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海清:因真实而尴尬,因“迷因”而暴力
2022-04-15 星期五
「不知不觉间,名人、尴尬、古早视频,似乎已经成为meme全网走红的必备要素。」每当在场者回忆起2013年《快乐男声》三强赛,他们的脚趾或许会情不自禁蜷缩起来。那天,正在投票环节时,特邀嘉宾海清突然走上舞台,在选手欧豪面前单膝下跪,右手搭肩,一字一句喊道:“你是我的神!”短短六个字,音调不断爬坡,并赶在破音前急刹车。主持人瞪眼啃手,欧豪站也不是跪也不是,观众发出欢呼和尖叫,台上台下顿时充满了尴尬的快活的气氛。这份尴尬如此极致,以至于击穿九年时光,在今日赛博空间的沃土上死灰复燃,成为新的meme(迷因,即流行的、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的互联网文化基因)——有人传播原视频,有人翻拍模仿秀,还有人将它与不同meme重新混合。尴尬癌患者好奇点进视频,大多半途便尖叫着退出,恨不得再把手机放到冰箱里冷静一会。3月有斯琴高娃,4月有海清,2022年年度视频的竞争堪称魔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不知不觉间,名人、尴尬、古早视频,似乎已经成为meme全网走红的必备要素。“我周围的人是栅栏......但一旦他们把我放出去,没栅栏的时候,(我)就是一只疯狗。”时隔两年回应“你是我的神”时,海清自比为狗——真正的狂人,连自己都骂。
要知道,这个曾“口出狂言”的女演员才在《心居》里塑造了一个隐忍憋屈的家庭主妇。嗅到这样一个狂人,网友可劲儿发挥了检索历史的才能,海清“国民媳妇”的滤镜逐渐稀碎:在13年快男的录制中,她对欧豪的表白,除了“你是我的神”,还有“我的短发为你而留”;2014年,面对“年度导演”郭敬明,她当众脱鞋颁奖“致敬”;2019年,在为周冬雨颁奖后,她即兴呼吁多给中年女演员机会,被她cue上台背书的“怨种朋友”姚晨、宋佳等,只能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从13年到19年,海清的表现可谓是“屡教不改”。本着“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这一原则,她即兴地在社交场合展演,将常人深藏后台的疯狂想法付诸实践——通俗来说,此人一根筋。“还挺想要有一个海清这样耿直的朋友。”有网友如此评论。海清的狂,狂在她的真。这份真实会令人尴尬,但不令人生厌,正如只有孩子指出皇帝虚假新衣的故事,人们向来赞许珍贵的真实。因此,网友检索海清,传播海清,重混海清,将她变成一个刻进互联网文化中的meme,除了哈哈一笑,还在追忆当前娱乐圈已不多见的真性情。这并不是妄下论断。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至今它还在重温旧日的耿直采访——刘亦菲面对主持人提问男生的喜好,淡淡一句“我管他喜欢什么”;张雨绮直接无视记者关于自己私生活的提问;还有“羊胎素”,出言询问“皮是不是展开了”的袁立也是业务能力过关,脑子里没有太多弯弯绕绕的典型代表之一。
而这些名场面集中在电视时代的余晖下,2013年《快乐男声》的盛况更是“时代的眼泪”,依旧难逃互联网的记录、回放和检索。相比电视时代的笨重,今日人们的交流似乎如面对面般灵巧,但言行却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我们使用网络,却也被网络捕捉,历史无处遁形并被永久铭记。被记录的素材被网友拉出来重混创作,能引发共鸣的便成为meme,并被大数据推广至更多人。“羊胎素”句句爆款,《甄嬛传》被盘出包浆、顾里生日时全网共祝“发烂,发臭(còu)”——正是共创的重混,带来了互联网文化的繁荣。