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尘35年,《红楼梦》的配乐也该让大家开开眼了!(干货分析)

2022-05-10 星期二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几乎代表了文学领域的最高成就,由此衍生而来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更是成为了在几代人当中流传的经典。


可恰恰是因为故事自带闪耀的光芒,反而让它的配乐稍显黯淡,以至于被大家忽略了许多年。



87版的《红楼梦》配乐,不仅完美配合了剧情的发展,更是把原作中的文字,真实生动地用音乐呈现了出来。这大大弥补了文学作品中的遗憾——书中那些唱词,我们无法通过文字去聆听。


我想,这也是87版《红楼梦》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随着音乐响起,那些人物似乎便真的从书中翩然而至。



4年的前期筹备


1982年,央视准备筹拍《红楼梦》的消息一传出来,当时在台里工作的音乐编辑——王芝芙女士就向自己的丈夫,也是《红楼梦》的总导演王扶林,推荐了自己多年的好友王立平。



在此之前,王立平先生已经写出了《驼铃》、《大海啊故乡》、《牧羊曲》、《太阳岛上》等许多非常经典的影视插曲。


与此同时,王立平先生本人还是《红楼梦》的资深书迷,于是,既有成绩又有热情的王立平先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87版《红楼梦》的总作曲。

这对于王先生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在《红楼梦》原作中,无论是人物的动作、台词、服饰,还是环境、道具,都有比较详尽的文字描述,这让剧组在翻拍的过程中,至少有一个更具体的标准去拿捏。

可唯独音乐,无法从书中的文字里看到任何具体的内容。

换言之,王立平先生要做的,是要从无到有地把音乐创造出来,还要配得上《红楼梦》的高度。

王先生在翻阅了很多版本的《红楼梦》之后,先是确定了配乐的整体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然后以原作中的人物判词、引子等文字为词,反复咀嚼出其中的味道,一点一点地用音符把它们表达了出来。

这一写,就是4年多的时间。也只有这样饱含诚意的打磨,才对得起《红楼梦》的地位和高度。


配乐分析

我们看《红楼梦》时,每集开头的片头曲《引子》是和《枉凝眉》等曲子最早一批创作出来的作品,全曲主要是《枉凝眉》和《葬花吟》的一部分旋律变奏。

《引子》

开头以陈力老师近似清唱的女声吟唱《枉凝眉》主旋律进入,配乐中的古琴、编钟、古筝时隐时现,冷清的空灵飘渺意境中,带有哀怨、悲怆,一场如梦如幻的悲歌开始了。

一分钟多后开始不断加速、填充乐器音色。由连续的琵琶拨弦声进入,古筝、编钟作为点缀,弦乐打底,后半段随着速度的不断加快,又引入了鼓组和打击乐。看似激昂的背景铺垫下,二胡始终在演奏以四分、八分音符构成的长线条小调主旋律,更加强烈地渲染了悲剧色彩。

最后10秒逐渐归于无声,仿佛剧中人物经历一番人世浮沉后的暗淡结局。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无论是从词到作曲,这首歌称得上是《红楼梦》的灵魂。
王立平先生说,之所以会选《枉凝眉》当作主题曲,理由有三:

一是这首词写得极美,可咏可叹,有浓厚的悲情色彩;二是这首词是写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三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揭示了他们最后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作曲,是最早、最快完成的,也传唱最为广泛的一首。除去“主题曲”这个天然的加成外,歌曲本身也有着极高的水准。

《枉凝眉》的曲调以变宫羽调式谱写而成,加上大量的转音,其中的民族韵味自不必说,旋律也是相对最抓耳入心的,非常契合原作中宝玉听后觉得“声韵凄婉”的描述。

从旋律上看,“一个是阆苑仙葩”这句形容黛玉的歌词,位于中高音的位置,飘渺空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子清丽的特点;同时,从听感上来看,这其实是一句有小调结束感的旋律,但是谱面呈现出来的却是676635663,并没有落在小调结束音6上。

