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团队研发一款室外人体热管理微纳织物,可制冷可保温可发电,有望实现一件衣服冬夏统穿

2021-05-01 星期六


一件衣服,可度夏冬!夏天穿凉快,冬天穿暖和,你要做的只是正反面换着穿。如果真有这样的衣服,你会不会立马加入购物车?


并且,这件衣服还能发电,有望给戴在手腕上的可穿戴设备供电。这些并非想象,而是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图 | 织物正反面(来源:受访者)


4 月 23 日,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李强教授、与西湖大学工学院仇旻教授组成的合作团队,研发出一款室外人体热管理微纳织物(下称微纳织物)。据悉,李强博士于 2011 年毕业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随后回国任教于浙江大学。


图 | 织物保温、散热测试装置示意图(来源:受访者)


相关论文以 “Outdoor personal thermal management with simultaneous electricity generation” 为题发表在 Nano Letters 上,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博士生罗皓、朱屹凝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强与仇旻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图 | 相关论文(来源:受访者)


李强告诉 DeepTech,世界顶级纳米技术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崔屹,是 Nano Letters 期刊负责本次论文的编辑。


图 | 李强(来源:受访者)


可能你听说过能散热、或者能保暖的智能衣服,它们往往价格昂贵、笨重且易碎,甚至多数需要外部电源。


本次研发的微纳织物,不仅实现了室外同时散热和保温,而且使用铜、锌、铝以及聚乙烯(常用于厨房保鲜膜)等常见材料,成本也得以降低。


研究中,使用双层微纳光学织物的非对称光学特性,实现了只需对织物进行翻转,就能在散热和保温两种模式之间切换的、全天候室外个人热管理功能。


同时,皮肤和织物之间的温差,还可用于热发电,这能给被动的个人热管理、以及可穿戴电子器件的供能难题,提供新的解决办法。


事实上,人类之所以发明织物,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温度。比如常见的天冷加衣服、和天热减衣服。


从人体和外界交换热量的途径来看,以上方式主要是对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控制,在面对复杂极端的外界环境,如暴雪天气时,仍存在效率较低等问题。


微纳光学的发展,也让通过热辐射途径来调控人体和外界的热交换的方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人体是一个温度为 37℃的辐射源,其热辐射峰值波长在 10μm 附近,这对应着大气透过窗口,辐射散热约占人体全部热耗散的 65%。此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室内个人热管理,室外个人热管理则鲜少有人涉足。


图 | 阳光下的织物(来源:Pixabay)


主要原因有三:


  • 其一,室外人体辐射损耗更高,以 0.6mm 的厚棉为例,室外辐射损耗是室内辐射损耗 4 倍,因此前者保温难度更高;
  • 其二,室外太阳是 5500℃ 的黑体辐射源,其将织物加热后,散热难度更高;
  • 其三,室外温度变化范围更大,且无法借助空调等手段调控个人热管理。多年来,该团队一直在用微纳光学结构,协同调控织物的太阳光谱特性与红外辐射特性。此前他们曾基于纳孔聚乙烯 / 金属 / 介质复合结构,制备出一种多彩超薄的可穿戴室外个人保温织物并发表在 Nano Energy。

基于此前研究,他们开始研究兼具散热和保温双功能的室外可穿戴织物,并制备出这种具有非对称光学特性的微纳织物。

正面散热,反面保温,效果远超普通棉衣

下图是微纳光学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 | 双层微纳光学织物(来源:受访者)

中间一层是带有纳米孔的铝,铝上面是一种名为 ePTFE 的有机材料,该材料主要用在防水透气织物(如 Gore-tex)上;

最上层是 PMMA,它也是一种有机材料,其中多孔的 PMMA 涂层涂覆在 ePTFE 上;

铝下面的 nPE 就是纳孔聚乙烯(通常用作电池隔膜),该纳孔聚乙烯仅有 16 μm 厚度,大约是头发丝粗细的四分之一,由于纳米孔的存在,聚乙烯膜具有优良的透水汽性能;

最下面有一些纳米颗粒,主要包含金属锌和金属铜,可用于保温。

据李强介绍,织物整体厚度只有约 0.3mm,比普通的 T 恤(约 0.5mm)还要薄。

也就是说,上层用于散热,下层用于保温。冬天或者夜间需要保温,就把黑色的下层穿在外边;夏天或者白天需要散热,就把白色的上层穿在外边。

图 | 织物保温和散热原理(来源:受访者)

它的散热面,采用喷涂多孔 PMMA 的 ePTFE 布,好处是可以增强辐射散热,其辐射率为 0.87,此外还能高效散射太阳辐射能量,其漫反射率大约为 0.91。

它的保温面采用沉积锌、铜纳米颗粒多孔聚乙烯,好处是可以抑制辐射散热(辐射率 0.16)、并高效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吸收率 > 0.8)。

