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军武:“屠龙”始末

2021-05-11 星期二
收听本文00:00
导语:“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

引子

在之前发表的《哈普的战争》一文中围绕究竟是谁击落哈普所乘B-29轰炸机的论证中,多次出现了一种名为“屠龙”的日军战斗机。尽管这场争论目前没有定论,但包括哈普在内的许多美军B-29乘员都指出,这种被盟军称作“尼克”的双发重型战斗机一度是日本本土防空作战的重要角色,也曾是美军四发重轰炸机的劲敌。
德国梅塞施密特公司研制的Bf-110双发重型战斗机,原本作为“驱逐机”研发,1936年首飞,次年列装,打完了整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在不列颠战役的制空战中表现不佳,但在战争中后期作为战斗轰炸机和夜间战斗机大为活跃。
德国梅塞施密特公司研制的Bf-110双发重型战斗机,原本作为“驱逐机”研发,1936年首飞,次年列装,打完了整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在不列颠战役的制空战中表现不佳,但在战争中后期作为战斗轰炸机和夜间战斗机大为活跃。
波泰630/631是法国波泰公司研制,北方航空公社承造的双发二/三座战斗机,于1936年首飞,1938年列装,共制造了215架。图为巴黎航展上展示的波泰631。
波泰630/631是法国波泰公司研制,北方航空公社承造的双发二/三座战斗机,于1936年首飞,1938年列装,共制造了215架。图为巴黎航展上展示的波泰631。
波泰63.11是法国波泰公司研制,北方航空公社承造的双发三座侦察/攻击机。它是波泰631的发展型,1939年列装,共制造约700架。
早在1930年代中期,这类装备两台引擎,由多名乘员操作的“万能战斗机”就在欧洲出现,当时人们认为双发机的优势在于航程长,而且方便在机首部位集中安装大威力武备,容积较大的机身也便于安装强力无线电设备或航空照相机,既能为需要长途奔袭的轰炸机群护航,也能根据前线需要,挂载炸弹执行对地/对舰攻击,或担任侦察机及前线航空指挥。在与单发战斗机交战时,即便机动性处于劣势,也可利用大功率引擎带来的高速优势予以弥补。德国的梅塞施密特Bf110、法国的波泰630/631等机型应运而生。
中岛キ8双座战斗机样机。
中岛キ8双座战斗机样机。
日本陆军对此的反应比较慢,其最早的双座战斗机计划出现在1933年,即中岛飞机公司负责研发的キ8方案。1934年3月至1935年5月间,中岛总共制成五架样机,虽然是双座,但该机只有一台550马力的九四式二型风冷星型九缸引擎,布局为下单翼、逆海鸥翼、起落架固定式。机首部分安装两挺7.7毫米机枪,后座的旋转枪座上安装一挺7.7毫米机枪,在5000米高度的最高飞行速度为328公里/小时。虽然キ8的爬升性能和整装战斗性能略逊于同时代日陆军主力战斗机九一式,但是在轻装的状态下要略胜九一式一筹,据飞行员评价,这种飞机也比较易于操控。但由于连续发生三次空中解体事故,キ8项目在样机阶段就被砍了。

从キ38到キ45

接下来在1937年2月28日由日本陆军拟定的“昭和十二年度陆军航空本部航空兵器研究方针”中,正式加入了“双座战斗机”一栏,具体的要求简约如下:
主要用于协助轰炸机攻击敌机。关于航程,相对于单座战斗机300至400公里另富余三十分钟飞行的最大作战半径,双座战斗机的作战半径要达到400至500公里,另富余三十分钟飞行时间。其余性能必须尽量与单座战斗机接近。武备为固定式机炮二门,旋转枪座上安装机枪一挺,另要有一套无线电设备。
此外,陆军要求在1938年上半年结束双座战斗机的基础审查。
1937年3月,根据这一方针,日本陆军要求中岛、川崎、三菱公司分别以キ37、キ38、キ39的代号开发“用于制空、掩护和对地攻击”的双座战斗机兼攻击机。
立项后,三菱以缺乏技术人员为理由退出,中岛最后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川崎飞机公司以工程师井町勇领导的班子进行设计工作,于1937年10月制成1:1等大模型,到年底已经完成基础研究和设计。但是,陆军在12月叫停了キ38的研究工作,指令以其为基础进行新机种キ45的开发。
キ38遗留的资料并不多。从风洞模型来看,它是一种安装液冷V型引擎的双发中单翼机,和后来的キ45一样,主翼和尾翼都采用椭圆斜度,中央翼为水平形式,外翼带上反角。尾翼的形状和井町勇的另一作品キ32[1]相似。此外,设计组也曾经考虑过机首安装液冷引擎、两翼安装风冷星型引擎的三发方案。
1938年1月,井町班子着手进行キ45的基础设计,陆军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 用途:主要用于掩护轰炸机,攻击敌机 配置:双发单翼双座 引擎:ハ20乙型(3900米时820马力) 速度:高度2000至5000米时,最高飞行速度不低于540公里/小时 航程:标准燃料配备,3500米高度巡航速度330公里/小时飞行4小时40分钟,另加最高速飞行30分钟 武备:固定机炮一门,固定机枪2挺,旋转机枪1挺。
