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信「干式熟成」,它本质上是一场盲盒游戏!

2021-05-24 星期一

「来,给你看个好东西」,主厨杜亚强指着砧板上的一块肉,突然对我说。

从形状来看,应该是金枪鱼的一部分。但这块肉的颜色有点老旧,不是常见的鲜红带粉,而是浅褐色,局部表面好像还有越来越深的趋势。目测壳已经有些干硬,像是被风干过,有一小块还反射了屋顶的灯光。阿杜师傅掀开一面已经切开的壳,内层的表面,仍然保持着漂亮的颜色和脂肪分布,竟然有些像高等级的和牛。

对于鱼肉而言,正确地熟成需要厨师具备大量的经验、技能和专业知识。 

© Thesushigeek.com


「熟成了 4 周的蓝鳍金枪鱼。」

因为是熟客,原本不在那晚菜单上的熟成金枪鱼寿司,作为「隐藏菜」出现,经过熟成的金枪鱼中腩,肉质紧实有弹性,入口是鲜味,带一点悠长的酸香,仔细回味,又能识别出与醋饭酸层次不同,令人意外。但第一次尝试熟成鱼的体验来得猝不及防,没想好如何描述,不由得让我努力回忆两个多月前,第一次试吃干式熟成 28 天牛排的场景:

手比舌头先知道那块西冷的不同。餐刀捅破焦化层,深入到肌理的那一瞬间,就明显感觉到没有什么阻碍,不需要用力地来回切割。截面颜色没有太大不同,但入口还是能感受到区别:毕竟比常规的版本多熟成了一周,肉的确嫩一些。汁水丰盈,但更像是标准三分熟应有的水平。有微妙的风味变化,但基本只集中在脂肪区 —— 也许是我吃得还不够多,也许是我味蕾不够敏感,那块干式熟成 28 天的西冷牛排,符合预期,但还算不上一次「打破印象」的体验。

因为商业上的考量,成都少有能稳定供应超过 21 天的干式熟成牛排的餐厅。如果需要更长时间的干式熟成,只能提前预定(还得看你和店方的关系,因为这可能会影响餐厅的正常备餐)。我突然开始好奇,为什么这几年讨论「熟成」的人越来越多,但层出不穷的新餐厅始终给不出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熟成产品。而让一群肉食爱好者们心甘情愿的付出不菲成本的「干式熟成」,又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吃肉「特权」?


让我们先回到旧石器时代,尝试推测这样一种偶然:猎人们在某个洞穴囤积了不少食物,有一部分已经开始略微变质,但剔除了看起来有点恼人的霉菌和干硬皮壳之后,他们幸运地发现,里面的肉不仅可以吃,还变得更易咀嚼。经过几代或几十代人的持续观察,发现总是在寒冷、空气流通稳定的储藏空间里,这样的肉才得以复现。

这种依靠自然力量改造食物的行为,早于人类学会用盐储存食物之前,实际上,根据玛丽 - 克莱尔 · 弗雷德里克的观点,甚至可能早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前。

眼下,在各大餐厅里经常看到的高级卖点 ——「干式熟成」,就是在用技术复现这种「古早的偶然」。

干式熟成的过程让牛肉本身天然的风味更加集中和饱和。

© Feather & Bone


美国肉类出口协会这样描述干式熟成:「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风速下,储存整块未包装的牛肉,使其肉质嫩化多汁,风味增强」。对应地,湿式熟成是「把肉用真空包装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冷冻储存,主要改善肉的嫩度,几乎不影响风味」。

一般认为,「干式」和「湿式」概念的形成,是在真空包装技术广泛运用于食品行业之后。或者说,通过对新技术的研究,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熟成的本质与逻辑。


不过,在讨论「干式熟成」之前,我们需要确定不同语境中「熟成」二字的含义。

公元前 160 年,古罗马政治家老加图在他所著《农业志》中,首次书面记录下用「缸中腌制,洗净,通风,烟熏,抹油」这套程序来制作火腿肉的方法。盐可以使肉快速脱水,抑制霉菌的生长,延长肉的保存期,这个阶段,叫做腌制(Curing),而「通风」的原因,是需要让流动的空气带来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协助火腿进行发酵,在时间作用下产生更多风味,而这个阶段,我们就称它为熟成(Ripening)