在室外情况下,该团队同时考虑了太阳和人体这两种辐射体的波段、以及保温和散热两种功能。而且每一个功能,对于波段的要求完全相反。

也就是,保温时尽可能吸收太阳光,并将人体热辐射反射回皮肤,散热时尽可能散射太阳光,同时高效地将人体热辐射散到外界环境中。

图 | 织物可见 - 红外光谱、红外图、可见图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受访者)

基于此,他们通过双层微纳织物的非对称光学特性,实现只需翻转织物,就自由切换保温模式和散热模式。为测试微纳织物的性能,在两种模式下,分别对比 1mm 厚黑棉和 0.5mm 厚白棉。

结果发现,在白天太阳照射的保温模式下,相比黑棉,微纳织物能让模拟皮肤升温约 8.1℃;在白天太阳照射的散热模式下,相比白棉,微纳织物能让模拟皮肤降温约 6℃;在晴朗夜晚的保温模式下,相比白棉,微纳织物可将模拟皮肤温度提高 3℃。

图 | 户外日间太阳光照下模拟皮肤温度测试结果(来源:受访者)

通过两种模式的切换,模拟皮肤能保持在舒适的温度范围,室外极端温度环境下个体温度的管理,也将照进现实。

关于发电李强表示,所有热发电都有要温度差,把热电材料放在两个有温度差的物体中间,就能将热能转化成电能。 

基于微纳织物的局部温度调控性能,在织物内表面、与皮肤之间嵌入热电模块方式,即可实现全天候电产生。

正午时,在保温模式下,微纳织物覆盖下的热电模块生电效率可达 69mW m-2;夜间,在散热模式下,微纳织物覆盖下的热电模块生电效率达到约 24mW m-2。

这样的输出功率可为部分低功耗可穿戴电子器件供电,比如,一条耳机需要的输入功率大概为几 mW。

如下图所示,在白天太阳光照射下,朝向外界的保温面,正在吸收太阳光加热热电模块的热端。

此外,有两根电线从织物下引出来,这样就能把电流引出来并进行使用,比如给血糖仪、血压计等可穿戴设备供电。 

图 | 织物室外全天候热电产生(来源:受访者)

防水透汽,皮肤触感和正常衣服一样

考虑人体穿着的舒适性,织物还需要有良好的透水汽性能。故此,该团队在微纳织物制备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选择使用多孔的 nPE 和 ePTFE 作为主要材料。

他们还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织物的微观结构,织物表面广泛分布着微纳孔结构,孔隙均远大于水汽分子的直径,因而可以保证水汽在织物内部畅通无阻。

同样,和普通衣服作对比,在透水汽性能测试中,他们发现这种微纳织物的水汽透过率(WVTR)和棉基本相同。

同时,由于对微纳织物表面做了超疏水处理,其水滴接触角大约为 147°。因此,在保温模式工作下,该织物能够有效防止水滴的吸附,以及有效杜绝雨水润湿后蒸发导致热损耗,从而避免保温性能下降。

图 | 织物的透水汽性与疏水性测试(来源:受访者)

在织物拉伸性能上,李强表示:“之前对我们组 Nano Energy 论文中只有保温功能的彩色微纳织物,进行了拉伸特性测试,结果发现它和棉的拉伸特性相当,即拉伸 30% 才会断裂(见下图)。本次论文中,虽然我们没有测量拉伸特性,但是其拉伸特性比上面的更好,因为我们基于此前的保温工作,给织物增加了散热功能,层数也有所增加,因此抗力学拉伸能力更强。”

图 | 拉伸特性测试(来源:受访者)

亦有望用于建筑热管理

未来,这种织物做成的衣服,适合新疆这些昼夜温差较大的地方,白天把散热面穿在外边,晚上把保温面穿在外边。那么在昼夜温差较大、或者四季温差较大的地方,即可实现一件轻薄的衣服同时可以过昼夜或者过冬夏。

清洁方面,这种衣服可以采用机洗方式,研究团队在实验中做过十次水洗实验,每次机洗一小时,十次之后性能依然保持不变。

研究中,该团队分别采用缝合和冷压两种方式,制备出了两张 10cmx10cm 的织物。因为制备时涉及到磁控溅射镀膜,所以实验室镀膜样品的尺寸会受到限制,如果是工业卷对卷镀膜或是电化学镀膜,就能做更大面积的制备。

图 | 实验室制备的微纳织物(来源:受访者)

除用于制衣之外,这种织物还可用于建筑物的热管理、红外伪装等。谈及成本,李强表示:“我们采用的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金属与聚合物,这里面没有一个贵的。”

据悉,这种织物的制造工艺,可兼容现有的纺织工业,将在未来进行大规模生产。到那时,你的衣柜或许会多一件真正冬暖夏凉的衣服。

-End-
参考: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1c00400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