此外,在キ45的设计工作开始后,日本陆军又于1938年7月1日,制订了昭和十三年度航空兵器研究方针。虽然没有对双座战斗机的性能指标作大的变动,但是在是否有必要搭载机炮的问题上仍旧闪烁其辞,说明当时的日军对双发战斗机的运用思想,仍在摇摆不定。
キ45一号样机。
キ45一号样机。
无论如何,这些指标对于川崎来说还是很高,风冷双发、收放式起落架、战斗机使用的旋转枪架和机炮均属于川崎公司没有涉及过的项目。不过井町班子还是在十个月内完成了设计,到1939年1月制成第一架样机,从设计开始算起差不多整一年,或许这也要感谢キ38的设计经验。序列号4501的キ45一号样机是日本第一架双座双引擎战斗机。
紧跟一号样机之后,川崎又制成了序列号4502的二号样机。设计组希望在这架样机上修正设计阶段遇到的空气动力和构造问题,样机主翼和尾翼采用椭圆斜度,机身和一号机相比,显得更接近流线型,甚至连风挡前方的望远镜式瞄准器也加上了一个护罩来减少阻力。
因为川崎是首次设计收放式起落架,而当时日本又没有可靠的油压部件,所以样机的起落架被设计成利用齿轮和链条人力收放的方式,前后座都可以进行收放起落架的工作,不过这显得多少有些浪费。由于引擎舱为了配合小巧的ハ20引擎而设计得非常紧凑,外径只有1100毫米,所以主起落架不能完全收入,轮胎的一部分仍露在外。尾轮也是可收放式的。
襟翼操作机构为机械式。因为中央翼没有上反角,所以左右襟翼都分为内外二部分。引擎舱尾部和内侧襟翼合为一体。
1939年2月2日在川崎公司歧阜工厂内进行主起落架收放测试。远景的飞机是正在组装中的九八式轻型轰炸机(キ32)。
1939年2月2日在川崎公司歧阜工厂内进行主起落架收放测试。远景的飞机是正在组装中的九八式轻型轰炸机(キ32)。
一号样机引擎没有整流罩,也没有安装武备,只是计划在机身右下部安装一门20毫米机炮,机首上部安装两挺八九式7.7毫米机枪,后部坐席的旋转枪架安装一挺八九式7.7毫米机枪。日本当时还没有20毫米口径的专用航空机炮,所以准备使用九七式20毫米自动反坦克炮代替,不过九七式自动炮外形尺寸过大而且太重,外形也不适于机载,且炮口位于驾驶席后下方,为防止火炮发射产生的的冲击波影响飞行员,特别在弹道位置敷设5毫米厚度的防御钢板。
而后座的旋转枪架相对来说成功一些,为减轻风压对射手的影响,方便射击和减少后坐力,射手坐席、枪架和风挡被设计成一体化。
ハ20乙型引擎。
ハ20乙型引擎。
キ45最初的样机搭载中岛公司根据英国布里斯托尔“水星”引擎研制的ハ20乙型风冷星型九缸引擎,对于惯用液冷引擎的川崎公司来说,这也是头一次使用风冷引擎,而且川崎经常采用的ハ9系列液冷引擎已经达到了性能极限,因而故障频发。
ハ20乙型缸径135毫米,行程150毫米,总容量19.3升,额定功率820马力。不过因为引擎自身仍旧处于试验阶段,所以在キ45样机上的试用很不成功,故障率极高,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的飞行试验。
其余的问题也很多,例如机组人员抱怨人力收放的起落架太重,而且收放花费的时间过长。
キ45二号样机。
キ45二号样机。
因此,二号样机接受了大幅度修改,比如为引擎舱加装了导流罩;而到了1939年5月制成的三号样机(序列号4503),主起落架改为电动收放式,但引擎故障仍未能解决。引擎舱和导流罩并不适合引擎的安装,经常导致机舱失速,且故障次数有增无减。经过检讨,设计组在引擎舱附近的翼面上开设沟槽,结果证明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失速;最后他们总算找到了完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左右螺旋桨旋转方向相反。川崎公司的明石工厂当时正转产ハ20乙型,所以川崎责成工厂立即着手对引擎的反转措施。
在三架样机完成之后,陆军追加了九架样机的定单。不过因为上述的问题,川崎一直在对最初的样机进行调试,所以追加样机的制造进度很慢,在1939年内只完成两三架追加样机而已。
在此期间,陆军明野飞行学校召开了一次キ45研究会,这次研究会对川崎来说简直是灾难。当时飞往明野的三架样机中有一架由于引擎故障而当场迫降,而且几乎完全摔坏,这给军方留下了恶劣印象。接下来在和九五式、九七式单发战斗机的模拟空战中,キ45虽然可以从高空占据有利的攻击发起位置,但是不能有效地命中,后座旋转机枪也几乎派不上用场。除了キ45自身的问题以外,造成这种窘况的深层原因是日军当时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在空战中运用双发战斗机,没有形成战术概念和空战方法的体系。加上当时日本陆军,尤其是明野飞行学校的头脑们奉行格斗性能至上主义,根本不能容忍格斗性能上的不足。所以这次研究会对キ45作出的评价是“本机机动性极差,无法胜任与战斗机的空战,也就是说没有达到双座战斗机的基本要求”。
キ45第一次性能提升机三号机,全部キ45中的第九架,采用可调式螺旋桨,而前三架样机的螺旋桨不可调。
キ45第一次性能提升机三号机,全部キ45中的第九架,采用可调式螺旋桨,而前三架样机的螺旋桨不可调。
而且由于引擎的故障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和起落架的问题,陆军不批准キ45样机进入量产。川崎的技术人员虽然经过很大的努力,还是不能解决ハ20乙的可靠性问题,最后只好决定放弃它。1940年4月,川崎制作了一批叫做“キ45第一次性能提升机”的样机,使用的是ハ25引擎。
