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前进基地作战与美国的西太平洋制海权焦虑

2023-05-14 星期日
客座研究员 陈传明/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20234月初,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在美国会见了实施“过境访问”的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相应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了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海军“山东”号航母编队部署到了台湾岛以东的海域,与正在该海域活动的美海军“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形成某种地理意义上的“对峙”局面。这一景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在陆基航空兵掩护相对不足的公海大洋,正面应对世界战斗力最强的美国海军航母编队。尽管“山东”号航母无论是搭载的战斗机数量、种类和“尼米兹”号都不在一个层级上,综合战斗力差距十分明显,对抗中理论上占不到多少便宜。但需要指出的是,“山东”号编队,除了航母本身的舰载机以外,还可以得到陆基反舰弹道导弹、空中预警机、轰炸机乃至战术战斗机的有力支援,其体系化作战能力,未必会输于“尼米兹”号航母编队。

当然,这种态势更突出的是对美国的象征意义。“山东”号是中国海军现役最新的航母,而“尼米兹”号是美国海军现役最老旧的航母,“对峙”的海域是第一至第二岛链之间的菲律宾海,这里是过去70年里美海军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地方。“山东”号正在台岛东部“正面硬杠”美国海军航母,标志着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海军在公海大洋首次遇到了真正严峻的制海权挑战。

美国的西太平洋制海权焦虑

“尼米兹”号航母编队4月上旬出现在中国台湾岛东部海域,是刚刚结束与韩国海军举行的“自由之盾”联合军事演习,直接南下赴菲律宾群岛参加美菲“肩并肩2023”联合军事演习。事实上,该编队自今年初进入西太平洋地区部署以来,频繁穿梭于菲律宾海与南中国海之间,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展开联合军事演习,并在南中国海靠近新加坡的海域,与“马金岛”号两栖编队展开了实战性非常强的“远征打击部队”演习,向域内国家展现美国海军的强大实力,以及维持其优势地位的坚定决心。20217月美军辙出阿富汗之后,大概从2022年初开始,美海军航母编队和两栖编队就再未真正部署到北阿拉伯海、波斯湾等直接可以对中东实施兵力投射的地区。美海军这些主力编队,六成以上均部署到了西太平洋地区。从2012年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时算起,大概在十年之后,美国海军终于实现了将主力舰队部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全力对付中国的目标。

制海权攸关美国战略全局

为什么会这样?其中的关键在于,面对中国的崛起,尤其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美国在冷战结束三十年后,再次感受到了制海权焦虑。这样的焦虑发生在西太平洋地区。确定地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西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是中美战略博弈的核心。对美国来说,西太平洋的制海权,意味着关岛、日本、韩国、菲律宾以及新加坡的军事存在,意味着巴士海峡、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等海上咽喉的控制权,意味着跨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海上贸易影响力,意味着已经持续了70多年之久的“基于规则的秩序”,意味着由最领先的科技、最受欢迎的美元,以及最强大的美军,所构建的全球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换句话说,失去了西太平洋制海权,美国今天所“享用”的一切将岌岌可危。

20233月底,美国国防部就2024财年预算申请案向美国国会做报告。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A·米勒(Mark A. Milley)上将表示,如果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和平要继续下去,美军必须仍然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军队。他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依靠美军维持美国现有国际地位的决心。事实上,这种决心的出现、形成以及巩固,已经经历了大约十年的时间。

冷战结束后的三十年

美国海军从苏联正式解体的1991年至今,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1年到宣布从伊拉克大规模辙军的2011年。本文称之为“无敌&停滞的二十年”。这二十年里,美国及美军“迷失”于对手消失之后的“天然制海权”,20世纪90年代几乎每年都对弱小国家发动“由海向陆”的军事行动,并于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达到高潮;21世纪头十年,更是一头扎进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所谓“反恐”战争之中。20年里,美军是一支可以肆意妄为的帝国军队,无须担心空中或者海上有任何的威胁。曾经为与令人生畏的苏联红海军对抗而打造的世界超级制海作战体系和两栖作战体系,也全面转向为地面作战服务。第二阶段是2012至今,本文称之为“回归&转型的十年”。面对中国快速发展的陆基远程精确打击体系,以及日渐成熟的远洋海军,美军全力推动面向制海权的回归,试图为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提供有力的支撑。

美海军“无敌&停滞”的二十年

总的来说,冷战结束后没有海上对手的二十年,对美国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的建设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造成了某种程度上“停滞不前”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今并有些“积重难返”。

