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的要求为啥总是越提越多?最新《自然》封面研究有了解释……

2021-04-09 星期五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今天发表了一项有趣的心理学研究,科学家们的发现或许有助于解释我们每一个人日常遇到的困惑——为啥人提的要求总是越来越多?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VA)研究公共政策与心理学的Gabrielle Adams教授和Benjamin Converse教授与同事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考察人们在不同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共有1000多人参与了实验。

举例来说:他们用乐高积木搭建了如下图所示的结构,“屋顶”现在只靠基座一角的一根支柱撑着。如果要继续往屋顶上面堆积木时,为了避免屋顶失去平衡砸到下面的“人”,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改造这个结构?积木的成本也需要考虑在内:每增加一块积木要多花10美分。

改进积木结构的实验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你想到的方案是给屋顶增加一根支柱吗?大部分实验参与者也是这么做的。不过,还有一个解决方案更简单、也更便宜:拆除现有的支柱,把屋顶直接放在基座上

除了固定积木外,其他实验还包括做几何智力题,改建迷你高尔夫球场等。每项实验中,要完成对物体或抽象概念的改进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做加法——比如增加物品;一种是做减法——删减现有的某些成分。

即便做减法可以达成目标,而且可能更简单甚至更好(比如降低成本),统计结果却显示,大多数实验中,参与者都会更倾向于做加法,采取“减法”策略的人往往只占10%~30%,远远少于做加法的人。

除了专门设计的实验外,研究人员也观察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他们分析了一组档案数据,这些档案来自一名新校长为改进工作征集到的600多条建议。同样的,只有10%左右的方案涉及删减现有的条例或做法。换句话说,当人们被要求对物体、想法或现状做出改进时,大部分都更倾向于做加法

图片来源:123RF


后续实验显示,人们之所以显示出对做加法的偏好,并不是因为认识不到减法方案有多好,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想到有做减法的可能性

当实验设置允许参与者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方案,或是明确提示可以采用做减法的策略时,提交减法方案的比例明显增多了。也就是说,在搜寻解决方案的认知过程中,“在现有基础上添点什么”是一种默认策略

这组实验要求参与者以最少次数更改格子颜色使图案变得完全对称。当参与者通过前三张的“训练”摸索出了增加绿格子并非最优方案时,面对第4张图时采用减少绿格子做法的比例明显提升(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研究作者总结说,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忽略做减法,这种倾向会带来很多现实的后果,日常生活中的负担可能与此有关:小到时间安排超负荷,房间整理越整越乱,大到机构的繁文缛节层层加码,组织架构扩张冗余。

现在,你或许也能理解为什么导师、老板、甲方、客户们的要求常常会越提越多了吧……

《自然》同时上线了一篇评论文章,专门对这项研究进行了解读和讨论。文章分析说,为什么人们普遍更倾向做加法,可能是因为提出增加新东西会显得更有创造性,而做减法通常显得更消极(比如提议解散一个部门,那个部门的人估计不会开心)。此外人们也会假定现有的东西肯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再加上对沉没成本的偏好,以及对浪费的厌恶,都会导致人们回避做减法。

本研究也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


尽管种种因素导致了人们常常忽略了做减法来解决问题,但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落入认知的陷阱,比如明确征集更精简的方案。未来在制定个人决策时,也不妨扩充想象,去设想如果取消某些已经在做的事项会带来什么结果,也许你会做出更简单而更好的决定

参考资料
[1] Gabrielle S. Adams et al., (2021) People systematically overlook subtractive changes. Nature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380-y
[2] Tom Meyvis & Heeyoung Yoon (2021) Adding to our problems. Nature.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新冠病毒专题
官方命名 | 不是人造病毒 | 戴口罩管用 | 复杂的基因组产物 | 受体结合能力 | CRISPR检测技术 出现症状就晚了 突破人体防线 | 感冒福利 | 大羊驼的抗体 | D614G突变 | 死亡率下降 |肺部炎症

癌症突破
抗癌疫苗 | 癌症地图 | KRAS | 酒精 | CAR-T 2.0 | 单细胞CAR-T | 外泌体 | 白血病免疫疗法 | 膳食纤维与肝癌 | 中年危机 | 液体活检 | 化疗与癌症转移 | 抽烟喝酒要不得 | 癌症转移 | 癌细胞变脂肪 | 自噬反应 | 钾离子 | PD-L1远程攻击 | CAR-T安全性  | 染色体外DNA | 癌症全基因组 | 肿瘤内的细菌  | 抗氧化成分 | 老年血液

智慧之光

大脑逻辑 | 母爱 | 脑细胞 | 阿兹海默病血检 | 孤独 | 可乐 | 生酮饮食 | 阿尔茨海默病病毒假说 | 大脑抗衰老 | 麦克阿瑟天才奖 | APP蛋白 | 畅游大脑 | 细菌感染假说 | 睡眠与心血管疾病 | 电击提高记忆力 | 明星抗抑郁药 | 重新定义生死  | 脑机接口 | 分子蓝图 | 不睡会死 突破血脑屏障 | 清除困意


热门前沿
膳食纤维 | 人工智能 | 耐寒 | 维生素D | 脂肪治疗 | 细菌耐药 | 性别逆转 | 延年益寿 | 细胞分裂 | 减肥新方 | 单染色体酵母 | 吃不胖的方法 | 精准医学 | 单性生殖 | 胚胎发育 | 基因疗法 | 蚊子吃减肥药 | AI医生 |长寿天然分子 | 细胞排除垃圾 | 大道至简 | 吸猫 | 太空旅行 | 打印器官 全新抗生素 | 压力催生白发 | 吃不胖的基因 病毒基因 | 无情的科研机器 |饭后不适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