和ハ20乙一样,ハ25为中岛公司开发的星型风冷引擎,和单排九缸的ハ20乙不同的是,ハ25是双排十四缸,其缸径比ハ20乙小5毫米,为130毫米,行程和ハ20乙一样是150毫米。虽然单个汽缸比ハ20乙的汽缸要小,但是由于数量的优势总容量达到27.9公升,超出ハ20乙6.6升,3000米高度额定功率达到950马力。ハ25外径为1115毫米,虽然比ハ20乙大出一圈,而且重出102千克(达到530千克),不过却可由功率差来弥补。
和处于试验阶段的ハ20乙相比,ハ25最大的优势在于已经投入使用,相对可靠。ハ25可以追溯到1931年开始设计、1932年完成的海军“荣”引擎。1938年底日本海军制成使用荣11引擎的九七式三号舰基攻击机;而海军的十二试舰基战斗机自三号样机以后也使用这种引擎,即为后来著名的零式战斗机;海军也把荣引擎作为正在开发的十三试双发战斗机的标准装备。
陆军到1939年才正式采用ハ25[2],也称为九九式950马力引擎[3],装备在キ43样机上,这种样机就是后来的陆军一式战斗机“隼”。而和キ45差不多时间开发的キ46也准备在ハ20乙、ハ26和ハ25中挑选一种,这种飞机就是后来的百式司令部侦察机。而キ45采用ハ25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因为原本计划是吃定ハ20乙一种引擎,却没想到碰到这么多麻烦。
不过,即便按照格斗性能至上的理论,采用ハ25还是明智的,虽然两台ハ20乙要轻出200千克左右,但是以它的性能即便成功使用,凭借800马力左右功率,也难以让キ45飞到ハ25提供的520公里/小时的速度。
キ45样机的九七式20毫米自动炮。因为太大,只能装在机身右下部驾驶室下方。初速860米/秒,射速280发/分,全重60千克,弹重142克。
キ45样机的九七式20毫米自动炮。因为太大,只能装在机身右下部驾驶室下方。初速860米/秒,射速280发/分,全重60千克,弹重142克。
キ45样机上搭载的另一种重型武器——九八式20毫米高射炮改型,炮口制退器有明显的锥度,用于和九七式作对比试验。右下照片显示了其炮尾和弹鼓,从后座机枪手前下方看出去,两个弹鼓各有100枚炮弹,后座机枪手负责更换后备弹鼓。
キ45样机上搭载的另一种重型武器——九八式20毫米高射炮改型,炮口制退器有明显的锥度,用于和九七式作对比试验。右下照片显示了其炮尾和弹鼓,从后座机枪手前下方看出去,两个弹鼓各有100枚炮弹,后座机枪手负责更换后备弹鼓。
キ45样机后座旋转机枪架被称为川崎式旋转枪架,机枪手利用马蹄形滑轨上的沟槽左右移动机枪,上下俯仰通过俯仰滑轨自身实现。
キ45样机后座旋转机枪架被称为川崎式旋转枪架,机枪手利用马蹄形滑轨上的沟槽左右移动机枪,上下俯仰通过俯仰滑轨自身实现。
キ45的7号机(序列号4507号,即追加第4号样机)首先装备ハ25,1940年7月制成。机身的基本构造和以往的キ45没有大区别,主要针对引擎舱进行了一些改动。引擎舱在机翼后部的延伸变长,外形配合ハ25适当增大,所以主起落架能够完全收入舱内。在首次飞行时,7号机在开足马力爬升的情况下因引擎舱周围发生乱流导致主翼失速,不得不紧急迫降,结果损坏了螺旋桨叶、主起落架和翼尖部件。在经过迅速的修理之后,8月底开始新的试验,结果测试在4000米高度飞出480公里/小时和3500米高度520公里/小时的速度,其余各项性能均比キ45有大幅度的改善。川崎马上为追加样机1、2、3号(4504-4506)全部改装ハ25引擎,后续的追加8、9、10、11号机全部安装ハ25。
不过,虽然性能提升机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仍不能满足实战要求。到1940年10月,キ45项目正式被砍。与此同时,川崎开发的“第二次性能提升机”被作为新机型“キ45改”计划而得以延续。不过,川崎仍旧认为换装引擎是正确的,评价“一开始就应该用ハ25”。
キ45诸元
  • 全长:10.26米 全高:3.57米 翼展:14.50米 战斗重量:3,750公斤 引擎:中岛ハ20乙型(3900米时820马力) 二台 最高速度:480公里/小时 最大航程:1,750公里 武备:7.7毫米机枪三挺;20毫米机炮一门
キ45的生产总数包括安装ハ20乙的三架样机和安装ハ25的八架“第一次性能提升机”,共十一架。

45改

1941年9月完工的キ45第二次性能提升机,发展为后来的キ45改。
1941年9月完工的キ45第二次性能提升机,发展为后来的キ45改。
1940年10月,陆军要川崎进行キ45改的设计工作时,除要求改用ハ102引擎外,没有提出其他具体的改动要求。然而川崎认为如果不对キ45时期的设计进行全面重新改动,很难保证飞机投入量产。所以早在8月,就把设计师换成土井武夫,キ45改的基础是他的作品:1940年春天被陆军选中的九九式双发轻型轰炸机(キ48)。1941年4月,土井班子完成设计工作,到9月制成第一架キ45改样机。
因为考虑到重量的增加和携带燃料的必然增多,所以キ45改主翼面积比キ45多出三平方米,达到32平方米,同时放弃椭圆斜度改为直线切边。主翼和キ48一样,虽然还是分为中央翼和两侧外翼的三部分,但是从翼根部位开始就带有上反角。构造和キ48完全一样,样机外翼上的一些外部部件直接从キ48上取出一些修改以后安装。考虑到ハ102的外径是1118毫米,土井为配合它而对引擎舱做了大幅度的再设计,为防止机舱失速,而将其位置降低,导致机舱在机翼上部的凸出部分显著变小。
