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能靠「科普」晋升了?多地相继出台规定

2022-11-26 星期六

本文作者:吞吞


晋升除了发论文,现在还能靠做科普了?

 

三年前,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要求到 2022 年,全国实现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

《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


去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三部门联合发文,对公共卫生类别医生重点考核健康教育和科普,科普作品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之一。

《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当日历终于翻到约定的 2022 年,多个省市先后发布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标准,科普项目普遍可以被用于申请高级职称。作为业余爱好的健康科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医生来说是唾手可得的新机遇,还是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如何定义「科普作品」?
 
2018 年,在卫健委一场以健康科普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曾表示,新时期的医生应该是「一岗双责」,一边做医疗业务,同时做健康教育,将正确的防病治病理念和健康教育防范传播给社会公众。
 
健康科普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什么样的科普内容有助于职称晋升,各地的文件中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定义,大部分只是笼统地指向「向大众普及本专业科学知识形成的科普作品」。
 
从少数公布细则的政策来看,能够申报的「科普作品」更偏向于传统的期刊、专著,以及官方宣传平台的作品或奖项。以黑龙江省为例,可作为材料的科普包括优秀科普微视频、优秀科普图书。

《黑龙江省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上海市也同样给出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作为第一作者,在省部级及以上科普期刊上公开发表与申报专业相关 2000 字以上的的科普文章;或作为主编,公开出版与申报专业相关的专著;或在省部级及以上的官方媒体发布与申报专业相关的科普作品(文字稿 2000 字以上,视频不少于 5 分钟)。

《关于深化上海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而上海某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戚玥(化名)说,「确实不知道有哪些省部级以上的科普期刊,平时写的科普文章也不会往期刊投稿。」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统计,2020 年中国共出版科普图书 9853.6 万册、发行科普期刊 258 种。在此前公布的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2020 年)评选结果中,与医疗健康相关,且主办单位为省部级及以上的,仅有《家庭用药》、《家庭医生》、《家庭医药》等不到五本。
 
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唯一一本健康科普杂志《健康世界》创刊于 1993 年。该杂志编辑部曾直言,有相当一部分投稿作者缺乏专业医学背景,仅仅是热衷于科普写作而投了大量稿件。

图源:参考资料 [1] 


《心外传奇》作者、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清晨表示,「如果让学术期刊去承担收录科普文章的功能不太现实,很多科普内容在医疗圈还无法达成共识。况且,连 SCI 都有论文工厂,科普文章就更难说了。
 
各种科普期刊文章收录难度不尽相同,如果不加以审查和进一步限制,低质量、甚至专业性存在缺陷的科普文章可能会泛滥成灾。
 
从上海市的规定的规定来看,需要省级、局级以上期刊或项目,这样的划分基本上是对标了专业论文、技术规范和专利的级别要求。同样,甘肃省也有类似的要求,申报的科普作品需要经省级卫生行业学会专业委员会 3 名以上正高级专家签订诚信承诺实名推荐。
 
微博知名科普博主、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徐勇刚认为,「像这样在国家级的平台上得到承认的科普文章,质量还是能够保证的。」
 
除了文字形式,官方公众号、线下讲座等形式也能够被认定为可以申报的科普项目。如广东省规定,可以用文字、图画作品,也可以用不超过 20 分钟的音频、视频。
 
但值得一提的是,「网红医生」们常常出没的微博、抖音、B 站、个人公众号等平台,在政策中未必能够被认证为可申报的项目,比如天津限定为只能是科普专著。
 
科普与晋升似乎陷入了一种错位。医学科普的本意是要将专业知识转达给大众。而在评审中,却没有大众影响力等相关的指标。
 
这也意味着,很多在科普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下不少粉丝和名气的「网红医生」,并不会在这次的政策下获益。那些真正下沉到读者群体、深入人心的科普内容,在职称晋升里却翻不起水花。
 
李清晨对此倒很平静,「最开始做科普是靠着热情和学术良知,就不是冲着能获益去的。」
 
 
选项还是强制?鼓励还是压力?
 
