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声乐凭什么是「亚洲第一」?

2022-10-01 星期六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韩国年度伦理大戏《顶楼》。


没看过剧的朋友们先别走,咱们今天不聊狗血剧情,带你们看点别的。


刨去大人们在道德和法律边缘疯狂蹦迪的狗血剧情,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群学声乐的孩子争保送名额,顺便搞搞校园暴力的故事。


可以说,这是一部由「唱歌」引发的血案。



借由「唱歌」展开的剧情,一言不合就开唱,因此剧中自然少不了大量的经典歌剧音乐做背景,配合上离谱又抓马的剧情,屏幕前的我仿佛拥有了在看音乐剧般的视听体验。


最常出现的、也是最广为人知的音乐剧片段之一就是莫扎特创作的歌剧《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



相信不少人在多部影视剧中都有听到过这段,经常出现在气氛焦灼、激烈的时候,配上难度极高的花腔,很容易就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魔笛》是莫扎特在35岁,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为表姐创作的,对演唱者的要求很高,由于High F的难度很大,所以这首曲目也成为了「花腔女高音的试金石」。


编剧在安排音乐剧曲目的时候也很用心挑选,会根据故事情境配合相应的歌剧曲目,这首《让我痛哭吧》就出现在了露娜遭受打击的时候。



《让我痛哭吧》选自亨德尔的歌剧《里那尔多(Rinaldo)》,是声乐专业的意大利文必唱曲目之一,这段刚好就是阿尔米列娜在花园里悲叹自己不幸的遭遇时唱的,和露娜此刻的心情非常契合。


让我想笑的是这首《春之声圆舞曲》,原本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钢琴曲,描绘春天充满活力、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景象,后来被剧作家填词成了声乐圆舞曲。


不管怎么看都应该是一首很甜美的曲目,结果因为俩人是在竞争的关系,硬是皮笑肉不笑地唱出了一丝杀气。



在我连续肝了几个晚上,刷完这部剧之后,我不禁产生了一丝疑惑


——为什么偏偏是声乐?



在美剧里,总是有一心想要让孩子成为医生、律师这种刚需职业的亚洲父母,而在这部韩剧里,无论是贫民还是富人对孩子的终极期盼却都是让他们成为歌唱家。


有人觉得,这就是剧情需要,不这样的话,主角们还怎么开撕?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编剧有意设定的背后,其实是韩国青少年教育圈的真实「战况」。


就好像国产剧《小舍得》里一样,那么多可以报的班,为什么都非要去那个所谓的精英择数班人挤人?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家长逼着学的奥数、新概念英语以及各类乐器班,都是一样的。


上精英择数班不只是为了数学成绩,而学声乐并不只是为了让孩子做歌唱家。


在韩国,声乐学好了是一件让大人小孩脸上都会非常有光的事,因为大家都在往这条路上挤,懂的人多了,互相攀比和竞争的人自然就多了。


这里说到的声乐除了指基础的乐器和通俗唱法,还有美声。


从艺术形式来说,歌剧是古典音乐类的综合体,是最高的艺术形式。美声则是歌剧中最主要、也是难度最高的主要演绎形式之一,这也是它一直被上流社会追崇的主要原因。


在欧美声乐水平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意大利、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每年都会举办一些类似于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多明哥国际声乐高规格的声乐比赛。


在近年的知名国际声乐大赛中,韩国的选手都占有很大的分量。


很多声乐比赛在进行到第二轮复赛的时候,大部分国家的选手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是仍然有很多韩国籍的选手,大多数韩国籍的选手不但能够进入到第二轮复赛,甚至在决赛获奖的选手中也占据了很多名额。


之前甚至有过冠亚季军都是韩籍选手的情况,韩籍的青年歌唱家在当今国际声乐大赛的表现,足以看出其在这一板块教育下的功夫有多深厚。


韩国人气美声女高音李海瑷《渴望》


由于气候和人种的原因,欧洲很多国家都是以盛产女高音和男中音为主,出现优秀的男高音并不多,但在世界主流歌剧舞台上,各个声部都有韩国籍的歌手出现,而且所占比例还不小。


