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独角兽正穿越“死亡之谷”,旷视转战A股补血却遇科创板逆风

2021-03-17 星期三


科创板开板近两年后,风向有了些许变化,自去年年底,国内 IPO 开始从严审核。今年 2 月,上交所终止对柔宇科技的科创板上市审核,向产业投出一颗震撼弹。


不单如此,自今年 2 月以来,已有超过 50 家 IPO 企业因撤回材料而终止审核。业界开始议论:科创板之后的上市门槛恐将垫高。


一面是国内 IPO 审核收紧,一面是来自 AI 视觉企业的强劲融资需求,处于二者交叉点的旷视,可视作眼下两股潮流汇聚之下一个缩影。



曲折的上市历程


旷视曾于 2019 年 8 月于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未果,日前以中国预托证券(CDR)于科创板上市有进展,被称为 “弃港转 A”。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已受理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请,旷视的科创板招股书显示公司拟集资 60.18 亿元人民币。


结合上市历程可窥知,旷视本没有把科创板作为第一顺位。


旷视与商汤、依图、云从并称 AI 计算机视觉领域 “四小龙”,共同占据该应用市场过半的份额,这四家 AI 巨头都有借二级市场补血的计划。


2020 年 11 月 4 日,依图科技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得上交所受理,率先披露招股书。12 月 3 日,云从科技的申请也获得上交所受理。此外,与旷视业务相似度最高的商汤科技也有着上市计划。


招股书显示,旷视计划发行 CDR 募集至少 60 亿元资金,用于建设北京的基础研发中心、AI 视觉物联网解决方案及产品的开发与升级、物流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升级、传感器研究与设计,并补充流动资金。


成立于 2011 年的旷视此前共经历 9 轮融资,总融资金额约 13.5 亿美元。目前,旷视在一级市场估值接近 300 亿元。


多轮融资之外,旷视一直寻求通过上市获得资本助力,市场也已经多次听闻旷视的 IPO 消息。科创板之前,旷视一直在备战境外上市。财新援引一名接近旷视高层人士称,旷视最早曾计划在美国上市,但随着中美贸易战展开,美国上市之路随之中断。


2019 年 8 月,旷视科技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作为第一家正式提交 IPO 申请的 “AI 四小龙”,旷视被寄予人工智能第一股的厚望。只是到了今年 2 月,港交所显示旷视科技 IPO 申请失效。


值得一提的是,旷视的香港上市之路上,恰逢中美贸易冲突升级的乱流。


2019 年 10 月 9 日,美国商务部将旷视、商汤等 28 家中国实体列入实体清单,对其实施出口管制。禁令升级不仅在从供应链层面影响芯片和模块供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旷视的上市计划。


境外上市折戟后,旷视转战上海科创板。1 月 12 日,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网站披露,旷视科技正在接受中信证券上市辅导,计划以公开发行存托凭证的方式在科创板上市。最新消息显示,上海证券交易所官已受理旷视的上市申请。



AI产业融资门槛升高


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旷视是 AI 四小龙当中成立最早的,其次是依图、商汤、云从。


该产业集体经历了 5~6 年的早期爆发期和融资鼎盛时期,现在正经历 “死亡之谷” 的泡沫期。因为资本开始对 AI 产业的商业模式和变现能力产生质疑,加上科创板上市审查的紧缩,整个 AI 产业处于关键转折点。


长期看人工智能的金沙江联合资本管理合伙人周奇告诉问芯Vocie,科研创新和科技产业创新是两件事情,科创板更多支持的,应该是科技产业创新。


周奇进一步指出,“现在有不少科技企业,不是在做科技产业创新,而是在做科研创新,研究成果往往不是可以产业化的产品。为迎合科创板的规模化收入标准,他们往往通过两种途径增厚收入:一种是通过投资买收入;一种是通过做一些试点、demo,创造出非批量化交付的、不可持续的收入。”


周奇解释,自己还在不断融资、靠投资人的钱活着的独角兽级科创企业,就开始发基金“培育生态”的怪像,在中国并不鲜见。这些独角兽企业,通过与投资培育的所谓生态圈企业发生交易,并由此构建重要收入来源。



连年亏损的旷视亟需补血


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前 9 个月,旷视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8.54 亿元、12.60 亿元和 7.16 亿元,净亏损为 28 亿元,66 亿元和 28 亿元。扣除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净亏损分别为 5.32 亿元,12.62 亿元和 9.15 亿元。从现金流来看,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值且规模逐步扩大。


