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k Floyd 08:「月之暗面」五十年后,它为何依旧伟大

2023-03-27 星期一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无疑是Pink Floyd最有名的专辑没有之一,1973年3月1日发行之后,它收割了无数的成就。但凡谈起70年代的摇滚乐,没有人可以避开这张唱片。

今年恰逢它发行50周年,长达半个世纪里它不断地被谈及。封面的三棱镜折射图成为了当代艺术里人人皆知的文化符号。在此我也只能以自身的理解来聊一下它为何伟大。




Moon


首先专辑的名字就起得很妙,中文翻译为“月之暗面”。有意思的是当时这并不是独家IP。Pink Floyd不幸地发现“Dark Side Of The Moon”已经被一个叫Medicine Head的乐队注册使用了。这次巧合的撞车迫使乐队把专辑名改为《Eclipse》(日全食),这当然也能表达同样的意思,只是这个更贴近天文学领域的词汇拉长了人们对专辑主旨理解的距离。

我们可以有点幸灾乐祸地感谢命运的安排,Medicine Head乐队陷入了一些经济纠纷并没有很好的发展,让Pink Floyd有勇气又用回了他们最初计划的名字。


Medicine Head于1972年发行的《Dark Side Of The Moon》

封面的折射图和专辑名都让人们本能地想到一些基础的物理和天文概念,在对乐队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认为这是一张太空漫游主题的专辑也十分正常。众所周知,“月之暗面”里的“月”并非是天文概念的月亮,而是指人的心理。

在古代的西方文化里,人们一直相信月亮会影响人类的行为。英语lunar的意思就是“月球”,而它的衍生词lunacy在词典里解释为completely crazy(极度疯狂)和mental illness(精神失常)。还有一个词也能证明这个观点:moonstruck,字面理解月亮的击打,单词意思特指“为情陷入疯狂”,可见西方人认为月亮的敲打会让人精神错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也都认为一个人发了疯是受到月亮的影响。

我想中国年轻人最熟悉的月亮影响行为的场景可能就是《龙珠》里关于赛亚人的设定——他们看到满月会变为人猿。

由此可见,“月之暗面”说的其实是人精神和意识的暗面。科学常常被我们用来理解哲学,比如量子力学让人相信世界是随机的,宇称不守恒说明上帝是左撇子。月球不会发光也已经是科学常识了。全靠反射太阳光而被人们观测到的月球,所谓的明面和暗面,不过是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的定义。事实上月球是全暗的,它的圆缺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人类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它无法被真正地看到,人类有选择性地展示自己。太阳展示出了月亮的美,真实世界和生命活动激发出了人自身都没有发现的潜意识。月亮的暗面就是人的潜意识,让人堕入深渊的人性。

这时就会发现专辑歌词表达的内容都在围绕这个概念——《Time》里的虚度光阴、《Money》的贪婪、《Us And Them》的战争和种族歧视,《Brain Damage》的精神失常都在讲人性的暗面。从歌曲形式上,这是一张典型的甚至可能还是最有名的无分轨专辑,并且采用循环式的环形结构。可以说,它是一张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概念专辑。

Pink Floyd之前的七张唱片虽说也都很在意专辑的整体性,但它们都不是概念专辑。这一尝试成为了他们的法宝,之后他们就开始了这样的创作模式——每个人都参与旋律和编曲的创作,但歌词的概念和表达都给Roger Waters一人策划和完成。



诞生


Meddle》的成功,让乐队再次在英国、日本和美国巡演。一日在鼓手Mason的家里,Waters提出或许这次巡演能给他们下一张专辑的创作提供灵感。巡演让乐手疲于奔波,快要把人搞疯了,于是Waters提出了“把人搞疯”这一概念,以此为创作动机。

Pink Floyd都觉得之前作品的歌词有些隐晦,表达不够直接,他们希望新的作品能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听了Waters提出的概念后,大家一致决定聚焦这一主题进行创作,旋律和编曲方面也尽可能保持主题的一致性。

《月之暗面》从一开始就是被设计和构思过的,四位成员已经走出了Syd Barrett的影响,有了自己的一套创作方法。并经过多次在巡演中的效果反馈,不断修改,这张经典才成功问世。



结构

受制于黑胶时代的信息存储量,这张专辑在听感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曲到底”。原因很简单:黑胶要翻面。所以《月之暗面》其实被一分为二。第五首曲目《The Great Gig in the Sky》之后有一段明显的等待,之后才会听到第六首《Money》的收银台结账声音。如果当时的科技可以像现在这样一播到底,也许他们会给世界带来更精巧的构思。


