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人:格林童话、《鼠王》、黑死病、《闪电侠》、《硅谷》的交汇点

2021-03-19 星期五
Pied Piper,魔笛手、吹笛人。这个经典的文化符号,最近几年一直持续重复轰炸着我个人的颅内多媒体库。但是每次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飘过以后,上网试着搜寻却发现少有集中讨论的,总有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正好机核最近在推《鼠王》的有声书,借此机会来聊聊这个在西方文化里差不多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基本概念

吹笛人(Pied Piper)发源自中世纪的德国传统民间故事,并借由《格林童话》( 出版时间1812年-1857年 )而让这个故事广泛流传。甚至在好多国家,它都属于学校里的基础课程。
其原有的故事结构大致为:
德国有座小镇叫做哈梅林/哈默尔恩(Hamelin),鼠患成灾,镇长不仅高价悬赏可以消灭鼠患的人,甚至还许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天小镇来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宣称有一件法宝可以消灭鼠患,镇长大喜过望之下,决定让年轻人试试。 于是在某一天早上,年轻人吹响了手中的长笛,很快全镇的老鼠陆陆续续的出动,他们跟在年轻人的身后,排了很长的一队,然后年轻人一边吹笛,一边带着这些老鼠整整齐齐地走到小镇的外面。 随着年轻人的笛音,这些老鼠纷纷排着队跳进了河水里淹死,很快的功夫,年轻人就解决了城里的鼠患,当年轻人随后请求镇长兑现承诺的时候,镇长却出尔反尔。愤怒的年轻人又吹响了长笛,这一次不再是老鼠出来,而是全镇的孩子们一个个目光呆滞的从家里走出来,跟随在年轻人身后,任凭家里父母的拉扯,都阻拦不住这些孩子们,而孩子们跟着这个年轻人一路来到了城外,最终彻底消失不见。
还有个迪士尼的古早的动画,茶杯头画风(or 反过来才对),结局硬凹温馨,细想恶寒。
原有的预言故事似乎是一个以“小恶还以大恶”,“恶有恶报”的事。大人的欺骗、利益斗争和报复行为,搭上一群孩子性命的黑色故事。虽然结尾没有明说孩子的去向,但“再也没回来过”可以隐晦的理解为各类悲剧收场。也可以像柴纳·米耶维(China Miéville) 在《鼠王》(king rat)里那样,开脑洞为其可以打开一个异次元时空,用以逃命或者封印(传送门+无间地狱的类似设定)。
总之吹笛人这个形象,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加家喻户晓,以至于在现代很多涉及民间童话(或者神话)的影视作品里,他总是会以各种形式非常自然的客串一下。
比如《怪物史莱克4》:

