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美教授冯锋因其作品“鸭兔元旦”酷似经典形象“米菲兔”而为网友质疑“抄袭”。在舆论哗然之际,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冯锋是刻意“挪用”了米菲兔的形象?
近日,广美教授冯峰因其作品“鸭兔元旦”酷似经典形象“米菲兔”而为网友质疑“抄袭”。在舆论哗然之际,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冯峰是刻意“挪用”了米菲兔的形象(在法律意义上,这可能也被认定为“抄袭”,但它的“艺术价值”与一个普通的“抄袭作品”显然不同)?


理由如下:
- 杜尚 《L.H.O.O.Q》

根据2013年《南方人物周刊》报道《冯峰 |生命成长,留下残渣》,
“由于经常路过广州美术学院门口的麦当劳,冯峰在作品《W》中将麦当劳黄色LOGO“M”翻倒成一个间歇性喷水的“W”,像一个张开的、巨大的屁股在不停地撒尿;作品《C》中,香奈儿LOGO中两个相互交叉的C被冯峰向内转动45度,看起来像准备生产的生殖器,该作品的灵感产生于他在香港亲眼目睹疯狂排队抢购奢侈品的中国人。这些作品,成为冯峰对不断繁殖的全球化消费的巨大讽刺。”
- 冯峰作品《W》

- 冯峰作品《C》

根据《东方早报》报道(二次转自雅昌艺术网),
“冯峰小组”带来的装置作品是《狗屎香》,该作品由1200斤“金狗屎”摆出极似爱马仕的LOGO,冯称通过此作品,“讽刺对名牌的崇拜,对今天拜物的批判。”
冯峰透露,爱马仕是本届三年展的赞助商。”
冯峰作品《狗屎香》

冯锋这么阐释自己的理念:

“其实,我开始想到对时尚品牌下手,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
那天,我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她和姐姐在燕莎购物中心,姐姐看上了一件衣服,非要买。四万多块。不买不行。母亲没办法,就只好跟姐姐说钱在我这儿呢。叫她打电话跟我说。我对着电话说:不买。电话的另一端叫喊着:“不买,我就去死!”
我至今仍然清晰的记得我的话,我说,“你就去死吧,既然你觉得你的命比一件衣服还贱。”
姐姐并没有真的去死。我却开始有了用时装品牌去创作一件作品的念头。”
(出自冯锋个人博客(20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15c0d00100m7bv.html)
而这可能也是他“挪用”米菲形象的理由之一
冯峰的一副作品,正名为《有人说我像米菲》
(下图来自:https://www.artlnk.com/100516.html)

而冯峰还曾因自己的《金狗屎》一作被控侵权(但这与日常语境下的“抄袭”无关)而收到律师函
“冯峰小组”带来的装置作品是《狗屎香》,该作品由1200斤“金狗屎”摆出极似爱马仕的LOGO,冯称通过此作品,“讽刺对名牌的崇拜,对今天拜物的批判”。(http://fashion.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9/26/9471531_0.shtml)
9月23日晚,冯峰收到广东美术馆的电子邮件,该邮件为一份律师函。收到电子版律师函后,冯峰立即致电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对方不接电话。9月24日,《狗屎香》整个装置作品被“围蔽”。9月25日中午,冯峰工作室学生收到快递送来的纸质律师函。(http://fashion.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9/26/9471531_0.shtml)
根据冯峰个人博客(2010),
“后来,我和英国的新媒体艺术家比利·考维一起做展览时,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麦当劳的姓氏出自苏格兰,因为苏格兰有关于“麦”字开头姓氏的传统;前几年,在苏格兰有一对姓麦当劳的夫妇,他们想用他们的姓氏“麦当劳”作为名字,开一家餐馆,但是,他们始终没得到允许,因为,如果他们用“麦当劳”的名字开餐馆,就对“麦当劳”构成了侵权。其实他们并不想模仿“麦当劳”,只是想用自己的名字开一家餐馆,就这么简单。但是,他们却做不到。这是相当荒谬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中国四川的农民,名字叫:刘德华。他是卖鸭肉和鸭脖子的,于是,他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商标“刘德华”牌鸭脖子,之后,据说香港演员刘德华的公司要状告这位四川老人,但这位老人在香港人刘德华出生前很久就已经叫刘德华了。
这两个故事让我看到了知识产权保护背后的暴力。这是正义的耻辱,文明的愚昧。
同是姓“麦当劳”,一个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满世界去开餐馆;而另一位,却永远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开一家餐馆。比利说,这个故事让我们站在一家“麦当劳”餐馆的门前会感到羞愧。”
而对自己“挪用“麦当劳符号而成的作品《W》,冯锋也拒绝将其称为“麦当劳”。
根据冯峰个人博客(2010),
“我的《W喷泉》展出后,很多人见到我都说,不错,你那个“麦当劳”,那个“撒尿的麦当劳”。其实我自己从不叫它“麦当劳”。因为它是“W”。尽管大家都习惯这么叫,叫它“撒尿的麦当劳”。但我,还是叫它“W”。
它尽管看起来有点像是M,如果有人愿意倒立着看它的话。确是这样。当然,它也像是一个倒立的M。但它还是个W而不是M。这非常不同”
鸭兔图是一张既能看成鸭子,也能看成兔子的图像。人们之所以能把这幅图像看成不同的东西,不是由于这幅画能给人们多种不同的视觉信号,而是人脑对输入的视觉信号做了不同的加工。
而对这幅作品,观众可能将其视为“米菲”+“鸭嘴”,也可能将其视为“鸭兔”。决定观众将这幅作品看成什么的,也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观众根据自身经验等的“加工”。
许多观众将这幅作品视作“米菲”+“鸭嘴”...而这幅作品可以理解为在“追问”,是什么使观众从中看到且只看到了“米菲”?
这幅作品还可以被理解为在“追问”,为什么这个符号应被看成“米菲”?
它可以包含一个激进的对现有的文化体制的思考
(我不很确定作者有无这个意思——我感觉有,但即使没有,“作者已死”)
8、(与正文无关)同时间网络上关于“挪用“的另一个例子: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8349326/
网友们(不知是真这么认为,还是...?)表示:

实验艺术所扮演的就是这种社会的思想控制机制的解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控制过程中形成的下意识的动作,和习以为常、不加反思的思想习惯和行为习惯,需要在实验艺术所唤起的全新的经验中重新获得审视的空间。
(邱志杰,《实验艺术概论》1.4)
注1 笔者没有接受过艺术专业训练
注2 笔者标了各图片、文字的出处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