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花了平时好多倍的时间来写和改,也没赶在“最有热度”的时候发,是希望能够尽可能清晰又不决断地表达我们想要说的东西。调动情绪,是一种写作技巧,PR人应该都知道这种方式的厉害。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和伤害性。我是在朋友圈看到的截图,发图的同学说,立刻取关。当时我就愣了愣,觉得“不能吧“。《哈哈哈哈哈,你终于撑死了》这样的标题,被《南风窗》这样的媒体,公然使用。
不说别的,光是“哈哈哈哈哈”和黑白人像放在一起,就蛮膈应。“哈哈哈哈哈”表示的是幸灾乐祸,“终于”表示的是期盼和“我就知道会这样”的得意。这2个极富感情色彩的词,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不适合与“死”绑定。除非,那个人真的是罪大恶极、祸国殃民。不管叫做《哈哈哈哈哈,你终于撑死了》的这篇文章里面是什么内容、想说什么观点,在我看来,就凭标题,已经突破底线。恪守底线,与追求 “多元”和“独立观点”并不矛盾。认为泡泡龙的离开,他个人也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这是观点。认为有的观众,看视频的时候带有恶意,这也是观点。面对一个没有危害社会和他人的人,在他去世之后,不在公共媒体渠道上肆意“哈哈哈哈哈”人家,不在对方已经无法辩驳的情况下扣锅,这是底线。因为投诉,《南风窗》已经删掉了文章。不过你们懂的,这届网友特别擅长秒截图和秒转。
文章指出,网络上说“泪目”、“惋惜”的人“既不惋惜,更不泪目,心中甚至是欢腾。”说网友对一个和自己关系不大的人的离世,表达的悲伤情感是象征性的、并不那么走心,这个观点姑且还能理解,说“心中甚至是欢腾”。这是怎么得出的结论?经过调查了吗?采访了多少人?我们办公室的那几个看吃播的,明明只会说“哇哇哇哇哇哇,那个XXX看上去好好吃,中午我们一起吃嘛?”
然后,作者觉得自己不是心肠很硬地又说了观点:“坦白说,真看不出一个酒囊饭袋的去世有什么值得惋惜的。”

接着,又论证“我们如果不因为一条金鱼的死去而悲伤,也不会因为一个吃播博主的去世而悲伤”。说实话,捋了好几遍也没看出这几句话之间能有什么逻辑关系。总觉得是为了侮辱而侮辱。
后面,作者又一次进行关于吃播观众心理活动推导:“‘这么吃都不死?’‘居然还不死?’‘什么时候撑死?’……心理活动也许不是显性的,但一定是这样进行的。”“心理活动也许不是显性的,但一定是这样进行的。”我的天哪,还可以这样玩的么?你直接就要求,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呗,显性隐性个什么劲儿。最终作者想表达、想引导大众的情绪,无非是指向那些看吃播的观众“你们都是杀害泡泡龙的凶手”。全文不忍直视的句子还有很多,全文如下。大家可以自行阅读,避免断章取义。因为文章过于诡异,我甚至怀疑自己在理解上有什么偏颇。于是,让办公室里有空的人都读了一遍,就听到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骂娘声。要是不知道出处,我应该会以为是自媒体号在消费死者、搏出位。《南风窗》隶属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根正苗红的正经媒体,有正规的刊号、有采编的资质、有系统的审核。目标人群是政府机关、学术机构和大型企业的中坚力量。《南风窗》顶着“中国政经第一刊”的名义,做的是“新闻杂志”。
近几年媒体改革,《南风窗》在做杂志的基础上,除了新媒体账号这个标配操作,还希望把智库的部分做起来。“长三角研究院”啊、“传媒智库”啊、“研究中心”啊,赚不赚我们不知道,人是都配了的。
关于《南风窗》传媒智库,看了一下官方的介绍:定位于现代化治理研究的新兴传媒智库,秉承着“思想创造价值”的理念,致力于建设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媒智库。最有影响力的传媒智库与《哈哈哈哈哈,你终于撑死了》,怎么都充满违和感啊?真的不懂,南风窗到底怎么想的?是觉得智库和它的新媒体部分可以割裂?还是觉得新媒体部分怎么折腾都行?没搞懂《南方窗》的布局,我们就再回过来看看作者吧。《哈哈哈哈哈,你终于撑死了》的作者叫做李少威。Emmm……李少威就是南风窗新媒体主编本人。那应该是他让自己的稿子通过的。