除了医生本人的热情和兴趣,越来越多的医院也意识到,科普是能够宣传自己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医院、科室的官方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戚玥在临床工作之外还负责科室官方公众号的运营,「如果有一些写得好的文章,医院官方会来转发,有时候还会帮我们发表在报刊上。」
 
在今年的政策出台前,不少医院和医学院就已经在探索通过各种渠道给作科普的医生提供一定的激励。
 
2017 年,浙江大学发布《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如果文章在中央级媒体的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的影响传播力巨大(如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文阅读量达到 10 万+,头条号刊发作品阅读量不少于 40 万),即可申报等同于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刊发。随后,吉林大学也发布了相似办法。
 
医院官方有时也会考察阅读量等指标。戚玥说,「虽然我们科室没有,但我了解有些科室会把发布的科普文章和视频算做科室绩效。」
 
今年各省市出台的政策把科普和晋升直接挂钩,部分医生认为是一个好消息。戚玥表示,「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做视频,在科普这件事上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当然希望能够多一点的成就,不论是多一点人找我看病,还是直接地多一点收入,甚至是帮助晋升,对我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但担忧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李清晨认为,「一旦科普和晋升挂钩,是不是就会存在一些医生为了出名、为了职称,写一些偏离科学,或者夹带私活的『科普』呢?」
 
另一方面,对那些扎根在临床和科研,从未涉足过科普的医生会不会有影响?从目前公布的政策来看,大概率是不会的。
 
去年三部门发文中明确,要对高级职称评审进行改革,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论文、卫生标准、技术规范、科普作品、技术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
 
在职称制度改革中,「成果代表作制度」被多次提及。尤其在高校人才的评审上,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代表性成果为重点的评价」。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也建议「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回到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评价,大部分省市的规定里,科普只是作为代表作的一个可选项参与申请。简而言之,不做科普的医生依然可以通过论文、课题、专利、奖项等内容申报。
 
其中,天津要求至少完成 1 项代表作。也即,在必备的病案之外,如果有一本公开出版的科普专著就满足了申报要求,甚至可以不提交论文。

《天津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 


徐勇刚表示,「科普的占比太高,也不符合医疗现实。医生最终还是看业务能力,我不推荐以科普定身价、定晋升,绝对是错误的。
 
然而也有例外。在河南省的规定中,科普是申报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也即,如果想要升高级职称,每年必须完成不少于两场的健康科普讲座或发表科普作品。
 
《河南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评审条件(医疗类)(征求意见稿)》

在临床、科研之外,又要求医生必须做科普,似乎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李清晨说,「医生主要负责治疗,他并不是科学家,也没有宣传科学的天赋,他只是掌握了一门治疗的技术。
 
要求医生在这个位置上把手术、把治疗做好,为患者治病,就可以了。」

写了不少文章、做了不少视频后,戚玥觉得科普并不是一个人人都能上手的事儿,「有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医学问题说明白,并让大众理解,不是每个医生都可以做到的。

有些医生只会写论文,离开专业术语就不知道怎么表达了;还有些时候医生关注的话题,但实际上并不是患者在意的,患者在意的点,可能医生又解释不清楚了。」

但戚玥也说,既然出台了这样的政策,日后写了好的科普文章,也会积极投稿和发布试试。

策划:yuu. | 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1] 贺芳,游苏宁.科普期刊应当积极吸引学术期刊编辑的参与——《健康世界》的一些实践与体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06):835-837.
[2] 黄绮生,王甲东,周昆.医学科普期刊对作者的要求[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03):320-321.
[3] 付一梅.健康科普期刊的健康传播研究——以《家庭医生》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6):217-219.

丁香园是面向医疗从业者的专业平台,以「助力中国医生」为己任。下载「丁香园 App」可以和同行讨论病例 ,在线学习公开课,使用用药助手等临床决策工具,在丁香人才找可靠医疗岗位。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丁香园 App」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