目前来说,韩国在这一板块已经达到了亚洲第一的输出质量和数量。


上个世纪60年代的韩国国内缺乏优质的音乐学院,很多声乐学子都到国外优秀的音乐学院学习,现如今,被意大利专业音乐院校录取的亚洲人里,韩国学子的录取率是第一名。


甚至有「茱丽叶音乐学院的第一语言是韩语」的段子,就是因为为音乐出国留学的韩国学子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多数去的都是排名特靠前的那些。


好比韩国青年男中音金周泰,19岁就考入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23岁拿下布塞托“威尔第之声”第二名,之后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佛罗伦萨“五月鲜花”歌剧院等意大利主要歌剧院担任独唱演员,26岁时连续夺得法国图卢兹与韩国首尔国际声乐比赛的大奖。



现在,韩国本土的音乐大学也多了,被国家所承认的专业音乐院校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公共院校」「专业艺术院校」「另类学校」和「私人音乐培训机构」。


看起来好像只要考了,就都能找到个去处的样子,其实非也。

 

相对于国内音乐类的艺考,考韩国音乐院校还有语言的门槛,英语和德语是最基础的要求,当然,意大利语也是必须要学的。


因为传统歌剧一般都是由意大利语、法语和德语演唱的,所以无论是教材还是参考资料几乎都是以这几门外语为主,好比要报考首尔艺术大学的话,你的托福成绩就必须要在79分以上(满分120)。


好不容易考上了吧,一进校就又面临期中和期末的合奏和solo验考,而且这种考核节奏会一直持续到毕业为止。


如果是研究生毕业的话,还需要参加演奏、合奏、重奏、交响乐队考试以及需要面向社会举办音乐会,并且通过社会知名音乐家的组团审核,才能走到毕业这一步。


韩国某大学排演片段


韩国本土的音乐教育也不是完全集中在某一个院校或者某一个地区,他们几乎是「多点开花、层出不穷」,做成了类似于一项国民爱好一样的广泛。

 

考进去难,学成毕业难,而且在国内对于音乐学子来说算是最保底的职业选择——当老师,在韩国则更是难上加难。


无论你毕业的院校多么厉害,除非你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不然没有十年的音乐学习经历,哪怕是你考下了教学资格证,那也是没处收你简历的。

 

他们招老师的要求不是「你会就行」,而是你要非!常!会!


不然哪怕你凭着关系挤进去了,就会发现你根本教不了那些来上课的学生什么,能当老师的那些人里,硕士、博士几乎是标配,国家级演奏家、国际知名歌唱家都是他们师资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生里更是人才辈出,好比男高音金范镇(音译),毕业于首尔艺术大学,在本科期间,他先后斩获首尔、汉斯嘉博、赫尔辛基一系列国际声乐比赛的大奖。


在2016年拿下图卢兹大赛的三等奖后,他便正式进军欧洲舞台,目前主要活动在德国。



韩国现代音乐教育分为民族音乐教育西洋音乐教育


从幼儿时期的传统乐器的演奏教育开始,到义务教育时期,音乐课程占到了所有课程的33%,从民谣、传统乐器再到演唱家演唱曲目。

 

一直到高中,西式的音乐教育才算是被正式镶入,课程从传统音乐门类一直延展到钢琴、管弦乐、声乐、作曲以及传统乐曲五大类别。

 


这样循序渐进的音乐教育方式,韩国和日本比国内早了将近40-50年。


先用偏单音弦、适合独奏的传统乐器打底,一方面能对乐理有一个初步扎实的认知,一方面也传扬了东方的传统文化,再切入西式更适合大型合奏的管弦乐。


既不会让西方音乐独占鳌头,也不会被传统文化禁锢,两种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还碰撞出很有趣的火花。


韩国音乐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原创性


相对于欧美更偏爱在传统作品上添彩的形式,韩国有很多纯原创且融合和演绎质量都极高的作品,而且价格还比欧美的要低的多,他们的高原创产量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优势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西方可能玩的是叠加效应,而东方在此基础上,还有更多的融合发挥空间。