对キ45改产生深远影响的川崎九九式双发轻型轰炸机(キ48),盟军代号“莉莉”(Lily)。
对キ45改产生深远影响的川崎九九式双发轻型轰炸机(キ48),盟军代号“莉莉”(Lily)。
土井尽可能活用现有的设计,キ45改的尾翼和驾驶舱风挡的形状也和キ48几乎一样,机身的形状基本就是去除炸弹舱和机首风挡的キ48机身;而起落架收放装置、操控装置和油压设备基本都沿用キ48的部件,真正继承キ45的只有后座旋转机枪架。
一部分キ45改的样机和量产型仍旧使用ハ25引擎,但是绝大部分采用陆军指定的ハ102引擎,也就是海军“瑞星”20型引擎的陆军型,由三菱公司开发制造,风冷双排十四缸,缸径140毫米,行程130毫米,总容量28公升。ハ102配备一段二速离心式机械增压器,2800米高度一速1055马力,5800米高度二速950马力,设计性能全面优于ハ25。
ハ102引擎
ハ102引擎
キ45改样机试飞时,在6000米高度飞出540公里/小时的速度,爬升速度、航程和易操控性都要优于キ45。初期曾经遭遇由于机油冷却器阀门不合格导致起落架收起之后引擎舱外壳松动脱落的故障,但是很快得到解决。测试中包括使用样机和从德国进口的Bf109E战斗机进行模拟空战,测试结束后,日本陆军单方面宣布キ45改的空战性能等同于Bf109E。
キ45样机(上)与キ45改样机(下)的比较照片,注意キ45改的引擎舱在机翼上凸出的部分明显减少,而且主翼的角度和翼型也有大变化,机身的曲线完全不同,完全是一种新的设计。
キ45样机(上)与キ45改样机(下)的比较照片,注意キ45改的引擎舱在机翼上凸出的部分明显减少,而且主翼的角度和翼型也有大变化,机身的曲线完全不同,完全是一种新的设计。
1942年2月,キ45改被日本陆军采用,制式名称是二式双座战斗机,简称二式双战[4]。日本陆军内部称之为“屠龙”,但直到1944年11月底,这个诨名才第一次出现在新闻公报中,后来也多见于部队自称或报道所用。而盟军给予二式双战的代号是“尼克”(Nick)。
キ45改诸元
  • 全长:11米 全高:3.7米 翼展:15.07米 战斗重量:5,270公斤 引擎:三菱ハ102(5800米时二速950马力) 二台 最高速度:547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0,000米 最大航程:1,500公里 武备:7.7毫米机枪一挺;12.7毫米机枪二挺;20毫米机炮二门
曾承造三架样机的川崎公司歧阜工厂率先投产キ45改。同时预定担任主要生产任务的明石工厂也着手进行准备,1942年初春开动生产线,9月完成第一架整机。
キ45改甲型的特写,可以看到机首并列安装的二门12.7毫米ホ103机枪。
キ45改甲型的特写,可以看到机首并列安装的二门12.7毫米ホ103机枪。
最初投产的キ45改为甲型。机首并列安装二门ホ103机枪,即一式十二·七耗固定机关炮,为日本陆军在“二战”期间广泛使用的主力航空机枪,是美国勃朗宁MG53-A航空机枪的仿制品。其口径12.7毫米,炮口初速780米/秒,射速800发/分,自重23公斤。
机腹则安装一门ホ3机炮,即试制二十耗固定机关炮。这种武备是九七式自动炮[5]的发展型,口径20毫米,炮口初速850米/秒,射速400发/分,在100米距离可击穿30毫米厚度的装甲。此外,还为后座射手设置了一门九八式7.92毫米机枪,用于自卫。
太平洋战争后期,安装机背上向炮的丁装备キ45改甲。地勤员正在为机首的ホ103机枪装填12.7毫米子弹。
太平洋战争后期,安装机背上向炮的丁装备キ45改甲。地勤员正在为机首的ホ103机枪装填12.7毫米子弹。
美军正在调查日军遗弃在新不列颠岛的一架キ45改甲,它原属日陆军飞行第十三战队,迫降时严重受损。浅灰底色上涂有深绿色鹿斑迷彩。摄于1944年1月4日。
美军正在调查日军遗弃在新不列颠岛的一架キ45改甲,它原属日陆军飞行第十三战队,迫降时严重受损。浅灰底色上涂有深绿色鹿斑迷彩。摄于1944年1月4日。
第一批出厂的キ45改甲立即被配备到独立飞行第八十四中队,用作为轰炸机护航的远程战斗机。1942年6月,该部在侵华战场参与轰炸桂林,担任轰炸机队的护航机,与来华助战的美籍志愿大队(飞虎队)P-40战斗机遭遇,被打得落花流水。随后,该部移驻河内,同年9月再次被飞虎队痛击。盟军起先以为遇到的是日本从德国进口的梅塞施密特Bf110战斗机,后来研究过迫降残骸,才发现是全新机种[6]
从1942年底起,キ45改广泛配属到日本陆航各战线部队,但因机动性完全不及单发战斗机而声名狼藉,不少部队在损失了キ45改之后,宁愿补充单发的一式战和二式战,也不想再要这种大飞机。尽管如此,キ45改强劲的火力在不需过多缠斗的美军重轰迎击战中,发挥了十分抢眼的作用,为进一步有效对抗坚固的B-17四发重轰炸机,部分キ45改甲卸除机腹的20毫米机炮,换上一门九四式三十七耗坦克炮。这种火炮于1933年至1934年间研发,原本是九五式重型坦克的副炮,后来也成为九五式轻型坦克的主要武备。其口径为37毫米,身管长度为36.7倍径,炮口初速575米/秒,发射九四式穿甲弹时,在300米距离可击穿45毫米厚度装甲板,一旦命中,可对B-17造成严重杀伤。尽管这种火炮自重达到184公斤,严重增加机体负担,但用于迎击战则可以接受。起初,接受此类改装的キ45改甲,只是被记为甲改型,但在1945年2月,被正式分类为キ45改乙型。