最长的单曲《Us and Them》7分49秒,相比之前的情况来看,已经不算长了。对曲目时长的安排也有利于成员贡献度的合理分配。

环形结构也是让人津津乐道的特色。开头曲目《Speak to Me》以心跳声为开端,终曲《Eclipse》以心跳声为结尾,终点即起点,这样的环形叙事方法也常被用在电影里,最有名的当属昆汀的《低俗小说》。


《低俗小说》的叙事线


它让我想起人的轮回,生命以心跳开始,又以停止心跳而结束。也让我觉得月亮是纯黑的,因为从头走到尾又回到了开头,这里全都是月亮的暗面。它其实没有亮的地方。

第一首歌曲《Speak to Me》的创作者Mason(尽管Waters和Wright表示著作权是他们“赠予”的)把专辑里其他曲目进行了采样,拼贴出了一首歌。可以明显听到的其他歌曲的片段有:《Eclipse》结尾的心跳,这为了做环形结构,《Time》里的时钟,《Brain Damage》里Peter Watts的怪笑,《Money》里收银台的声音,《On The Run》里的直升机,《The Great Gig in the Sky》里Clare Torry的尖叫,最后去衔接第二首《Breathe (In the Air) 》。这个构思十分巧妙,我个人会理解为“命运”。所谓命运就是一个人生下来就被注定的事情。在第一首歌就给听者展示了接下来的片段,像预告片,告诉我们,一个人走向癫狂是已经发生的不会改变的事情。

在第四首《Time》里还用到了Reprise(重演)手法,最后一分钟除了配器有所变化以外,其他部分都是第二首歌曲《Breathe (In the Air) 》的再次演绎。这里也再次体现了专辑整体性的重要,如果我们只听单曲,是无法领略这个安排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八首《Any Colour You Like》也对《Breathe (In the Air) 》进行了Reprise,用了同样的和声进行,虽然降了两个key,节奏也改变了,整体听感上还是能体会到这个Callback行为。



音效制作

《月之暗面》的音效丰富程度远超Pink Floyd之前的作品,除了继续他们一直善用的tape effect(磁带效果)以外,还有David Gilmour的吉他尝试了Uni-Vibe效果器(一款1960年推出的相位效果器,Jimi Hendrix也是它的著名使用者之一),音轨的叠加方式,以及他和键盘手Wright对合成器EMS VCS3的应用。

MXR出品的Uni-Vibe单块效果器新款

不仅如此,专辑里还有大量的场景采样和人声访谈录入。单双通道的结合,环绕声的制作,吉他干湿效果的交替,都让专辑整体的听感丰富、立体和多元。

这得益于专辑的录音师Alan Parsons。这并不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了,早在1970年,Parsons就是乐队第五张专辑《Atomic Heart Mother》的制作录音师之一,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担任了披头士《Abbey Road》和《Let It Be》的助理录音师一角,有了丰富的经验。忘了说,《月之暗面》就是在著名的Abbey Road录音室诞生的,所以这一切都顺理成章。

Alan Parsons和乐队对月之暗面进行录音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录音师和乐队工作交流带来的巨大成果。EMS出品的合成器VCS3(与Synth A是同一款产品)被应用在了《Time》、《On the Run》《Any Colour You Like》和《Brain Damage》的间奏甚至整个曲目中,在听感上制造出大量的不安、混乱、迷幻和未来的感觉。

On the Run》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这首歌源起于键盘手Wright表达对巡演中旅行的焦虑,尤其是对于乘坐飞机的恐惧,原名叫《The Travel Sequence》,最开始用吉他编配,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在试玩Syhth A合成器的时候找到了灵感。先做出一个片段,然后加速播放,很像高速行进的飞机带来担心坠毁的焦虑,并且做出了多普勒效应来体现人的快速奔跑——多普勒效应只有在发声物体和人之间的距离在快速改变时才会产生。


EMS VCS3 
吉他也有很多别样的发挥。《Money》里那段带劲的solo,采用了双轨录制和干湿对比。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Money》这首歌的节奏,它应该是全专辑里鼓手Mason最“怕”的一首歌,因为它是7/4拍(也可以理解为7/8拍),总之它是以七拍为一个循环。但更有意思的是,吉他solo部分,它又回到了正常的4/4拍,可想而知鼓手的难度了。


