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14年的时候在澳洲一个动物救助中心做过一段时间的志愿者,工作内容主要就是围绕救助野生动物,其中占比最多的动物当然就是澳洲知名有袋动物——袋鼠啦!

其实在我抵达园区之前就已经见过被划归为我照顾的几只袋鼠宝宝的照片,奈何我这个人朽木一块,不光对人脸盲,对袋鼠也是。我向比我经验丰富许多的动物护工讨教如何在茫茫袋鼠里一下子找到我要的那只,她说,“每只看起来都不一样啊!”
我很无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里不一样:



哪里都一样啊!!!
不过,也有句俗话说:一千个哈姆雷特里总有几个哈利波特!
有些袋鼠,真的非常好辨认了,比如这只“奥利奥”,保准你一眼就瞅见它。

然而,它不属于我负责的范围······
这只叫“Yomi”,个子最矮、毛最柔软

然而,它也不属于我负责的范围······
Anna,妈妈车祸死亡,她的耳朵被倒钩铁丝割烂

然而,它同样不是我照看的范围······
那我的袋鼠长什么样呢?难道没有一点独特之处?



分别是Shubaka、Santa Fe、Teetoo,这么奇怪的名字真的不是我起的。 你可能看不出来它们有什么独特之处,我偷偷告诉你,它们都有2个蛋!



然而,所有公袋鼠都有2个啊!!! 袋鼠这种动物没有被驯化,和人毫无互动,因此加大了志愿者找袋鼠的难度。
我们一般会通过外形大致锁定目标,袋鼠高矮胖瘦区别不大但还是有,然后观察一些突出的细节,比如:眼睛旁有一撮白毛、耳朵有点缺角、毛的颜色手感等等。 不确定的时候朋友教我捏一把袋鼠的蛋蛋分辨公母。
hmm……偷偷告诉你们手感还不差。 PS.因为袋鼠泛滥,在澳洲的礼品店,经常可以见到用袋鼠皮、袋鼠毛、袋鼠蛋蛋制成的各种小物件,如:开瓶器。


澳洲很多有袋类动物的宝宝属于早产儿,袋鼠也不例外,新生儿需要在育儿袋中发育6个月甚至更久,它们刚出生时非常小,身体呈红色,而在眼睛未开的情况下,它们就知道要爬到育儿袋里,食用母亲的乳水,在此期间由妈妈舔干净袋鼠宝宝的排泄物。 刚出生不久的袋鼠宝宝 ,有点像恐龙。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好奇袋鼠妈妈的袋袋里面摸起来什么手感,我试过,既温暖又光滑,它们似乎也没什么反应。





在照顾袋鼠宝宝(infant)时,我们尽可能地模拟出它们的生长环境,主要从饮食和住宿着手。 1.饮食 因为袋鼠宝宝们还在吃奶的年龄,所以园区会从超市一次购买几十斤奶粉供袋鼠食用。 猜猜志愿者们每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泡!咖!啡! 我第一天早晨起床后发现大家面不改色地从袋鼠喝的奶粉里舀两勺倒入咖啡都惊呆了。 什么?袋鼠吃的和我一样?
哦不,我吃的和袋鼠一样?

蜘蛛是澳洲的蜘蛛 :)
泡奶说简单也简单,说麻烦也麻烦。在我们的厨房墙上挂了一块大大的板子,写着所有需要特殊制奶的袋鼠名字+配方,也就是说每只袋鼠因为年龄、身体状况、品种等的不同需要加不同的量或配不同的药。大一些的袋鼠每天只需喂3次,清晨把它们从袋子里(pouch)取出来,喂奶后放到园子里让其自由活动。



而约膝盖高的袋鼠宝宝需要更多照料,每天喂奶4次左右,会佐以谷物为辅食,志愿者也需要按摩袋鼠宝宝的肛门周围帮助排便。(大多哺乳动物母亲都会舔舐婴儿肛门周围以刺激排便)有时喂奶后也会放出来活动一下,然后继续放回袋子里。



