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同中国打交道要多些自信

2023-08-24 星期四

(德国之声中文网)《南德意志报》发表评论称,德中两国是相互间都不可或缺的经济伙伴,"去风险"的呼声虽然越来越高,但德国企业同中国的往来,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与日俱增。毕竟,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巨大市场,对德国企业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篇题为《多一些自信》的评论写道:

"仔细观察中国在德直接投资就不难发现,其主要着眼点集中在医疗、运输以及技术领域。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投资者的目的当然也是想通过购得的股份去赚钱。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假定,这些投资决策绝不是偶然做出的,而是北京当局综合战略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最敏感的经济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换句话说:一旦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了以瘫痪德国港口和医疗系统为要挟的资本,那么,中国对台湾发动进攻时,柏林政府所能做出的回应就会突然变得出人意料的温和。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Robert Habeck)计划出台新法规,加强对中国入股德国企业的审核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Robert Habeck)计划出台新法规,加强对中国入股德国企业的审核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不想再对中国咄咄逼人的工业政策视而不见,也不想再听任一些德国企业高管对中国抱持一如既往的幼稚幻想。哈贝克有关收紧对华商业规则的计划,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势在必行。虽然第一步只涉及对中国在德投资的审查,今后相关审查将会变得更严格、更全面,更注重保障德国的经济独立和国家安全。但接下来,欧盟也将推出相应法规,规范敏感物资的对华出口以及欧洲企业的在华投资。在上述两个领域,美国已经走在了前头。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对哈贝克倡议的回应,北京势必会出台极其粗暴的反制措施,这一次,德国也面临同样的风险。但反面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对于法国总统马克龙那种卑躬屈膝的做法,习近平及其团队只会理解为对方软弱可欺,并会毫不留情地利用这种软弱。有鉴于此,德国政府必须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不应缩手缩脚,太多顾虑。"

评论指出,部分德国企业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之高,已经到了不负责任的地步。但中国也同样对德国技术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有鉴于此,德国完全可以以充满自信的姿态去同中国打交道。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会借助别国的经济依赖去贯彻北京的政治意图,而且,中国也在试图建立基于专制和干预主义的世界经济及政治秩序,以取代美欧为主导的民主自由制度。德国终于开始捍卫其西方价值观,并开始捍卫自身的国家安全了,这终究是一件好事。"

  • Ursula von der Leyen / Rede 30.03.2023

    谁发明了 “去风险”?

    冯德莱恩智库演讲

    2023年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两个欧洲智库主办的活动中用英语发表演讲。她指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中国“明确地将军事和商业领域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给欧洲安全带来了风险,因此需要去风险,并且更好地运用现有工具,以维护欧洲经济利益。“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而我们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聚焦于去风险(De-Risking),而不是脱钩。”

  • New York Times

    谁发明了 “去风险”?

    对华关系新的关键词

    冯德莱恩的讲话获得了巨大关注。“去风险”这个说法也随即开始在德国和美国被媒体和政界人士引用。《纽约时报》认为,这一表述是对欧盟对华关系新的概括,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组织中推广“去风险”的概念,并使之体现在当年5月广岛G7峰会声明的内容中。德国《明镜》周刊则指出,冯德莱恩希望在用词上保留空间,与美国一段时间以来使用的“脱钩”有所区别。

  • China Aussenministerin Annalena Baerbock | Qin Gang

    谁发明了 “去风险”?

    依赖是个“好选择”?

    德国外长贝尔博克4月中访华期间也表示,德国并非要与中国“脱钩”,而是要“降低风险”,就是说欧洲应降低对中国“不健康”的依赖。同时出席记者会的中国外长秦刚则回应说,“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在供应链上相互依赖“是市场规则下最优的选择”;只要两国都保持开放,“就没有必要担心所谓的依赖”。

  • China | PK Bundeskanzler Olaf Scholz und Li Keqiang in Peking

    谁发明了 “去风险”?

    肖尔茨是始作俑者?

    有德国媒体注意到,最早公开使用“去风险”一词的并不是冯德莱恩,而是德国总理肖尔茨。2022年11月德国《明星》杂志(Stern)在肖尔茨访华前的一篇报道中引述他谈到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性时说到:“去风险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但当时这一说法并未引起特别的舆论关注。

  • Deutsche Börse Frankfurt

    谁发明了 “去风险”?

