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上课的同学,已经在带孙子了

2023-11-26 星期日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黄泽敏



到老年大学,和老年人一起上课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老年大学上过三次课的陆莹并不能给出答案。因为,她没有在自己报名的国画班里看到一个老年人。


年轻人加入“夕阳红”旅行团的热度未过,一批80、90后年轻人又把自己送进了老年大学。一句“20多岁去上老年大学,少走30年弯路”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


老年大学兴趣班,正成为年轻人的新晋“乌托邦”。只需几百元,就能低成本摆脱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希望摆脱重复呆板的日常,更渴望一种低成本可得的快乐。



老年大学挤满年轻人

今年9月,李叶重返“大学”。她听到同学聊天的内容:孙女上大学了。


在教室里听到这样的聊天内容,她并不意外。李叶读的是当地一所老年大学,这几位年过半百的奶奶,是她的同班同学。


在35岁这年,李叶瞒着同事和朋友,偷偷给自己报名了老年大学声乐课。


人到中年,身边人大多忙碌于家庭和工作,培养爱好似乎变得奢侈而另类,难以启齿。李叶不好意思发朋友圈,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务正业。她隐去姓名,将喜悦分享在只有陌生人的网络平台上。


《父辈的荣耀》剧照


李叶是美术生毕业。但步入职场多年,她早已不是当初一心沉浸在美术世界的女孩,画笔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拾起过。


她换过几次工作,后来跳到跨境电商行业,摸爬滚打近五年,转眼就到了职场中年。不想再像从前那样将命运寄托在别人手里,她选择了创业。


今年,公司业务下滑,李叶渴望寻找一个喘气的出口。在看到网友分享的有关老年大学的帖子,她毫不犹豫报了名。


35岁,一个在职场中尴尬的年纪,谈不上多年轻,但在一众有着35岁或45岁以上报名限制的老年大学里,这个年纪绝不算老龄。只是李叶没想到,这样的年纪,在她们班级,只能算是“相对年轻”。


大约40人的班级里,有一半是年轻人,其中还有大学生。她记得第一天上课时,授课老师对班里大半的年轻面孔也表露了惊讶,“听老师的意思,好像以前多是老年人”。


和李叶一样,在一次偶然,陆莹点开了网友分享老年大学的报名过程,那是她第一次听说老年大学的存在。


1996年出生的陆莹没有忘年交。但在近些年,年轻人提前享受退休生活,走向老年饭堂、跳广场舞的行为比比皆是,让她产生了和老年人打交道的想法:他们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经历?她渴望不同年龄层的思想碰撞。


带着好奇,她报了周日下午的国画班。去到现场才发现,一同上课的“基本上都是90后”。


陆莹第一次上国画课


第一次课程结束后,班里拍了张合照。她放大了照片,仔细看了里面每一张脸,确认了这个事实:老年大学里没有老年人。


在工作日上课的陈婷婷也发现,她报名的老年大学“银发班”挤满了年轻人。


25岁的陈婷婷和陆莹就读同一所老年大学,也学习国画。在正式上课前,她就发现,学校里的班级被分为“活力班”和“银发班”两种,分别指代在周末、工作日上课的班级。


她原以为在工作日开课的“银发班”会聚集不少老年人。结果是大约20人的班级里,她只看到了几位老年人,大多数同学都很年轻。


虽然和想象的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她的上课体验。


2021年,陈婷婷毕业后进入广告行业。坐在“乙方”的位置,她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周旋于一个又一个客户之间。停下来后,除了疲惫,徒留虚无,她需要找到“一些生活寄托”。


周三上午的国画班成了她两点一线生活的“变化”。


陈婷婷第二次课的作品及随笔画


那是她少有的“做自己”的时间,“(上课时)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在课程的表达当中,也可以更随意自我”。不需要进行社交,或为了获得老师、同学的认可而做出点什么,她可以有更多时间专注于自己,表达自我。


在老年课堂上,没有考核、没有排名、没有绩点要求,无论最终来上课的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大家都能处于一种放松学习状态。


陈婷婷不要求自己必须精细地画出每一笔。“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是一个很随意的过程”,没有人推着自己不断前进,也没有人会苛求她做到所谓的完美。



新“活法”

最近,李叶总是期待周四的到来。


那天,李叶会吃个早饭后从家里出门,花上约40分钟,赶在10点20分前到教室。到现在,她已经上了9次课,没落下任何一节。


在课堂上一次次吐字咬字、开喉练习中,会让她觉得自己重新回到了校园。


李叶在声乐课堂上,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校园


此前,李叶未曾想过会到老年大学上课。印象中,这是老年人学习的地方,上课的人会是“头发花白,走路颤颤巍巍的”。可当她真正融入其中发现,不仅年轻人很多,老年同学也并非年老体衰,而是从容又有活力。


那种活力,并不会让课堂变得像菜市场那般聒噪,“基本听不到吵嚷,都是很平和的氛围,大家走路也不会挤,都慢慢的”。在快节奏的世界里,她太久没有慢下来感受生活的细节。


他们的皱纹深刻在脸上,身上却又迸发着不可名状的朝气,似乎每个来上课的老年人都很珍惜教育的机会,课堂总是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


“他们会自己找伴奏练习曲子,交作业也积极”,有人课程结束当天便迫不及待将作业分享到群里。那股拼劲儿为她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力量,推动她正向学习,无关攀比和功利。


