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wn Away》,Netflix在小众领域为何场场告捷?

2021-03-08 星期一


近年来,垂直类综艺占据了国内外制片方们关注的焦点。嘻哈、体育、潮流等小众题材瞬间成为热门赛道,各类作品蜂拥而至,质量参差不齐。然而,以多元、创新为特色的内容平台Netflix则显得游刃有余,将其目标逐渐转至了更为极致的小众领域,例如目前正爆火的玻璃制作真人秀《Blown Away》。

 


2020年,Netflix从加拿大电视台引进版权制作了《Blown Away》第一季,随之一炮而红。2021年初,《Blown Away》第二季正式上线,在关注度持续攀升的同时,也在豆瓣获得了8.6的好评。

 

本季延续了第一季的赛制,从千名玻璃吹制艺术家中海选出十位选手,进行十次命题式的玻璃艺术品挑战,每期都将有一名选手惨遭淘汰。最终的获胜者则将获得六万美元奖金及在康宁玻璃博物馆的驻馆机会。



极致沉浸感和美感的视觉盛宴


沉浸感的建立是打造优质垂直类综艺的第一块敲门砖。《Blown Away》将录制地点选择在了北美最大的玻璃车间,在保证了节目专业化的同时,也让观众从一开场便被浓浓的工业风所吸引,身临其境。节目的录制也全程在车间内进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因流程推进而造成的场景、情绪的割裂。

 


玻璃的吹制无论是制作流程还是鉴赏标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都是极为陌生的。因此,《Blown Away》从开篇便对车间内的各类工具及仪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制作过程中也会根据各个选手选用的制作工艺进行知识补充,每期最终鉴赏,通过主持人对嘉宾评委的询问,评委也会给出业内权威的鉴赏标准。经过几期的专业知识积累,观众从被动的接收者,逐渐转化为主动的参与者,开始预判选手的制作步骤,对每期选手的作品做出自己的主观评判,体验度及参与感进一步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本季《Blown Away》相较于前一季更加注重了画面的质感,融合了当季最流行的赛博朋克元素,以霓虹的橙红色为主,使整体画面呈现出了较高的明度和纯度。并且选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捕捉了玻璃被吹制、塑形的全流程,让观众直观地感受了到玻璃艺术中温度的震撼。如果说第一季留给观众的惊叹点在于最后作品的呈现,那么第二季的《Blown Away》可以说是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瞬间,将制作过程本身变为了一场美学盛宴。

 

第二季画面

 

第一季画面


除此之外,《Blown Away》的每期主题设计思路也值得其他垂直类综艺借鉴。第三期卡通人物的主题完全打破了过往人们对玻璃制品,优雅、空灵的刻板印象,第八期的时尚单品设计也让玻璃和服装形成了一次跨界的交流与碰撞。与此同时,节目组还会通过对最终成品颜色和功用的限制,鼓励选手们突破自己的舒适圈,避免了同类作品的审美疲劳,使得每期都能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普世情感+人物塑造:小众题材的突破口


深耕小众领域的Netflix在此之前还推出过园艺主题的《The Big Flower Fight》、美妆主题的《Glow Up》、乐高主题的《Lego Masters》等同类竞技真人秀,在题材的新颖程度上《Blown Away》并不占据绝对优势。然而,《Blown Away》并未拘泥于小众题材的展现,也没有将重点固化在竞争与对抗表现中,而是抓准了艺术家们对这项冷门艺术背后的付出与坚持,用最普适性的情感元素打动观众。

 

在选手的选择上,本季《Blown Away》的选手身份更为多元化,节目首次打破了国界限制,邀请了来自日本、澳洲、英国、加拿大的四位海外艺术家。女性选手与黑人选手也在节目得到展现,黑人选手Jason坦言,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黑人艺术家在玻璃车间工作的可能性。“One World, One Dream.”永远是最动人的母题。

 

“梦想”作为核心元素贯穿了《Blown Away》节目的始终。正如节目常驻评委凯瑟琳·格雷所说“Glass will shatter, and so were some of your dreams. 玻璃会破碎,你们的一些梦想也会。”玻璃与梦想之间,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玻璃成为了梦想最合适的意象。

 

 

日本选手奈绪坦言,作玻璃是一生中最令她开心的事情。而选手本则表示,为了学习制造玻璃的手艺,他牺牲了很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节目在后续也为观众们展现了选手们所面临的因收支不平衡而造成的生活困境和常年工作后的严重伤病。美好与伤痛的交织为作品在观赏价值的基础上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生内涵。

 