美海军发展的停滞与断档

由于没有海上对手,美国海军不太担心敌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向其发射远程反舰导弹实施饱和攻击,“宙斯盾”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的重点都放在了弹道导弹防御上,“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成为了用并不成熟的先进技术来对岸轰击的“信息化战列舰”,担负航母编队防空指挥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后继无舰”;由于没有苏联红海军那样的核潜艇的威胁,美国海军在“佩里”级导弹护卫舰之后,不再发展以反潜为核心任务且战力相对均衡的护卫舰,所谓模块化同步担负反舰、反潜和反水雷的濒海战斗舰,由于包括技术在内的各种原因,成为美国海军水面作战舰发展失败的典型;“大而不能倒”的“福特”级航母,从2007年开始建造到现在,“跌跌撞撞”16年,还没有投入正式部署。和美国海军21世纪发展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濒海战斗舰一样,“福特”级航母运用的大量先进技术,也使其出现了一系列困扰始终的麻烦和问题。尽管“福特”号航母已经做好了正式部署的一切准备,但由于电磁弹射系统的可靠性问题,这艘航母战斗力的核心指标——舰载机出动次数,始终未达到其预期目标,甚至所谓大量运用新兴技术的“新一代航母”,还没有达到“尼米兹”级航母的水平。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多次吐槽“福特”号航母,目前还很难说这是一级成功而伟大的新一代航母。

美国海军这二十年的“停滞”期不仅表现在大中型水面舰船的建造发展中,更集中体现在武器发展思路上。由于没有海上对手,美海军航母的舰载机,大量用于对陆打击作战,少量用于制空作战,反舰武器发展停滞不前,今天“鱼叉”反舰导弹仍然是其主力反舰武器。简单地说,如今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的挂架上,以精确制导炸弹为代表的对地攻击武器,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而空空导弹和空舰导弹,长期处于辅助地位,止步不前。美国海军目前最新锐的反舰导弹,还是引进瑞典研制的“海军打击导弹”。当对现代化远程精确打击武器主导的现代信息化海空作战来临之时,这种“停滞”对美国海军500多万吨的各类舰船来说,很可能是致命的内伤。

海军陆战队“不务正业”

冷战结束后二十年里,海军陆战队为彰显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在“不务正业”。如果说,世界超强的美国海军是制空权和制海权的保证,那么海军大型两栖战舰搭载的海军陆战队,则是美国随时可以由海洋向陆地伸出的那只“重拳”。从太平洋战场两栖登陆和朝鲜半岛仁川登陆走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依托航空优势和新兴技术,构建了以大规模两栖登陆为主要目标,以两栖戒备大队搭载陆战队空地特遣部队模式为主体的现代化两栖作战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强行进入作战”,即在登陆区域遭遇强敌抵抗的情况下,仍可以实现登陆作目标。后续地面作战则是次要的。这样的思维长期以来一直主导着海军陆战队的组织、装备、训练与运用。但也在这“停滞的二十年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强行进入作战”的前提是有“强敌阻绝”,1991年海湾战争的经验表明,这样的强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不复存在。美海军陆战队强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反而是小规模登陆、人道主义援助行动等需求更为实际。21世纪中东地区反恐战争开始之后,美海军陆战队一头扎进了地面战场,当起了“第二陆军”,不仅长期疏离了两栖作战训练,而且整个地面部队建设逐步脱离“轻型机动化”的轨道。最突出的例子有两个,一是为了应对中东地区的路边炸弹威胁,大量采购装备重型化的防地雷反伏击车辆;二是原本用来替代AAV 7两栖突击车的远征战斗车辆(EFV)因为成本和性能考虑而下马。这非常明确地反应了美海军陆战队在这二十年里走过的曲折历程。这种情况在2011年底美军战斗部队完全辙出伊拉克后发生了改变。

回归与转型:远征前进基地作战

2012年是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试图走出“十年停滞”的行动元年。美国国家决策层已经看到了中国崛起将给西太平洋地区地缘战略,乃至美国的全球地位带来的严峻挑战,并出台“亚太再平衡”战略,大幅提升应对中国崛起的资源配置比例。

重返亚太和“空海一体战”

