于秦国,楚考烈王完也质于秦国,赵国长安君质于齐国,燕国太子丹先质于赵国,后质于秦国。


在赵国为质的嬴异人(辛柏青饰)。来源/电视剧《大秦赋》截图


质子现象的出现,表明“与盟于天”也不能“以坚其约”,单靠誓言和信义无法维持双方盟约,在道德约束机制崩塌时,只能靠质子来约束当事人,“质其爱子以累其心”。但随着礼崩乐坏,即便互质也成为空话,起约束信义作用的质子经常沦为“空质”,即便两国交质也不影响开战,纵横家们甚至把纳质作为麻痹对手的手段。


当然,尽管质子逐渐变成各国权衡利弊的筹码,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甚至延伸到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中,并影响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比如燕国为了对付东胡,把重臣秦开质于胡;匈奴头曼单于把太子冒顿质于月氏。


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在周边国家逐渐树立强大的威信,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开始向汉遣质,“夫四夷称臣,纳子为质,其来久矣。自汉氏建元之后,穷兵黩武,开拓提封,北逐匈奴,南诛闽粤。由是百蛮慑伏,厥角稽颡,或内向而请吏,或遣子于宿卫,武力之盛振,古莫传然”。


据《史记》记载,最早向汉遣质的是南越国。南越王赵胡为了答谢汉武帝攻打闽越解围之事,就“遣太子婴齐入宿卫”,赵胡病重,赵婴齐归国嗣位,“遣子次公入宿卫”。


随着与西域诸国沟通加强,楼兰、大宛、危须、尉犁、扜弥、乌孙、莎车、康居等国,陆续向汉派遣质子寻求庇护。当匈奴分裂向汉朝称臣后,也加入遣质行列,甚至成为向西汉遣送质子最多的政权。


东汉沿袭了西汉的纳质制度,向东汉遣质的政权也更多,有匈奴、鄯善、乌孙、车师、尉犁、焉耆、于阗、前后车师、疏勒、莎车、龟兹等国,以及乌桓、氐、羌、鲜卑诸部落等等,单一个鲜卑族就有120个部落向东汉遣送质子,东汉时期的纳质之盛可见一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中原战乱频繁,边疆诸政权的遣质现象陡然减少。魏国仅有焉耆纳质;西晋略多,有车师、鄯善、焉耆、龟兹等国;北魏后也有西域诸政权纳质,开始让高句丽(高氏高丽简称,与918年成立的王氏高丽为两个政权)遣质,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册封高丽王云(即文咨明王高罗云)为高句丽王,诏遣其世子入朝,但被高云以世子有病为由拒绝,改以从叔高升干入质北魏。


当时间来到大唐,综合国力强盛的大唐吸引着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和国家。他们为了寻求庇护,纷纷遣子侄重臣入质。


第一个主动纳质的是新罗,贞观二十二年(648),百济、高丽(编者注:高氏高丽,隋唐以来多简称“高丽”,“高句丽”之称逐渐不再出现,以下隋唐时期出现的高丽均为此政权,非指918年成立的王氏高丽)联合攻打新罗,为了扭转劣势,新罗善德女王派金春秋及其子金文王入朝,控告百济“塞其朝宗之路”,金春秋主动把儿子留唐宿卫,被太宗授予左武卫将军。永徽二年(651),面临亡国危机的新罗再次向大唐纳质,以金春秋第二子金仁问留宿卫。


新罗是向大唐纳质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质子地位在诸国质子中也最高。因为纳质唐罗关系进一步亲密,唐甚至愿意出兵救援新罗,灭掉百济和高丽


唐攻高丽、百济之战。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向大唐纳质的国家、政权有很多,如突厥、吐谷浑、高昌、渤海靺鞨、大佛涅靺鞨、吐蕃、于阗、蛮(六诏之间的河蛮诸部)、奚、契丹、突骑施、吐火罗、勃律、陁拔、波斯、护密、西域诸国、昭武九姓国等等,多集中在太宗、玄宗朝。