起源假说

这个黑暗童话的起源,一直以来都有几种观点,但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下面就依次按照时间顺序做一个简单的罗列。
1. 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
通常认为该故事的起源,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有关。
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与第五次十字军东征之间,公元1212年 ,一位来自法国的12岁男孩 斯蒂芬(Stephen of Cloyes) ,宣称得到了上帝的神谕,成年人都是有罪的,只有纯洁的儿童才能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他把此事告诉了法国国王。法国国王没有理会他。不久后,他又宣称得到了上帝的第二次神谕,上帝让他组建儿童十字军。
后来,在这个小男孩的周围聚集了大批的追随者。再加上当时有很多的农民相信了纯洁的儿童能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的说法,他们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儿童十字军。 公元1212年,大约有3万儿童在这位12岁男孩的率领下,组建了声势浩大的儿童十字军。这些儿童大部分来自法国的东部地区。他们浩浩荡荡的向南出发了,来到地中海的岸边,准备渡海至巴勒斯坦。
但是,茫茫大海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没有船。于是,那位12岁的小男孩就宣称,大海会自动分开,这样,他们就能顺利到达耶路撒冷了。可是,等了很久,大海也没有自动分开。此时,马赛港的两位商人,声称拥有7条商船,可以带他们去耶路撒冷,这些儿童就乘坐了商人的船只。然而,这两位商人是奸商,他们不是带这些儿童去耶路撒冷的,而是要把他们给卖掉。 最终,这些天真、纯洁的儿童被当作奴隶卖到了埃及。其实当儿童十字军到达地中海的海岸边之前,已经有大量的儿童因为缺少给养,再加上行军困难,死在了途中。
这次儿童十字军东征,使得西欧丧失了几万儿童。
而之后,德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法国牧羊娃创造的一呼百应的奇迹在德国也被成功复刻,莱茵兰一位牧羊孩子尼古拉斯(Nicholas)在当年也召集起成千上万年轻人。他们的年龄比法国同伴们稍稍大那么一点,平均超过了15岁。富有煽动性的言论激起热烈反响,尼古拉斯让德国儿童十字军很快达到12000多人,除了年轻平民和贵族,还有许多流浪者和妓女。 在他们试图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时,大约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死在山路上,或冻死、或饿毙、或摔落悬崖、或成为野兽盘中餐 。他们抵达意大利西北的热那亚港口时,人数只剩下7000。
这个起源假说里,包含着许多的“一呼百应”与极强的情绪煽动性形象特征。
而恰好在西方国家,pied piper也是一个常用的政治宣传标语。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善开空头支票的领导者。
所以,这大概也是 HBO电视剧《硅谷》( Silicon Valley )为什么要把核心创业团队的软件名字叫“pied piper”的原因了。整个剧集本身就是各类辛辣的讽刺合集,编剧团队与其说是硅谷吹,不如说是妥妥的硅谷黑。
2. 人口贩卖或年轻劳动力迁移
在中世纪,儿童的死亡率很高,大部分原因是疾病或者饥饿。而且当时德意志地区的社会风俗是长子继承制,长子以外的孩子们没有机会继承土地所以只能外出谋生,好多人都沦为了农奴。当时,成年人生活难以存续时,贩卖儿童到德意志东方领地的现象也已经是非常普遍了。
13世纪时,哈默尔恩地区人口众多,物资却并不丰富。而从公元1227年开始,德国在波罗的海附近开辟了新的殖民地,当时,统治者们呼吁德国人前往殖民地,愿意到殖民地去的人将会获得丰厚的奖赏。据记载,当时有数千名下萨克森州和威斯特伐利亚的年轻人向东迁移,被带到了勃兰登堡和前波美拉尼亚(那里的一部分现在属于波兰)。所以,那些消失的“孩子”其实是迁往新殖民地的年轻人,而不是年幼的孩子。 最重要的一份线索来自于一份书面记录,当时,即公元1284年,一位“英俊而衣着光鲜的年轻人进入了哈默尔恩的明登教区”,这是在一份200年后的纸质报告中读到的,“他有一只银色的笛子,开始在整个城里吹奏曲子,这支曲子奇异而迷人。好多的孩子听到这奇异的笛声,不由自主地跟着这个怪人走到了哈默尔恩的东城门。”(这则多明戈教派教士的记录中并没有提到老鼠)。
此说法里的1284年,现在也被各种网络编辑直接加到吹笛人的格林童话故事里,通常习惯开头就是一句“1284年的德国,约翰与保罗之日,6月26日,xxx”。个人觉得非常不妥。
3. 黑死病
故事里的鼠患极其严重,究其原因估计也是由于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极其糟糕的给排水设计、卫生条件与卫生常识。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管是发生鼠疫、致命的伤寒、或是霍乱,都不奇怪。
但非要说格林兄弟(《 格林童话》的出版时间为1812年-1857年,最终版共216篇故事 )是汲取了中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元素,其实这点也可以存疑。因为毕竟鼠疫耶尔森菌(Y. pestis),俗称鼠疫杆菌, 直至十九世纪末,才被分离和命名。人们普遍把它跟老鼠和其身上的跳蚤建立联系,也并不是太久之前的事情。
所以里面的老鼠成灾,更有甚者觉得其是在暗喻黑死病期间,儿童大量死亡,或者因为饥荒被父母交给人贩子买卖的说法,也许不是特别准确。但却是一个可怕的巧合。
瘟疫、老鼠、死亡、人口买卖实打实的发生着,但是客观描绘这幅图景的人,本身并不会把黑死病看成“鼠疫”。反而是后世的我们,几乎自然又合理的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并且自然的猜测了它的“表达意图”。
4. 其他要素
  • 跳舞
另外一些学者将这些儿童的失踪和一种叫做“舞蹈症”的心理疾病联系起来,这种狂躁的“舞蹈症”在13世纪曾经大规模爆发,1237年,一大群儿童从埃而福特(Erfurt)一路跳跃狂舞到阿恩施塔特(Arnstadt),足足跳了20公里。
  • 进山
而现在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儿童们被一个异教徒或者邪教教派诱骗到科彭布吕格(Coppenbrügge)附近的山中森林里,他们沉迷于邪教主导的舞蹈仪式,突然遭遇山体滑坡而导致大量儿童失踪。甚至有一种版本说儿童们被诱骗到山洞之中,无法找到出路;而哈默尔恩的家长们也焦急万分,他们苦苦寻觅了三个月,终于在山洞中发现了失踪的孩子们,而他们早已经饿死了。
以上,差不多就是这个故事的汇总起源的大致要素。但说实话,这类溯源都有点“年兽到底是哪种动物”的感觉。因为毕竟这个故事的主要框架主要是还是德国后世的传播,以及格林兄弟自己的汇总和润色。
传奇就是传奇。好这口的人完全可以去盘一盘在华人圈里框架和细节出奇一致的熊外婆的故事。为啥都有嚼手指嘎嘣脆的这段呢?难道是影射和暗指什么不得了的部落大事件么?!马萨卡?!

