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在国贸打工的室友Vivian,最近突然开始变村了。
她用来下饭的视频里,不再是美妆博主1.5倍速的声音。我上次从她身边路过的时候,在一片电锯作响里甚至捕捉到一声清亮的鸡鸣。
打扫卫生至少要催3天的她,周末竟然爬起来做了一天手工。
我们在拼多多上斥巨资购入的小清新吊灯,现在披着一个粗糙迷你蓑衣。下班回来的我,差点以为《交换空间》在我们家回归了。
《交换空间》里的“乡村风
在我表达迷惑的时候,室友笑了:“不,这根本不是我俩的 ‘家’。”
她指向的电脑屏幕里,两个年轻女生,正在合力把农村风味十足的猪肝色门框刷成柠檬黄。
cr: 小车车和小刘刘(B站)
视频里,她们离职后回到农村,翻修村屋,修整猪圈,打理花园,在从旧仓库改造好的茶室里喝茶。
视频最后,黄土泥地上修起了李子柒同款小花圃,山区里的残屋败瓦变成了一套精致的日系原木文艺风居所。
cr: 小车车和小刘刘(小红书)
白格墙、暖光复古灯、波西米亚桌布...配上村居屋,让人不禁想哼唱“ins ins 我们屯里的人儿~”
看完,我感觉到久违的神清气爽。接下来我用了一晚上,刷完了类似的“爆改农村土屋”视频,它们的播放量不在少数。回村、隐居、改造,每一个标签都精准直戳被房价、户口折磨已久的都市丽人。
尽管我连宅基地产权交易是什么都搞不清楚,还是发出和他们一样的感叹:爆改城中村出租屋,爆改一居室,爆改老破小,爆改弄堂房......
和所有的爆改视频一样,“爆改农村土屋”视频的忠实观众最痴迷的,就是双手之下,沧海桑田的巨变感。
原本的卧室里,上世纪的瓷花砖上摆放着全套猪肝色家具,落了灰的带镜柜门还贴着挂历纸。改造后,原木色地贴以假乱真,挂毯一铺,床品一换,一下就有小红书上“奶乎乎”少女风那味儿了。cr: 小车车和小刘刘(小红书)
同样是乡村爆改视频,隔壁由3个男生组成的野居青年路子明显硬核许多。
cr: 野居青年(B站)
钢筋换成玻璃,下面安装上木质搁板,和网红轻食店就差一个上餐铃铛。他们所尝试的改造还包括:给老房子重建榫卯门楼;从2017年到现在修了3个厕所;利用废柴重装了一个文艺风吊灯。

从脏乱差的陋室到干净、现代,甚至有点时尚的庭院居室,前后的巨大反差被浓缩在几分钟的视频里。
心急如我,有时甚至会直接把进度条拉到底,看到改造后的成果才会大呼一声爽。由混乱变规整,由阴暗到明亮,由污浊到清洁。对这种变化的喜爱,几乎是人类的本能,也是这类视频创造的快感来源。这一心态广泛地存在于爆改视频的观众里。本质上来说,和看日本主妇挑战房间收纳,甚至外国小哥用高压枪清洗脏游泳池,没有太大区别。
看视频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一档人气很高的节目——《梦想改造家》,里面同样有对农村自建房的改造。有一集里,设计师接到的任务是改造大别山区里一间破旧的土坯房老屋。
最后出来的效果令人震撼,放在莫干山的民宿群里也毫不违和。
cr: 综艺《梦想改造家》
很多观众被乡土和家的新生所感动,其中不少猛然想起来自己家的宅基地来。
爆改乡村土屋的视频,就是《梦想改造家》的乡土平替版。除了以“农村基建狂魔”出名的野居青年,大多数的改造视频里,博主用的都是些低成本、轻量级的装修手段。cr: 星河坞(B站)
基本的改造逻辑,和童年记忆《小神龙俱乐部》的变废为宝都差不多。接地气到人人好像都能提那么点儿意见,给博主指点指点。


