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长春,难看

2022-08-26 星期五


作者 / 坦克


《泰坦尼克号》《阿凡达》《闪灵》《勇敢的心》《罗马假日》《白日焰火》,这不是这届北京电影节或者上海电影节的展映片单,而是2018年时长春电影节的展映片单。


而2022年,第十七届长春电影节展映片单,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灾难。

“东北本来就快成为文化荒漠了,就一个过去还可以的电影节,眼睁睁看着这两年它成了这副德行!”一位家是长春的资深影迷小泰向情报君表示。

作为东北电影之都,长春的高校资源也算是比较丰富的了,还有长春电影制片厂这样的老牌制片厂,为什么会搞成这样?

1992年,第一届长春电影节成功举办,虽然不是国际电影节,但因为比上海国际电影节(1993年)要早一年,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电影节。


然而最近几年,随着电影行业的迅速发展,长春电影节的知名度反而不断下降。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东北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下降,以及电影节制度、体系自身问题当然是其中最大的两个原因。到了2022年,本届长春仿佛已经习惯性的“破罐破摔”了,不如不办。


长春电影发展简史
   
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1896年,电影在上海徐园首次放映;1902年1月,电影传入北京;不过一直到1907年,长春乃至于整个吉林省才出现了第一次电影放映。

不过从1907年到1931年间,电影在长春以及吉林省的发展较为缓慢。可以说,吉林以及长春的电影活动对比全国其他几个大城市,起步略晚。

1932年,伴随着东北的沦陷以及伪满洲国的成立,日本侵略者以“满映”开始控制东北地区电影的发行和放映。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日本侵略者为了利用电影宣传其侵略政策,积极发展影院,长春的电影发行放映活动自然也开始变得频繁。在东北沦陷之前,全长春仅有5家电影院,8年后迅速增长到了11家,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后有15家。

那时候的整个东北电影市场,基本也被日本影片以及轴心国影片(德国、意大利以及日占朝鲜、日占台湾所生产的电影)所占据。1939年之后,全年新片数量中,日本电影高达80%。不过伴随着第二次大战的全面爆发, 日本本土电影产量急速下降,也导致日本新片供应不足,而这个时候伪满电影检查机关又严格限制美国和欧洲电影输入,也导致了当时汪伪政权为代表的不少上海电影获得了引进放映的机会。

可以说,正因为伪满洲国以及“满映”在长春十余年的发展,才让长春拥有了成为东北电影之都的基础。伴随着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国共产党也第一时间在当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公司,接管满映的所有设备、机器以及技术人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家正规电影制片厂,成立于长春的东北电影公司意义非凡。


不过,因为1946年4月苏联撤出长春,大批国名党军队开始进攻东北。东北电影公司也不得不撤离长春,在黑龙江鹤岗重新改组成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解放后担任电影局第一任局长的袁牧之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主任。伴随着1948年10月长春解放,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重新迁回了长春。六年后的1955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改组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上甘岭》《英雄儿女》《刘三姐》《白毛女》《董存瑞》《人到中年》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不过,在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观念等方面出现严重不适应。长春电影制片厂也逐渐遇到空前危机,到1997年时,已连续六年亏损,濒临倒闭。


199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长影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启动了改革。终于在2011年实现税后净利润6500万元。

不过,相比其他国有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最近几年内表现依然缺乏亮点。如果说北影(中影)目前能够排在第一梯队,华夏、上影、八一能排在第二梯队,目前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可以说连第三梯队都很难够得上。对比最近两年频繁亮相的广东珠江电影集团、湖北长江电影集团、湖南潇湘、四川峨眉、以及河北、江苏、山东电影制片厂/电影集团,长影集团已经好几年没有代表作了。