文化延伸——文学、动漫、影视的相关形象的互通与演变

这里我先不聊柴纳·米耶维(China Miéville) 在《鼠王》(King Rat)里塑造的形象,因为我觉得《鼠王》里的吹笛手形象,与其说是对于传统文学故事的颠覆与现代想象扩展,不如说他身上有着浓重的DC漫画里的超级反派“吹笛人”哈特利·拉维(Hartley Rathaway)的影子。
  • DC漫画
吹笛人(Pied Piper)是美国DC漫画旗下超级反派,初次登场于《闪电侠》(Flash)第106期(1959年5月)。本名哈特利·拉维(Hartley Rathaway),出生即双耳失聪,后被其富有的父亲资助的研究治愈。恢复听力的哈特利痴迷于声音的美好而无法自拔,开始研究声波技术,最终成功做到通过音乐操纵他人,为了缓解无聊,哈特利成为了吹笛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加入了无赖帮。
基本上从这里开始,吹笛人这个形象,以及涉及到他的能力的解释,才开始明显的朝着“泛化的控制”方向延伸。
可以说之后吹笛人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物种,使用不同频率的声音进行控制这一特点,也有极大的可能性,是来源于现在《闪电侠》对于吹笛人的现代创意解读。
而《鼠王》里吹笛人皮特,对于电子声乐工程和声音本身的痴迷特性,用频率差异作为攻防手段的核心写作要素,也不得不说是深受此形象的影响。
吹笛人这个形象在西方世界传播很广,而DC漫画和《闪电侠》在英语地区的传播更广。现在的小男孩可能不知道吹笛人的原版典故,但是对DC里Pied Piper,可是熟悉的不得了。
  • 绿色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吹笛人的传统形象是怎样的,
A strange person walked in. He was dressed in a coat which was half yellow and half red. He was carrying a long thin pipe in his hand. He said to the Mayor, ’I can play music on my pipe and take away all the rats from your town. People call me the Pied Piper.’
半黄半红的coat,所以好多都把此形象翻译为“ 花衣魔笛手 ”。
之前的绘画,会在帽子等元素上略微加上一些绿色元素,估计跟绘画作者当时代的习惯搭配相关。但可以说,凡是涉及到Pied Piper的纯绿色形象元素,几乎脱胎于DC世界里的设计形象。
甚至于现在很多作品对于Pied Piper的形象描绘演变,也更多的倾向于绿色元素。
又比如HBO剧集《硅谷》里的魔笛手公司的元素设计,包括服装、app和网站交互UI、公司LOGO,清一色全绿。
以至于会有这样的吐槽:
  • 《硅谷》
这个剧涉及到为什么用Pied Piper这个名词和理念的原因,不光有上面讲到的(我引用我自己)
而恰好在西方国家,pied piper是一个常用的政治宣传标语。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善开空头支票的领导者。 所以,这大概也是 HBO电视剧《硅谷》( Silicon Valley )为什么要把核心创业团队的软件名字叫“pied piper”的原因了。整个剧集本身就是各类辛辣的讽刺合集,编剧团队与其说是硅谷吹,不如说是妥妥的硅谷黑。
还有一个原因是,剧集的核心是一款超级“压缩算法”,而一开始,其作用是:
但是副作用是:
于是他做了一个极其牛逼哄哄的压缩算法来缓解算力和成本,没想到另外耕耘出了一片天地。
因为跟音乐相关,加上死宅属性,所以设计了带有浓重DC元素的魔笛手公司名称。可以说剧集到后面,公司除了设计元素,内核其实已经和“Pied Piper”没有太大关系了。
谁知到大结局的第六季的最后一集,HBO还是整了个大活儿,让人不得不怀疑编剧团队是不是一开始就定好了这个梗。
在结尾处,因为AI算法的超级演变和进化,Pied Piper这款软件已经变为一个不受控制的带有自主性决策的超级攻城锤,任其自由发展的话,目前时代的所有信息安全都岌岌可危。于是主创们在正式合作发布会的前一刻,对其进行了对应程序的反向摧毁。
可是由于AI的强大生命力,系统本身依然丝毫崩溃的迹象,反而是两种算法程序的互相攻击,诱发了手机上的高频共振,让超声波把城市里所有的老鼠全部驱散了出来
这也算是在最后对“Pied Piper”做了最大的致敬吧。
只是不知道各位是怎么想的,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去淘宝看了看这个东西......
老鼠的听觉比较发达,轻微的响动就能引起它们的惊恐,定向力较强,不同种类老鼠听力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还能听到人们听不到的超声。我们只能听到18千赫以下的声音,而褐家鼠能够听到65千赫,小家鼠更能听到90千赫。如果它们用超声联系,即使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充耳不闻。它们能听到超声,当然也能发出,用来互相联系。当然,不同种类的老鼠,它们能够发出和接受的超声不尽相同。
朋友们,这是什么?传说中的力量日常≈未来(现代)科技。
  • 《鼠王》
没什么想说的,该说的感觉上面都关联完了,好尴尬啊。大家可以去搞一本书来读一读,风格巨tm摇滚。
反正这个吹笛手在里面就是老变态了,可坏可坏了
所以,大家快去听《鼠王》有声书吧!
OVER.
I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