キ45改乙机腹安装的九四式三十七耗坦克炮,专用于攻击美重轰炸机、车辆和小型船舶等目标。
キ45改乙机腹安装的九四式三十七耗坦克炮,专用于攻击美重轰炸机、车辆和小型船舶等目标。
话虽如此,但九四式火炮身管较短,空战中弹道性能恶劣,命中率并不高。而且,每发射一枚炮弹,都需要后座射手重新装填,每分钟只能打两炮。而且只要美军轰炸机群有战斗机护航,キ45改的损失率就会直线上升。
在一些原本装备九九式轻型轰炸机的陆航部队中,キ45改因其优秀的对地/对舰攻击力而颇受欢迎。为强化对地攻击力,川崎在1943年3月将キ45改甲改型机腹的坦克炮换回原本的ホ3机炮,并用一门ホ203航炮替换了机首的两挺ホ103机枪。ホ203由日本特殊钢公司研发,其口径37毫米,自重80公斤,炮口初速570米/秒,射速100发/分,使用15发弹鼓供弹。为防止炸膛伤及驾驶员,弹鼓后方设有防御钢板。这种火炮的精度相当差,但只要命中,对重轰炸机和小型船只的杀伤力巨大。
1943年5月至10月间,共有65架キ45改甲接受了此类改装,分类为キ45改丙。
キ45改丙的特写,可以看到机首的ホ203航炮。
キ45改丙的特写,可以看到机首的ホ203航炮。
随着盟军节节胜利和对日战略轰炸的推进,“屠龙”也和自己的德国同类一样,最终在本土防空作战的战场上大为活跃。キ45改刚列装时就被配备到日本本土防空部队,在1942年4月,杜立特中校率领B-25机群首度空袭东京时就起飞拦截,不过没有和美机接战。1944年6月15日/16日夜间,从中国成都起飞的B-29“超级空中堡垒”机群第一次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目标是北九州八幡市的八幡钢铁厂,该工厂是日本钢铁产业的核心设施,由装备キ45改的陆军飞行第四战队防守,这个飞行战队驻扎在山口县下关市的小月机场,有西部军管区的前哨观察支持,加上队里集中了一批练度非常高的飞行员,成为B-29轰炸机群的劲敌。《哈普的战争》一文中,战后曾与哈普会面的王牌飞行员樫出勇就是其中之一。
樫出勇(1915-1994),自称“B-29击坠王”。
樫出勇(1915-1994),自称“B-29击坠王”。
樫出勇1915年生于日本新瀉县。1934年2月入所泽飞行学校,同年11月毕业后进入飞行第十一联队服役。1938年7月,樫出勇被派遣到侵华战场,服役于飞行第五十九战队,却从没有和中国空军交战过。1939年9月,他参加了日苏在苏蒙边境爆发的诺门坎冲突,驾驶九七式战斗机击落七架伊16战斗机。之后于1940年春季转到飞行第四战队。
1944年6月15日/16日夜间,B-29初次轰炸日本本土,樫出勇驾驶キ45改丙起飞迎击,开始了为期近一年的对抗B-29的战斗。战后,他曾这样叙述自己对B-29的战斗方法:
……在1000米距离之内进入接敌运动,B-29装有十三门以上的枪炮,其中有十门会同时对准你。如果被曳光弹包围,就闭上眼睛数三下。睁开眼睛的时候,敌机应该在200米距离以内了,在150米的时候瞄准,100米的时候压下机身,80米距离上开火,然后马上俯冲脱离。
这是キ45改丙较为典型的迎击方式,主要原因是ホ203精度太差,甚至到了瞄准B-29机首驾驶舱,发射的炮弹却打到引擎舱的地步。因此日军往往避免迎头攻击,而是多从B-29后下方接近,加速爬升后俯冲打出一两发炮弹就脱离。
日陆军飞行第五战队的キ45改丙正在爱知县清州机场接受地勤维护。摄于1945年春季。
日陆军飞行第五战队的キ45改丙正在爱知县清州机场接受地勤维护。摄于1945年春季。
美军正在检视一架缴获的キ45改丙,可以看到机首内部的ホ203航炮。
美军正在检视一架缴获的キ45改丙,可以看到机首内部的ホ203航炮。
1943年5月,驻扎在腊包尔基地的日本海军第二五一航空队二式陆基侦察机模仿德国空军的“斜乐曲”[7]设置,试验性地在机背安装了斜向上的九九式二十耗机枪,在夜战中对美军重轰炸机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发展为“月光”夜间战斗机。研究过战报后,日本陆军也有样学样,责成川崎取消丙机腹的ホ3机炮,在机背驾驶员坐席与后部射手坐席之间以32°仰角前向并列安装两挺ホ103机枪。由于海军称这种机背斜向上武备为“斜铳”,陆军遂称之为“上向炮”,其实并无区别。
キ45改丁型机背驾驶员坐席与后部射手坐席之间以32°仰角前向并列安装的两门上向炮。
キ45改丁型机背驾驶员坐席与后部射手坐席之间以32°仰角前向并列安装的两门上向炮。
左起:九七式机枪(7.7毫米)、ホ103机枪(12.7毫米)、ホ5机炮(20毫米)。泰王国空军博物馆藏品
左起:九七式机枪(7.7毫米)、ホ103机枪(12.7毫米)、ホ5机炮(20毫米)。泰王国空军博物馆藏品
经过测试,证明这种武备配置能够有效对美军轰炸机的机腹部位实施打击。于是,川崎将キ45改丙机背的ホ103机枪升级为威力更大的ホ5机炮,即二式二十粍固定机炮,其炮口初速735米/秒,射速750发/分,使用穿甲弹可在100米距离击穿20毫米厚度装甲板,加上每门火炮自重仅37公斤,性能平衡可靠。安装上向炮、取消机腹炮的キ45改丙,被分类为“丁装备キ45改丙”。同样的,日军也为部分キ45改甲实施了丁装备改装。
在战争末期,鉴于丁装备在防空作战中效果显著,川崎取消了キ45改丙的后部机枪,并将丁装备作为标配,这最后一种キ45改量产型即为丁型。
