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与社会的撕裂,专业的自由呼吸还顺畅吗?|从宋拓作品《校花》被撤展及馆方闭馆道歉事件谈起

2021-06-22 星期二



OCAT上海馆在618日凌晨,发布了声明,进行闭馆调整,并进行了很“真诚的”、自我否定式的道歉,撤去宋拓《校花》的作。此事一出,更将此前已经不平静的《校花》作品部分观众舆论非专业评价风波,促成了一个社会事件。我想很多艺术专业人士对于这样的事情或结果,是非常遗憾和失望的。


 

宋拓的作品《校花》,一个观念影像作品,是找女性摄影师,来拍摄5000位女性校园同学,并按照美丑顺序给她们排名。网络舆论一边倒地攻击艺术家的作品和人格,包括一些媒体在内。并出现大量否定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群体的言论——当代艺术正被污名化和社会否定。网络上只有一种声音是多么可怕。

 

 



首先,艺术作品的表达(如观点、价值、情感和情绪等)具有极高的多元性和多视角性,绝非只有之中或若干种解读。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如轴心时代孔孟老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思想家,提出的问题或观点,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都还绕不过去,都能从中解读新的事物或吸收思想。可见思想的表达,绝不是只有单一的答案或理解角度。艺术家以一种审美标准,给看到的5000位女性,按照美丑标准排名、排顺序。这样的作品是把一些现象比如审美标准揭示出来。至于怎么去看待这样的作品,怎么去解读,创作者是否持有赞同态度,这些都是非常有学问、非常不简单的事情。


艺术创作者,艺术家的表达,本身具有多元化,抽象化,虚构化和多视角化的特点。作为一个艺术专业人士,我第一次看到宋拓《校花》这个作品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对审美固化的揭示”,并“对既有的审美标准带有批判和反思角度”。这里的艺术家的行为就是拍摄和排序。另外有一点也得提一下,就是作品表达的现象和作者的观点之间的区分,不能说哪个导演拍了如偷盗、杀人的电影,哪个小说家写了类似的小说,就说明作者赞同了这种做法,这不是很可笑吗?这样说的话揭示人类人性最深处的鲁迅和莎士比亚情何以堪?


“偷拍”这个词说的点过了。从机位和拍摄角度可以发现,这就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街拍。而以往街拍者往往都是只拍美女,长得不漂亮的女孩却不受关注。那为什么不漂亮的女孩就不能被街拍,不能被关注。这恰恰是我们要反思的问题。“街拍”故意说成“偷拍”,就是故意污名化来博取关注吗?这里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观念:艺术家给这些女生排序的时候无论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还是大众的审美——这两者也有关系的,艺术家自己的审美也会受大众审美影响——都是一种审美上的视角和自由,同时也是一种固化和偏见。有些人,在这个作品里看到“歧视”,那只是一种解读。也不是艺术家在歧视。你可以细问,是谁在歧视。这个作品最早2013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时长大约8小时,一般观众都不会那么早来美术馆,所以后面看到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或者不漂亮的女孩。艺术家在展览的方式上和采访中表达的,大家总是关注漂亮的女生,不漂亮的都被无视,所以他把被无视的真实的女性同胞揭示给大家看。




我们每一个人对长相的审美,或多或少都是受大众审美影响的。艺术家也不例外到哪里去。如果你说这里有“歧视”,那么这种“歧视”的始作俑者其实是大众审美,是每一个人。对于这种“歧视”的批判,艺术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不一定要那么直白(比如把日常大众审美认为最丑的排第一名,最漂亮的排第5000名)。正如宋拓接受采访时所说,真实的表达是一种尊重,他就是把真实的现象真实的表达出来。艺术家本人正是真实的表达和揭示这种“歧视”,唤起我们关注被无视的女性——在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一种反思和批判态度。

 

 

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也很开心,能看到大众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权利。但是相比于宋拓这个作品,还有太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的现象,关系我们每个人的、你自己的权利,比如说互联网下的隐私问题。某些人在热心,而且这些人都很不懂当代艺术的,或者说看不惯当代艺术,故意找毛病的——这些人是有的。既然这么热心,我建议你去关心一下关乎到14亿人、70亿人和你自己在内的重要得多的问题。其实艺术家是小众,也是弱势群体;同样是权利,是武器,你们敢拿着武器挥来挥去,挥向弱势群体,那就有点真胆量,向强势群体也挥一挥,更多的争取自己的权利,发挥武器的效用。如果只懂向弱势群体挥,要么是受人指使、别有用心,要么就是一个软弱的奴性在作祟了。

 