安史之乱后,大唐威严不再,属国纳质的现象减少,仅见新罗、渤海、突厥、回纥、吐蕃等政权纳质。有史可查的最后入唐质子是文宗开成初年(836-837)的新罗人金义琮和金允夫,此后再不见有边疆政权纳质入唐的记载。


五代时则仅有一例属国遣质的行为,据《册府元龟·纳质》记载,后晋石敬瑭天福三年(938)八月,高丽国王王建请求把入晋宿卫的质子王仁翟放归,获得允许。不知道王仁翟何时被纳质入晋,但晋丽建交在后晋天福二年(937),王仁翟可能就是那时和使者邢顺一同来到后晋。


到宋朝,就只有内属的吐蕃诸部有纳送质子的行为。蒙古崛起后,成吉思汗铁木真专门有一条敕令,“凡内属之国,纳质、助军、输粮、设驿、编户籍、置长官”,纳质排在第一位。


后来,蒙古帝国还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征服地区“取诸侯将校之子弟充军”,组建质子军。质子军随时待命出征,以军功升职,在蒙古横扫天下的过程中,质子军起到重要作用。


正是在蒙古人的武力胁迫下,被围困汴京的金哀宗把侄子曹王讹可质于蒙军,期望换取对方退军;东辽国的耶律留哥为了表示恭顺臣服,以嫡长子薛阇率军三千入侍为质;高丽被蒙军击败后,以族子王綧冒充世子,纳质入蒙。


我国最后出现的纳质行为发生在明末清初,清太宗皇太极勒令朝鲜国王李倧“送子弟为质”,但朝鲜置之不理,皇太极遂亲征朝鲜,战败的朝鲜国王被迫献出长子昭显世子李汪(异体字,音wāng,王上还有山)和次子凤林大君李淏,入清为质。


质子们的待遇和处境


因为质子要能起到约束诚信的作用,所以身份必须贵重,必须让质子本国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弃盟毁约,不然就容易沦为“抱空质”。


质子的身份既有国家重臣,也有王侯子弟,通常后者居多。王侯子弟中既有身为继承人的世子,也有君主的爱子、爱弟,甚至还有君主的母亲、妻子以及君主本人,总之都是重要成员。


质子们来到异国后的居所也各不相同,战国时期的质子住在质宫,也被称为“主所”,有的诸侯国则有单独的质子府,如秦异人在赵国就有质子府。也有质子被留在边疆地区专门修筑的“质馆”。


唐朝质子则是皇帝赐宅,比如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于阗国王伏阇信携子叶护玷来朝,留叶护玷宿卫,新即位的高宗就授叶护玷为右骁卫将军,并赐金带锦袍、布帛六千段,并宅一区。新罗王子金守忠、勃律国王苏失利芝留宿卫,也被玄宗赐宅。


宋朝质子比较悲催,质子主要是内属吐蕃诸部的将校子弟,宋廷仅在与吐蕃接壤的缘边诸州建有“纳质院”,把那些质子塞进去羁押,派军队守卫,老实本分的监禁在本州质院;被官方认为是奸猾的质子,就被押到外州质院;还有被认为威胁极大的,刺配远处州军,对待质子极为简单粗暴。清朝则为朝鲜质子专门修筑世子馆居住。


秦汉时期,负责管理质子的机构原先是典属国。西汉成帝时,典属国被并入大鸿胪,此后由大鸿胪负责质子的管理。主要负责具体工作、陪伴护送质子的是谒者。北魏时,质子被移归尚书省主客曹负责,到隋唐时复归鸿胪。


那么,质子们的待遇如何?不同时期也略有不同。


春秋战国的质子基本没有人身自由,形同囚徒,生死都是自己无法选择的,还时不时因为局势变动而受辱,像晋太子圉,就是不堪受辱逃走;燕太子丹也因为被“遇之无礼”而亡去;秦异人则因为穷困潦倒,被商人吕不韦“见而怜之”视为奇货。