实际上,他们和当下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多区别。见了面,老年同学会互相打招呼,“就像对待邻居一样”。下了课,她们会结伴约饭,“反而年轻人下了课就各自匆忙走了”。


老年大学的声乐课堂


参与课程,下了课就走,是施琪琪一贯的作风。她也曾报名一些短期的运动团课,向来独来独往的她,并不会跟其他人有过多的沟通。


但在老年大学,阿姨们会主动围上前来和她搭话,尝试建立情感,且不让人觉得冒犯,“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也没有人觉得你很奇怪,(认为)年轻人怎么就跑来上课”。


今年初,公司合同到期,施琪琪就此离职,成为了自由职业者,以接课程研发设计的项目工作维持生计。九月初,她在逛北京地坛书市时留意到,家附近的老年大学正在招生。


确认可以报名后的第二天,她就拎着提前准备好的现金,来到老年大学,一口气报读了芭蕾和瑜伽两门课。


两门课都是小班教学,大约只有10人,26岁的施琪琪成了芭蕾班里最年轻的学生。除了她,班里还有一个不到40岁的姐姐,其余都是退休的阿姨们。但上课时,她总能感受到阿姨们拥有“小女孩的心态”。


即使有着极大的年龄差,但她们也会赶早课,看到施琪琪形状特别的水杯会来询问链接、拍照,并夸赞她的芭蕾体服。施琪琪觉得,老同学们聊天内容和大多数年轻人类似,“最大的聊天区别是,她们聊八卦的主要内容是孙子孙女上学的事”。


她还记得第一次课堂时,教室里一位满头白发的奶奶给她带来的冲击。


无论是瑜伽课还是芭蕾课,相较于国画、书法,难免是一项更消耗体力的学习。但她的动作标准,浑身都散发着向上的力量。后来她了解到,其实很多老年同学并不是新生,其中不少人已经学习了两个学期的课程。


施琪琪的瑜伽课堂


那是一种超出她想象的“活法”。


曾经,她担心年老终会失去工作,变得没有精神,只能“每天待着虚度时光”。对于工作和未来,她总不自觉陷入焦虑。


但现在,她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样本。这些样本在某种程度上给她带来鼓励,“到了一定年纪的时候,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她也会开始想象,等自己满头白发了,是不是也能和这些奶奶一样?


在老年大学,年龄其实只是数字。



低成本快乐

踏进老年大学,不少年轻人发现,较低的成本,就能获得足够多的快乐。


施琪琪算过上老年大学的这笔账:一学期15节课,芭蕾课每次时长一个半小时,共600元,而瑜伽课,时长一小时,共450元。相较于她前不久购买的芭蕾课次卡,10次课,一次课两个半小时,共3000元,“老年大学确实是非常经济实惠”。


李叶曾在外报班学习过近两年古筝,一节200元的课,只有45分钟。古筝老师告诉她,以她的水平,可以拿到古筝四或五级证书。但级别越高,意味着学费也会越贵。为了省出一笔费用,她没想过考级,即便如此,她依旧为这项兴趣花了超过1万元——光是学费。


李叶曾在外报过辅导班,一节45分钟的课程收费200元


而现在,300元就能购得16节声乐课,显然一种罕有的“超值体验”。


在当代年轻人中,一股“反向消费”浪潮渐起。过去被普遍认为专属于老年人的消费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并成了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那么多年轻人选择老年大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的价格真的太香了。”陈婷婷说。


古典舞、形体、歌唱、书法、八段锦等,丰富多样的课程设计,搭配300元-800元不等的价格,很难不让人心动。


此前,陈婷婷也曾参加过机构兴趣班。她买了按照次数计费的舞蹈“次卡”,但90分钟的课程平均下来,也得160元一节。有时,她会在舞蹈卡有折扣的时候进行“囤货”,平均下来,一节课也得大概110元-130元。


而她在老年大学上的国画课,12次课,每次课一个半小时,只需要480元。


“同校生”陆莹报名的国画课,因为是周末班,所以同样的课时为800元,但她仍然觉得实惠,


工作后,陆莹就没到线下机构上过兴趣班。此前,她曾有学习吉他的想法,但培训机构抛出的4000元报名费将她劝退。她也曾上线上水彩课,学费3000元,“算下来差不多200元一节课”。


尝试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她的选择,“几百块的价格去试一试,它的尝试成本很低,很多东西我们也只有尝试之后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有没有必要继续去深入学习”。


《偷偷藏不住》剧照


在兴趣班里,陆莹能感受到有别于工作的快乐。老年大学高性价比的选项,给囊中羞涩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思路。但更多时候,她觉得这种快乐具有一定门槛。


她对很多事物都感兴趣,如画画、书法、插花等等,但动辄上千元的价格,总让她望而止步。看着到手的薪资,她没有办法毫无负担地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买单。


“(培育)兴趣爱好是一种心灵疗愈的过程。”陈婷婷说。只是现在,像这样低成本的选项仍是稀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受访者,部分来源于网络



-END-



编辑 | 向由

排版 | 风间澈



2024年南风窗杂志全年订阅

点击图片即可直接订阅


南风窗原创访谈节目

 《致敬实干家》 

人生如远征,致敬实干家。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Fengyx778


扫描二维码 即刻秒杀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