除上向炮外,日陆军航空队还为各型“屠龙”挂装一种称为“タ弹”的子母弹,对B-29轰炸机实施空对空轰炸,但这种炸弹精度很差,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一架キ45改丙机翼下的“タ弹”挂架。
一架キ45改丙机翼下的“タ弹”挂架。
在1945年4月之前,美国陆航出动B-29轰炸机空袭日本本土时,由于前线机场距离目标过远,难以派遣战斗机护航,让キ45改这种空战性能不佳的重型战斗机钻了不少空子。但即便如此,B-29仍是一种坚固的高性能大型机,单凭机炮往往难以将其击落,为此,一些疯狂的日军飞行员甚至采用机体直接撞击的战术,始作俑者就是单机撞落两架B-29的野边重夫。
1944年8月20日傍晚,从中国彭山机场起飞的美国陆军第二十航空队第五十八轰炸联队四六八轰炸大队七九四中队各B-29轰炸机在中队长罗伯特·柯林克斯凯尔斯中校驾驶的长机“格特鲁德·C”率领下,以菱形编队飞临日本北九州上空,对八幡钢铁厂实施轰炸。柯林克斯凯尔斯曾是麦克阿瑟的专机驾驶员,这次驾驶的B-29以他的母亲命名,呼号42-6334,除十一名机组人员外,第七九四中队吉祥物——柯林克斯凯尔斯的宠物可卡犬萨利也同行出击。
美国陆军第二十航空队第五十八轰炸联队四六八轰炸大队七九四中队长罗伯特·柯林克斯凯尔斯中校抱着中队吉祥物——自己的宠物可卡犬萨利。
美国陆军第二十航空队第五十八轰炸联队四六八轰炸大队七九四中队长罗伯特·柯林克斯凯尔斯中校抱着中队吉祥物——自己的宠物可卡犬萨利。
“格特鲁德·C”在编队最前方带队,保持着七千六百米飞行高度,其右后方是唐纳德·汉弗莱少校的“波斯特维尔特快”(呼号42-24704),“波斯特维尔特快”右后方则是奥尼尔·斯塔夫上尉的“卡拉米蒂·苏”,该机呼号42-6368。
编队投掷炸弹后,即被日陆军飞行第四战队第三中队的樫出勇及其僚机发现,两架キ45改丙都用37毫米航炮进行攻击,但收效甚微。当樫出勇再次从美军编队两点方向进入时,僚机驾驶员野边重夫军曹通过无线电向他和司令部道别,声称将对美军长机进行自杀撞击。樫出勇立即叫他不要胡来,但为时已晚。根据樫出勇和美军42-6279号B-29机组的回忆,当时“格特鲁德·C”投弹结束后刚关闭炸弹舱,机身略向右倾斜,野边的“屠龙”从其十点方向加速冲击,并快速向左倾斜成与地面垂直,用自己的右侧机翼切进了“格特鲁德·C”的左侧机翼根部,后者左侧机翼连同一号引擎被截断,油箱起火爆炸,最后在空中解体,残骸散落在八幡市折尾町阵之原。
野边的“屠龙”也在撞击中粉碎。“格特鲁德·C”和“屠龙”的残骸在烈焰中高速掠过“波斯特维尔特快”,撞掉了“卡拉米蒂·苏”的垂直尾翼,后者开始翻滚,随即螺旋坠落,坠毁在折尾町永犬丸林间。
“格特鲁德·C”号B-29轰炸机全体机组成员及第七九四中队吉祥物萨利,于1944年8月20日遭到“屠龙”撞击后全部牺牲。
“格特鲁德·C”号B-29轰炸机全体机组成员及第七九四中队吉祥物萨利,于1944年8月20日遭到“屠龙”撞击后全部牺牲。
“格特鲁德·C”的全部十一名机组成员和可卡犬萨利牺牲,日军清理坠机现场后,将他们的骨灰就地草草埋葬。日本投降后,“格特鲁德·C”机组成员骨灰于1949年被送回美国安葬,柯林克斯凯尔斯中校的母亲格特鲁德则是在1980年以九十九岁高龄去世。
“卡拉米蒂·苏”号机组曾驾驶名为“奋斗者”的B-17轰炸机进行作训,这是他们的合影,站立者左一为机长斯塔夫上尉,左二为副驾驶詹姆斯·韦恩中尉。摄于美国堪萨斯州萨利纳。
“卡拉米蒂·苏”号机组曾驾驶名为“奋斗者”的B-17轰炸机进行作训,这是他们的合影,站立者左一为机长斯塔夫上尉,左二为副驾驶詹姆斯·韦恩中尉。摄于美国堪萨斯州萨利纳。
“卡拉米蒂·苏”机长奥尼尔·斯塔夫上尉及五名机组成员牺牲,遗体被清理现场的日军就地埋葬,1946年被美军移葬回国。副驾驶詹姆斯·韦恩中尉、领航员欧文·纽曼少尉、机械师奥斯丁·肖特少尉、机电员沃尔特·当斯比技术军士和杰克·摩尔中士成功跳伞,除韦恩外都被日军俘虏,摩尔因伤重不治,于8月24日死于日陆军小仓医院,另外三人被送入大森战俘营,都活到了战后。
“卡拉米蒂·苏”号B-29轰炸机机组出击前和爱机的合影。
“卡拉米蒂·苏”号B-29轰炸机机组出击前和爱机的合影。
韦恩中尉跳伞后,在山林中埋伏多日,于8月31日试图冲进芦屋机场,希望夺取日军飞机并返航。被日军哨兵发现后,韦恩中尉用手枪毙伤日军三人,最后中弹牺牲。日本战败后,韦恩的遗骸被美军接回,葬于檀香山。
左为野边重夫,中为高木传藏(背后是“屠龙”战斗机)。右图为美军拍摄的航空照片,可以看到“格特鲁德·C”号B-29轰炸机失去左侧机翼后,正在燃烧下坠。
左为野边重夫,中为高木传藏(背后是“屠龙”战斗机)。右图为美军拍摄的航空照片,可以看到“格特鲁德·C”号B-29轰炸机失去左侧机翼后,正在燃烧下坠。
野边重夫和后座射手高木传藏兵长在撞击中当场毙命。两个炮灰立即成为日军重点宣传对象,当时正和藤田嗣治等人一起为军部捧臭脚的洋画家中村研一以这次战斗为主题,绘制了布面油画《北九州上空野边军曹机撞击击落B-29二架》[8],于1945年在东京都美术馆的“战争记录画展”上公开展示。野边也得到特晋二级,升为准尉。
战争画《北九州上空野边军曹机撞击击落B-29二架》,中村研一作。
战争画《北九州上空野边军曹机撞击击落B-29二架》,中村研一作。
之后,日本陆军临时组织了一些专门实施自杀式撞击的空对空或空对舰特攻队,并冠以“万朵”“震天”“回天”“振武”“勤皇”等骇人听闻的名头。此外,很多不属于特攻队的“屠龙”在机炮攻击不能奏效时,也会实施空中撞击。