影视中的吕不韦(段奕宏饰)。来源/电视剧《大秦赋》截图


和先秦相比,汉朝对质子比较优待,给予他们较高的政治待遇和良好的物质生活,让他们入朝宿卫,成为皇帝名义上的警卫,还让他们参加朝廷的政治活动,比如郊祀、册封典礼等,让质子感受大汉的威仪。


汉朝对质子们基本不授官,但也有个别例外,比如扜弥太子赖丹被汉昭帝任命为校尉,“将军田轮台”,轮台在车师西边一千多里,可见质子率军戍守一方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唐朝对质子比汉朝还优厚,授予质子官职,有相应俸禄,日常生活由唐朝供给,质子们在唐的名义是宿卫,职能自然以宿卫宫廷、顶班执勤为主,学习唐文化为辅。他们可以参加重要典礼、集会,学习观摩汉家礼仪,并因此获得赏赐,还有机会陪同皇帝、亲王巡游狩猎,跟随唐军参加对外战斗等。


唐狩猎出行图(壁画)。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当然,质子们没获得许可是不能回国的,除非有新的质子替换,或受到朝廷允许。唐朝属国遣质的行为很频繁,但大唐并不是见人就收,《册府元龟·纳质》就记载不少属国遣送的质子不被唐廷接受,赏赐一番便“放还蕃”的。


如果质子有疾病或死亡,朝廷还会给予特殊的抚恤和恩礼,比如开元十六年(728)二月,奚质子右领军卫将军李如越去世,唐玄宗下诏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官造灵柩运还奚族。同年四月,渤海国的大都利行王子病逝,唐玄宗命有司吊祭,赠特进兼鸿胪卿,赐绢三百匹、粟三百石,官造灵柩,护送回渤海。


春秋战国的质子背井离乡来到异国,一般都是为了完成某种特殊使命而采取的外交手段,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不论国家强弱,属性是平等的。而汉以后的质子,则属于宗主国和藩属国不平等关系,是“下事上”的性质,势必要接受宗主国的再教育。


质子们来到汉唐,要学习中土文化,熟悉中土律法和礼仪典章制度,不许触犯中土刑法,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比如西汉时期的楼兰质子,因为犯法被处以宫刑;东汉的车师质子也因为犯法被处死;渤海质子私制龙衮被缉拿,他狡辩说是“慕中朝风物故欲得之”,才幸运免于处罚。


边疆属国向汉唐纳质,多是为了寻求庇护,用纳质来表示诚意,表明自己归附的虔诚,以此换取保护和扶持,提高自己在周边国家的权威,或与周边国家争霸。新王上台后要重新遣质入侍,获取认可。


当然,还有藩属国对汉文化的憧憬和崇拜等原因,通过遣送质子,近距离感受并学习先进汉文化,然后在质子归国后将这种影响带回国内,加速本地发展进程,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身为宗主国的汉唐,收纳质子,接受朝觐、贡赋就意味着把藩属国纳入中原王朝秩序,面对出身贵重的质子们,自然要好好教育,给质子委以重任,达到为我所用以挟四夷的目的,顺便展示泱泱大国、威备四海的气概。


需要注意的是,纳质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羁縻属国的反叛活动,只能暂时缓解双方冲突。所以,不能将纳质视为治理边疆的灵丹妙药。


一旦遇到邦交破裂,质子们就要倒霉,幸运的被遣送归国,不幸的则被杀鸡儆猴,还有被流放远方的,当然也有机灵的倚仗中原王朝,被扶持上位成为新王,毕竟,汉唐也希望用代价小、收益大的方法,减轻经营边疆的负担。


被影响到的质子们


古代中原王朝“质其种裔,习我华风”的目的,自然影响到了质子。


新罗质子以能够充当大唐使者出使本国为荣,比如金仁问,以唐使的身份回新罗征召出兵,协助大唐攻打高丽。质子金思兰也以唐使的身份召新罗出兵攻打渤海。质子金士信以大唐副使的身份册封新王金彦升。大唐授予的官职让他们在本国身价倍增,不惜为之争抢,质子们不得不上书唐廷,要求再遣使时得给他们按资排辈。


