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完运河堵高速……网友:怎么老是你?长荣:是你的(频率)错觉

2021-03-28 星期日

堵完运河堵高速……网友:怎么老是你?长荣:是你的(频率)错觉

黄扬名 果壳
果壳

Guokr42

科学和技术,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对话所用的语言。

收录于话题

周末一觉醒来,发现长荣(Evergreen)又双……上了热门新闻。


前几天,来自台湾地区长荣海运的货轮长赐号”刚刚将苏伊士运河南部航道堵了个严实……


3月27日,周六一早,咿?这熟悉的名字又堵在了长深高速



网友又兴奋地找出了历史图片……



并策划了“海陆空”专题……


3月27日,熟悉的名字又堵在了长深高速。| 图源见水印


怎么,是长荣家的货船格外容易堵住公共交通要道吗?


其实,这种“一旦注意到一种事物,接下来好像感觉它不停出现”的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


比如,当你朋友请你喝了一家很好喝的奶茶,接下来,你会突然觉得自己身边有好多这个品牌的奶茶店,或是留意到和这间奶茶店同名的人或事物。


再比如,我家二宝刚开始学习认字那会儿,每学会一个新字,接下来一阵子就会很兴奋跟我说,爸爸这里也有那个我刚学会的字,怎么这个字出现在那么多不同的地方啊!


“一旦注意到,接下来就好像不停出现”的感觉何来?


以“长荣”这件事情为例,更多可能是因为这个新闻热门话题,很多人会转发和起哄,因此你有比较高的几率看到这个名称。


另外,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称“频率错觉” (frequency illusion) ,也叫巴德尔-迈因霍夫现象(Baader-Meinhof Phenomenon)。1994年,有一个名叫泰瑞·马伦 (Terry Mullen) 的人在报纸留言,说,当自己第一次听到巴德尔-迈因霍夫这个名称之后,没过多久就在不同渠道都发现了这个名称。这则留言被刊发后,很多读者也陆续表示有同感,自己也曾出现这样的现象。


“频率错觉”是斯坦福大学语言学教授阿诺德·兹威基(Arnold Zwicky)在2006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频率错觉的成因包括选择注意力偏差和确认偏差。前者指的是,我们会选择性注意那些刚刚接触过的事物,后者指的是,我们会倾向于注意那些符合我们认知的事物。


这种现象,展现了人类在信息处理上的缺陷。就是说当我们刚接触了一个事物,会产生一个注意力偏差,会更倾向去注意这个事物。比如,你可能是因为刚刚接触了这间奶茶店,才会对这间奶茶店的名字,特别留有印象,或者,前几天才刚刚调侃过长荣堵运河,就会更留意到它又堵了交通要道的新闻。


是大脑出了偏差……大脑怎么会这样?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出现这样的偏差?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大脑又忙又偷懒。毕竟在我们清醒的每一刻,都有太多信息等着处理。大脑不可能处理所有,必须要对信息做些过滤和取舍,过程中就难免有所偏差。


比如著名的注意力实验中,当被试者专心于完成心理学家提供的任务,专注于注意那些穿白色球衣的人,就会忽略了与任务关系不大的部分,比如那些扮成黑猩猩路过的人。



反过来,有些信息则更容易被大脑的过滤机制留下。比如,与自身关联更紧密的信息,当置身嘈杂环境中,你可能听不清很多对话,但如果有人叫你名字,你就可以听到;又或者,“发生时间更近”的信息,也更容易被留意到,我们往往倾向于认为,一个刚接触过或刚发生的事物,对自己的影响更大,所以一段时间内,会更容易去特别注意。


频率偏差会有很严重的影响吗?


对多数的人来说,频率偏差的影响,可能不是那么大。你可能只是针对一些小事情发生的频率,有了错误的判断,像是误以为某个产品很热门;或是像我家二宝一样,觉得自己刚学到的字,是一个很常用的字。


但是,假如你是一位新手医生,刚去学习诊断一种新的疾病,如果因为频率偏差,从而认为很多病人都罹患了这样的疾病,安排了可能是错的诊疗方法,那麻烦就会有点大。


如果因为频率偏差,从而认为很多病人都罹患了这样的疾病,安排了可能是错的诊疗方法,那麻烦就会有点大 | 图虫创意


那么,我们要如何避免这种偏差发生?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偷懒。比如医师在看诊的时候,要仔细检视病患的每一种症状,然后综合审慎判断这个病人可能是罹患了哪种疾病。总之,就是避免用直觉来处理信息,因为直觉往往会导致你做出有偏差的决策。


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系统性地整理下不同信息发生的频率,就会发现,其实你刚刚看到或听到的字词(比如Evergreen吧),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频繁出现……不过,除了心理学家,大概没有人会无聊到这么做吧。


作者:黄扬名

编辑:麦芽杨

 一个AI 

至于喝过一种奶茶接下来就经常看到……还有一种可能:可能不是错觉,而是系统给你推荐了更多。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