    金融术语

    “去风险”(De-Risking)一词并非新近的发明,而是一个金融行业的术语,指的是银行或投资者收缩或终止交易关系,以降低支付违约的风险。而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1月,亦曾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欧盟虽需要“与中国合作和贸易”,但仍须修正与中国的商业交易方向,寻求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降低风险,而非脱鈎”。

  • USA Nationaler Sicherheitsberater Jake Sullivan

    谁发明了 “去风险”?

    沙利文:免受胁迫

    华盛顿的官员也开始使用“去风险”的表述。今年4月底,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去风险意味著拥有弹性的有效供应链,并确保我们不会受到任何国家的胁迫。”“我们只是要确保美国和盟国的技术,不会被用来对付我们自己,”而并不是要切断贸易,他强调,“正如冯德莱恩主席不久前所说的。”

  • Deutschland Diplomatie l West-Balkangipfel in Berlin l PK mit von der Leyen und Scholz

    谁发明了 “去风险”?

    跨大西洋共识

    德国《商报》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冯德莱恩、德国总理肖尔茨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显然已经形成了共识。“同'脱钩'不同的是,'去风险'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是要增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 G7 Gipfel in Japan, Hiroshima | Gemeinsame Tagung mit Wolodymyr Selenskyj

    谁发明了 “去风险”?

    G7峰会余音

    5月的广岛G7峰会结束后,英国首相苏纳克(左二)对媒体表示,英国和G7集团其它国家在共同寻找方法,减少中国带来的挑战。“这一切都是关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他补充说:“我们(七国集团)正在采取措施防止中国利用经济胁迫来干涉其他国家的主权事务。”

  • China Außenministerium in Peking

    谁发明了 “去风险”?

    北京:不要“鹦鹉学舌”

    对G7会议公报本已大为不满的北京做出激烈反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指责首相苏纳克的言论是“鹦鹉学舌”。中国外交部(图)之前就G7公报表示:“对于所谓‘经济胁迫’,美国大搞单边制裁、‘脱钩断链’,才是把经贸关系政治化、武器化的真正‘胁迫者’。我们奉劝七国集团不要做经济胁迫的同谋和帮凶。”

  • China | World Economic Forum Li Qiang

    谁发明了 “去风险”?

    李强斥“伪命题”

    中国总理李强6月27日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现在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两句话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风险管控应该由“企业去做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政府和相关组织“不应该去越俎代庖,更不应该将去风险扩大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 Symbolbild | EU - China

    谁发明了 “去风险”?

    走入欧盟对华战略

    共同的对华政策也是6月30日结束的欧盟峰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峰会联合声明称,将支持继续保持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同时减少欧洲对中国的的经济依赖。"去风险"在本次声明中正式登场,成为一个概念,今后欧盟将以它作为指导方针推出对华战略。但有批评指,欧盟目前表述的“去风险”仍缺乏具体的计划和责任规范。

  • Petersberg Climate Dialogue | Berlin | 2023

    谁发明了 “去风险”?

    德国首份对华战略

    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内阁通过首份对华关系战略,“不脱钩、去风险”是重要内容之一。文件称,德国将继续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降低关键领域的依赖性”。德国政府将提高社会对涉华风险的敏感度,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提醒企业做好风险管控。文件还强调,单方面改变台湾海峡现状是不可接受的,台海军事冲突升级将影响到德国和欧盟的利益。


《新苏黎世报》就金砖峰会发表评论写道:

"独裁集团并不能成为西方经济体系的替代模式。金砖国家的扩充计划能否实现,目前还不得而知。中国在积极推动接纳新成员事宜,俄罗斯也在努力附和,因为俄罗斯急于向世人展示,他们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朋友。但其他国家则对扩编事宜持怀疑态度。巴西和南非很珍惜自己在金砖国家中作为南美和非洲唯一代表的身份。而同中国存在边界争议的印度则担心在一个扩编后更加分化的金砖集团中,中国会占据政治主导地位。

新苏黎世报:金砖无法取代西方经济体系

新苏黎世报:金砖无法取代西方经济体系

这些内部分歧显示:金砖这个名字虽然响亮,但实质上却只是一个利益各异的俱乐部。它缺乏一个集体的、一致的愿景。目前,该俱乐部最大的功能就是,为抨击西方提供一个平台,而具体的行动则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我们不应被金砖峰会声明所蒙蔽,没有任何迹象显示,金砖集团会成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种子。"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