《Money》的贝斯非常突出,第二拍是布鲁斯shuffle节奏,可以很明显地听出来,以这个为基准,会非常简单地找出这首歌的节奏规律。

《Money》的贝斯riff谱

说回solo,所谓的Double Tracking(双轨录制)就是吉他手先录制一轨音频,之后边播放这条录音边录制第二轨,之后二者叠加,声音更强劲饱满。而干湿对比则是第一段solo完全去掉了混响等周边效果,让声音显得非常干,其他乐器也比较轻柔。在下一段独奏又开了很重的混响,其他乐器也跟着加大音量,声音回到了饱满立体。

在《Time》里Gilmour和Wright轮流担任主唱,立体声交替环绕,织体丰富。除此以外,有两处采样相比每个听者都印象深刻——《Time》开头的时钟和《Money》的收银声,前者是Alan Parsons的贡献,采样于一家古董商店。这种具象的声音并不会限制我们对音乐的想象,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具体的领域,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象这些声音的“样子”。



合作伙伴

Alan Parsons并非乐队成员以外的唯一关键人物,《The Great Gig in the Sky》里Clare Torry的演唱极其抓耳,这位外援就是Alan引荐的。


这首歌在被我们听到前经过了多次的迭代。Richard Wright最开始创作的时候,给它的关键词是Mortality(生命)和Religion(信仰),在巡演时配合了一些《圣经》的独白选段和英国作家Malcolm Muggeridge关于宗教的演讲片段,配器是风琴。后期的迭代里还用过NASA宇航员的交流录音,但一直都不满意。直到整张专辑快要完成的几周前,乐队才决定要不要试着找一位会怒音的女歌手来完成这首歌。


作家Malcolm Muggeridge

Alan推荐了当时25岁的Clare Torry,因为之前二人已经合作过。阿比路录音室的会计就帮忙联系了这位年轻女歌手,希望她能当天晚上来录音棚试一试。有意思的是当天Clare已经打算去看Chuck Berry的演出,对这个邀约不以为然。幸好都没放弃,重新约在了周日的晚上来做这次会面。


乐队给Clare的需求是希望她能把自己的声音当做一种乐器来融入,她当即尝试了两次。Gilmour让她来第三次,结果唱到一半Clare停下来表示无法继续,她已经尽力,唱不出新花样了。乐队对她的演绎非常满意,不过当场并未表露,结账了30英镑,Clare就走人了。从乐队成员的反应来看,她认为自己这个活普普通通,拿钱走人,像一个普通的面试候选人被正常刷掉一样,生命中一个十分平凡的夜晚而已。没想到的是乐队采纳了她的声音,把这两次半的演唱做了融合,就变成了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The Great Gig in the Sky》。

后来Clare Torry在2004年起诉了乐队,诉求关于这首歌的著作权和她应该获得的收益。这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了。

Clare Torry


除了Clare的演唱,我们还听到了一些说话的声音。这就是另一批外援了——《月之暗面》里塞入了很多人声采访。这首歌里的声音源自于Pink Floyd在录音室里对工作人员的访谈。问题是“Are you afraid of dying?”(你怕死吗?)。门卫Gerry和工作人员Patricia的回答被收录了进来。

这位Patrica女士,是乐队路演经纪人Peter Watts的妻子。后者也是外援之一,他的笑声被收录在《Brain Damage》和《Speak to Me》里。看起来乐队很会就地取材,他们甚至采访了Paul McCartney,他正好在附近的录音室制作专辑《Red Rose Speedway》。Waters本来准备了一系列跟专辑主题有关的问题要问Paul McCartney并把他的回答录音放进去,但因为Paul的回答过于保守和官方,跟专辑的基调不符,只好放弃这段素材。


Peter Watts

 

除去这些说话念白以外,还有一位重要音乐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Dick Parry在《Money》和《Us and Them》里呈现了十分精彩的萨克斯独奏。在之后专辑《Wish You Were Here》和《The Division Bell》里他们还有新的合作。

年轻时期的Dick Parry

现在的Dick Parry


歌词


在了解了专辑的结构、制作、配器和合作伙伴以后,我们可以拿出一整块的精力来体会这张专辑的精髓:歌词。十首歌曲里只有六首歌是有歌词的,而我想先说一首没有歌词的歌:第八首《Any Colour You Like》。

歌名“你喜欢的颜色”是全曲唯一能给出的文字类信息,Waters解释过他起这个曲名的缘由。在剑桥这个地方,有很多小摊小贩,有一次他在一家卖陶器的摊位上,老板说“你选一个喜欢的颜色”,可事实上所有的陶器都是蓝色的。