最重要的,我们聊一聊艺术与社会,艺术与道德以及今天的思想自由与平权的关系。


艺术创作这样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不可避免的要探索人类精神的边界,怀疑“既有的真理”,捍动既有的常规,打破固有的僵化认知,进行创造性探索。这是艺术创作者,也是科研工作者、哲学工作者等任何思想创作者首要使命。所以艺术家的行为和作品,先天的存在一种方式和可能性,就是把既有的习俗、规矩和常规作为一种材料去实验。所以一直以来,社会对这样的创作者,是抱有宽容心的,对艺术家也是相当包容的。



道德,这个词,也是一个极其宽泛和多元化、多视角的词。在空间和地域性上,是在变化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域的道德高尚,在另一个国家和地域,有可能就稀松平常,甚至可能是不好的、不雅的或邪恶的。时间维度上也一样:在唐宋时的高尚,在此刻可能就完全不是。艺术性与道德的关系,一直以来也是艺术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们经常探讨的重要问题。大致来讲,艺术性与道德既有交集,也有相互独立的部分(不然艺术的学问不就变成伦理学了吗?)艺术与伦理,既有相互之间的支持、影响和碰撞,也有相互拓展、发展和刺激。不是说一方一定比一方高,所以也不能完全是道德眼光去看待艺术问题。相反,如果只用道德去看待问题,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有时候以“去道德的”视角去看待艺术性(甚至包括科学)是必要的。比如量子力学就发现,这个宇宙和自然最基本的法则和运动不是因果律的,而是概率论的,然后你去解读是不是就没有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杀人就不用得报应”等等。不是这样的,它们是有关系的,是有哲学和世界观上的关系,但同时也是有距离的。


“去道德”,并不是“不道德”,是“恶”。而是说,除了道德之外,很多专业和学术领域,完全有自身的逻辑和范畴。如果只按道德的标准和逻辑谈一切问题,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对于社会来说,尚未完全普及,整体来说,当代艺术的波及范围是当代艺术从业者的小众群体,加上周边艺术和文艺爱好者。有句话叫,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艺术与大众,与社会,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观众,大众,可以观看,也可以评价(作品)。但是否构成撤去作品、闭馆,这样大的事件,不应该由非专业人士的影响来决定,而是有专业人士、机构来决定。因为非专业人士,是看不到专业的或学术的层面的。这就好像科学家实验室里研究的病菌或放射性物质,它们都是高度危险的,都不是给普罗大众玩的,而是学术的范畴。没有足够高的智识,非要去玩足够高端的事情——就像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寻找真理的人刚出洞口,看到更真的真相,眼睛是要刺痛的——何况对于非专业、非学术人士,强行介入、评价专业范畴的事情和采取行动,是很危险的,同时对于专业和思想学术也会造成灾难。


wangyu



今天我们知道宋拓是男的,他当然以他的视角去创作,拍女孩子,这个太自然不过了。如果今天艺术家是女性,被拍摄的、被排序的是男性,大家还有这么大反应吗?仅仅把这个作品解读为歧视、侮辱,是非常片面的。宋拓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今天影像艺术创作背后观念创作的可能性,反思审美的地方,以及观念影像艺术有趣之处。艺术有一种很重要的特质还是有趣,是艺术家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始趣味冲动。那种解读出来的,被说得清道得明的,只是一种视角,是冰山水面上的小部分。此事,关系到不仅仅是宋拓的一件作品,而是整个艺术界的权威、“独立人格”和生态。


所以业余、社会大众要与专业和学术保持一定的距离,给专业和学术留下足够的空间和尊重,同时给专业和学术留出足够的底线、权威和话语权——这是平权时代最重要的事情和解决“平权”虚无主义的危机的重要方式。否则的话,拿道德说事儿,任何事物、行为、作品,都能找到把柄,都能找到弱点和缺陷。那边有人挨饿、生病,你在这里花50万、500万办展览,都显得那么“邪恶”——如果要按“道德”这么说,艺术行业就不该存在,其他行业也难逃命运。这次艺术家只是一个街拍,然后给女孩们按漂亮顺序排个序,这么一件小事都可以引起这么大的污名。那么任何看上去再阳光、积极、正能量的作品,也可以解读出相反的观点,那将没有任何可以无辜和安全的事情,最终只会导致灾难。


今天,在艺术家遭受到如此多网络暴力的情况下,公共领域艺术家群体和艺术评论家们集体失声。这样下去,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只有一种一致的声音,越来越僵化、固化、平庸化和单一化。民众非理性地喊什么我们就被迫做什么,那这样的形势放任下去,我们的社会就会出现创造力的全面被压制乃至缺失,精英全面失声,文化灾难也不会太远。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