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Jennifer Cheung在浏览社交软件Instagram的时候,一张熟悉的照片映入眼帘。
照片里是一件圆领白色内衣。从照片备注看,这件内衣在香港制造,也只能在香港购买。
这件如今被人们称为“阿伯底衫”(老伯内衣)的白色圆领内衣,在上世纪70年代被电影明星李小龙在多部功夫电影里穿过。
但对Jennifer来说,这件内衣让她想起的不是李小龙,而是她已故去的父亲。
她的父亲张树萍(Peter Ping Cheung)在生前常穿着这款内衣参加家庭聚会。
张树萍来自香港新界,曾是一名海员,二战后移民到澳大利亚。

上世纪70年代,张树萍在悉尼唐人街为当地华人提供移民服务。
由于对当地华人社区的贡献,他的名字被刻在唐人街的华人纪念碑上。
作为香港移民后代,Jennifer一直记得在小时候用过的那些“香港制造”的产品。
除了父亲身上的内衣,她还记得儿时在悉尼集市买来的电池玩具和玩偶,也是香港制造的。
“就连我的小孩也还很喜欢那些玩具,”她告诉ABC中文。

在当今香港,随着中港政治矛盾不断激化,本土意识和香港人身份认同持续高涨,“香港制造”的潮流也卷土重来。
2019年,在反修例运动示威中兴起的“黄色经济圈”,提倡市民光顾支持民主运动的商家和抵制亲北京企业。
这些支持反修例运动的“黄店”以小型商店和餐饮为主,经营范围广泛,但也不乏主打销售“香港制造”的产品。
去年,新冠疫情在香港肆虐,有市民和商家因不满香港政府应对疫情的缓慢措施,自行制造口罩。
据《南华早报》报道,去年3月,一家香港本地的口罩制造商在10秒内就收到了两万个口罩的订单。
尽管“香港制造”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有专家认为,“香港制造”难以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黄金期。
什么是“香港制造”?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庄太量告诉ABC中文,香港的制造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与上世纪中国内战、大陆难民涌入香港带来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和资本有关。
在当时,香港以承接国际品牌订单为主,向外出口电子手表、玩具、服装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
而在西方国家,香港制造的产品常因“优质”而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

庄太量副教授说,由于香港当时仍受英国管辖,在生产管理上严格遵守西方制定的生产标准,而70年代建立的廉政公署在打击商业犯罪颇有建树,企业们不敢偷工减料。
凭着这些优势,香港在80年代中迎来制造业的黄金时期。
“香港制造”何时来澳?
位于维州乡镇城市本迪戈(Bendigo)金龙博物馆的研究员麦利(Leigh McKinnon)指出,早在上世纪30年代,香港产品已经在澳大利亚市面出售。
“在大萧条时期,仍有四万磅(1.8万公斤)产品从香港出口到澳大利亚,”他告诉ABC中文。
麦利表示,在这一时期,澳大利亚与香港的贸易呈顺差,而澳大利亚从香港进口的商品往往是为澳大利亚华裔社区所需,比如姜、精油、茶、布、蕾丝、米等。
本迪戈的杂货店过去也常卖这些香港产品。
麦利表示,目前金龙博物馆的其中一个收藏品,是一个来自本迪戈本地华裔商人的载货箱,上面印着“香港光远制造”。
麦利说,在70年代,香港至澳大利亚的出口量超过进口量。

现年78岁的George Wing Kee是悉尼唐人街禧市商会(Haymarket Chamber of Commerce)的创始成员之一。
George回忆道,在当时,香港制造的冰箱、厨具和家电产品在澳大利亚都很受欢迎。而香港制造产品的价格要比澳大利亚制造的要便宜。
George的父亲在1949年时经营外卖生意,他常跟随父亲到唐人街,也因此得以目睹悉尼唐人街的商业变化。

他说,70年代曾出现从香港到澳大利亚的移民潮,而随着这些移民的安置,电饭锅、筷子等商品的需求也有所提高。
当时在悉尼唐人街一间唱片行工作的Douglas Lam回忆道,徐小凤、邓丽君等当时香港乐坛知名歌手的唱片深受当地居民欢迎。
他说,从香港来的报纸也是抢手货。 一旦香港有某位名人去世等重要新闻,当天的报纸会一扫而空。
辉煌不再

对于千禧一代的香港人来说,“香港制造”的标签也为他们带来许多特别的回忆。
33岁的Meimi Wong是一位香港留学生,她空闲的时候,会到二手店或周日集市“淘货”,寻找来自香港的古董商品。
Meimi回忆,她从2016年开始就喜欢淘货。
她说,当时还是背包客的她,偶然在北墨尔本(North Melbourne)的一家二手商店里找到一件香港制造的麂皮外套。
此后,她淘到的香港商品越来越多:有兔毛外套,有手袋,有汤勺。

“我当时[找到这些物品]的反应是,竟然是由我[这个香港人]来找到,”Meimi告诉ABC中文。
然而在90年代,澳大利亚对香港商品对热度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商品。
“中国商品在质量上不如香港商品,但澳大利亚的批发商始终倾向购买价格更低的中国商品,”George说。
90年代后,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香港的制造业迎来不少挑战。许多企业逐渐将他们的工厂从香港搬到广东东莞、深圳等地,以降低成本。
中国的工厂会承接商品生产的主要工序,然后这些商品会运到香港,完成出口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而这些商品也同样会被贴上“香港制造”的标签。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凭着大量廉价劳动力、低地价和外商投资崛起,而香港的地价和劳动力成本高涨不下,“香港制造”逐渐被“中国制造”取代。
去年11月,在中美贸易战加剧的阴影下,美国开始将所有“香港制造”的产品标签为“中国制造”,以反制北京对香港法治的控制。
“我不认为香港的制造业可以再次崛起,因为我们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并没有优势。”
“每一个经济体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我们不需要在每一个产业上都表现出色。”
相关英文文章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