官方介绍,他是从2005一直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担任过南风窗主笔,南风窗副主编(不知道是不是官方没更新),南风窗传媒智库副秘书长(好的,跟智库连上了)。怎么讲呢,突破了我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和“主笔”这2个词的认知,让我意识到自己对于某些身份的固有印象,挺狭隘的。为了尽可能客观点,我让我们同事王自胖去翻李少威的历史文章,看看这个人到底是怎么个脑回路。列举几篇。比如,2月22日在《南风窗》公众号上有一篇《贫穷是一种道德缺陷吗》(原载于南风窗矩阵号“勿以类拒”,原标题为《人穷没人爱,原来是活该》),主要观点围绕的是:“你贫穷,是因为你活该”。
同一天在《南风窗》公众号发布的另一篇《消失的“公众人物”》,主观点是:“社会上正向的公众人物已经没有了,剩下的都是私利、对公众无益的,那都不叫公众人物。”

友情提醒,王自胖看完这些文章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神神叨叨地跟我说:按照他说的,全世界都是坏人啊。因为翻了很多文章,我们顺便还发现了李少威的升职之路。从普通编辑,到副主编,再到常务副主编,最后成为可以决定稿子去留的主编。


李少威写着这样的文章,能够一路晋升,说明《南风窗》对于他这个人、他写的东西,都是全面认可的。现在很清楚了,李少威传递的不是他个人的东西,而是《南风窗》作为一个公共媒体,想要倡导和主张的。作为“首发”媒体,这篇报道让《南方窗》获得了极大关注。
但是,只要你认真通读文章,就会发现,整篇导报存在重大问题:除了少数几句内容直接引用李星星和李母之口,其余大量信息都没有准确消息来源。然而,虽然没有证据,整篇文章从叙事描述到用词,就像是亲眼所见一样详细,直接结果就是造成舆论的全盘一面倒。好像根本不需要警察调查,直接进入全民审判。
用代入式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制造冲突引起好奇心与关注,情绪性词汇引起读者共情,最后引导读者走向已拟定好的结局,是小说的写作手法。我们都知道,这样写是有用的。但是,这样写是不对的。质疑南风窗这篇报道的是《财新》的一位记者。结果大家都知道,质疑的记者遭遇人肉、网曝,甚至被迫道歉。她什么都没做错。而作为明明知道新闻不能依靠单一信源,也不能使用小说化的写作方式的《南方窗》,还顶着“用于爆料”、“独家首发”的好评。也就得亏2个主人公都不是东西,鲍毓明也没干人事儿。要是真的就是小星星单方面作妖,那《南风窗》罪过就大了。再跟大家强调下,这种极端的、情绪型的、以制造对立为目的内容,伤害很大。2019年1月29日,咪蒙旗下矩阵号“才华有限青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引起网络刷屏。同时也有人指出,这篇文章很多地方不合逻辑。
迫于舆论压力,“才华有限青年”表示:文章不是新闻报道,这是一篇非虚构写作,但故事背景、核心事件是绝对真实的。当时,《人民日报》评论称:自媒体不能搞成精神传销。随后,“才华有限青年”永久关停。相比之下,新闻杂志《南方窗》更加具有迷惑性,更加不会让人怀疑他们发布内容的真实性,也更容易直接被情绪引导。我很难认为,《南方窗》会一直发这类的文章,会让李少威当上主编,是他们的眼神和能力有问题。他们也不可能不知道这么基础的新闻传播知识点。盲猜,还是为了流量。一篇“中性”的文章,可能会被所有人忽视;而一篇有倾向性甚至是煽动性的文章,一定能博得一部分人的认可与共情。看到《哈哈哈哈哈,你终于撑死了》这个标题出现在推送上,《南风窗》的品牌,在我心中彻底崩塌。想起1990年央视春晚的小品《主角与配角》里,陈佩斯有句经典台词:你这个叛徒!我原来一直以为,只有我这模样的能叛变。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朱时茂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革命啊!最后,分享几句埃里克·霍弗在《狂热分子》序言里写的话:“本书既不作价值判断,也不会表现爱憎。本书只尝试去解释,而这些解释——它们全都是理论——是以建议和论证的方式提出来的,哪怕我的口吻有时看起来似斩钉截铁。”希望有写作能力的人,知道技巧的作用,也警惕技巧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