而在普通人的长线程改造里,上个视频看完刷门框,下个视频看改厨房。观众们一点一滴地见证了房屋改头换面的模样。
厕所什么地方需要改,上次还有哪些砖还没垒好,记得比博主本人都清楚。偶尔还能参与一下决定门框要刷什么颜色的漆这样的要事,下次看到的时候还能想起来“上次我选的黄色”。可以说,在这些爆改乡村土屋视频里,观众才收获了最真实的养成感。
看视频的观众们很快就会发现,乡村有尽头,但是“爆改”永无止境。多数博主会留在改好的小屋里继续敲敲打打,吃吃喝喝,记录下自己的生活。视频里填充了各种细节,诸如打造一个猫爬架,在改好的厨房里做一顿早餐,和朋友们在小院里聚会,掰指头算在乡下一天从早到晚能花多少钱。
但即使是这些改造之外的内容,网友们依然看得乐此不疲。比起正经的房屋装修知识和改造技巧,真正吸引他们的,仍然是逃回乡村的隐居生活。
结伴回村的闺蜜,播放量最高的视频里讲的是提前回村养老,弹幕里所有人都在为一年4000块的租金震惊。
cr: 小车车和小刘刘(B站)
记录定居后在农村里的日常,标题里写着的“不用上班的一天生活”异常诱人。
三个野男人撑起来的村居生活,剪个头都只需要10块钱。前提是毕业后远离城市,直接隐居山区。这种生活差不多等同于提前退休,不用996,没有KPI,不用参与办公室政治,也没有把你甩在身后的同龄人。你的朋友都和你有着同样的意趣,雨天种豆,晴天修瓦,干干脆脆地躺平在低成本的诗和远方里。与其说观众喜欢看一栋土屋焕然一新的过程,不如说他们痴迷于这种逃离城市就能获得的低成本的简单、快乐,和对“从前慢”的想象。居所本来就是生活方式的象征,而蜗居在一线城市里的打工人,很容易就被隔离在自然和闲散之外。一盆绿萝完成全家植被指标,空气炸锅炸万物解决一日三餐,去楼下公园散个步就是和大自然最亲密的接触。越是忙碌和焦虑,越是想要在屏幕另一端的农村小屋里寻求治愈。很多人成功逃过了李子柒、徐大sao和华农兄弟,最后却逃不过爆改农村土屋视频。
对他们来说,后者的村居生活是原生的:在农村长大,对乡村有天然的熟悉和热爱,适应农村生活。


在他们身上,观众们看到的是迁移,是一种逃离并且建造新生活的路径,是重做一个选择的可能性。网友们喜欢看这些视频,就好像很多人沉迷于农场经营养成类游戏。之前大火的《星露谷物语》里,玩家被设定为城市格子间的小职员。
某天收到爷爷的来信后,“你”需要回乡继承农场,拿着基础工具和启动资金打造、装饰属于自己的庄园。屏幕里的像素小人们拿着锤子敲来敲去,为了升级豪华鸡舍攒经验值,和虚拟好友一起坐在自家鱼塘门口钓鱼。
你大可以把它看作是对农村爆改视频里画面的复刻,现实里,这款游戏也收获了大量粉丝,一度制霸排行榜。毕竟,没有一个社畜能够抵挡对“开荒南野际,生活planB”的心动,没有。《归去来兮辞》我已经记不住了,《月亮与六便士》也从来没读完过。
还有人开始细数真实农村生活的种种不便,几乎每个视频下面的评论区,都在为蚊子、安全、网络信号和农村发展环境吵架。也有人质疑博主们的视频:几万块改不了老屋的线路结构,要想真正整修,光是请工人就是一大笔开支。软装修很多只是赢在颜值,实际上无法改善农村生活的居住条件。露天浴缸、室外厕所,看着很有风格,但是在山区农村里似乎没有特别大的实用价值。cr: 野居青年(B站)
至于逃离城市的博主们,完全脱产听起来当然不现实。视频内容生产占据了他们收入的很大部分。
已经有网友怀疑回村改屋是团队策划下的自媒体财富密码,对于有心离职回乡的人,市场已经饱和,想要分一杯羹就更显艰难。
但摘下滤镜后,我发现网友们所计较的地方,恰好也是观众对这类爆改视频痴迷的部分真相。他们所向往的生活或许并不是一种真实的乡村写照,而更像一种“城乡结合部”的模式。既要有乡村的安逸悠闲,但不能忍受太多村居生活的麻烦。可以住在朴素的乡野里,但是最好还能过快递方便、饮食精致的现代人生活,甚至是现代人的文艺生活。比如视频里博主花费不少时间做的轻食早餐,尽管对真正的农家人来说绝不顶饱,但重点是漂亮。cr: 小车车和小刘刘(B站)
博主们当然深知这一点,返璞归真的背后,是镜头下精心制造的随意和美好。而现实中乡村生活的困难和琐碎之处,被刻意地隐去了大半。适应农村生活的阵痛,有时候远比城市间的迁移还要难熬。往往是回归之后才发现:野居,可能并没有朝九晚五的生活美好。
这种感觉,就好像加了一天班的社畜,明明是为了治愈自己打开《星露谷物语》,最后却在游戏里爆肝到凌晨。
于是,看完爆改视频的我,又开始和室友刷起了“乡村生活劝退”视频,并对我们目前的生活表示满意。逃回乡村的幻想治好了“都市病”,但是无论是进城还是下乡,生活之多艰都逃不掉。
谁不想做陶渊明呢?如果快递和外卖不到家的话,还是算了。感谢你读到这里,记得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文章。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