老板的话当然是一种惯性的脱口而出,表明欢迎光临随意挑选的态度,但这个场景给了Roger Waters很深的印象。他发现人生也是这样,看似可以选择,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得选。“Any Colour You Like”是一句客气话,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人有自我意识,相信人定胜天的故事,说着“我的人生我做主”,可是生活很多时候会给我们一记重拳,让我们开始相信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命运”。每一个陶器都是蓝色,却让你自己选一个喜欢的颜色;每一条路都是死路,却说你自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这首歌放在第八首是非常精妙的安排,因为之后剩下的两首《Brain Damage》和《Eclipse》都是表达人走向疯狂和心智混乱这一核心的主题。我很私人地理解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终于意识到自我力量的渺小,在识破“Any Colour You Like”的谎言后,最终走向了彻底的癫狂。

从这点出发,也许专辑是在描述一个人精神错乱的过程,歌曲的安排有时间和因果关系。

Speak to Me》并没有歌词,不过音效和曲目名可以给我们一些想象的空间。首先进入耳朵的心跳声表示一个生命的开始,我理解为一个还在母体的婴儿希望子宫外的人对他说话,他听到了很多模糊的片段,人们的只言片语,他无法理解,但人间其实已经开始和他有了关联。


Breathe breathe in the air

Don't be afraid to care

Leave but don't leave me

Look around choose your own ground

Breathe (In the Air) 》开头的四句是在太像描述一个正在分娩的母亲了。她在对孩子说,出来吧,呼吸这空气,看看这个世界,不要害怕它。离开我的身体,但不要离开我,再看看这个世界,然后选择你想要的人生。


Run rabbit run

Dig that hole forget the sun

And when at last the work is done

Don't sit down it's time to dig another one

For long you live and high you fly

But only if you ride the tide

And balanced on the biggest wave

You race towards an early grave

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如果没有审时度势,遵循时代规律和世俗规范,将会很快完蛋。


人在现代社会里被异化成了生产机器,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劳作和产出。这里其实已经有了“身不由己”的含义了。

On the Run》之前已经提过,它是Wright表达对旅途尤其是坐飞机的焦虑和厌烦而生。放在专辑的第三首,我的眼前呈现出正在成长的少年忙于学习和工作,每天都在高强度高节奏地生活,被裹挟在了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中。

Time》非常明显是在讲对浪费时间虚度时光的悔恨,开头的钟声似乎是在叫醒梦中人,我们经过了出生、成长、学习和工作,在竞争中生存了下来,人生的25-35岁一般都是最舒服最自由的时光。通过工作有了收入,职业发展在步步向前,但在这种生活里我们往往会失去一些具体的奋斗目标,变得懒散,有时会浑浑噩噩。猛地回头发现,人生最好的时光已经溜走,我们开始步入中年。我们被很多身份裹挟,精力要分给家人、朋友和父母,自己独有的时间越来越少。最后对《Breathe (In the Air) 》的Reprise,我非常主观地理解为对童年的回忆。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没有歌词,但是人声独白回答的内容是Waters提出的“Are you afraid of dying?”(你怕死吗?)的问题。人在时光逝去后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死亡。死亡对年轻人来说只是一个哲学问题,但对中年人来说可能就是现实问题了。

Money》又是一首极其直白的歌曲。作为第六首歌,来到了专辑的B面。人生也来到了下半场。经过不断地投入社会对人类打磨的框架,不断地工作,我们都会有一段个人财富的巅峰期。这也很像世界的发展,到了巅峰就会陷入纸醉金迷。所有的经济体都有经历巨大繁荣然后泡沫破掉的历史规律。人也是会先沉迷于消费主义这种最简单的低级娱乐里。国家需要经济繁荣后再快速发展文明,人生也如此。

Up and down

And in the end

It's only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于是歌曲无缝衔接到了《Us and Them》。人在意气风发的时期挥霍人生,在财富充足的时候挥金如土,过尽千帆终于开始关注更宏大的命题。身边的某些朋友和至亲可能已经离开人间,这个时候价值观会得到再一次的重塑。发现人这辈子,无论往高处走还是低处滑,其实都是一直在原地打转而已。

