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中国没有大规模扩大与俄罗斯的贸易

2023-06-03 星期六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一项研究报告,自2022年初以来,一些国家增加了与俄罗斯的贸易,其中包括不结盟国家,甚至一些欧盟成员国。报告认为,这些国家与俄罗斯贸易额激增并不一定是支持普京的战争的指标,而更可能是公司和国家追逐更便宜的出口商品,填补俄罗斯市场新缺口的结果。

报告写道,与俄罗斯贸易大幅增加的国家有北约成员国土耳其、欧盟成员国希腊以及美国的伙伴印度。2022年,印度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同比激增近250%,希腊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同比增加100%,土耳其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同比增加93%。印度和土耳其为俄罗斯经济的关键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生命线。印度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出口目的地。土耳其现在是俄罗斯电子机械和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商,包括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土耳其公司还向俄罗斯大量出口化学品、塑料、橡胶制品和车辆。在七国集团的压力下,土耳其已同意停止向俄罗斯转运受制裁货物。

中俄贸易去年增加27%

报告指出,虽然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俄贸易额去年达到创纪录的1880亿美元,但是,其增长幅度同比仅为27%。"考虑到中国的经济规模是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土耳其的20倍以上,中俄贸易并不那么突出,低于许多美国盟友和伙伴与俄罗斯的贸易额。"

报告认为,中俄贸易增加与俄罗斯从2013年开始的"向东看"战略有关。此外,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和卢布都贬值,也增加了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竞争力。从中国的角度看,中俄贸易额相当于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贸易额,远低于中国与越南的贸易额。而这两个经济体的规模只有俄罗斯的五分之一。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年底,毛泽东赴莫斯科访问,并在苏联停留两个多月,参加了斯大林70岁生日庆生活动(图)。事后毛泽东抱怨受到斯大林的冷遇,以及签约会谈进展不顺利。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结为盟友。

    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最初的盟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年底,毛泽东赴莫斯科访问,并在苏联停留两个多月,参加了斯大林70岁生日庆生活动(图)。事后毛泽东抱怨受到斯大林的冷遇,以及签约会谈进展不顺利。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结为盟友。

  •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被外界视为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苏联从贸易、高等教育、核技术、工业等一系列方面向中国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员的援助,以帮助中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政府1953年针对经济发展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在苏联的帮助和策划下出台的。毛泽东强调要在各方面向苏联学习,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图为1956年出版的纪念中苏友好条约6周年的报道图册。

    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苏联“老大哥”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被外界视为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苏联从贸易、高等教育、核技术、工业等一系列方面向中国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员的援助,以帮助中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政府1953年针对经济发展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在苏联的帮助和策划下出台的。毛泽东强调要在各方面向苏联学习,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图为1956年出版的纪念中苏友好条约6周年的报道图册。

  •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于10月出兵参战(图为志愿军跨过冰封的鸭绿江),直接与美国主导的联合国部队对抗,中国称之为“抗美援朝”。苏联没有直接参战,但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和资金援助。1953年6月南北双方签署了板门店协议:规定朝韩以北纬38度线为界停火,这固化了朝鲜半岛的分裂格局。

    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朝鲜战争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于10月出兵参战(图为志愿军跨过冰封的鸭绿江),直接与美国主导的联合国部队对抗,中国称之为“抗美援朝”。苏联没有直接参战,但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和资金援助。1953年6月南北双方签署了板门店协议:规定朝韩以北纬38度线为界停火,这固化了朝鲜半岛的分裂格局。

  • 1959年9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活动。当时中苏领导人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和战略利益方面的矛盾就已显现。1960年莫斯科召回援华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北京则对苏联的“修正主义”以及苏共的对外对内政策展开了长期的尖锐批评。

    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从反目到决裂

    1959年9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活动。当时中苏领导人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和战略利益方面的矛盾就已显现。1960年莫斯科召回援华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北京则对苏联的“修正主义”以及苏共的对外对内政策展开了长期的尖锐批评。

  • 中国和苏联是世界上拥有最长陆地边界的两个邻国。1964年中苏第一轮边界谈判失败。
1969年6月3月,中、苏两国军队在界河乌苏里江的珍宝岛爆发冲突(图为珍宝岛中国守军),双方均有伤亡。同年,两国又在黑龙江八岔岛和新疆铁列克提再次发生武装冲突。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取道北京,在机场与中国总理周恩来紧急会晤3小时,达成共识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

    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边境冲突

    中国和苏联是世界上拥有最长陆地边界的两个邻国。1964年中苏第一轮边界谈判失败。 1969年6月3日,中、苏两国军队在界河乌苏里江的珍宝岛爆发冲突(图为珍宝岛中国守军),双方均有伤亡。同年,两国又在黑龙江八岔岛和新疆铁列克提再次发生武装冲突。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取道北京,在机场与中国总理周恩来紧急会晤3小时,达成共识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