这与主见失语的东北经济,或许有着深层关系。


经济下滑,沉沦的长春经济活力
   
在所有东部省份中,长春的经济活力一直排在倒数第二,而倒数第一是更北端的哈尔滨。

而今年上半年的长春,GDP报收3073亿元,同比下滑了10.5%,是全国唯一一个负增长的省会城市。

这当然与今年3-6月,长春以及吉林省持续数月的疫情形势有关,但也反应了这座重工业城市最近几年的窘境。

作为中国第一个汽车城,长春位于东北亚十字经济走廊的核心地带,素有“东方底特律”之称。即便到了最近十年,全国7个汽车年产量超百万的城市当中,只有广州、上海、长春三座城市超过了200万辆,也让长春成为我国北方妥妥的汽车之都。

然而,长春成也汽车,败也汽车。

2020年,长春实现6638亿元的GDP,其中工业增加值为2327.6亿元。而汽车工业增加值为1291.9亿元,占比全市GDP的19.4%,工业的55.5%。

一言以蔽之,汽车制造业支撑起了长春一半的工业,三分之一的税收,五分之一的GDP。2021年,长春GDP占比吉林省高达53.7%,省会城市的经济首度位居全国第一。全吉林的经济与税收,过度依赖一个城市长春、一个行业汽车制造业。不过当这唯一支柱产业的汽车全面停摆时,长春乃至整个吉林的经济就不可避免地会滑向低迷状态了。

底特律巅峰期时的经济总量,八成依赖汽车及相关行业,然而时过境迁,没有其他产业能够替补上来,地区经济便直接硬着陆。


虽然不像能源性城市那样竭泽而渔,但作为一个人口接近千万的省会城市,过度依赖某一产业注定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在新能源汽车迅速崛起之后,长春并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显然,长春想要在东北经济活力持续低迷的大潮中坚持住,不步哈尔滨后尘,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电影节是为推动电影艺术、奖励有创造性的影片、促进电影工作者交往和合作的平台。但电影节作为商业性质的会展活动,其产业联动功能也不容忽视。仅2017年,戛纳电影节为戛纳创收了1.97 亿欧元的经济效益。电影节涉及到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汇,带动酒店、购物、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虽然相比汽车行业,电影产业能给长春带来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但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好,就能看出长春的相关单位对于经济转型的态度并不认真。


跌落到底的长春电影节
   
今年7月底,去年12月底才刚刚闭幕的长春电影节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本届电影节将于8月23日至8月28日在长春举办。

自1992年创办以来,中国长春电影节已拥有30年的办节历程。2020年,和金鸡节一样,长春电影节也从过去的两年一届改成了一年一届。然而,与金鸡逐年增加的影响力不同,长春电影节的影响力却越来越低。在艺术性上,无法与上影节、北影节以及FIRST、平遥等电影节展相媲美,而在主旋律影响力方面,更是与一年一届的金鸡、两年一届的百花差距越来越大,两头不讨好。

另外,最近几年长春电影节的举办时间也极不固定,8月、9月、10月、12月都有。再加上从两年一届变为一年一届的长春电影节,极大地压缩了展映单元,也导致电影节的影响力进一步被压缩。


从今年长春电影节的评委团名单,开幕式嘉宾以及入围电影片单,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曾经的国内一线电影节该有的配置。甚至不如最近两三年刚刚开始兴起,在一些过往没有电影节/展活动城市举办的一些电影周活动,其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都要远远大于长春电影节。

电影节给城市带来的形象提振作用不可小觑,在网红城市经济越来越发达的当下更是如此。电影节是推动电影产业、促进电影工作者沟通合作的平台,城市则是电影节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电影节的有效传播,不仅是塑造电影节品牌的利器,也极大影响着受众对举办城市形象的认知。

作为东北电影之都,在东北经济文化逐渐失语的当下,长春电影节或许是东北电影产业唯一能够提升形象的关键。然而最近几年,长春电影的糟糕表现,却变成了限制长春在文化上发展的条条框框,专业上失去权威,公众中缺乏热度。而今年,整个电影节更像是相关单位走走过场,为了办而匆匆上马仅用了两个月就加急赶出来的一场秀,待闭幕之后的第二天,不会被任何人记住。

这样的长春,不如不办。





商务合作约稿 请联系:

tank20210927(微信ID)

18510712046(电话微信同步)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