每年都在上海举办的「韩国原创音乐剧推介大赏」中,不乏一些优秀且脑洞大开的作品。



在国内很受欢迎的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面试》《贝多芬》《粉丝来信》《恐龙复活了》等剧目都是从这里走进中国的,其中《我的遗愿清单》在2020年依旧完成了17个城市48场巡演,并在多个城市达到全票售罄的好成绩。



在韩国的城市中,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一到两个国立音乐艺术中心,在这些音乐艺术中心中,通常会设有几个音乐厅,每个音乐厅里面基本上都会配备两台世界最知名的施坦威三角钢琴。

 

可见这个国家对音乐教育与传播的重视程度以及国民度。


不仅硬件到位,师资力量也很强。前面提到过想做老师很难,即使是在普通的艺术培训机构或音乐中心里任教的老师们,都是拥有海外留学经历或是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材生担任。


这些教师队伍中,大多数人同时还是所在城市剧院或音乐团体的专职演员。


 

可以说他们在一线教学的同时,还可以经常在舞台上打磨自己、积累经验,而后再继续将这些舞台经验传授给学生们,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院校的系主任甚至院长级别的高级领导,即便是在从事院里领导工作多年、在有各大演出活动之时,依然可以保持极高的业务水准。

 

 


在全球各地,能够走进音乐剧剧场演出,都算是对主流歌手、演员的一种实力认可,而像韩国能这样高比列对向输出的则是屈指可数,有许多年轻的演员、偶像歌手也走上了音乐剧的舞台。

 

参演音乐剧《伊丽莎白》的东方神起前成员金俊秀

 

参演音乐剧《水曜日》的姜河那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郝蕾在《十三邀》中,评价当下越来越鱼龙混杂的演艺圈的这句话:你读不懂书的人怎么能读懂剧本?


虽然是说隔壁影视圈的事,但放在音乐圈这席话也同样适用。


据2014年一份不完全统计,韩国从事音乐剧制作的公司就达200多个,大大小小音乐剧演出场次达5000场以上,每年原创音乐剧产量达100多部。



反观国内,根据道略文旅统计数据显示,国内2014年音乐剧演出场次为1218场,2018年增长至2460场。



可以看出,音乐剧在韩国是有市场的,说通俗点就是能赚到钱,而国内这点场次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音乐剧演员,所以对音乐剧的成长和发展来说,社会环境很重要。


之前曾听一个做互联网的韩国朋友说,在韩国可能 80% 的中小学生都学习过钢琴,这都算保守估计,可以说,只要是在韩国接受过正统教育的近两代人里,几乎就没有完全的乐盲


乐理是音乐的基础。


大众层面上,可以不会唱、不会写,但哪怕懂得皮毛,也会在音乐鉴赏能力上得到一定量的提升。


当年轻的孩子们都去推崇流水线的流行音乐,甚至连这些输出者有些都不懂乐理的时候,我们的音乐教育已然让人忧心。


任何教育的意义,都不是让你产生优越感,而是打开你的眼界,去更包容地看待一切,喝得了路边摊上的酒,也品得了茶馆里的茶。


即便你学会了欣赏美声、歌剧这样的演绎形式,学会欣赏古典音乐的美,依旧可以听抖音上令人上头的歌,但那时你已经有了选择,当你听腻了抖音神曲,就可以去听更多种类的歌曲,而不是皱着眉头说「这什么玩意儿,我听不懂」。


客观来说,我们音乐教育的发展确实比较落后,在我上学的时候,音乐课、美术课和体育课随时都有被其他主课老师占用的可能,除了报课外班学乐器,基本不会和音乐有什么交集。


这样的音乐教育环境怎么能培养出一批有音乐素养的听众呢?


好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为了音乐的发展做些努力,可能影响不到太多人,但有一个算一个,至少我身边愿意去看音乐剧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圈里分享古典乐的人也不在少数,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希望有一天,音乐能够被认真对待。


(完)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