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佑这部高分新片不会消失

2021-03-14 星期日


202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获奖电影,陆续能看到了。大热门自然是抱得金狮奖、最近满城风雨的《▢▢之地》。


其实更值得留意的是拿下评审团特别奖的《亲爱的同志》,最近上了Apple和亚马逊的流媒体,终于能看到了。


亲 爱 的 同 志

Дорогие товарищи

Dear Comrades

2020

导演: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编剧: 埃伦娜·基斯勒瓦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主演: 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 / 弗拉迪斯拉夫·科马罗夫

Andrey Gusev / 尤利娅·布罗娃 …


豆 瓣8.4 / 10


豆瓣8.4,近期的高分外语片。



谢飞老爷子给了五星满分


很多人看完之后惊呼,我擦,这才是应该拿金狮大奖的电影啊!



摘自豆瓣短评

光看简介,已经很震撼。


「聚焦曾被苏联政府隐瞒的1962年新切尔卡斯克事件,工人、子弹、血肉、背后事件、一个官员兼母亲的探寻和质疑。」


来自俄罗斯老将,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2020年9月7日,导演康查洛夫斯基与本片女主朱莉娅出席威尼斯电影节


如果你对真实历史改编电影、特别是对苏联暗黑史感兴趣的话,提醒一下,一定要看。



本文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电影的主线非常简单


一个身为苏联地方政府核心官员的母亲,在一次混乱的工人运动中寻找失散的女儿。


电影的三个主人公:母亲、女儿、外公


复杂的是主人公身处的社会背景。


发生于1962年6月的新切尔卡斯克事件(Novocherkassk Massacre),后「斯大林时代」一次里程碑式的民间运动,事件涉及约8000名工人和群众。


2008年2月,普京为新切尔卡斯克事件受难者献花


死亡人数不明,官方宣称死亡数字只有20人左右,而索尔仁尼琴写道:「当场被打死的有70至80人」,士兵们要临时征用汽车和公交车运载死伤的群众。


电影《亲爱的同志》剧照


新切尔卡斯克位于俄罗斯西南部的罗斯托夫州,距离州首府罗斯托夫30公里,人口仅17万左右(2002年),体量相当于我国一个小县城。

电影《亲爱的同志》剧照


地方虽小,却同时也是顿河哥萨克聚居地。在苏维埃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7-1922年),新切尔卡斯克是反革命白军哥萨克的中心指挥部。


所以电影里的官员会说,「这个地方流着反苏的血液」。



整个苏联历史中,民间运动时有发生,每一次都不可避免地从和平示威变成流血事件,并进一步演变成大范围的政治恐怖。


与绝大多数运动相似,苏联政府马上将新切尔卡斯克事件定性为「流氓刑事犯罪分子组织的土匪行动」,而非工人的自发性请愿运动。紧接着启用武力镇压,派遣武装军队和坦克。


运动仅持续两天(1962年6月1日至2日)



之所以说这座小城市的工人运动是里程碑式的,是因为新切尔卡斯克事件之后的整整20年,苏联都处在一个「特殊的社会妥协」时期,包括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进口粮食、食品补贴、下调工作定额等等,这是后话。


新切尔卡斯克事件一直被封锁了30年,直至苏联解体后,随着文件解密,人们才慢慢揭开当年这件惨案的真相。


除开2012年的俄剧《罗斯托夫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Rostov),《亲爱的同志》是21世纪后,第一部揭露这幕苏联黑历史的电影。


俄剧《罗斯托夫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Rostov)


虽然是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电影,《亲爱的同志》的叙述方式看起来很克制,甚至有点过于平淡之嫌,就连屠杀场面也是多用侧写。