  • 勃列日涅夫任苏共领导人后,中苏关系依然处于对峙势态。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两国间几乎停止了所有交往。1967年,红卫兵曾冲击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图为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包头钢铁厂工人抗议“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示威。

    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中苏交恶

    勃列日涅夫任苏共领导人后,中苏关系依然处于对峙势态。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两国间几乎停止了所有交往。1967年,红卫兵曾冲击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图为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包头钢铁厂工人抗议“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示威。

  • 进入70年代后,中国开始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开放的大门。1980年代的苏联,则因入侵阿富汗遭到西方国家更严厉的制裁和对抗。1980年莫斯科举办奥运会,中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抵制阵营。

    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抵制莫斯科奥运

    进入70年代后,中国开始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开放的大门。1980年代的苏联,则因入侵阿富汗遭到西方国家更严厉的制裁和对抗。1980年莫斯科举办奥运会,中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抵制阵营。

  • 在苏联末期,中苏关系有所缓和。从1982年10月至1988年6月,中苏两国政府特使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了12轮的磋商。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同邓小平会晤。双方在北京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关系正常化

    在苏联末期,中苏关系有所缓和。从1982年10月至1988年6月,中苏两国政府特使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了12轮的磋商。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同邓小平会晤。双方在北京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正常化。

  •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宣布承认俄罗斯为苏联的继承者。两国最高层之间开始恢复往来。1999年,《关于中俄国界线东西两段的叙述议定书》签订,遗留已久的边境划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01年普京上台后,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0年,两国确认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图为普京、布什和江泽民在2001年的上海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

    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从睦邻到战略伙伴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宣布承认俄罗斯为苏联的继承者。两国最高层之间开始恢复往来。1999年,《关于中俄国界线东西两段的叙述议定书》签订,遗留已久的边境划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01年普京上台后,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0年,两国确认"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图为普京、布什和江泽民在2001年的上海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

  • 进入新千年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北京和莫斯科都有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金砖国家”(BRICS)峰会、上海合作组织(2002年成立)这样的多边平台为此提供了机会。图为2016年10月在印度举行的金砖国家首脑峰会。

    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共赴国际舞台

    进入新千年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北京和莫斯科都有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金砖国家”(BRICS)峰会、上海合作组织(2002年成立)这样的多边平台为此提供了机会。图为2016年10月在印度举行的金砖国家首脑峰会。

  • 习近平和普京这两位威权专制领导人,有着相似的大国政治信念。在坚定巩固自身权力的同时,也都希望打破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2022年2月普京访问北京、出席冬奥会期间,中方强调中俄“友谊无上限、合作无止境”。图为2018年习近平在俄罗斯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与普京品尝鱼子酱煎饼。

    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政治强人的友谊

    习近平和普京这两位威权专制领导人,有着相似的大国政治信念。在坚定巩固自身权力的同时,也都希望打破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2022年2月普京访问北京、出席冬奥会期间,中方强调中俄“友谊无上限、合作无止境”。图为2018年习近平在俄罗斯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与普京品尝鱼子酱煎饼。

  • 2022年2月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在国际上备受制裁和孤立。但中国始终拒绝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而指责美国和北约应为冲突负责,反对制裁,呼吁重视俄方的“安全关切”。同时中国大幅扩大从俄罗斯的进口,特别是能源进口。2023年3月,习近平访问莫斯科,成为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首位访俄的大国元首。

    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不是盟友,胜似盟友

    2022年2月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在国际上备受制裁和孤立。但中国始终拒绝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而指责美国和北约应为冲突负责,反对制裁,呼吁重视俄方的“安全关切”。同时中国大幅扩大从俄罗斯的进口,特别是能源进口。2023年3月,习近平访问莫斯科,成为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首位访俄的大国元首。


中国在与俄罗斯的经济交往中保持了克制

大西洋理事会的报告认为,"实际上有迹象表明,中国在与俄罗斯的经济交往中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只有在北京有压倒性的自身利益时才采取行动。"报告例举说,在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中国银行停止了对购买俄罗斯商品的融资,整个2022年,中国都避免为任何在俄罗斯的重大新投资提供资金,中石化等国有企业停止了先前的投资计划,习近平2023年3月访俄时没有如普京所愿马上就"西伯利亚力量2号线"达成协议等等。

报告说,虽然有中国和其他外国公司规避七国集团制裁和出口管制的例子,但"总的来说,中国似乎遵守西方的制裁和出口管制,因为担心自己会受到美国的制裁或二级制裁。"另一方面,中国继续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向俄罗斯伸出了外交援手,并在2022年向俄罗斯出售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无人机和无人机零部件。

(大西洋理事会等)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