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里好像没有“乖”这个词,这是为什么?

2023-06-10 星期六
侃哥的第 1960 次原创

我在网上刷到了一个有趣话题:

这位网友说,学英语时突然想到一直不知道“乖”怎么说,上网也查不到。

他还回忆看过的英剧美剧电影等,好像的确没有“乖”、“听话”的概念,

所以推测了一下,是否“乖”中文的独有概念,跟东亚文化是否有关系。

说起“乖”的英文表达,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Good boy/girl!(我们也经常听到老外对自己的狗狗这样说)

其实除了 good,还有 cute, sweet, kind 之类,这些词其实本质是教育小孩要可爱善良,当个好孩子。

而中文里的“乖”本质上是希望孩子“听话、懂事”。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思考,英语中倒是有这些词:

obedient(adj.顺从的)
meek(adj.温顺的)
submissive(adj.顺服的)
docile(adj.易于管教的)

但这些词听着就有点压抑,不是在口语中用来夸小孩的褒义词。

还有一个说法,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用过:Be a lamb.

很明显,这里的“lamb”略带贬义,lamb 是温顺的动物,让别人“当一只羊”,实际上就是让对方别反抗,照我说的做。

我还想到一个可能类似“乖”的词——behave(v.守规矩)。

西方父母经常对小孩说 Behave yourself(守规矩),Be a well-behaved boy/girl(做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但behave 和 well-behaved 侧重点是让小孩“举止得体”,咱们说的“乖”侧重点是让小孩“听话”,有点差别。

其实这个话题,让我想到另一个相关的话题,就是传统中国人讲究的“孝”到底怎么翻译。

还记得刘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吗,木兰被贴上了四个美德标签——忠勇真孝。

其中“忠”被翻译为 loyal, “勇”被翻译为“brave”,“真”被翻译为“true”,这三层品质西方人也能理解,因为这也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于这个“孝”字,就不那么好翻译了。这里先卖个关子,一会儿告诉你电影如何翻译的。

你去查中英词典,发现“孝”最常见的翻译是:filial piety

filial(/ˈfɪliəl/ )是形容词词,表示“当子女的”;piety(/ˈpaɪəti/)是名词,表示“虔诚”,其形容词形式为 pious。

其实 filial piety翻译得真够准确的!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对父母要虔诚”,说得再具体点,指儿女的行为应顺从父母及家族长辈的意愿。

举个例子,经常有人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挂在嘴边,他们认为,父母要你生孩子,你不想生,这就是大大的不孝,因为你没有顺从父母的意愿。(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义并不是这样)

西方人对这样的文化是绝壁想不通的,西方人对于子女的认知,纪伯伦的一首诗句讲得很明白: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译: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西方人认为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不能把父母的意志强加到子女的身上。

我们回到迪士尼《花木兰》的台词。

我发现翻译很聪明,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孝”,从而得到西方人的高度认同:



“孝”被翻译为“devotion to family”,即“对家族的奉献”,因为这种价值观也是普世性的,西方人也很讲究家族的荣誉感。

但“devotion to family”和“孝”(filial piety)的含义偏差不小,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意译,但这或许是为了跨文化传播的便利性而做出的善意妥协吧。

说到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不同,怎么苛求语言一致。

“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文化带给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从小培养孩子“乖、听话、懂事”,在强调“平等”的西方人眼中,可能是打压个性的。

总而言之,文化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正如白天不懂夜的黑,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侃哥外刊精讲·第15季

第1课预约

↓↓↓


侃哥英语课

扫码逛逛 免费试听
⬇️




点击
阅读原文
逛逛侃哥的知识商城!🔥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