1945年,B-29开始实施夜间空袭,当时并没有实用机载雷达设备的日本陆航要求川崎试验性地将住友通信研发的タキ二号电探(雷达)安装到キ45改上,制成キ45改戊型。这种雷达设备自重120公斤,频率375兆赫,可在3000米距离探测到大型飞机。不过,戊型没有量产,也未参加过实战。
1942年8月,日本陆军还要求川崎公司开发キ45改的性能提升型キ45改II,仍由土井武夫主持设计。同年12月,军方要求将其改为单座,并更换代号为キ96,主要用途是拦截大型轰炸机。这种飞机设计和样机制造极为仓促,连机翼都是从キ66俯冲轰炸机样机挪用的,采用了性能优于ハ112的ハ112-II引擎(即海军金星62型的陆军型)。
川崎キ96单座双发战斗机,这种飞机没有量产。
川崎キ96单座双发战斗机,这种飞机没有量产。
川崎キ102乙双发攻击机,可以看作是“屠龙”的远亲,约制造了215架。此外还有用于高空作战的甲型,产量稀少。用于夜战的丙型则连样机都没有完成。
川崎キ102乙双发攻击机,可以看作是“屠龙”的远亲,约制造了215架。此外还有用于高空作战的甲型,产量稀少。用于夜战的丙型则连样机都没有完成。
以キ201为基础改制而成的川崎キ108单座双发战斗机,没有投入量产。
以キ201为基础改制而成的川崎キ108单座双发战斗机,没有投入量产。
キ96只造了三架样机,并没有投入量产。其经验数据后来被应用到川崎的キ102和キ108高空战斗机上,其中キ102各型生产了二百余架,绝大部分被留作“本土决战”之需,因日本乞降,只有少数参加过实战;キ108和キ108改样机应用了增压驾驶舱和引擎涡轮增压器等技术,不过没有投入量产。
在1945年春季之前的本土防空作战中,各型“屠龙”凭借强大的火力和防御作战的优势,在昼夜战斗中对B-29造成了一定的杀伤,各部队也冒出一堆所谓“B-29击坠王”,例如前面提到的樫出勇就自称曾击落二十六架B-29。不过,这在同一部队的飞行员之间亦引起很大争议,因为日军也清楚想要击落B-29的难度之高。根据双方战报资料,樫出勇的B-29击落记录中,能确证的只有七架。
不过,“屠龙”的空战能力实在难以恭维,因此很少参与迎击美国舰基战斗机的行动。1945年3月26日,美军拿下硫磺岛后,立即开始部署陆航的P-51和P-47单发战斗机。4月7日起,它们开始为空袭日本本土的B-29机群护航,面对这些性能优异的护航战斗机,“屠龙”不再敢在白天起飞迎击。
凭借强劲火力,各型“屠龙”在太平洋战争后期也被用于攻击盟军舰船,并频频使用自杀撞击战术,击沉了一些小型目标,其中就包括在珍珠港事件中率先发现日军动向并打响第一炮的美国驱逐舰华德号。
华德号[9]是美国海军维克斯级驱逐舰的第六十五舰,1918年5月15日开工,两周后即下水,于同年7月底服役。“一战”停战后,她担任过飞越大西洋飞行计划的支援舰,1920年7月17日获得舷号DD-139,一年后退出现役并被封存。1941年1月15日,华德舰和很多老舰一样启封重新服役,并于3月抵达珍珠港,负责警戒巡航。
同年发生的珍珠港事件中,除以六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机动部队外,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还向珍珠港派遣了五艘微型潜艇。这种电力驱动的潜艇被称作“甲标靶”,只有两名乘员,搭载两条鱼雷。由于其自身不具备航洋能力,需依靠常规潜艇运送到目的地附近。东京时间11月18日至19日,这支“特别攻击队”分别由伊号第二十二、第十六、第十八、第二十及第二十四潜艇运送,从吴港出发。夏威夷当地时间12月7日0042时,五艘微型潜艇陆续离开母艇出击。其中一艘悄悄跟在正从帕尔米拉环礁驶向珍珠港的美军心宿二号货轮身后,企图混进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中打响第一炮,击沉日军“甲标靶”袖珍潜艇的驱逐舰华德号舰长威廉·奥特布里奇少校(1906-1986),战后以海军少将军衔退役。左图显示了该舰当时的巡防区域。
珍珠港事件中打响第一炮,击沉日军“甲标靶”袖珍潜艇的驱逐舰华德号舰长威廉·奥特布里奇少校(1906-1986),战后以海军少将军衔退役。左图显示了该舰当时的巡防区域。
0530时,拖曳着500吨级驳船的心宿二轮和正在珍珠港外巡逻的华德舰擦身而过。华德舰乘员察觉到货轮和驳船之间有可疑物体,经望远镜观察,发现了浮在水面上的“甲标靶”指挥塔。正在休息的华德舰长威廉·奥特布里奇少校接报后身披睡袍奔上舰桥,经货轮和巡逻机再度确认,奥特布里奇指挥华德舰加速至二十节接近目标,于0640时至0645时,在一百米距离连开四炮,其中一枚炮弹正中目标。“甲标靶”慌忙下潜,华德舰又在近距离投放四枚深水炸弹,并目测到疑似重油的黑色液体浮上水面。0653时,华德舰向上级拍发密电,报称“在巡防海域攻击一艘正在航行的潜艇,进行炮击并投放深水炸弹”,同时继续沿瓦胡岛海岸线巡逻。但由于解码效率低下,这份报告未能及时送达时任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将军手中。加上该水域鲸类出没频繁,之前曾发生过误击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的事件,有关部门也并不重视华德舰的接敌事态[10]