前后七次入唐宿卫的金仁问,在唐先后担任右骁卫大将军、辅国大将军、上柱国、左羽林军将军等职,还获封临海郡开国公。他哥哥金法敏招纳高丽叛众,引起高宗大怒,下诏削掉金法敏的官爵,任命金仁问为新罗王,归国取代其兄。金法敏马上识时务地遣使谢罪,高宗才让金仁问重返大唐。金仁问于延载元年(694)薨于唐。


对大唐最狂热崇拜的质子,莫过于渤海王子大门艺。


大门艺是大祚荣的儿子,唐中宗时期,为了联合东北亚诸族对付突厥人,遣使招安大祚荣。迫切获得唐朝承认的大祚荣欣喜若狂,积极应对招安,主动派儿子大门艺入质大唐,以示诚意。


身为渤海第一个入侍的质子,大门艺从中宗神龙初年(705-706)来到大唐,玄宗开元初(713-714)还国,在唐朝待了近十年,是个铁杆唐粉。


开元十四年(726),一直想统一靺鞨的渤海王大武艺,因为黑水靺鞨向唐遣使没有告知他,就“遣母弟大门艺及其舅任雅发兵以击黑水”,但被大门艺拒绝,大门艺对哥哥说:你出兵黑水就是背叛大唐,“唐人众兵强,万倍于我,一朝结怨,但自取灭亡”,全盛的高丽都抗不过大唐,渤海还不如高丽,凭什么违背大唐的意愿?


大武艺不听,执意让弟弟出兵黑水,大门艺率军抵达边境后,又一次上书劝谏,大武艺怒了,就另外遣从兄大壹夏取代大门艺统兵,召大门艺回朝。大门艺在归途中听到流言说大哥准备杀他,就逃亡到大唐,被玄宗授为左骁卫将军。


大门艺叛兄奔唐的行为刺激到大武艺,同时,大武艺也担心弟弟成为大唐取代自己的底牌,君不见新罗质子金仁问就差点取代其兄金法敏?为了铲除威胁,大武艺遣使对玄宗说大门艺有罪,请大唐就地诛杀。


唐玄宗当然不会杀大门艺,但也不愿意把事态闹大,就让大门艺躲到安西,然后遣使糊弄大武艺,说已经把大门艺流放岭南。但大门艺去安西的消息还是被使臣不慎泄露,大武艺又上书谴责玄宗欺诳他,再次请求皇帝处死大门艺。玄宗只好遣大门艺暂时去岭南,并把泄露消息的几位使臣降职。


为了避免弟弟成为威胁,同时也不忿大唐扶持黑水靺鞨,大武艺一边继续上书请求唐处置大门艺,一边遣使和日本、契丹结盟,以求改变自己孤立的处境。


开元二十年(732)秋,玄宗再次拒绝大武艺处死大门艺的请求,并用兄友弟悌、骨肉情深来调解他们,引起大武艺的愤恨,怒而出兵攻打登州。次年(733)正月,玄宗派大门艺统兵讨伐大武艺,又遣新罗质子、太仆员外卿金思兰出使母国,借兵夹攻渤海。同时,玄宗还把大武艺又遣派的质子大朗雅流放到南疆。


虽然唐军因为“山阻寒冻,雪深丈余”初战不利,但大唐的出兵以及新罗的威胁,对渤海国内震动很大,且大门艺是大武艺的嫡亲弟弟,身份尊贵,又是国内亲唐派的主要人物,在政治博弈之余,战场上又处于下风的大武艺,更加担心自己会被弟弟取代。


于是,“怀怨不已”的大武艺遣使去东都,暗中收买刺客团,在天津桥南刺杀大门艺,身手了得的大门艺在护卫的协助下击退刺客,刺客团伙逃遁。玄宗闻讯大怒,诏河南府全力搜捕刺客,“捕获其贼,尽杀之”。


