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降落”纯属意淫!

2022-09-08 星期四
军迷中最近流传说法,说军用飞机为了减少降落时被攻击的风险,会采取俯冲姿态,从高空一猛子扎到跑道头,然后迅速拉平,稳稳落地。有时候为了说明起落架质量过硬,非常粗壮,还会特意弹跳几下,就如同壮汉展示肱二头肌那样:哼哼~,别惹我!

图:“阿富汗降落” 网络图片

为证明真实性,有人称之为“阿富汗降落”,或云“喀布尔降落”。说美国军机在喀布尔机场降落时经常这样做,可以防止“毒刺”导弹袭击。还有人将其上溯至越南战争,说“阿富汗降落”最早出现在胡志明,是美军发明的。

美军在越战期间确实发明了一种快速降落法,但不是某些中国军迷所说的“喀布尔式”;它不俯冲,也不弹跳,而是“螺旋”。英文称之为“Corkscrew Landing”,翻译成中文的话应该叫“开瓶器降落”。

图:开瓶器降落(假想图) 网络图片

开瓶器降落的要点是自机场上空以最小半径垂直螺旋而下,轨迹如同红酒的开瓶器。这种彻头彻尾违反八该一反对的操作只适合于小飞机,因为大型运输机或轰炸机必须很早就对准跑道,根本玩不来。比如你让B-52弄这个,那肯定要出事。

大型机飞螺旋不容易,但俯冲以快速降落,缩短风险时间,是可以的,军航民航都会使用。不过牛顿力学告诉我们,消耗势能便会增加动能;倘若俯冲的角度太大,速度增到四五百公里,是很容易冲出跑道的。所以如果“喀布尔降落”真能做到半分钟接地,那么飞机的减速板(扰流板)估计要比机翼还大才行。

图:扰流板 摄:拉上窗帘

军迷的知识多来自网络,网络上确实有不少伊尔-76等机型“俯冲降落”的视频,但这与阿富汗没半毛钱关系。飞友们都知道,这种飞机它就是这样的:别人进近时机鼻朝上,但它朝下,也就是略微俯冲。它每次都是这样的,不仅是在阿富汗,在哈萨克斯坦,就连在莫斯科,在茹科夫斯基,它也是这样的!

图:伊尔-76向来“俯冲”进近 摄:拉上窗帘

绝大部分飞机最后进近时“机鼻朝上”,因为这是安全姿态。降落时任务繁重,飞行员要关注的事情非常多,如果能保持机鼻略微朝上一直到接地,飞行员就不必担心姿态,可以专注于速度和方向。现代化中大型客机几乎全是这样的,包括737747,也包括A320A380

图:正常降落机鼻朝上 摄:拉上窗帘

伊尔-76之所以在最后进近时俯冲,据说与设计有关。上单翼飞机在打开襟翼后,升力大增;如果机鼻向上,速度就会急剧下降。所以必须适当降低机头,以补充速度。所有上单翼大型飞机都有这个问题,美国的C-5C-17也不例外。但C-5C-17的前缘襟翼比较大,俯冲角度不如IL-76那样剧烈;且能够较早做到“机鼻朝上”,不拖延到最后一刻。

图:C-17接地前姿态 网络图片

飞机不可能像马斯克回收火箭那样直直落回跑道上,每种飞机都有“下降率”的限制。从一万米回到地面,至少也得八九分钟。所以某些军迷们以为的“阿富汗降落”,其实只是飞机正常的姿态,根本没有躲避的功能。就算从3000米高度计算,以4000FPM的速度俯冲,回到地面也得两分多钟,别说“毒刺”,就算发射“萨姆”也足够了,防个狗屁!

飞机若以高速俯冲,最后接地时的角度至关重要,也就是“改平”的时机。改早了,飞机发飘,跑道很快就用完。改晚了,一屁股坐在跑道上,不仅飞机完蛋,连跑道也得维修。所以这种脑残的主意,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就算平日里正常飞行,接地角度过大都会导致飞机发生连续跳跃;严重时会损伤机体结构,算“事故征候”哩!

图:南航曾有737因“海豚跳”而失事 摄:拉上窗帘

降落时由于接地角度过大导致的跳跃,在航空界有专门的名词,叫做“海豚跳”。1997年南航一架波音737飞机在大雨中降落深圳,就是因为三次“海豚跳”,死了很多人!

文中图片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或有谬误。转载封号自负。

 支持拉,说真话!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