其实这是一个临时的转调手法,676635663实际上就是下一句232261226上移五度,然后接下行模进。通过这样一个临时的五度转调手法,设计出了比单纯的重复更动听的感觉,同时也用这两句旋律,点出了角色的特点。

而下一句“一个是美玉无瑕”形容宝玉的歌词,模进到低音区,浑厚低沉,就更容易和男性联系起来。

前半配器部分以清冷、空灵的氛围为主,编钟、古琴打底衬托人声,也奠定了歌曲悲凉的基调;后半部分在女声“啊~”的吟唱过后,更加突出二胡的副旋律,更进一步加重了悲情的意味。

这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是王先生最钟爱的,也是全曲情感宣泄最强烈的一句。11度的从高到低的跨度,暗合了宝黛的悲剧结局,配器也最为丰富。

随后情绪慢慢平静,配器也逐渐减弱,人声的余韵留给听众无尽的怅然。

不过在《红楼梦》整体的悲情基调下,也还是有两首相对不那么悲的曲子。一首是《聪明累》,另一首就是《晴雯歌》,而很巧的是,这两首歌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讽刺。

晴雯歌


《晴雯歌》如其名,写的是晴雯——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小丫鬟。

这首歌的节奏律动是比较轻快的,配器也给人清亮的听感,这都和晴雯活泼古怪的特征颇为相似,但是旋律却是以小调的悲伤色彩为主,这也暗示了晴雯的悲惨结局。

前奏以二胡和竹笛进入,竹笛的清亮缓释了二胡音色上的悲感,但是旋律却是引人惆怅的;女声以多轨合唱的形式,音色也比其他歌曲都要空灵,使得听感上比较热闹、清亮,但主旋律依然是无奈、悲伤的。

在贾府这个大家族里,晴雯身为丫鬟却容貌过人,脆爽利落、刚直不阿的性格也和别的丫鬟不同,使得她的存在有些特别,而曲子里这些看似不搭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正好就很微妙地产生了一种“矛盾感”。

另一首以欢快的曲风表达讽刺的作品属于贾府中另一位张扬狠辣的人物——王熙凤。

《聪明累》

《聪明累》是唯二使用宫调式(另一首是《好了歌》)来进行谱曲的作品,相当于流行乐里的大调式。因此,和《晴雯歌》不同,《聪明累》从旋律上就是明朗、欢快的。

前奏以“编钟+弦乐+古琴”的搭配开始,人声主旋律部分不仅明快,甚至还有些滑稽的感觉;后半段中,几个4级音的加入,让旋律产生了一种似说似唱的呢喃感。

编钟在这首歌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其清脆的音色,容易和凤姐地位尊崇的人物特征联系在一起,而在乐曲中以连续的八分音符为主,不禁让我想到她第一次出场,“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一站在屋子里,氛围立刻就热络、欢快了起来。


整部电视剧的配乐里,要说创作时间最长、创作过程最痛苦的,还得是《葬花吟》。

因为在原作中,这首《葬花吟》的地位实在太高。

黛玉葬花一节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也是对黛玉这个人物命运的暗示。实际上,这不仅仅是对黛玉自己,甚至也可以说是对以十二钗之首的黛玉为代表的所有女子命运的概括。

这也是为什么《葬花吟》这么难产的原因之一。

《葬花吟》


《葬花吟》的开头,先是以二胡为主演奏前奏旋律,直接就点出了悲伤的基调;随后是女声合唱悲伤的小调主旋律,在伤感之余,稍显热络的合唱形式,也带给听众一丝丝的慰藉。

从一分多钟的人人声独唱代替了先前的合唱后,立刻有了一种寂寥的悲感;而两分钟开始的和声伴唱,更像是吟唱已经一去不回的往日辉煌,很容易联想到往日热闹、气派的贾府和未来的大厦将倾。