偶尔有几只更小的宝宝由专业的动物护工来喂养,否则容易呛奶死亡,我们改用针筒喂,每2-4小时需要喂奶一次,刚出生不久的小狗亦如此。




2.住宿 我们知道袋鼠是住在妈妈袋子里的,所以这里的每一只小袋鼠都用一个布制成的袋子,神奇的是,我们只需要把袋子放在袋鼠面前它就会自己跳进来,然后我们用皮筋绑住口即可。第二天,打开袋子后可能还是那只袋鼠,也可能里面多了几颗黑色的球状便便,也可能袋鼠越狱出去玩耍啦。
PS.抱袋鼠的正确手法是:一手托住袋鼠前胸,一只手托住其尾巴根部,因为袋鼠所有的承重都在尾巴上。

有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正在熟睡的我突然感觉被子一沉,有只袋鼠直接撞开了我的门,顺理成章地跳到床上和我一起睡,不过,你能对这些小可爱做什么呢!





以上涉及的都是灰袋鼠(Grey Kangaroo),体积在袋鼠里占中等,可以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跳跃,甚至保持这个速度几个小时。更确切地说它们是西澳灰袋鼠,顾名思义主要分布在西澳,天生合群,通常以一个大群落(Mobs)为单位。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结构里,只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公袋鼠,因此雄性必须争夺交配权。 而群落里的母袋鼠通常会照顾后代2年,并给袋鼠宝宝持续喂奶18个月。
我们再来看看园子里的其他袋鼠。(码字码到这里,我发现我已经不认识“袋鼠”这两个字了)
1.红袋鼠(Red Kangaroo)
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重磅新闻,说袋鼠袭击人类导致受重伤,在不良的中文媒体渲染下,我们仿佛在澳洲看到袋鼠都应该人人自危,比如下图,为了夺人们眼球频繁出现。

拜托,什么动物都有基因突变的个体,块头大一点很正常,但不是说袋鼠都这样好吗!身高2米的袋鼠放眼澳洲十年也遇见不了一次好嘛!说起袋鼠伤人,十有八九就是这个品种(Macropus Rufus)了,它是袋鼠里体型最大的一种,公袋鼠普遍有点肌肉。
我第一次拿着奶瓶去给Sunny(一只雄性公袋鼠)喂奶时感到了莫大的压力,与一丢丢的反差萌。我再三反复问老护工,你真的确定它不会揍我吗?对方说,怎么会,袋鼠不打人的。


这种成年健康的红袋鼠即将被放生,每天自由自在地在外边晒太阳。其实在见过那么多野生袋鼠后,我至今没碰过、也没听过任何袋鼠袭人的案件,正是因为罕见所以才能每次都上新闻。
我们在接触袋鼠时主要应该提防的是它们长而尖锐的指甲,人类这种退化了毛发的皮肤在它们的趾爪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如果你仔细观察受伤的患者大都是划伤与撕裂伤。
袋鼠和其它普通动物一样,本身并没有对人类造成特大伤害与威胁,也很少有攻击性强的袋鼠,在野外你遇见它们被先吓跑的肯定不是你。
如果你运气真的差到一种境界不幸和它面对面,那么记住它打架都是靠有力的尾巴支撑身体重量的,所以避免和它们发生正面冲突。袋鼠短距离身体不如人类灵活,并且它们不会后退,所以你懂吧。
因为不是食肉动物,所以被野生袋鼠袭击时据说可以装死,总得来讲,不鼓励靠近任何野生动物。
2.小袋鼠(Wallaby)
当我们谈起小袋鼠时并不是对应着大袋鼠(同理,当我们谈起“小熊猫”时指的是这一物种并非大熊猫的缩小版),小袋鼠是袋鼠的一种,体积比灰袋鼠更小,约7-9Kg。我们的园子里有几只西部小袋鼠,因其爪子前端是黑色的所以也叫做黑手套小袋鼠。

这些小家伙内向的不行,它们就喜欢藏在地上某个角落,所以J放了两颗空心的树干在中央供它们生存,这给我们喂奶又带来了不便,每次必须两个人协同合同,一个人在树一头吓唬它们,另一个人堵在另一头,等它逃出来时,一举拿下,把奶瓶塞嘴里!
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不爱吃饭的自己,我妈一边连哄带骗趁我不注意塞一口饭,一边念叨着,怎么给你喂口饭这么难呢?!
此外,我们还养了尤金袋鼠、岩大袋鼠以及这几年的网红——短尾矮袋鼠(Quokka)
园区背后的故事以及一些做志愿活动的经历心得楼主稍后更新,豆瓣app贴图总是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