对于真人秀而言,最高级的沉浸感是情绪的同步,观众将自身投射在演出者身上。目前国内的大量真人秀在情绪处理方面照搬韩综,对花字和备采产生了过度依赖,却忘记了影像本身的张力。《Blown Away》则把重心放在选手瞬间神情的抓取,并在情绪的关键点进行了慢动作处理,在观众不经意间完成情绪调动。于是,观众们在不自觉间和选手们一同屏息凝神,一同担忧与喜悦,荧屏内外形成了情绪的共鸣。

 


竞技类真人秀的自我介绍环节一直是把控的难点。自我介绍过于简短会导致观众对人物了解不足,介绍过长又会显得臃肿冗余,导致开场信息量过大观众难以全部吸收。《Lego Masters》曾尝试将自我介绍的部分嵌入比赛过程中,由主持人走至选手台逐一发问,再跳切至选手单独采访,但此类处理无疑是打乱了比赛的完整性,也挤压了选手作品呈现的时长。

 

面对这一难题,《Blown Away》采取了“总-分”的叙事逻辑。在节目开场,每名选手只用了2-3句自我介绍带过基本信息及自己对玻璃艺术的热爱。《Blown Away》把选手性格的描绘放在了后续节目的内容中,通过主题设计的推动和对每一次作品灵感的深度挖掘,逐步完成对选手立体化的性格描绘。

 

第一期的主题为“Mirror”,每位选手的操作台上均放置了一面镜子,选手通过镜子审视自我,最终用玻璃雕塑表达出最深层次的自己。选手Mike将自己最深处的抑郁情绪展露在作品当中,黑人选手Jason为作品融入了代表性的非洲元素。如今观众已经看腻了长达几分钟的自我介绍短片,《Blown Away》用作品展现选手的核心记忆点无疑是绝佳的“提纯”方式。

 


在后续的第三期“Name That Toon”卡通人物设计主题赛中,选手Mike把自己因常年工作而形成了伤病和设计的卡通人物形象予以融合。选手奈绪则用设计的卡通人物展现了自己友善、注重回报的性格。选手Chris则在作品中多次注入了自己的政治理念,成为了本季最立体的学者角色。题材从来只决定赛道,人物的立体化、情感的普世化才是让节目实现大众化传播的根本。

 


  

套路化下导致的人物成长线缺失

 

综艺节目不同于新闻、纪录片,比起有目的、逻辑性的思考,综艺更在乎的是非理性、情感性的刺激。《Blown Away》全季均为选手单人的较量,在极为紧迫的时间中,选手无法与他人进行互动。选手间互动的缺失,大大降低了情感性刺激的可能性。每一期的选手情绪都是从一开始灵感迸发的喜悦到制作的专注,再到最后压线冲刺的紧张焦虑,除主题的不同外,情感线的波动完全趋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选手成长线的缺失,观众无法在《Blown Away》的十期节目中看到任何一名选手在技术或是创作层面有显著提升,或是在性格上发生转变。

 


不可否认,Netflix在小众领域的深耕始终走在行业顶端,但其是否能在情节设计层面实现对自我的突破仍值得讨论。与《Blown Away》类似的成长线缺失也存在于《Lego Masters》和《The Big Flower Fight》等Netflix其他小众竞技类综艺中,“换汤不换药”的竞技模式照搬,难免会使观众丧失新鲜感。

 

同时,受流媒体特性的影响,Netflix的剧集开始实施一次性全集政策,这对于重度依赖悬念性的竞技类综艺无疑是一记重击。选手角色后期的扁平化,标签化,很有可能导致观众跳过中期剧集,直接空降大结局。共情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制作方的推动下逐渐深入,从而持续增强观众黏性。

 


除此之外,观众在观看观赏类节目的时候是存在欣赏力天花板的。任何观赏类节目在一开始推出时都很容易惊艳观众,而后期则会因边际效应的递减导致观众流失。《Blown Away》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提升观众评判能力弱化了边际效应的影响,但这并未切中要害。或许在后续的制作中,仍需要在形式及内容上进行新的尝试。

 


作为一档垂直类综艺,《Blown Away》第二季的表现可圈可点,成为了Netflix在小众领域的又一次成功案例,这对于观众来说是一场绝佳的视觉盛宴,对于从业者而言则是一份值得分析及借鉴的行业案例。


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


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

文/慕桐


推荐阅读




《偶然成了老板》,一档真正展现乡村生活图景的慢综艺



从《Heart Signal》售后看剧感综艺如何打造



《奇葩说》第七季,老友归来,梦回巅峰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