三分钟左右开始,鼓组的加入使歌曲的氛围更加激烈,这里也是旋律起伏最大最激烈,也是最经典的一段。所有的情绪在这一处爆发出来,仿佛对整个命运不公的控诉。

之后男女声合唱时,配器部分弱了下来,又产生了一种似真似幻的朦胧感,仿佛昔日的故人已经分道扬镳,各归各命,只剩下往日的声音犹在耳畔;随后是陈力老师的人声独唱,在又一遍的“天尽头”处达到最高潮。

独唱与伴唱交织,今时与往日亦真亦幻。

最后在渐静的配器和人声余韵中收尾,最后一句主旋律的高音抒发,将整个悲剧的情绪倾泻出来。

这首曲子写了一年九个月,一共六分钟,可谓是倾尽心血,拍摄的时候需要配上已有的葬花片段,可惜画面时长不够,斟酌之后,导演和王立平老师都决定“音乐不动,画面重拍”。


事实证明,他们的决定没有错,这首曲子就是一个音也不能动,配合着陈晓旭老师的优秀演技,成功造就了这段无法超越的经典片段。


“十三不靠”的风格

在创作《红楼梦》的配乐时,王立平老师是有野心的。

他希望《红楼梦》的配乐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能是单一的流行、戏曲、民族等某种风格,而是把这些元素进行融合、加以重组,最终形成了一种“十三不靠”的独特风格。

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敢于在音乐中玩混搭是很大胆的尝试,而他之所以要这么做,和《红楼梦》的作品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红楼梦》的题目已经点出了这部作品的氛围,重点就在于这个“梦”字上。剧中人物的身世悲浮,反复提到的太虚幻境,角色的前世今生,等等一切,都为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

——这同样也是配乐的主要特征。

惆怅伤感的小调式谱曲、陈力老师带戏腔的声音特点、民族乐器营造出的清灵氛围、西洋乐器撑起的骨架……这些元素的穿插融合,让音乐也仿佛有了一种似真似幻的梦境感。

这里要重点提一下,完成大部分歌曲演唱的演唱者陈力老师。


实际上,彼时的陈力老师是一位业余的歌手。但曾经在机缘巧合之下,她的声音给王立平先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没想到,就是这一声之缘,反而让王先生在选择《红楼梦》插曲的演绎者时,第一个想到了陈力。

既然要秉持“十三不靠”的原则,那么演唱者也不必非要拘泥于专业歌手。演绎者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

陈力老师的音色,似乎天生带着一种哀婉动人的悲意,而不幸的是,彼时的陈力老师,也恰是经历了丧夫之痛。

于是,她将这种情绪也投入到了《红楼梦》插曲的录唱当中,使得歌曲的人声部分浑然天成,使人每每听到都有种悲从中来的感觉。


结语

幼时看《红楼梦》,很难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悲究竟所为何来,而如今,经历过一些世事沉浮后再次欣赏《红楼梦》,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王立平先生倾尽所有创作出的这些配乐给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注入了灵魂,他们真的从书中走了出来,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悲喜。

而这也正是音乐的魅力,只可惜在《红楼梦》本身的光环下,这些配乐的光芒被掩盖了许多,大家很少仔细地关注过这些无处不在的小心思。要命,我又想重新再刷一遍剧了!


(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写不出想要的音乐?别慌!
给你一些实用建议√
@赵岳老师

很多人都以为只有会很多乐器、精通乐理,才可以进行作曲,但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好的音乐创作者其实并不一定好的乐器演奏者,作曲与编曲更注重对灵感的把握与创造,并不是只有写交响乐才叫作曲。

作为Songwriter(歌曲创作者),写歌创作,不看歌词部分,单说旋律上的写作,这也是作曲。甚至说的更宽泛一点,你自己哼唱出一段乐思,哪怕只有几个音符,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为作曲。

赵岳老师新一期《现代音乐理论与作曲》课程即将在六月份开班!

没有乐理基础?不用担心!
现在报名可送乐理课提前补课学习。

*咨询课程/报名,扫下方助教微信,
请备注“作曲”!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