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文摘:白纸运动,送给习近平的圣诞礼物

2022-12-04 星期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新新闻"发表文章《习近平意外的圣诞礼物》,作者顾尔德认为,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中国还是决定在此刻对沪、穗等大城市解封,的确非常勇敢。一方面习近平才在二十大宣称"动态清零不动摇",一个月之后就政策大转弯,这并非习近平这个威权统治者一向作风。更重要的是,中国各地反封控抗争已不只是在反清零政策,这个抗争牵涉到疫情对各阶级不同的冲击,封控措施已让许多民众没工作、没收入,民众的不满不只是行动自由被限制,也是求生存的呐喊。大概没有人预料,中国抗疫的最后一章会如此戏剧化,习近平登基后第一个圣誔礼物竟然会是一场"白纸革命"。

到底习近平为什么会在"白纸革命"发动没多久就做出妥协让步?作者认为,这有几种可能:一是习近平感受到民意的不满既深又广,他非得妥协不可;其次,也可能这是缓兵之计,等民间抗争力道消退、后继无力时进行一波整肃── 威权统治者不可能放任民众或政敌挑战其正常性而不加整肃教训。看看香港例子就知道,雨伞运动退潮、反送中运动溃败后,统治者利用法律工具进行一波又一波的清洗整肃。香港都如此,更何况在中国。

文章说,接下来对中国疫情的观察重点包括:如果疫情飙升,清零政策是否会卷土重来?如果卷土重来,民间还有没有能量抗争?如果松绑政策顺利推展,民间会不会提出其他方面的维权诉求?此外,中共政权何时会对那些参与"白纸革命"的民众秋后算帐? 整肃的幅度又会牵连多广?

"香蕉皮"和"虾苔"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扒下习近平"皇帝的新衣"》,作者纪思道评论中国白纸运动时说,无论未来几周或几个月发生什么,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作者引述《中国数字时代》创始人兼总编辑萧强的话说,"这是对'大沉默'的决定性突破,意义重大。现在大家都知道皇帝没穿衣服。"尽管习近平可能会重新实行"大沉默",但"这仍然是一个不同的中国"。

文章说,中国人抗议的一个特点是,当最温和的批评被禁止时,人们就会转向讽刺挖苦--这相当于对中国宣传的嘲讽。美国学者夏普曾撰写推翻独裁者的手册,他说过,对暴君最大的威胁之一是幽默。专制者能够经受住对言论自由的强烈呼吁,但是一旦遭到嘲笑,他们就会泄气。最近,许多中国网民们在讨论"香蕉皮"和"虾苔",因为前者与习近平的名字缩写相同,而"虾苔"的中文听起来像是"下台"。独裁者的困境是:如果你逮捕发出关于香蕉皮帖子的人,怎么能不令人觉得你的统治更加可笑?

  •  “20条”推出后,一些地方开始调整管控措施。河北省石家庄率先宣布取消全员强制核酸检测,开始关闭一些常态化检测点,进出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也不再查验核酸。但几天之后,关闭的一些免费核酸点又恢复运行,一周后甚至再度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其它一些城市也出现令人无所适从的政策反复。人们对松绑的期待再度落空。此前中共二十大上强调的依然是坚持“动态清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既有防疫路线。

    欲罢不能:中国防疫“清零”还能撑多久?

    放松复收紧

    “20条”推出后,一些地方开始调整管控措施。河北省石家庄率先宣布取消全员强制核酸检测,开始关闭一些常态化检测点,进出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也不再查验核酸。但几天之后,关闭的一些免费核酸点又恢复运行,一周后甚至再度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其它一些城市也出现令人无所适从的政策反复。人们对松绑的期待再度落空。此前中共二十大上强调的依然是坚持“动态清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既有防疫路线。

  • 今年上海、成都等大都市封城的惨痛经历令人记忆犹新。10月中,中国国家卫健委表示未来要尽量避免为防疫实施“全域”封控。地方政府取而代之的说法包括 “静态管理”、“闭环管理”、“全域静默”、“非必要不外出”等。而一旦出现感染,社区、楼宇仍会被封控,居民无法正常生活工作,紧急情况下甚至曾酿成人道悲剧。

    欲罢不能:中国防疫“清零”还能撑多久?

    封城改“静默”

    今年上海、成都等大都市封城的惨痛经历令人记忆犹新。10月中,中国国家卫健委表示未来要尽量避免为防疫实施“全域”封控。地方政府取而代之的说法包括 “静态管理”、“闭环管理”、“全域静默”、“非必要不外出”等。而一旦出现感染,社区、楼宇仍会被封控,居民无法正常生活工作,紧急情况下甚至曾酿成人道悲剧。

  • 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中共20大开幕前夕,一名彭姓男子在北京四通桥挂出上述标语后被捕。事件引起国际关注,之后中国多个城市公厕等隐蔽公共场所出现抄写口号,海外中国留学生也以公开集会、张贴海报发放传单等多种方式呼应这一抗议行动。在响应者看来,过度防疫管控是独裁专制的一种表现方式。

    欲罢不能:中国防疫“清零”还能撑多久?

