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又爆冷门,知道他的名字你就厉害了

2021-10-08 星期五

最冷门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国内尚未引进其长篇作品



今天北京时间19点,诺贝尔文学奖准时颁发,获奖者是非洲裔小说家、文学评论家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Abdulrazak Gurnah)。


有99%可能你不认识他,这很正常,因为阿卜杜勒拉扎克的书实在过于冷门,至今仍未在国内引进。


只有《非洲短篇小说选集》中收录过他的短篇小说《博西》、《囚笼》。



瑞典文学院的颁奖理由是,“因为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和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的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而这份洞察终于要从今天开始公之于世,毕竟在诺奖官网的投票里,有95%的人投票给了“没看过”。




01

他是谁?


阿卜杜勒拉萨克来自坦桑尼亚,是一名非洲裔英国移民作家。


一般说到英国移民作家,我们想到的都是“移民三雄”:石黑一雄、萨尔曼·拉什迪和 V.S.奈保尔,其中石黑一雄和奈保尔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今天开始,移民三雄要扩充为“四雄”了。



阿卜杜勒拉萨克在1948年出生于非洲东海岸,20岁时为躲避国内的动乱作为难民来到英国求学。


现在他是英国肯特大学文系英语与后殖民研究教授,同时还是英国文学期刊 Wasafiri 的副主编,曾担任过英国布克奖评委。



他的作品与自身经历紧密相关,多展现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非洲斯瓦西里下的生活以及在英国作为少数族裔和难民的身份认同。


他目前有九部作品出版,其中最被文学爱好者熟知的是小说《天堂》,入围过布克奖和惠特布莱德奖。


他不光是作家,还是文学评论家,专门从事殖民与后殖民话相关文学的研究评论


著名的欧洲文学评论家乔治·斯坦纳认为阿卜杜勒拉萨克尝试重新定义非洲,“格尔纳将小说设置在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背景之下,结合关系空间,尝试重新定义“非洲”,这种关系空间不再受排除异己的错位政治和因民族主义及民族主义产生的暴力束缚 ” 。



02

海内外皆冷门

符合文学奖近年审美


事实上,阿卜杜勒拉扎克的冷门不仅限于国内。


截止2017年,海外对他的研究也不算多。其中著作5部、期刊文章50余篇、书评60余篇。他本人没有获得过有分量的文学奖项。


但颁奖给阿卜杜勒拉扎克,确实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风格。


今天,瑞典文学院评委会在讨论


首先,诺奖一贯偏向于颁奖给不知名作家——起到发掘、介绍的职能。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其次,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是诺奖近几十年来的关注重点,后殖民主义更是当下严肃文学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曾被欧洲殖民的地区、或者被殖民过地区的人来到殖民国,书写当时的历史,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寻找“自我身份”,是大势所趋。


只要不忽略文学性,这种政治正确也无可厚非。


曾于2003年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南非作家J.M.库切同样专注于殖民、后殖民历史主题。



2016年,阿卜杜勒拉扎克担任布克奖评委,他最推荐的《别说我们一无所有》,就是华裔加拿大作家邓敏灵寻找身份的书写。


  

03

未来是否还有可能

由中国作家获奖?


这个回答是“当然”。


今年的各大博彩网站的诺奖赔率榜上,以残雪为首,阎连科、余华、北岛四位作家依然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香港的女作家西西也登上了ladbrokes榜单,赔率高于余华。


西西出生于上海,广东中山人,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父母定居香港,曾获得世界华文文学奖。虽然身在香港,但她与大陆文坛联系紧密,把很多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作品介绍到了香港她本人与莫言也是好朋友。


西西代表作《飞毡》,以魔幻现实主义和童话写实的手法,书写香港(肥土镇)百年世俗生活史


同时,格非的《人面桃花》在今年入围了美国全国图书奖的翻译文学奖(非英语写作)。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国际文坛注意。




文、编辑/siri110
部分资料来自诺贝尔文学奖、腾讯文化
《国内外阿卜杜勒拉扎克 ·格尔纳研究述评与展望》作者姜雪珊,孙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十六铺生活家爱买好物
(点击图片查看)


点击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