和很多同级舰一样,华德舰在战争中期返厂,拆除了原本的四英寸火炮和鱼雷发射管等武备,改装为设有三英寸火炮并能运载四艘登陆艇的高速运输舰,1943年2月6日以APD-16的舷号再次服役,转战南太平洋,参加了瓜岛、新不列颠岛及新几内亚的作战。
1944年10月,盟军发起旨在光复菲律宾莱特岛的战役。华德舰于当地时间12月7日清晨抵达奥尔莫克湾,顺利放出运载登陆部队的登陆艇,随后和友舰一起在莱特岛与庞森岛之间海域警戒巡航。大约在0800时,各舰观察到日本机群从莱特岛北部来袭。其他方位也有日机扑来,并发起自杀式撞击,其中三架撞进马汉号驱逐舰(DD-364),导致该舰弹药库殉爆,最后只得由友舰沃克号击沉处分。华德舰则遭到日本陆军航空特攻部队“勤皇队”的三架“屠龙”集中攻击,其中一架虽然被防空火力击中,还是一头撞进该舰登陆部队宿舍区域。受创区域靠近锅炉室,华德舰舯部火势凶猛,很快便丧失动力。损管队奋力扑救,但收效甚微。
遭到“屠龙”自杀式撞击后,熊熊燃烧的华德舰。
遭到“屠龙”自杀式撞击后,熊熊燃烧的华德舰。
此时,成功输送登陆部队后的登陆艇也赶来参与救火,也没有起到太大作用。1015时,美国驱逐舰奥布莱恩号和两艘扫雷舰靠近华德舰,开始救助落水的乘员。无巧不成书,奥布莱恩舰的舰长正是整三年前,在珍珠港指挥华德舰击沉日军“甲标靶”的奥特布里奇少校。华德舰并没有人员阵亡,但火势凶猛且运输舰队已受命撤离奥尔莫克湾,舰长帕维尔上尉最终决定弃舰。随后,奥特布里奇少校命令奥布莱恩舰发射五英寸炮弹,将华德舰击沉。
美国高速运输舰迪克森号身经百战,这是她在塞班岛战役期间高速掠过战列舰加利福尼亚号,准备运送登陆部队。摄于1944年6月。
美国高速运输舰迪克森号身经百战,这是她在塞班岛战役期间高速掠过战列舰加利福尼亚号,准备运送登陆部队。摄于1944年6月。
1945年4月2日傍晚,同样由维克斯级驱逐舰改装而成的美国高速运输舰迪克森号(APD-21)也在冲绳西南海域遭到两架“屠龙”的自杀式撞击。第一架“屠龙”先投掷炸弹炸伤攻击运输舰亨利科号(APA-45),随即撞进迪克森舰的舰桥基部,第二架“屠龙”随后撞在其艏楼(一说为投掷炸弹),包括舰长朗斯贝里少校在内的五十四名乘员阵亡。迪克森舰舯部被火焰席卷,航速降至十节,幸存乘员被邦奇号(APD-79)和赫伯特号高速运输舰(APD-22)救起。迪克森舰的火势后来被扑灭,因损伤严重,于4月4日被曳航到庆良间群岛海域,打开通海阀,沉没处分。
被美军收缴的“屠龙”,已经更换为美国陆航涂装。经过测试,美军打了差评。
被美军收缴的“屠龙”,已经更换为美国陆航涂装。经过测试,美军打了差评。
日本投降后,美国收缴了若干各型キ45改,测试后指出这种飞机在巡航速度下易于操控,机动性在双发战斗机里可圈可点,但高速飞行时机动性迅速劣化,而且引擎与其他机械构件制造工艺都不佳。
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收缴三架キ45改丁,用作高级教练机,直到1950年代初才退役。
在美国史密森尼国立航空航天博物馆附属的史蒂文·乌德沃尔哈齐中心展示的丁装备キ45改丙机身残部。可以看到机背驾驶员坐席与后部射手坐席之间安装的两门ホ5上向炮。
在美国史密森尼国立航空航天博物馆附属的史蒂文·乌德沃尔哈齐中心展示的丁装备キ45改丙机身残部。可以看到机背驾驶员坐席与后部射手坐席之间安装的两门ホ5上向炮。
不算样机,川崎飞机公司歧阜工厂共制造了320架キ45改,而明石工厂制造了1367架。如果算上样机,キ45改的总产量是1690架。虽然产量不算小,但目前キ45改已经没有整机存世,只有一架丁装备キ45改丙的机身前部在美国史密森尼国立航空航天博物馆附属的史蒂文·乌德沃尔哈齐中心公开展示。
此外,战后日本渔民在茨城县大洗町附近海域打渔时捞起一台原属キ45改的ハ102引擎(带有损毁的螺旋桨),目前在茨城县常陆那珂市的水户翼之塔公园[11]展示。
在日本茨城县常陆那珂市的水户翼之塔公园展示的ハ102引擎。
在日本茨城县常陆那珂市的水户翼之塔公园展示的ハ102引擎。
[1] 即双座单发的九八式轻型轰炸机,1936年由川崎开始研发,参考了从德国购买的亨克尔He118,1938年列装,用于替代过时的九三式单发轻型轰炸机。至1940年为止共生产854架,其机械性能低劣,很难维护,并不受部队欢迎,1942年即退出一线。简称九八轻爆,盟军代号“玛丽”(Mary)。 [2] 即海军的荣21。 [3] 1939年为日本“皇纪”纪元2599年。 [4] 亦称为二式复座战斗机,简称二式复战。 [5] 日军于1938年开始列装的一种半自动反坦克武器,口径20毫米,但日军将其分类为反坦克枪。 [6] 在杜安·舒尔茨所著《美洲飞虎队》一书中,有相关记述。 [7] Schräge Musik,意思是“扭曲怪异的乐曲”。原本是纳粹喉舌用于丑化爵士乐的用语。 [8] 日本投降后,这幅战争画被美军收缴。1970年以“无限期借出”名义返还日本,目前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展出。 [9] 舰名取自南北战争期间阵亡的美国海军中校詹姆斯·哈蒙·华德。 [10] 2002年8月,人们在珍珠港外四千八百米处海域发现了这艘“甲标靶”,她沉于约四百米深处的海底,指挥塔被四英寸炮弹击中,与华德舰的报告一致。 [11] 这里在战时是日本水户陆军飞行学校所在地。
I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