2012-2016年这四年间,由于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尚处于一定的成长阶段,对西太平洋地区制海权的影响尚不明显,另一方面美军实施重大战略转向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美军主要推进“重返亚太”进程,企图通过“海基能力”支撑下的“空海一体战”来维持最核心的制海权。因此这一时间西太平洋地区的海上角力,更多体现在中国与日本、越南和菲律宾因为岛屿主权争端而出现的对峙上。所谓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中越钻井平台事件、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以及后来的“南海仲裁”闹剧,背后均是美国地缘政治着力的结果。然而在这四年当中,中国不仅推进了对钓鱼岛局势的实际掌控,而且通过推进南海岛礁建设,构建了以人工岛为依托的情报监视与侦察、后勤支援、防空反舰的南海作战体系,使得中美在西太平洋制海权上的态势对比发生了“此消彼长”的重大变化。中国海军以航空母舰和万吨大驱为代表的远洋海军的构建与成熟,使其能够在既有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或者说陆基远程精确打击体系之外,延伸投送制空制海作战体系。全新的军事态势,推动美军实施更大幅度的改革转型。

大国竞争和“分布式海上作战”

2016的美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海基能力”和“空海一体战”无法阻止中国陆基远程精确打击体系的拓展,无法阻止中国远洋海军的快速发展。在美国海军尤其是美国智库看来,第一岛链内外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已经很难说仍然由美军牢牢掌握。因此美国特朗普政府,酝酿制定“大国竞争”战略,从经济科技着手对华实施全面打压,海军建设方面则提出了堪比里根政府时期的355艘海军造舰计划长期目标。这可以说是深刻认识马汉海权论对美国霸权地位经典判断之后,做出的“传统决策”。尽管截至2023年的今天,这个计划似无实现的可能,但美国国内没有人敢理直气壮地推翻这个计划。它依然写在了美国的战略文件之中,成为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基因里,就牢牢铸刻着对制海权的沉迷。

如何突破制海权的困境?尤其是在大量国防资源耗费于反恐战争、整个美军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均十分疲敝、美国国内去工业化效应影响深远的情况下,如何推进回归制海权的重大转型?与其说是摆在五角大楼面前的现实问题,不如说是美国整个国家需要面对的挑战。美式民主体制之下,陆军、空军、海军以及最新成立的太空军,均要喊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推进改革的“概念与口号”,在国会与五角大楼之间,在各个军种之间,通过突显军种本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来争取更多的资源。五角大楼提出“联合全域作战”,陆军就喊出“多域作战”,空军就要搞“敏捷作战”,海军提出“分布式杀伤”以及“对抗性环境下的濒海作战”,海军陆战队则要实施“远征前进基地作战”。事实上,各大军种均要以这些“新兴概念”彰显自身在大国竞争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然,这些首先都是打着联合旗号但充分体现军种特色的概念。它们的目的高度一致,都是为了打赢未来可能在西太平洋地区发生的制海权战争。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的意义和挑战

美军这几年围绕回归制海权提出了各种作战概念之中,作者将远征前进基地作战与西太平洋制海权焦虑进行了最紧密的关联。原因在于远征前进基地作战对制海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所谓“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构想,是海军陆战队提出的以前沿岛礁为依托,依靠小规模部队的侦察与反侦察、机动式防空反舰导弹系统,在敌军强大的精确打击综合体系覆盖范围内形成有效的“区域拒止”能力。简单地说,美海军陆战队试图从日本列岛、中国台湾岛(潜在)、菲律宾群岛等一系列岛屿上,实现灵活机动的对周边空中目标、海上目标乃至水下目标的打击能力,从而有效遏制和大大削弱中国远程打击武器系统的效用。这个作战构想,解决的是美军如何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存在并战斗”的现实问题。确切地说,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是一个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逐步从第一岛链向第二岛链退却的问题。而远征前进基地作战就是要在第一岛链“站稳脚跟”,并为牢牢掌握海上战略通道做出贡献。这也算得上是个富于“进取和亮剑”精神的作战实践。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构想,有两大支撑点,首先西太平洋地区海军陆战队的作战转型,由一支主要担负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的力量,转型为一支担负小规模夺岛作战,并主要实施区域拒止作战的部队;二是地缘政治因素,美国必须获得日本、中国台湾(潜在)以及菲律宾,对其实施远征前进基地作战的政治支持,确保美军进入这些地区的岛屿没有政治障碍。美海军陆战队第38任司令大卫•伯格上将极富改革精神。在他的领导之下,美国海军陆战队围绕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所进行的组织、装备和训练的改革,路径清晰,步伐稳健,自2020年启动改革以来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远征前进基地作战存在着明显的疑问,那就是海军陆战队能否真正在第一岛链“存在并战斗”?事实上,包括美军自身,对这个问题,都是有疑问的。最终,盎撒人的制海权焦虑能否真正消失,将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战争中取得胜利。


(平台编辑:黄潇潇)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