    四通桥抗议与回响

    "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中共20大开幕前夕,一名彭姓男子在北京四通桥挂出上述标语后被捕。事件引起国际关注,之后中国多个城市公厕等隐蔽公共场所出现抄写口号,海外中国留学生也以公开集会、张贴海报发放传单等多种方式呼应这一抗议行动。在响应者看来,过度防疫管控是独裁专制的一种表现方式。

  • 在全球最大的iPhone制造厂郑州富士康,10月下旬,因防疫隔离带来的混乱,大批工人在恐慌下逃离厂区,甚至徒步返乡,造成生产停顿。苹果公司本月已降低了对iPhone14出货量的预测。此后有中国媒体报道,为维持生产,河南省一些地方政府只好动员退役军人和基层干部到郑州富士康工厂工作。

    欲罢不能:中国防疫“清零”还能撑多久?

    隔离恐慌致员工逃离、生产停摆

    在全球最大的iPhone制造厂郑州富士康,10月下旬,因防疫隔离带来的混乱,大批工人在恐慌下逃离厂区(图),甚至徒步返乡,造成生产停顿。苹果公司本月已降低了对iPhone14出货量的预测。此后有中国媒体报道,为维持生产,河南省一些地方政府只好动员退役军人和基层干部到郑州富士康工厂工作。

  • 不仅大公司,大量涉及居民生计的小企业和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行业也濒临困境。10月份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低于原本已保守的预期。出口下滑,新的银行放贷骤减,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低迷。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为3%,无法实现5.5%的目标。青年人口失业率高达20%

    欲罢不能:中国防疫“清零”还能撑多久?

    经济复苏前景渺茫

    不仅大公司,大量涉及居民生计的小企业和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行业也濒临困境。10月份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低于原本已保守的预期。出口下滑,新的银行放贷骤减,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低迷。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为3%,无法实现5.5%的目标。青年人口失业率高达20%。

  • 今年4月以来中国各地大中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可谓劳民伤财,耗费了庞大的医疗和财政资源。一些地方政府明显已无力承担这一无底洞般的巨大开支,开始变免费为自费。9月以来,贵州、四川、甘肃和广东的一些地区已宣布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收费。另一些城市减少了检测网点。由于进入一些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时需要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意味着民众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财力。

    欲罢不能:中国防疫“清零”还能撑多久?

    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今年4月以来中国各地大中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可谓劳民伤财,耗费了庞大的医疗和财政资源。一些地方政府明显已无力承担这一无底洞般的巨大开支,开始变免费为自费。9月以来,贵州、四川、甘肃和广东的一些地区已宣布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收费。另一些城市减少了检测网点。由于进入一些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时需要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意味着民众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财力。

  • 11月11日,中国官方公布了进一步优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20条措施”,包括缩短隔离时间、不再追踪“次密接”、取消中风险区、取消入境航班熔断等。此举被解读为放松防疫的信号,一度引起股市高涨。但防控措施放松的时间表和调整的标准仍不得而知。香港大学医学院病毒学家金冬雁对德国之声表示,新的措施“并不是要真的放开,不是要取消动态清零,而是把已经证明无效的一些措施删掉”。

    欲罢不能:中国防疫“清零”还能撑多久?

    20条措施指向何方?

    11月11日,中国官方公布了进一步优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20条措施”,包括缩短隔离时间、不再追踪“次密接”、取消中风险区、取消入境航班熔断等。此举被解读为放松防疫的信号,一度引起股市高涨。但防控措施放松的时间表和调整的标准仍不得而知。香港大学医学院病毒学家金冬雁对德国之声表示,新的措施“并不是要真的放开,不是要取消动态清零,而是把已经证明无效的一些措施删掉”。


中国公民运动从负到零

新加坡"端传媒"发表文章《从负到零的中国抗议:如果转折点没有来,是因为现在才是开始》,作者郑昶人认为,在习近平强化党权的方针下,公民自发的反对运动偃旗息鼓已久,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党政机构落入基层,权力的毛细血管无限延伸,可以说中国的公民社会不只是归零而是倒退到了负数。在悼念乌鲁木齐遇难者的哀伤和针对清零政策的不满之中,中国的公民运动至少完成了从负到零的重现。之所以是零,是因为现在才是新的开始。

文章说,多地抗议活动之间的联系并不足够明晰,多米诺式的范围扩大并不能形成针对动态清零政策本身的运动,而是很容易停留在自己解封就行。反封锁运动的主要诉求和动机都在于民生、经济,而这实际上并不是解封能马上解决的,甚至很可能也是解封无法解决的,那么到时候这种单一诉求的结果还能是什么呢?在放开以后还能有什么运动,是反过来抗议政府放开,还是恢复沉默?运动需要延续存在,要么寻求一个在地层面更有力的身份动员机制,要么就只能在更高层次寻求更宏观的联系,卷入更多诉求。因此最意外也最重要的是从南京传媒学院开始的大学呼应和白纸抗议,明确地提出了高于解封的联系,真正具备成为政治运动的潜力。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