旷视表示,亏损的原因主要系研发创新和市场开拓投入。招股书显示,旷视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66.50%、70.94% 和 82.15%。市场开拓投入,则意味着要在垂直市场注入大量资源。2020 年 9 月末,旷视员工数达到 2688 人,其中行业人才占据四成。


在发展期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研究创新及市场开拓,旷视不是个例。全球范围来看,现阶段科技类公司都处于人工智能技术投入研发阶段。就中国而言,大量人工智能企业都在都在持续寻求资本助力。


当 AI 融资回温遇上科创板审核收紧,市场开始关注撤单潮。近段时间,包括人工智能在内不少科技企业撤回在科创板的 IPO 申请。


2 月 18 日,云知声和保荐人中金公司向上交所提交了撤回申请文件的申请。根据有关规定,上交所决定终止对云知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核。这也是继柔宇之后第二家被上交所终止审核的知名科技企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进入 3 月,同属 AI 视觉赛道的依图主动要求上交所中止审核。



旷视的成长曲线


冲击科创板,论证科创性和成长性是两大重点。


旷视在招股书中写道: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 20%,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超过 3 亿元,符合《科创属性评价指引 (试行)》第一条第三款的规定。


不过,从私募市场进入二级市场,旷视若要保住融资阶段拿到的估值甚至是获得坚挺的股价,有赖于未来业务营收的支撑。


当前,旷视超六成收入来自城市物联网,也就是来自政府客户的智慧城市项目。2020 年前 9 个月内,另有 18% 的收入来自云端的 SaaS 软件服务,10% 来自与华为等手机厂商的合作,提供设备安全防护和计算摄影解决方案,7.49% 来自供应链物流行业。


虽然上市前仍未盈利,但旷视的战略已基本成形。


旷视科技主攻算法,深度学习是其核心竞争力,且有自研的深度学习框架 — 旷视 Brain++。整体来看,旷视通过构建 AIoT 产品体系,面向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核心场景提供行业解决方案。


旷视联合创始人兼 CEO 印奇此前公开表示,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不会超出三大物联场景。


在最先进入的个人物联网领域,旷视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不过,有观点指出,这一领域门槛不高,且公司客户与商汤、虹软等竞争对手重合。


为公司带来最多营收的城市物联网领域,也有着最为激烈的竞争态势。面临 AI 科创企业、传统安防企业、大型厂商三路对手的相互竞争,旷视的市场占有率较低。


政府客户带来大量安防订单,智慧城市是人工智能巨头们最先吃到的蛋糕。


不过,这一市场受政府支出及相关政策影响较大。面临智慧城市红利退潮,人工智能巨头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比起在存量市场厮杀,选取并深入垂直市场是更为主动的姿态。


旷视自 2017 年切入供应链物联网,便可视作一项积极尝试。


在这一领域,旷视推出智慧物流操作系统 “河图”,并自研 AMR 机器人、SLAM 导航智能无人叉车等硬件。目前,公司已向鞋服、医药、智能制造、零售电商等多个行业的客户提供了仓库、工场及零售店的智能化升级改造。


算法、算力、数据,被称为人工智能三大要素,也是衡量人工智能企业能力的维度。算法方面,不少声音质疑算法已经没有壁垒;算力方面,中美贸易关系走向将较大程度影响芯片供货,而寻求替代方案,则往往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数据方面的争议则数不胜数。


一来,市场一直质疑,政府、银行、零售等行业客户会否把核心资料交给外部企业;二来人脸识别等隐私议题一直悬而未决。


人工智能带来的隐私问题时不时掀起激烈讨论,旷视总在风口浪尖上。刚刚过去的 315 晚会上,央视点名批评人脸识别乱象,则意味着相关讨论进一步被带入主流舆论场。


换言之,即使凭借盈利模式与外部资本活下来,人工智能玩家仍将面临太多不确定性。


结语


新技术势必经历膨胀和泡沫破裂,对企业而言则关乎生存命题。什么样的企业最终能够活下来?印奇曾给出答案:能在验证产品价值和技术可行性之后,快速进行商业落地和规模化应用。


当前,旷视一边摸索产业化路径,一边加速资本化进程,不巧迎上科创板新风向,跳上二级市场的门槛正在抬高。不过,作为国内人工智能第一梯队玩家,不管旷视表现如何,都对行业有着示范效应。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