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后”可能多发的一种皮肤病,罪魁祸首可能你家也有

2022-12-13 星期二


以下文章来源于皮肤科刘依森,作者刘欣



“放开”之后,大家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最近很多人都出现了囤药焦虑、消毒焦虑,同时这也可能增加部分皮肤问题的发生概率。


本文转载自@皮肤科刘依森 ,记录了刘欣医生于广州欣铭希川诊所接诊的相关案例。



病例介绍



这种皮肤病蛮有特点的:一般广泛分布于四肢躯干的皱褶区域,初期以红斑+/-水疱脓疱为特点。

数日后红斑会向外环状扩张并伴随表皮坏死脱屑(外观像烧伤)

再经历数日至数周后红斑消退并遗留局部的脱屑和色素沉着;平时会有程度不一的瘙痒,出汗时候会疼痛;整个病程表现为反复发作。


广州欣铭希川诊所案例


外院案例


多种诊断猜测,抽丝剥茧见曙光



院外诊断也是五花八门,有说是体癣,有说是湿疹,有说是离心性环状红斑,有说是脂溢性皮炎,也有一些同行考虑相对少见的角层下脓疱病;

我自己也没高明多少,考虑的是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狒狒综合征待定。

但无论考虑哪种疾病,按相关的诊断思路进行治疗,似乎效果都不大好,特别是容易反复发作的病程。

当时就这个疾病,我还整理了一些资料跟相熟的同行进行讨论,能基本排除的是感染和肿瘤方向,能基本明确的是炎症的方向,但苦于没有找到病因,也就无法告知患者如何预防。

稍微有点疑惑的是,这个病在往年我可能好几年才见一例,近几年怎么一下子多起来了?

在一系列的治疗措施中,广东省皮的薛汝增医生提到他的几个案例是使用环孢素治疗才逐渐好转的,其中一位患者之前还刚好在我那里看过,病史反复超过半年了,按一线方法治疗欠佳,得用二线的环孢素才控制下来。

但交流下来,我们似乎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这个炎症性皮肤病治疗难度高于湿疹,又很难避免复发,斑贴试验也很难明确原因。

这个疑问直到几周前,武汉市一的苏飞医生在群里艾特我,才出现𥌓光。

苏医生及他们的团队总结了近几年来收集的7个案例,通过病理诊断进行回顾,对这个病的病因提出了目前较具证据的分析。


(优麦医生)

病理学上,这7个案例均表现为“颗粒状角化不全”,这是一种相对多见于使用止汗剂、除臭剂人群的皮肤病,其本质是表皮丝聚蛋白前体转变成丝聚蛋白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常。

影响这个过程的多个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个病,比如最常见的是苯扎氯铵,除了止汗剂和除臭剂,这种成分还常用于消毒剂中;

其他因素还有出汗、摩擦、局部压力,都共同促成特定的临床表现的。


消毒液与苯扎氯铵



苯扎氯铵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因为有灭菌作用,而且刺激性低,经常会用于消毒剂和洗涤剂中,而一些卫生纸、洗手液、喷雾剂、滴鼻剂中也常会添加。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使用含有苯扎氯铵的产品都没什么问题。

但在疫情期间,消毒类产品使用的多,特别是苯扎氯铵还被列入我国《消毒剂使用指南》中,因此近几年来这种成分诱发的皮肤病就增多了。

而且追溯下来,不但是那7个病例,今年来我接诊过的两个病例,在发病期间都使用了同款消毒剂。


(聊天截图,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产品广告截图


再看看这款消毒剂的产地,查查这个病在当地的报道,还真是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情况,在好几个牌子中,上面那个产品的品牌也在列。



(文献截图)




(图源参考文献)


除此以外,另一些回顾性分析发现13个儿童发病者有10个是亚裔的,另一些研究发现女性发病高于男性,那会不会基因背景、性别也在发病因素中占有一些决定性意义呢?

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也许是亚裔人群选择这一类产品特别多,也许女性更频繁使用此类产品。

总之,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现代医学从来不是看个先后就认为是因果的。

那这个病该怎么治疗呢?

下面这篇文章回顾了45个病例,发现在停用苯扎氯铵产品后,所有患者都缓解了。


图源参考文献,滑动查看更多


回到最开始我考虑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病例,前期按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治疗后效果确实不太好,直至后期停用消毒剂,并且改用环孢素后才慢慢好转。


总结



大多数皮肤病的诊断其实都挺复杂的,能够确定一个病名,其实只是一个方向,对发病机制的把握才是重点。

即使以上的案例看起来证据确凿,依然需要带着批判性思维鉴别其他类似的疾病,毕竟我们也发现某些案例在停用苯扎氯铵类产品后,依然没有改善的。

例如真正的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狒狒综合征,还真的需要在服用/输入的药物/食物中找原因,它跟苯扎氯铵引起的“颗粒状角化不全”不一样,治疗上前者重点是内防反弹,后者重点是外防输入。

〔参考文献〕

[1] 胡彬、苏飞等.消毒剂的秘密—从7例复发性屈侧糙皮病样红斑说起.优麦医生2022-11-22

[2]  Aaron J Robinson et al. Granular parakeratosis induced by benzalkonium chloride exposure from laundry rinse aids. 2017 Aug;58(3):e138-e140.

[3] Kate Dear et al. Hyperkeratotic flexural erythema (more commonly known as granular parakeratosis) with use of laundry sanitizers containing benzalkonium chloride. Clin Exp Dermatol.2022 Dec;47(12):2196-2200.

[4] Catherine Jl Tian et al. Granular parakeratosis secondary to benzalkonium chloride exposure from common household laundry rinse aids. N Z Med J. 2021 Apr 30;134(1534):128-142.

[5] Sarah Shen et al. Granular parakeratosis in an adult female secondary to exposure to benzalkonium chloride laundry rinse. Australas J Dermatol. 2019 Aug;60(3):254-256.


本文来自皮肤科刘依森



以下是今日的拓展阅读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