一是舍弃了先入为主的宏大叙事,去史诗化,全方位渲染日常感,但是又保留着旁观与克制的距离。


二是舍弃了讽喻的处理手法,减轻政治负担,偶有诙谐幽默,但整体处在一种严肃紧张的氛围中。


以这么拍,康查洛夫斯基解释说:「……(我)试着捕获这起事件为一个真实生活的片段。作为一名导演,我想创造戏剧冲突,但又想拍成纪录片风格。」


导演康查洛夫斯基


民众vs政府的电影并不少见,无论是作为电影叙事主体还是背景,大多数都从运动参与者的视角切入。


然而《亲爱的同志》的镜头,却对准了一个政府官员——也就是运动的对立面,从一个非常有限的视角去观察和展开这场运动。


在这种叙事限制下,我们甚至都不太清楚罢工因何而起。事件的核心——工人罢工示威后退成一个背景。


观众可能会问,选择一个参与运动的母亲,难道不是更加立场鲜明吗?就算是一个没有上街的母亲,也会比亲自提议暴力镇压的官员母亲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同情。


母亲柳达


但问题在于,导演的意图在于获得同情吗?


虽然始终站在工人运动的对立面,但主人公柳达的情绪变化完全与工人群众一致:


愤怒→惊慌→恐惧→绝望


身处正在崩坏的国家机器内甚至更能呈现出一种痛苦且怀疑的矛盾状态。


赤手空拳的工人能够毫无保留地控诉威权的压迫与侵犯,而柳达是左右为难的。


但是另一方面,她可能比罢工的工人有更大的怨气、更切身的折磨。


柳达几乎反对所有人的意见。


柳达驳斥市委领导兼情人的关于无条件服从党的说法;斥责食品商店员工兼好友对物价上涨的抱怨和怀疑;指责撰写新闻报道的同事控制舆论不力并讽刺他经常跟年轻人厮混;将游行示威的工人说成「流氓」、「酒鬼」;屡次让爷爷闭嘴,一直用命令式的语气和女儿对话并阻止她参加集会。


甚至在会议上打断中央领导的讲话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当面大骂克格勃小组领导。难怪她不止一次被说是个疯女人。


当你反对一切,也就被一切压倒。


作为坚定的斯大林主义者,这是柳达一开始对工人的认知和态度


电影从清晨开始,以午夜结束。


每一天都从宁静的远景开始,但每一天都是失序,社会、家庭、信仰的三重失序。


柳达的多重身份是非典型的,她的所有言行也是非理性的。


就连下令派遣武装部队的将军都说:「这些抗议的工人只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宪法权利……我们活在SHZY社会这个事实也是机密。」


可惜将军的这些感性发言是在运动结束后说出来的。



工业社会使现代人受困于工具理性,极权社会把理性也剥夺了,人们只能是工具。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有一句口号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


赫鲁晓夫无处不在

他们一边喊着这样的口号,一边夺走了群众在自家院子里养的小牛。他们急于迫使人们只能去感受集体的幸福,而个体的幸福是资本主义的谎言。


漫长而静默的会议上,一名将军说:「宪法规定军队保护国家,而非攻打人民。」要处理这一矛盾很简单,只需要将集会者定性为反苏分子,那么歼灭敌人,军队必须义不容辞。


集体与个人、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一目了然。


这种两面三刀的关系早就渗透到苏联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国家机器的螺丝钉,柳达在一开头的两场对话就表现得非常具体。


同样是讨论物价上涨的问题,对着同样是官员的情人,柳达毫无顾忌地表达怒气和不满,甚至说「我(对党)有怀疑」;而对着粮油店的店员,柳达语气强硬地否决了对方的「怀疑」,并强调苏联不会让人民饿肚子。


他们必须要熟练掌握两种话术、两种姿态,尽管非常病态,但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对峙中夹缝生存,尤其是在急速崩塌的后斯大林时代。也因此闹出很多苏联笑话。


到最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完全陷入相互怀疑的迷宫里,克格勃应运而生。苏联的故事没有克格勃是不完整的。


《亲爱的同志》将这一场运动的流血惨剧归咎于克格勃,不知道是根据哪个方面的说法,在某些亲历者的口述中,是士兵们开的枪。


值得商榷的是,除此之外,影片中克格勃的形象并不恐怖,甚至有点打破了人们刻板印象中他们必然是冷血无情的告密者和行刑工具。电影的后半段由一个克格勃小组长为了带柳达去郊外寻女,甚至不惜公权私用。末尾还对柳达示爱,简直太有人性了。


