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换人生:婴儿室出生的一代人|大象公会

2021-02-27 星期六

婴儿室曾给中国人带来了现代产科护理,也留下了无尽伤痛。错换的人生,是那个年代的一粒微尘。


文|朱不换


2021 年 2 月 8 日下午,「错换人生 28 年」案于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揭开了多年前的一桩悲剧:1992 年 6 月 15 日至 16 日,婴孩郭某和姚某相继出生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却在产房离奇地互换了父母家庭。成年后的姚某因肝癌需养父母捐肝查血型时,其养父母才意外发现这一惊人事实。



法院判决淮河医院赔偿姚某等人各项损失共 100 余万元,但两代人、四个家庭之间的恩怨仍在继续。一方父母怀疑当初的「错抱」是故意的「偷换」,另一方则矢口否认。


这其中的事实细节有待未来的司法澄清。而医院代理律师和养母许某的回忆,都指向了那个产房婴儿室的年代。在当年婴儿与父母彼此分离的集体婴儿室,难以杜绝换婴和医疗事故隐患。


进产房不久,我顺产生下 1 名 7 斤重的男婴,护士把孩子抱给我看,精疲力尽的我当时就只模糊的看了一眼,哇哇大哭的宝宝,声音洪亮,宝宝被护士抱到婴儿室。


17 号,护士抱着孩子过来喂奶,是我第二次看到孩子,……最后没喂上奶护士就抱回了婴儿房。


—— 许某,《错换人生28年始末》


1992 年,(淮河)医院施行母婴分离管理制度,也就是说,产妇和婴儿分开护理,并未母婴同室。


—— 一审时的淮河医院代理律师


那时的产科婴儿室,实行母婴分离、新生儿集中管理、护士人工喂养。


·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1980 年代的婴儿室 / 图源:马鞍山 OK 论坛


婴儿室曾是 20 世纪产科实践的主流,它解决了医疗未昌年代的新生儿保健的一些问题。但新生儿婴儿室会导致母乳喂养困难,母婴情感关系问题和医疗事故隐患,曾给许多家庭带来了难言的遗憾。


90 年代中叶以来,中国大部分医院都用母婴同室房取代了原有的婴儿室设施,只有少数特殊病患婴儿需要分离性护理。


不过,中国的 70 后,80 后和一部分 90 后,大多在婴儿室度过了人生的第一天 / 前几天。当代大部分中青年中国人的身体和行为模式中,可能都留下了婴儿室岁月的烙印。


我从小吃奶粉长大,如果当年能母婴同室,我是不是就能吃到母乳,我的体质是否会不一样?

我和妈妈不太亲密,都不太敢看彼此的眼睛。如果一出生就来到妈妈怀里,我的童年是否会不一样?


这些伤感的问题,除非穿越时空,已经无法得到答案。


婴儿室的诞生


婴儿室是随着现代产科的诞生而到来的。


19 世纪时,无论东西方,大部分人都在家中为产妇接生。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只有传染病患者和找不到产婆亲友帮忙的无助者才会去医院生孩子。当婴儿出生后,母亲用母乳喂他吃,用身体暖和他的体温。即使在医院生产的新生儿,往往被放在产妇腰边脚旁,并未设置专门的婴儿室。


1893 年,世界上第一个产科婴儿房诞生于巴黎的皇港妇产科医院,由女护士长亨利创建,用于照料那些先天十分衰弱的婴孩。


在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下,新生儿患病死亡的最危险因素,是寒冷和腹泻。为了驱寒,新建婴儿房中运用了斯蒂芬·塔尼刚发明的早产儿保温箱,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


· 塔尼保温箱是现代新生儿保温箱的先驱。它模仿小鸡孵化箱,用下部的热水瓶为空间提供热气,将当时的新生儿死亡率降低了 28%


· 1978 年,医院新生儿保育箱中的早产婴儿


而环境和饮食感染导致的腹泻,曾经占到当时新生儿死亡率的 38%。婴儿室运用现代消毒方法,降低了婴儿消化道疾病。到了 1920 年代,新一代的配方奶粉解决了旧配方奶粉的败血病、佝偻病难题,虽然仍不及母乳,但也为护理人员在婴儿室批量喂食婴儿提供了方便。


此外,出于庆生习俗,产妇所在的病房往往是长辈亲友迎来送往的场合,难以严格控制探视者的卫生。而集中封闭管理的婴儿房则隔离掉了探视者的干扰。


起初,婴儿室和保温箱只被当作异想天开的发明。但婴儿室采用这些比普通病房更温暖、卫生、严格的设置,确实提高了当时的新生儿、尤其是病患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妇开始信赖和涌入医院,医院面临客满为患、医护不够、病房不足的窘境,也亟需一种安全有效、流水线式的新生儿保育模式。而集体婴儿室只需要一两个护士、较小的空间就可以照料数十个婴儿,满足了医院的经营需求。


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母婴分离的集体婴儿室逐渐成为现代医院产科的主流配置,并传入中国。


不过,一些人也开始怀疑,对新生儿实施封闭集体育婴,真的比传统的母婴亲密育儿好吗?