Waters的歌词讨论了种族、反战与和平以及追求自由。似乎在放眼整个人类的文明。然而这首歌的旋律和编曲都让人感到十分忧伤。

Wright负责的旋律,最初命名为《The Violent Sequence》,是专门写给电影《Zabriskie Point》的配乐,但被导演安东尼奥拒绝了因为不是后者需要的风格,认为它太过于悲情了。我非常主观地认为词曲的结合表明作者的一种悲观:种族平等,世界和平,爱与自由这些事情是我们追求的但又像镜花水月般虚幻。

接着就是本章最开始提到的《Any Colour You Like》。在中老年阶段终于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得知,人类可能真的没有选择。我们生来就必须按照世界的规则来反向塑造自己。没有人生来麻木,都是为了能心安地活下去。在一个一潭死水的世界里,人要么把自己也变成死水,要么站在另一边,不断地挑战世界,警惕世界,保持对生命的热爱,逐渐就会失智,自此开始走向了最后的癫狂和毁灭。

Brain Damage》和《Eclipse》可以认为是连在一起的同一首歌。开头的第一句歌词“The lunatic is on the grass”(疯子在草地上)就十分有趣,Waters解释说他指代的是剑桥国王学院后边的那片草地。我们经常会看到“请勿践踏草坪”的警示牌,Waters认为草坪本来就具备玩耍属性,人类在草地上休息娱乐是人之常情,然而社会规训却是不允许去草坪上。他认为做出这种规定的人才是疯子。


Got to keep the loonies on the path

...

You raise the blade you make the change

You re-arrange me till I'm sane

You lock the door

And throw away the key

Theres someone in my head but it's not me


这几句非常贴切地形容了一个人精神分裂的过程:试图把那些疯子赶走,拿起手术刀自我改变,把意识的大门锁起来,发现脑子里有一个人但并非自己。


And if the band you're in starts playing different tunes

I'll see you on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Syd Barrett就是这首歌乃至整张专辑的创作母体,在这两句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你的乐队开始演奏不和谐的曲调,我会在月之暗面与你相见。”这句颇为浪漫甚至带有预言的意味。Pink Floyd在后期走向了分裂,而即便在前期,Syd离开以后四人磨合也花了很多时间。Waters解释过“我会在月之暗面与你相见”是说给听众的。乐队不和谐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有坏心情,Waters原因跟听众分享他也会心情不好这种人之常情的事。

最后一首歌《Eclipse》,其实是对上一首的补充。Waters同时在写这两首歌,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仍旧处于“未完成”状态。在巡演中逐渐完善了两首歌最后的几句歌词。《Eclipse》就是点题,强调了没有月之暗面这回事,月亮是全黑的。

And everything under the sun is in tune

But the sun is eclipsed by the moon.

There is no dark side of the moon really

Matter of fact it's all dark

世间万物在太阳下都是和谐的,但太阳可能会被月亮遮住出现日全食。比喻人一旦在心智上走向癫狂,就是彻底地失序和异化。万物都是暗的,是光让它们被看见。

歌曲唱到最后变得安静,只听得到心跳和一些人声背景音。随着心跳越来越弱,可以理解为人走向了生命的终结,心跳停止。回到最初的《Speak to Me》,环形结构形成,终点即起点,人完成了轮回,又开始了新的人生。人类不断地繁衍,但这个世界的法则不会改变。



命运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无疑是Pink Floyd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在一些乐迷心中会把“之一”两字去掉。虽然Roger Waters主导了专辑的概念,是所有歌词的创作者,但四人的合作非常紧密,还没有进入Waters的独裁时期。Gilmour、Wright和Mason都为专辑概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甚至很难说谁更优秀。

《Time》是专辑里唯一一首创作者署名为乐队全部四人的作品,但值得强调的是,这也是最后一次四人一起出现在一首歌的创作名单里了。Waters这次包揽所有歌词,为乐队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一个巨大的伏笔。


有时我看着《月之暗面》的封面,觉得命运真有趣。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在棱镜的折射下,它们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这真的是一个精准的预言,从这里开始乐队分崩离析的命运就拉开了序幕。Waters想成为那道白光,但它只是光谱的一部分。或许Syd Barrett才是真正的光?我不能确定。不过他真的是Pink Floyd的缪斯,下一张专辑他会成为绝对的主角。

故事仍在继续。





↓ 相关阅读↓

The Cure | 醉乡民谣 | 发光曲线 | Bob Dylan | David Bowie | 加州旅馆 | Pink Floyd | 野外合作社 | 孟菲斯 | 万能青年旅店 | 李荣浩 | 曾轶可 | 寸铁 德国乐迷看乐夏 | ACDC Jimi Hendrix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