这也许是因为导演的父母和叔叔都曾为克格勃秘密工作过,所以影片会出现这样的奇迹,就如影片所说:「他们还是有些好人的。」


另一方面,要说导演希望描绘出一个「忏悔的犹大」这样的形象也不是不可能。


苏联大清洗最疯狂的时期里流行的说法是:「没有同路人,不是同盟者就是敌人。」当然,这种紧张的敌我关系价值判断从未间断。


《亲爱的同志》导演康查洛夫斯基也曾被当作是敌人


1980年代,导演为了继续拍电影,被迫旅居美国。1987年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表示,苏联政府仍然将他视为「trash on the floor」。


年轻时的康查洛夫斯基


电影的高潮部分有两处,一是被冷枪打乱的抗议广场,二是柳达在墓地的情绪爆发。


电影里罢工的工人都以群像呈现,不需要过多解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走过来时越是团结,最后被打乱时就越显得无助。这是对人民的力量的悲悼与对极权的力量的揭发。


新切尔卡斯克事件的处理方式后来变成了苏联政府处理民间运动的范式,定性—镇压—搜捕—封锁,环环相扣。


事件中,苏联抓捕了14名工人。他们被当作带头人,其中3名被枪毙,另外的「犯人」被判处长短不一的刑期,并禁止踏入新切尔卡斯克。苏联总是想尽办法把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搞消失掉。


柳达的父亲说:「如果你们的肖洛霍夫写下了真相,就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了。」


老哥萨克的这段发言,解释了新切尔卡斯克这个地方对苏联的历史积怨。关于顿河哥萨克的残酷历史,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某种程度上,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斯大林对哥萨克的种种做法相当法西斯。


柳达与父亲,他们家墙上一直挂着斯大林画像

新切尔卡斯克事件进行到流血那一幕才算刚刚开始,后面的种种善后事宜也时有冷枪。一直到精挑细选的工人代表发言抚慰官员们受惊的心情、官方举办舞会来抚慰人们受扰的生活,这才算完整。


就当本来无事发生。


作为记录个人命运遭受历史裹挟的电影,《亲爱的同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冷战》和DAU系列。但是对比后两者的过分抒情与过分猎奇,《亲爱的同志》胜在用一种日常生活的真实笔触完整勾勒出了一个苏联故事。


新切尔卡斯克虽然是个苏联的边缘城市,但在1962年6月的头三天,比任何地方都更谈得上是一个典型的苏联社会。



在苏联时期,即便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信教是一种绝对的政治不正确。马列主义对上帝宣判了死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买账官僚主义这个替代品。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里,显性的诗意即神性。而康查洛夫斯基过往的电影宗教表达(东正教)是比较含糊隐晦的。


电影中,一切都发生在三天三夜里。


如果把《亲爱的同志》看成一个模型,那么社会层面上,是政府、克格勃、群众三股力量的对峙;家庭层面上,是老头儿、母亲、女儿三代人的对峙;其中母亲柳达的精神信仰上同样纠缠着三种:基督教/上帝、共产主义/斯大林以及哥萨克/自我。


如果是两两交错,那么必然有一方最终占据高地并宣布价值判断。


但《亲爱的同志》三三交错,这稳固到很难分出胜负。


有学者指出康查洛夫斯基的宗教意识与托尔斯泰相似,更接近于传统的东正教,主题经常是善恶之间的较量,比如《西伯利亚之歌》(1979)、《逃亡列车》(1985)


《西伯利亚之歌》(1979)


康查洛夫斯基曾表示,基督教的核心在于神对人的爱(agape),20世纪的人类世界充满了仇恨和憎恶,我们需要更多的宽宥和谅解。


这样看来,《亲爱的同志》的片名不一定是要表达反讽的意味,还可能是期许这个称呼是真诚的,而不是在机械和虚伪的社会中日益令人作呕。导演这一次不旨在表达两股力量之间的斗争,而是追踪一种一度丢失的力量的复苏。


