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爵书斋 | 2022年雨果奖短篇组简评

2022-06-11 星期六

前方高能:本系列评论自带大量剧透(及不负责暴论),其中部分作品正在引进途中,请读者谨慎阅读。



2022年雨果奖短篇组简评

作者:HeavenDuke


2022年的雨果奖短篇小说提名作包含一篇万智牌官方小说(奇幻),两篇原创科幻和三篇原创奇幻小说。除却桌游衍生小说和一篇较为俗套的奇幻作品外,其余作品均带来了较为不错的体验,并且在形式上做出了相当有趣的创新。


笔者不了解万智牌,简短地扫过原文后,也未得到《英雄联盟:双城之战》那种界外人士也能进入其中的体验,故跳过这一篇。其余作品的题材涉及死后世界、平行宇宙、超现实反乌托邦(含食人要素)、性别相关的身份认知和文献推理。较为有趣的是,本年度出现了两篇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小说”,均利用了社交网络的特征创造出了超越纯文本的叙事空间。几篇作品在写作上也趋于大胆和冒犯,颇有“向俗套宣战”的姿态。六篇作品为:


  • Mr. Death by Alix E. Harrow

  • Proof by Induction by José Pablo Iriarte

  • The Sin of America by Catherynne M. Valente

  • Tangles by Seanan McGuire

  • Unknown Number by Blue Neustifter

  • Where Oaken Hearts Do Gather by Sarah Pinsker


简明起见,暂且将上述作品简译为:


  • 阿历克斯·E.哈罗《死神先生》

  • 何塞·巴勃罗·伊里亚特《数学归纳法》

  • 凯瑟琳·M.瓦伦特《美国之罪》

  • 肖恩宁·马奎尔《纠缠》

  • 布鲁·纽斯蒂福特《不明号码》

  • 莎拉·平斯克《橡木心在此群集》


备注:《归纳法证明》与《死神先生》中译已发表在“不存在科幻”公众号上。


Rank 1

美国之罪



凯瑟琳·E.瓦伦特此前似乎一直有创作超现实寓言的习惯。早前的一些小说,包括《一息一画》和《流放太阳》,总体上隐喻大过写实,时常游走在深刻疯魔与暴走脱线的边缘。以《流放太阳》为例,小说写冰雪一族的国王Papa Ubu统治着烈日炎炎的世界,并且仅仅以自身的温感推想民众的生活,造就了举世酷热、民不聊生而官服慈悲为怀地大肆分发御寒物资,乃至召开审判大会准备流放太阳的荒谬世道。末了的审判表演究竟是发自身心的无知,还是刻意为之的作秀,读者无从得知。


“表演”也是《美国之罪》的核心,这篇小说描绘了一个饱受生活摧残的女人被卷入一场血腥的政治表演的全过程。在这场表演中,她要吃下各种美味佳肴,而这些美味佳肴在文中被称作“美国之罪”(The Sin of America),盛宴结束后,旁观的民众纷纷冲上前来,将她撕成碎片,而她也成为政治宣传中的新的全民公敌,一切国难都被怪罪在她的头上。然后系统会再去物色新的牺牲者,一切照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小说很像雪莉·杰克逊的著名短篇《摸彩》(The Lottery),只不过后者将仪式转换成了村民抽签选被石刑处决的对象,并且如上文所说,强调了这一系统性行为的“表演”色彩。充斥在文章中的暴力与恐怖美学更是将这种“表演色彩”推向了巅峰。


以我目前浅薄的理解,作者有意将“暴食”同“美国之罪”联系起来——文中有一个特写:作为祭品的女主角的进食过程穿插着对美国历史上的暴行的叙述。而通过这种似乎暗示着资本积累的饕餮,她似乎也逐渐被转变成了一种作者笔下的“美国性”的化身,而这种国民性(连同表演行为本身)与对她本人的创伤经历是相悖的。这引出了一个问题:所谓的“美国性“究竟是什么?它又背离了什么?我想,这是《美国之罪》或者《摸彩》这类小说试图探索的问题。在我看来,能否激起这种思辨、对话和讨论比是否易于理解更重要。


当然,这篇小说也有自己的问题:小说过于强调表演性,由此植入的过剩布景呈现出一种难以被人消化的臃肿之感。诚然,“安全”的小说的泛滥自然会令我对这样一篇凶相毕露的怪物抱有巨大的好感。不过,指向性过于含糊的讽刺很容易滑落到一种欠缺针对性的、如《2021去死》般的广域轰炸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这篇小说在光谱上刚好处在丹尼斯·维伦纽瓦的《下一层》的位置上,虽然不易理解,但还是能够觉察到其中的锋芒。至于愿不愿意为之思索,就是读者自己的选择问题了。



Rank 2

橡木心在此群集



继去年的《Two Truths and a Lie》之后,莎拉·平斯克这又入围了一篇Creepypasta风格的作品。这次采用了一些文体创新,利用维基百科的讨论版的结构,创造了一则与中古民间歌谣《Where Oaken Hearts Do Gather》相关的网络怪谈。