母婴同室才亲密


最早怀疑婴儿室,提出母婴同室(Rooming_In)概念的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赛尔。格赛尔曾做过教师、中学校长,既调研过大量正常青少年,也研究过残障儿童和「狼女」卡马拉。


基于广泛的研究,1943 年格赛尔提出,产妇和新生儿同室相处、亲密接触十分重要,既有利于母亲产后心理恢复和适应母亲角色,也有利于婴儿与母亲建立情感联系。因此,最好用手推床、摇篮等设施,让新生儿安睡在母亲身旁。



此后三十年间,相关观察和研究不断涌现。克劳斯等发现,早产儿出生后与母亲分开得越久,之后越难与母亲重新亲近。正常婴儿也有类似表现:出生后就同室接触的母婴与分开的母婴相比,满月时更容易有温情的彼此互动,也更乐于眼神触碰;母亲也更愿意拥抱、凝视、亲吻和抚摸从出生就呆在一起的婴孩。


不过,仅仅这些心理和情感发育方面的理由,仍不足以打动众多医院和亿万待产家庭。因为母婴同室改革,对医院意味着要作出巨大的房屋、设施和人员调整。


而对新晋父母来说,生产后的几天饱受新生儿的哭闹屎尿困扰,容易陷入失眠疲惫。把婴儿存放到集体婴儿室里,至少可以让新生父母更省心。因此,许多产妇家庭最初对母婴同室也不那么积极。


改变这一心态的,是 1960 年代起浩浩荡荡的母乳喂养运动。此后的几十年间,母乳喂养有利于婴儿的发育、免疫力和母亲的健康,逐渐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也成为许多向往自然健康生活者的信仰。


而刚出生后数十个小时期间的母婴共处,正是母亲和婴孩一起学习母乳喂养的黄金时期。母婴同室,能大幅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 塘沽区妇幼保健院的母婴同室和母乳喂养相关统计


为了母乳喂养的好处,越来越多的产妇和医院投向了母婴同室模式。


1990 年代初,中国政府签署了提倡母乳喂养的《伊诺森蒂宣言》,也开始推动医院用母婴同室替代集体婴儿室。


而对中国人来说,母婴同室的推广,还具有另一层意义;因为它正好赶上并缓解了中国回声婴儿潮的窘迫。


婴儿潮下的婴儿室隐患



中国 1986-1991 年出生了大量婴儿。他们是 1960 年代饥荒好转、放开生育带来的「大婴儿潮」数亿人的子女一代,被称为「回声」婴儿潮。


这一代婴儿数量巨大,而他们的父母因为经济状况好转,越来越多的选择了去医院生育。亿万婴儿涌入的结果,是医院产科拥挤不堪,问题迭出。


而婴儿室,又是产科医疗问题的密集灾区。在当时的空军上海第一医院妇产科,婴儿室的专科差错事故占到了该科专科事故的 50%。不仅烫伤、坠床、打错针时有发生,新生儿的性别、床位搞错也并不罕见。



因为,婴儿室里婴孩多,护士少,有的婴儿室护士还另兼其他职责。婴儿即使出事,也无法像大人一样自我表达。而不少县、乡一级医院婴儿室的卫生条件,更是令人担忧。


1986 年 8 月,江苏省新沂县人民医院婴儿室发生老鼠咬伤 5 名新生儿事件,当班护士被判处玩忽职守罪。


· 新沂县人民广播站当时的报道


不过,据研究者事后分析,当班护士李某需要负责 24 名新生婴儿的护理工作,其中有 3 名危重患病婴儿在吸氧,需做托背式呼吸等救治;其工作范围除了婴儿室之外,还有配乳室、婴儿洗澡间等,还要帮助产房工作。而且当时婴儿室实行护士巡视制,连固定坐班守护也还无法实现。


这些事故的发生,毕竟受着婴儿潮下旧有医疗条件的限制。


而 1990 年代母婴同室的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把新生儿还给父母,让父母承担起在产房看护新生儿的工作,客观上减轻了原先婴儿室的压力和隐患。


这个转换过程是漫长的,一些地区直到本世纪初才普及母婴同室。母婴同室也并非完美方案,不少新晋父母会发现,若不请帮手,突降的看护压力大得难以承受。


不过至少 00 后出生的婴儿是幸运的。他们的生命之初不再与母亲分离。错换家庭、老鼠咬宝宝的黑暗童话,对他们来说将遥远得像天方夜谭。



参考资料:

[1]郑思信,创建爱婴医院,促使母乳喂养成功,中国妇幼保健杂志,1993年第8卷第2期

[2]卢森明,关于五名婴儿在县人民医院惨遭鼠咬的连续报道,视听界,1987年6月

[3]臧冬斌,医疗事故罪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4]陈健,防止医疗护理事故差错的对策探讨,护士进修杂志,1991年第6卷第7期

[5]http://www.jped.com.br/conteudo/99-75-01-05/port.asp

[6]https://www.who.int/elena/titles/bbc/implementation_bfhi/zh/

[7]https://www.cdc.gov/vitalsigns/breastfeeding/index.html

[8]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353266/

[9]http://www.g-medon.com/Item/62836.aspx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