老头儿认为「顿河的上帝死了」。


老哥萨克人对整个苏联政府只有憎恶,但却早已放弃行动,长久处于一种消极抵抗的状态,并「庆幸」自己老到一只脚踏进棺材了。


柳达认为「斯大林死了」。


她反复强调自己为斯大林时代的遗孤,将整个社会的衰败和饥饿怪罪于篡位者赫鲁晓夫,并沉浸在对斯大林的无能缅怀中。「希望斯大林能回来。没有斯大林我们熬不下去。」


女儿认为「独裁者死了」。


以女儿为代表的新苏联青年则因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控诉而获得了民主启蒙,他们把斯大林称为「独裁者」。他们是集体主义热潮逐渐消退之后第一批获得自我的年轻人。


无法自洽的政治场域里出现了新的想象力,导致旧的那一套价值判断失效了,「女儿过去是我们的一分子,但现在不是了,这说不通。」


柳达想不明白,是什么了?


什么都没变,只是原来矫饰的理念幻灭了。


对此,有的人能够及时从泡沫中抬头;有的人在谎言的逻辑里继续自欺欺人,就像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边唱着斯大林时代赞歌一边声称一个美好的时代结束了。


「你也害怕斯大林,不是吗?」当女儿反问柳达这一句时,柳达急得一通乱打。


如此激烈的反应倒是证明了,这才是斯大林的真正意味。


混淆着敬畏和恐惧,人们必须像一条狗一样去仰望之。


在这部电影里,斯大林是一个多义的符号。


一个极权统治者,会因为全知全能而显得恐怖。


他是阴魂不散的独裁者,又是求之而不得的统治者。


盾的是「你们打倒了一个大坏蛋,可我们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糟糕」。


电影里有大量逼仄的室内构图,再加上固定机位的静止画面,你会感受到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禁锢是同构的。


这个失乐园不意味着放逐和堕落,而是规训和惩罚,囚禁其中的是人性。


对于这个小城市来说,突如其来的暴乱插曲是一次必然要发生的秩序重建。官方一厢情愿地努力地处理成无事发生的样子,但其实某些东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路线偏移。


在流血事件发生前一分钟,柳达坐在树荫里的长椅,出神地看着正在吃奶的小狗,这是一个触发点。


在从墓地返回的路上,几个哥萨克少年少女在河边骑马戏水,一幕非常经典的哥萨克生活图景。这又是一个触发点。


这些「人与自然」的戏份可以看作是唤醒人性的显灵。


康德的理性哲学指出,人类最大危机也许是精神家园的失落。而柳达最终走上了通向墓园的公路,也是一条重返精神家园的路径。这是苏联信仰危机的唯一破局可能。


柳达的第一次崩溃发生在墓地里,第二次崩溃发生在河边。


她从河里回来之后问:「我应该信仰什么?」紧接着又说:「把一切毁掉,下地狱,毁掉一切,然后重新开始。」这里的「地狱」已经解答了前一个问题。


有理由认为,柳达突然走进河里洗脸这一幕其实是受洗的仪式安排。


康查洛夫斯基已经八十多岁了,他非常仁慈,愿意相信奇迹即祈祷的应答。


所以,影片末尾,柳达紧抱着女儿的再一次祈祷也不会落空——


We will be better.

We shall be better.


亲爱的同志,我们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但也请记得祈祷。


参考资料

1、Sergey Mikhalkov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rgey_Mikhalkov

2、Religious Themes in Recent Soviet Cinema by J·B·Dunlop

https://biblicalstudies.org.uk/pdf/rcl/16-3_210.pdf

3、《新切尔卡斯克事件的定性及其对苏联历史的影响》张丹

http://rlls.hlju.edu.cn/manage/upload/20161025/2016102514157469.pdf

4、《鲜为人知的苏联工人罢工事件》徐元宫

https://view.news.qq.com/a/20140114/002908.htm

5、‘Dear Comrades!’ Director Andrei Konchalovsky On Authenticity And Action Propelling Russia’s Oscar Entry – Contenders International by Andreas Wiseman

https://deadline.com/2021/01/dear-comrades-andrei-konchalovsky-interview-russia-contenders-1234668003/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