新鲜渔获打捞上岸,为了延长贮存时间,渔民将它们腌制后晒成鱼干,也就是鱼鲞。

© 上观新闻


但熟成所需要的微生物,并不是仅仅来自「流动的空气」。《齐民要术》卷八中,贾思勰就详细写出了鱼鮓这种利用盐、米和时间改变肉的组织结构和风味的「熟成」技术。东汉刘熹在《释名》第四卷释饮食一章中,也解读了「鮓」的字意:「滓也,用盐米酿之如菹,熟而食之也」,即用盐和米,像腌酸菜一样制作。只是受限于认知,前人们对熟成微生物的认识,还停留在「米」的层面。

而特定到「干式熟成牛排」中的「熟成」,采用的单词是 Aging(这里还不讨论 Aging 的其它语义,比如酿酒、制作奶酪的陈化与发酵,越来越多的中文语境里也用熟成来表达)。虽然从原理上说,它们都是「在特定的储存环境下通过微生物/酶的作用改变食物的质地和风味」,但从制作方法和最终成果来看,二者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英文中用不同的词区分,相对合理一些。中文都用「熟成」,反而让语义变得含糊不清,令人困惑(比如《现代主义烹调》中文版就把 Ripening 和 Aging 都翻译成了「熟化」)

2013 年,纽约的美食撰稿人弗朗西斯 · 林在拜访了麦迪逊公园十一号餐厅主厨丹尼尔 · 汉姆和曼哈顿历史悠久的牛肉供应商 De Bragga & Spitler 之后,记录下了当时干式熟成牛排即将成为「潮流趋势」的想法。但是,以 8 年后的市场现状来说,价格居高不下的干式熟成牛排依旧不能算是走进了大众市场。


当我们为价格昂贵的「干式熟成」买单的时候,我们在买什么?

除了为原本就存在食材、餐厅的环境与服务支付的费用之外,一部分干式熟成的溢价的确来自于设备。能严格稳定控制环境参数的设备,是干式熟成技术的前提条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产出相同重量的产品,干式熟成需要更大的储存空间。原因就是干式熟成不需要盐也能让肉脱水的秘密:持续的冷空气流动。

优质的干式熟成柜可以为熟成提供精准、稳定的环境。

© Jan Persiel


熟成师会根据肉块的状态选择合适的空气流动速度,用既不会让肉结冰,又能明显减缓细菌生长的持续冷空气,把肉体表面的水分吹干,完成脱水的目的。但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让肉与肉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无论是钢架支撑,还是采用悬挂,熟成师都要确保冷空气能均匀照拂到肉块的每一寸表面。

另一笔费用,则用于分摊干式熟成惊人的损耗。在持续的风干脱水过程中,肉的外表逐渐收缩,逐渐结成一层硬壳。达到目标天数之后,厨师将肉取出,切去不能食用的部分,把原本大块的肉修整成适合售卖的形状。随着干式熟成的时间越长,损耗率会越高。虽然有实验结果显示,损耗通常在 25% ~ 30% 不等。但这并不是一个严格的限定值,它和原料本身的状态以及具体的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参数下,损耗高达 50% 也并非什么奇怪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干式熟成环境需要控制在一个相对高的湿度,就是用来稍微平衡一些不必要的水分流失,减少损耗。

最重要的一部分费用,支付给了时间,用于满足我们对特殊风味的追求。除了熟成师在这些肉上所投入的技术试验和工时,以及大量原材料无法变现的资金占用时间之外,我们也为分解蛋白质产生鲜味物质、分解肌肉的蛋白酶的辛勤工作付费(需要注意的是,参与熟成过程的酶本身就存在于肌肉中,并不是通过「米」或「流动的空气」那样由外部引入的微生物)。同时,我们还为脂肪氧化产生更多风味物质,以及长达数周的风味浓缩过程付费。

干式熟成的肋眼牛排表面肌理呈现。

© The Meat Case


至于微生物在干式熟成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这一点目前仍旧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某种霉菌会向干式熟成牛肉提供一种胞外酶,能带来嫩度和口感上的改变,但也有人认为不需要霉菌,干式熟成牛肉一样能产生出独特的风味。