深谙此道的当代艺人,更加注重自己将留在网上的形象。虽然人们前所未有地想触及作为人的他们,但既想借助传播带来话题度,又忌惮互联网的“扒皮”的矛盾,使他们在前台的表演更极致,而后台反而藏得更深——比如,树立一个人设,并贯彻落实到底。堪称Idol模范的鞠婧祎,敬业又小心地地在个人账号与公众视野中展演着自己的美丽,带火无数妆容,不喜欢她的人也是边骂边学;而就连“耿直”、“真性情”(you know who),都成为人设。然而,对于真正的狂人海清而言,所谓“国民媳妇”的人设,不过是虚伪的枷锁。凭借着互联网保存的记忆,我们以调侃的meme追忆还未被互联文化完全染指的时代,那里曾存在一些真实。当海清被添油加醋地不断模仿,当“你是我的神”与“羊胎素”、“你没事吧”同台演绎,于我们而言,被不断重混编辑的海清,可以是一个元素、符号或meme,但不再是活生生的人。
meme化的暴力在于,人除了娱乐的部分都被筛除。正如大家在编辑为转移记者对自己怀孕传闻的关注而提及羊胎素的袁立,但并不太会去了解她那时流产的经历。meme化的更暴力之处在于,作为当事人,你并不能阻止自己的meme化。一个人成为大众的素材,是媒介进步顺带的不可拒绝的包裹;而正如前文所说,共创的重混,带来互联网文化的繁荣;更不用提为人的枷锁——“只是调侃而已”,较真似乎就输了。当网络的意志不带恶意时,当事人或许还是安全的。有人能利用这份流量转变为红利,鬼畜区老meme如腾格尔,便顺势入驻B站,自己开始翻唱整活。海清、斯琴高娃、袁立并未公开表态,或许有人感到社死,或许有人暗喜翻红,我们不能知晓。当网络的意志充满敌视,人的meme化尽显暴力。近来获得这些待遇的公众人物,大多是因为人设玩脱了,而显得心机、虚伪。讽刺的是,造人设与被戳穿,都有赖于互联网的特性——记录、回放、检索。代表性人物之一刘浩存,以灵动天真的形象出道,去年其父母被曝出曾因教学不当导致7岁女孩下半身终身瘫痪,一审过后赔偿拖了6年。在此期间,刘浩存长大成人步入娱乐圈,而她分享的微博看似生活优渥,成为网友质疑其“吃人血馒头”的依据。“小白花”沾了血,人设崩塌,舆论哗然。昔日她接受采访的场面也被找出:别人问她是否觉得自己有天赋,她垂眼微笑:“嗯......怎么不算呢?”,而形容同组演员“很努力”,矜持中透露着一种理所当然;被问到对演员的理解,她眼神忽闪,举棋不定:“有位老师说......这段会播吗?”;如果说“海清”象征“狂人”,“刘浩存”则象征“盲目自信、故作无辜的笨蛋”。这些曾经可以被解释为不谙世事的访谈,在人设崩塌后回放,更显得她大脑空空,德不配位。随着这些视频被传播、模仿,刘浩存也走上逐渐被meme化的流程——比如,用“刘浩存语录”毕业答辩、工作面试、和素颜和解、去演甄嬛传、被郑X采访。调侃尴尬的真,攻击心机的伪,网友以娱乐的meme化表现着朴素的善恶观。然而,带有恶意的攻击无疑成为网络暴力,特别是当我们站在善的地位,宣判一个“不再是人”的meme,这暴力便更加强烈。此处并不是要为任何人洗白,只是想讨论批判的尺度。一个人被讨厌的原因还有很多,也有许多非原则性的,比如马思纯显得浅薄的张爱玲解读,鞠婧祎自称美貌天生处处被“狙”,或许还有人讨厌海清的狂。比起以散漫娱乐化来消解自己的正当性,或许我们应该想想,对于他们的错,何样的舆论回馈才是合理的。比如,如果网友想听刘浩存真诚忏悔,光传播她的语录似乎没有作用。meme化的最暴力之处,正是在于不被约束的权力。在不断记录、回放、检索、重混的网络时代,meme化不可能停止,暴力与之随行。评判它是否正当,不应当凭借当事人是否能接受,而应当要有更客观的准则。当网民用自己的善恶观去宣判好恶时——不论是对真实的调侃,还是对虚伪的攻击——也需要人来宣判网民。就如法律要做到程序正义,既保护良民也保护罪犯,否则宣判者与加害者只有一线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