刺杀弟弟行动失败,唐渤战场上也节节败退,大武艺不得不退兵,遣使向大唐请罪,唐渤两国之间的武力冲突这才结束。玄宗召回流放的大朗雅遣返还国,而忠心于宗主国的大门艺却有国不能归,只能在大唐终老。


唐代渤海天门军之印。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客观来讲,唐玄宗对该事件的处置有些失措,大门艺是最无辜的。他倾慕大唐,但他也了解渤海和大唐的实力差距,所以才竭力制止野心勃勃的哥哥触怒大唐。当他被迫逃亡大唐,还被哥哥揪住不放时,玄宗应该正面应对渤海,表彰大门艺的忠心,斥责大武艺的无礼,而不是“阳斥门艺以报”,那样不仅没有化解大武艺的怨恨,还让大武艺看到他的软弱可欺,导致事件升级、引发战争。“威不能服武艺。恩不能庇门艺。顾效小人为欺诳之语。以取困于小国。乃罪鸿胪之漏泄。不亦可羞哉!”(语出《资治通鉴》)


另一位质子——高丽忠宣王王璋则因为喜欢繁华生活、躲清闲,连国王都不想当,就赖在中国不走的。


王璋是高丽忠烈王王昛之子,母亲是忽必烈之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庄穆王后),他是第一位有蒙古血统的高丽国王。他还是世子时,就经常留在中国,还迎娶蒙古公主宝塔实怜(晋王甘麻剌之女)。当了国王后,他仍长期留在元朝,遥控指挥高丽大政。国王长期在外,为国家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大臣们一再恳求王璋归国主政,他都置之不理。


最后,连元仁宗都觉得国王久不归国有悖常理,勒令王璋回国,他还是找借口拖延不走。仁宗第二次催他时,王璋就直接禅位给儿子王焘(忠肃王),企图继续留下,结果元仁宗坚决不同意:就算退位了,你也得回国去。王璋只好无奈回国,但才回国一年,就又迫不及待地奔往大都。元仁宗对这位表叔兼堂姐夫也是无可奈何,只好放手不管。王璋最终病逝于大都,年51岁。


明末清初之际,李氏朝鲜的昭显世子李𪶁(wāng)则是一例悲剧。1637年,他与妻子姜氏和弟弟李淏被押往当时的清都盛京(今辽宁沈阳)做人质。这期间,昭显世子一直站在本国立场和清周旋,为本国利益可谓殚精竭虑。随着他长期在清,还两次随军征明,成为明亡清兴的见证者,他意识到清的强大和朝鲜的弱小,逐渐倒向清朝,入清八年后被允许永久归国。


影视中的昭显世子(郑成云饰)。来源/电视剧《宫中残酷史:花儿的战争》截图

由于同行清使的傲慢、强迫朝鲜国君仁祖迎接,以及仁祖担心儿子归国取代自己等诸多原因,昭显世子在归国两个月后突然病死,从得病到去世仅三天,大臣请求治罪医官,仁祖置之不理,还否决大臣提出册封昭显世子长子李柏为世孙的建议,后来又赐死世子的妻子,流放其三个年幼的儿子。因此,坊间传闻是仁祖害死了亲清派的大儿子。


身为质子,多数时候是无可奈何、身不由己的,若不受宗主国控制,则容易被修理;若接受控制又容易和父兄心生嫌隙,最终处境尴尬,里外不是人,这也是身为政治人物的悲哀。


参考资料:

成琳《两汉时期民族关系中的质子现象》

姜启明《渤海与新罗质子侍唐比较研究》

张郁萍《略论唐与渤海之间的质子关系》

姜清波《新罗对唐纳质宿卫述论》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刘昫《旧唐书》

王钦若《册府元龟》

司马光《资治通鉴》

郑麟趾《高丽史》

赵尔巽《清史稿》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如何快速找到我们

进入“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主页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END
作者 | 猴格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国历好物




国家人文历史再出好书
纵览华夏三千年的朝局动荡
俯瞰从商到清的中国政治兴衰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现场↓↓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