最后还有一部分费用,是补偿熟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一位熟成师告诉我,做干式熟成牛排,在某种程度上说有点像开盲盒,肉的品级和来源不同,储存和运输方式的不同,设置的环境参数不同,都会导致熟成结果的不同。熟成师只能尽量凭借经验去引导一块肉经历最适合它的熟成,但必须要到熟成结束打开硬壳之后,他才能确定最终的结果,然后再决定是否将这块肉出售给客人。

无论如何,这些我们在餐桌上不一定能解读出的信息,都藏在了价签上,对比只增加嫩度,几乎没有风味变化的湿式熟成,干式熟成的高成本,确实有它的原因。


一般认为,至少需要 21 天,干式熟成才会出现一些风味上的差异。但过去 30 年间也有不少科研团队对此做过实验,并不是所有结果都支持这个结论。干式熟成的天数即使超过了 21 天,产生的风味差异也有可能并不明显。不少饕客追求超长的干式熟成时间(比如 3 个月以上),想猎奇干式熟成牛排中特有的「更浓的牛肉味」「坚果味」「奶酪味」,但实际上,当熟成带来的风味变化过于强烈时,很可能连「吃肉的愉悦」都会被屏蔽掉。

煎制干式熟成牛肉。

© Jun Seita


所以,千万不要迷信「干式熟成」的光环。吃干式熟成牛排其实也像开盲盒,能否获得满意体验,是个概率事件。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温度高低不同,肌肉中的生化反应和酶反应速度就不同。假设有两块完全相同的肉,在同样的湿度和风速下,1℃ 干式熟成 35 天的牛排,风味也未必就比 3℃ 、28 天的更复杂。更不用说肉的类型、动物的体型和年龄这些特质带来熟成速度上的各种差异。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有参考性的干式熟成的研究成果依旧有限,就是因为不可控的变量太多。到目前,很多国家仍旧停留在「尝试制订干式熟成牛肉生产标准」的阶段。

从感性的角度说,每一块熟成肉都是独一无二的产品,作为食客,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和享受它,但大可不必量化分析,它是个没办法比较的事情。


很多餐厅把「高级的熟成柜」「精确严苛的熟成过程」以及「熟成的独特风味」作为最大的卖点,听上去,吃干式熟成牛排是一种难得的终极愉悦体验。但我们常常忽略掉一个事实:「干式熟成」并不是一个「终点」。

从「腌制 + 利用自然微生物」的火腿,到「腌制 + 人工引入微生物」的鮓,再到「不腌制 + 利用蛋白酶与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的干式熟成,也许我们可以尝试更准确的描述肉的熟成:「抑制有害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并利用酶和(或)微生物,通过足够长时间的生化反应和酶反应,改变肉的组织结构和风味」。干式熟成技术只是熟成的其中一条通路。

很多人在尝试探索用更低的成本达到相同的目的。

比如目前有一种已经推向市场的「熟成干燥袋」,它在阻隔细菌和微生物的同时,也能够让氧气和水分自由出入。基于湿式熟成的技术,但在原理上又向干式熟成靠拢。使用这种干燥袋,就可以相对方便的自制熟成牛肉;也有熟成师采用一种专业的纱布(或纸)包裹肉体,上面自带培养的菌落,能在更短时间内达到相同甚至更好的熟成效果,这其实算是另一种人工引入微生物的熟成技术;当然也有人尝试使用「古法」,比如采用蜂蜡、油脂作为外封壳保护肉体,控制有害细菌的生长,在合适的熟成条件下,也能达到改变肉质和风味的目的。

另一方面,熟成原本就是一种长期保存食物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种食材的处理方式,所以,熟成在烹饪上还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

Balao - balao 可以与米饭一起食用,也可用作烧烤或油炸菜肴的蘸料。

© Inkdontmixwithwater


靠着马尼拉湾的菲律宾邦板牙省,有一种寻常百姓家里都能见到的熟成虾制品,叫做「Balao - balao」。它其实是米与虾做成的「鮓」,去虾线后用盐腌过的虾,拌入熟米,再经过 5 ~ 10 天的发酵后,虾壳变软,虾肉变成米粒大小,看起来就像融化的肉酱。相比与直接入口,它更适合作为搭配蔬菜的蘸酱,或者也可以加入炖菜和汤,取它熟成后特有的、被发酵爱好者形容为如奶酪般的熟成风味。