这个文体本身并不新鲜——熟悉SCP、Backrooms等系统的人应该会很亲切,并且在文学领域也有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在先,本质上属于超文本小说的范畴。事实上日本人对这个话题可能更加敏感,因为其当代怪谈大多都是这么诞生的。甚至还出现了知名的“如月车站”事件和专门借题发挥的《里世界郊游》,从推理的角度讲,或许《虚构推理》也可以被纳入其中。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有关怪谈的建构与解构的元叙事,指出了一个这样的认识:对于网络怪谈,推理本身并不能消解怪谈,推理本身也在参与怪谈的构建。


而平斯克的这篇小说恰恰是一篇反其道而行之的作品。虽然呈现出一种多线解谜的姿态,但它的最终目标、或者说最终结果反而是让人期待这样一则怪谈是真实的,其虚虚实实的构造(包括专门为这篇小说录制并发布到Youtube上的音频)也在引导(或诱导)读者共同参与到它的构建之中,并且留下开放性的结局、迷人的内核和足够丰富的推测,令读者去继续展开联想。而参与联想的这个过程则伴随着大量的学习和推理,进而提升对世界本身的认识。


当然,这难免会引出另一个问题:相比于像SCP这样的纯粹的网络创作,这样一种刻意为之的超文本小说究竟有何意义?这也是我面对这篇小说的最终困惑。我想,这恰恰是在网络时代的文学实验要面临的困境:在一个叙事不再受载体约束,可以自由生发的年代,相比于各种互联网平台所隐含的叙事模式,这种程度的体裁实验真的还具备先锋性么?

Rank 3

归纳法证明



这篇小说在本年度的短篇小说里面显得颇为中规中矩,但因为较为克制,所以观感总体还是可以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笼罩在天才数学家父亲的阴影下的儿子,在父亲死后,借助其意识拟像遗留下来的思辨能力,继续完成了父子合作的研究的。其中还涉及父子关系的讨论,和一些成功学的鸡汤。


之所以说较为克制,是因为这个场景并不温情:豢养一个死去的父亲,并利用其天赋来推进自己的研究,多少有些残酷。事实上,在这篇小说中,这种人性的弱点比比皆是,是数学战胜了主人公的自私和父亲的冷漠,让两人重新建立起一种跨越生死的羁绊。并且“归纳法”的结构也出现在了小说的演进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重启虚拟空间的行为恰恰是主人公的归纳论证的一次迭代,其隐含目的是认识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这是这篇小说的亮点,也是其惊奇感所在。


除此之外就都是老生常谈了,总的来说,不算是那种绝无仅有的故事。



Rank 4

不明号码



本年度的另一篇“变体”小说,采用的是短信体。由于对话的双方都身份不明,因此拟像和实体之间存在很大的诺腾空间,来创造故事。


相比于莎拉·平斯克的小说,这篇小说的写作要更加俗套。事实上这种对话体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了——早在2017年那会,国内甚至有专门的公司试图借这种叙事模式进行创业,并且类似的东西也充斥在天涯论坛或百度贴吧中。


小说本身讲述的是:一个自称是主人公在平行世界的变体的“主人公”向主人公诉苦,说自己出现了与性别认同相关的强烈存在危机,现在发明了时空门,想看看平行世界中的自己都能给出怎样的意见。虽然其中讨论了很多东西,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那句“为了解决你的心理问题,你宁可去造时空门,并且你TM还早出来了,也不去找个心理医生或找个朋友聊聊?”比起过于赵本山小品的小说本身,这个金句反倒更令人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本身是一个在Twitter上连载的长图系列,整体上是采用类似网红营销的模式推起来的。一方面,这自然代表着幻想话语权的进一步解放。但另一方面,近年来,有不少自出版的小说都采用类似的方式进军各大奖项。考虑到短篇小说甚至有一半都来自同一本杂志(Uncanny,甚至有两篇出自同一期),这是否意味着雨果奖这种公投性质的奖项也正在面临和业已千疮百孔的豆瓣评分系统一样的问题?



Rank 5

死神先生



见习死神遭遇所有死神都会面临的工作考验:收割一名濒死幼儿的灵魂。这构成了这篇小说的核心张力。在俗套与否的讨论之外,能否认同这篇小说,我觉得要看能否接受最后的那层反转:见习死神最终违背了规则,以鬼魂之力强行救活了孩子,但却并没有遭到惩罚,反而奇迹般地转职成了生命守护者,获得了新的身份。


奇迹本身固然宝贵,但它无疑会削减其他事物的价值。在这个故事中,这种机械降神式的救赎无疑破坏了故事的厚重感——暂且不论逻辑自洽的问题,如果死后世界的系统如此自由随意,那守护的意义何在?死亡的意义何在?生命的意义又何在?将冷酷无情的法则转化成职场鸡汤,大概是这篇小说最失败之处,因为它消解了所有这些大问题,也贬低了因它们的存在而显得弥足珍贵的事物。这就像敌托邦写作最终却证明了敌托邦不存在一样,不仅轻浮,而且愚蠢。


(完)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科幻百科

公众号获取更多科幻百科信息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