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0:影响中国的关键经济事件

原文地址

2020年不只有一场大疫改变了人们的移动,全球两大经济体的冲突升温,也牵动未来的经济格局。以下整理出六大关键事件,通过图表带你回顾2020年的中国经济。

一、疫情未离去,明年抢疫苗

2019年12月底爆发于中国武汉的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一年过去,仍困扰全球。

世界卫生组织(WHO)3月11日才宣布新冠病毒的扩散为全球大流行(pandemic),迄今已有200多个国家发现确诊病例,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欧洲在3月初是全球新冠病毒的疫情中心,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疫情严重程度仅次于中国。经过数周的严格封锁措施,意大利的每日新增死亡人数在4月份出现下降。

4月中开始,疫情中心转移到美洲。美国的疫情中心虽然从东北部移转到南部和西部各州,但整体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而拉丁美洲地区的每日死亡病例,几乎占到全球死亡病例的一半。

进入秋冬,全球疫情又再次恶化。目前欧洲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大疫情中心,死亡病例数也已超过4月的峰值。

面对疫情冲击,各药厂正加快新冠疫苗的开发速度,各地也积极与制造商签署疫苗供应双边协议。本周三(16日),BioNTech宣布将向中国合作伙伴复星医药提供1亿剂新冠疫苗,这也是中国第一笔对外公开的国外新冠疫苗订单。按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的预测,到明年二季度末,全球主要国家将广泛普及新冠疫苗的接种。

二、中美贸易重新启动

长达两年的中美贸易战,今年多了两个拐点。

1月15日凌晨,北京与华盛顿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延烧多时的贸易战火能稍加喘息。

第二,世界贸易组织(WTO)在9月中裁决认定,美国对价值3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违反全球贸易规则。

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因为中美贸易“逆差”而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使得中国对美出口在2019年出现下降。但两年过去,面对当前疫情肆虐,两者之间的逆差却是持续扩大,目前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规模,已占其贸易逆差总额的37%。

对拜登(Joe Biden)而言,这意味着上任之后将进行关键抉择。和特朗普一样,拜登同样认为世贸组织需要改革,面对中国等非市场经济的国家,世贸组织需要更有力地应对。但拜登会继续执行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关税战,还是要取消、甚至是采取其他关税措施?至少得等到1月份拜登正式入主白宫后才能揭晓。

三、中美产业脱钩?

对产业来说,“脱钩”(decouple)是贯穿2020年的核心讨论。从年初围绕着科技供应链、一直持续到金融领域。

很多人认为,由于美国对北京发起贸易战,加速世界两大经济体的脱钩。尽管中美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中美过去数十年的紧密经济合作也在逐渐瓦解。

事实上,制造业从中国大陆移出已是多年趋势。由于中国劳动力以及合规成本上升,近年来,部分制造商已出走至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寻求生产优势。

但面对新的地缘政治和政治压力上升,供应链的改变正在加快。根据瑞士银行(UBS)9月份的中国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在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中,有71%的企业打算或将持续搬出中国大陆,这个比例远远高于4月的60%,以及去年同期的57%。

然而,脱钩也同时是双向进行。瑞银的调查也显示,面对政治风险,中国国内生产商正计划把部分生产从海外迁回国内。

与此同时,仍有企业看好中国的市场规模,并考虑“在中国为中国市场生产”。例如上海美国商会在9月初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0多名受访企业中,70.6%的企业表示不会将生产环节迁出中国大陆;中国欧盟商会2020年商业信心调查也显示,在626名的受访者中,有89%回应会持续投资中国。

尽管如此,分析师仍持续关注科技供应链脱钩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从联合国贸易商品的数据来看,中国目前在科技和技术关键商品上,相当仰赖进口(见下图)。瑞银报告估计,科技领域的脱钩,可能会使中国在未来几年每年减少0.5个百分点的潜在增长。

四、就业之难

今年的“十四五规划”首次没有公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量化增长目标,但国家统计局却在另一头罕见地公布一组就业数据。

二季度,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对外公开城镇“在职未就业”人群。2月份,由于疫情蔓延,在职未就业群体曾急剧上升至49%,4月份和6月份分别降至3.5%、0.8%。统计局表示,受疫情影响,有6%的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6月份20-24岁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失业率高达19.3%,同比增加3.9个百分点。

官方的说法,和民间的招聘趋势相仿。劳动市场目前呈现疫后“V型”复苏。

根据金融科技公司DeepMacro追踪中国招聘网站信息推出的就业指数来看,在疫情最严重的农历新年期间,全国主要城市的招聘活动跌落至谷底;但第三季度开始,就业市场慢慢恢复到去年年底的水平。

招聘市场回温,部分受惠于就业政策的推动。中国国务院曾在3月份下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补贴招聘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又或是规定国有企业得录用一定数量的毕业生。

按国家公务员局的公开信息,今年有160万人在11月举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中通过审核,高于去年的140万人,报名人数也排上在历史前二。

然而,政府岗位受欢迎,也突显出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挑战。

从微信指数来看,“失业”的关注度在今年7月之后一直未减,且仍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官方在5月份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今年目标要新增900万个就业岗位,低于去年提出的1100万个。对于今年874万名大学毕业生,还有受疫情冲击而失去工作的人来说,显然还需要更多的就业空间。

五、互联网巨头面临更多监管

这或许是几年前难以想像的。今年在中国最大消费日“双十一”的前夕,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将针对平台经济的“二选一”、低价倾销、大数据“杀熟”等行为重点监管。

这也是继汽车业和原料药业之后,中国最新一份对特定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目前中国科技公司在经济领域的版图不容小觑,阿里巴巴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五分之一,而亚马逊在美国零售总额的占比约为5%。

强化监管的信息一出,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和美团的股价在当天全数下跌。

对互联网企业而言,今年显然是监管大年。在11月初银保监会和央行发布网贷新规草案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暂缓蚂蚁集团的首次公开发行计划。更早之前,北京也在10月出台第一部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规范企业收集用户数据。

六、“国企信仰”受挫

由于疫情相对缓和,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开始复苏。然而到了年底,金融市场却迎来意外。

11月10日,中国最大煤炭集团之一永城煤电控股集团爆发债券违约的潜在危机。八天之后,一样有政府背景的华晨汽车集团、以及清华控股底下的半导体行业龙头紫光集团接连爆出债券违约,引发中国债券市场出现大幅抛售。

官方也随即做出表示,将对债券市场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或虚假信息披露采“零容忍”态度。

目前中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近4万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估计占一半以上。

惠誉(Fitch)数据显示,今年到11月之前,只有5家中国国企违约。但11月以来,违约的国企数量跃升至8家。爆出违约危机的永城煤电、华晨汽车和清华紫光,其债券信用评级甚至被国内评级机构列为最高等级AAA。

投资者往往对中国金融市场抱有“刚兑”信仰,相信无论企业的财务状况,只要背后有政府投资撑腰,官方永远会为陷入困境的企业纾困。

但这一系列的违约风暴正冲击投资者对国企债券的想象。

(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