与可以生吃的帕尔马、伊比利亚火腿不同,我们熟知的金华火腿,由于制作工艺上的差异(盐度更高、制作过程和环境的差异),它更适合作为辅料入馔,提供自然的咸鲜之味。不要忘记了「用盐米酿之如菹」后紧接的「熟而食之」—— 这个熟字,它既是成熟的熟,也是烹饪后由生转来的熟。

干式熟成牛排也并非只有作为牛排出售的部分才可以食用。修剪下的边角料,当然有可以利用的空间。用来吊个汤,为其它菜作鲜味基底,是常见的操作。还有些厨师把能用的肉块混进鲜肉中绞碎做成肉饼,为汉堡添加更复杂的风味。也有人把边角料碎解后再像制作鱼露一样发酵,做成液体「牛肉露」,用喷雾形式,赋予沙拉一些看不到却吃得出的小惊喜。

以及,现在越来越多的作为寿司的「种」(即用来搭配米饭的寿司食材,以鱼类为主)出现的熟成鱼。


春季来临时,居住在冲岛的渔民们把卵巢中满是鱼子的煮頃鮒清洗干净,用盐先腌制起来,直到盛夏时取出,然后把煮好的米饭,塞满整个鱼身,米饭和鱼层层交叠,放入发酵桶中,熟成几个月到几年,发酵产生浓郁的风味,这是滋贺县琵琶湖最著名的食物之一:鲋寿司。它是日本的「鮓」,寿司最古早的形态。它的出现,也恰好处于日本汲取和融合中国文化的黄金年代。

熟寿司是以盐、醋饭腌渍鱼肉,以乳酸菌发酵后做成的,可长久保存,但具有浓烈气味。

© 日和手帖


而后出现的另一种寿司,则大大缩短了熟成时间。将鱼去骨后,用热米饭塞入鱼肚,用重物压上,搁置一晚后食用,这种只需要熟成几个小时的寿司,被称为熟寿司。

江户时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对快速制作的食物需求有了大幅度提升。用无需发酵的鱼米制作的即食寿司应运而生。但寿司制作者仍可通过一些小技巧唤起食客的味觉记忆 —— 来自醋饭的酸,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模拟熟成的风味。

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厨师尝试把更精进的熟成技术单独运用在鱼肉上。从江户时代起就愈发精致的握寿司,在这个人们对「熟成」的迷恋轮回中,再一次把日本的「风土」推向极致。

「侘」大致意为「简陋朴素的优雅之美」,「寂」则指「时间易逝和万物无常」。

© Vivian Lanzarone


《不生不熟》中曾经提到:人类会随着时间消亡,而发酵的食物,会随着时间变得更加成熟美好。人类食用发酵的食物,本质上是和解内心对「时间」的恐惧。而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在他的著作《物哀 · 幽玄 · 侘寂》中则更进一步,在时间流逝中,提炼出「侘寂」这样一种美学。

「侘寂」,既是空间上的离群索居,朴素淡薄,又是时间上的古旧与积淀。这种积淀,着落在一种「万古不变」之中。当我们意识到人类从进化的初始,就把对发酵熟成的追求纳入本能的时候,也许就会在某个板前,从一贯熟成金枪鱼寿司中突然顿悟:在这个布满微生物的世界里,熟成是我们观察世界「真相」的方式。而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个世界的微生物呢?

杜亚强、修天泽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资料: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Food》Alan Davidson

《Handbook of Fermented Meat and Poultry》Fidel Toldrá, Y.H.Hui

《现代主义烹调》内森 · 梅尔沃德

《食物与厨艺:奶蛋肉鱼》哈罗德 · 马基

《不生不熟:发酵食物的文明史》玛丽 - 克莱尔 · 弗雷德里克

《寿司物语:内行人才知道的寿司美味与文化》宫尾重男

《日本美学:物哀、幽玄、侘寂》大西克礼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