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角度来看,《漠河舞厅》为什么突然火遍全网?

2021-11-06 星期六

要说最近火遍全网的歌,那《漠河舞厅》要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刷屏抖音、朋友圈,霸榜各榜单top1,还登上了微博热搜,连漠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也向媒体表示:这首歌和当年的《成都》一样,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文化符号。


还有传言说,因为这首歌的爆火,已经废弃良久的舞厅,可能会重新复原,让这个文化符号继续扩大。


这首歌其实早在去年就已经发布了。创作者是一名叫柳爽的音乐人,《漠河舞厅》则是根据一位老人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创作而成的作品。


凭借着凄美的故事背景,这首歌近段时间,迅速火遍了全网。

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一首歌火了,这本身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是火到超出歌曲本身的意义,由一首歌曲发展到官方盖章的地方文化符号,这是很少见的,可以称得上是现象极了。


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网友纷纷质疑:

这首歌很一般/难听啊?凭什么火成这样?
完全是冲着故事来的,歌本身也没啥啊!
......

甚至还有人直接抄袭警告:

这首歌听着很像xxx
这首歌主歌抄的xxx
副歌抄的xxx
……

那么抛开故事带来的buff,从音乐本身出发,这首歌究竟怎么样?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漠河舞厅》到底怎么样?

首先,客观的评价是:这是一首亮点和瑕疵都一样突出的作品。

亮点在于作曲中,一些俄罗斯音乐特色音阶的运用,以及旋律谱写方式;副歌部分的转调处理;以及编曲中,对俄罗斯风情和复古舞曲风格的呈现。

瑕疵则是个别旋律走向有些“怪异”;每个段落层次感不鲜明;一些精华部分的动机和节奏,也的确有和其他歌曲相似的听感。

我们先来说说亮点。

1、俄罗斯音乐中的旋律特点

a、标志性的和声小调

绝大部分苏联、俄罗斯风情的音乐,都是以小调为主,极少有大调。而这其中,又以和声小调的应用最为广泛。

和声小调,即将小调中原本的7级音升高半音,体现在谱面上一般就是#5。

除此之外,俄罗斯音乐中,还常常将4级音升高半音,体现在谱面上就是#2。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苏俄歌曲,都具备这个特征:




b、旋律谱写中常停留在4上

苏俄音乐在谱写旋律的时候,也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经常在将乐句的结束音,停留在4上,使其有一种不稳定的紧张感。







明白了苏俄音乐在旋律层面上的特征之后,我们来看一看,《漠河舞厅》的旋律特点:



多处旋律停留在4上(红色),有一种不稳定的感觉;#2、#5的使用(蓝色),与前后的音构建的小二度音程,以及对应的调外和弦,或是作为调外音的出现,也都非常有苏俄音乐中不安的阴郁感与游离感。

换言之,《漠河舞厅》从旋律写作的角度来说,非常恰当地吻合苏俄音乐的旋律风格。

很多人说,这首歌非常有苏联民谣的味道,这是对的。它不仅仅来源于编曲者的配器、和弦,曲调本身已经具备了很强烈的俄罗斯音乐风格。

2、副歌处的四度转调

《漠河舞厅》进来,先是清唱了副歌的旋律,然后主歌“我从没有见过极光~野风惊扰我”,到过渡段“三千里~在1980的漠河舞厅”这几部分都是E调。副歌转到了A调。这里用到了一个四度转调的小技巧。

四度转调有一个特点,新调的绝大部分和弦,往往也是原调中的基础和弦,它们是通用的。

一套和弦能在两个调内,分别当作不同级数的和弦来使用。这就使得歌曲的和弦连接,听起来非常流畅,色彩是统一的,不会给听众很生硬的感觉。

这个技法用好了,可以让歌曲的音乐性得到加强。

《漠河舞厅》在副歌处使用的和弦:

(它这个谱例是按照C调转F调记的,我就也按C转F说了)

A7、Dm、C、F这几处和弦,既是原调C调中的6大、2小、1大、4大这几个和弦,同时也是新调F调的3大、6小、5大、1大。

调性虽然变了,但是和弦依然是同一套,听起来色彩仍然是统一的。

从这里也能看出,柳爽这个作者,还是有不错的和弦基础和意识的,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种水平不堪的音乐人。

3、编曲呈现出的风格特点

除了作曲中用到了大量的和声小调,以及俄罗斯音乐的旋律谱写方式,《漠河舞厅》的编曲,也呈现出了比较鲜明的俄罗斯风情和怀旧感。

清唱过后,前奏进入,吉他音色起。这里的吉他音色应该是音源模拟的,音色比较浊,营造出陈旧的感觉,仿佛开始回溯一段往事。

随后,手风琴音色进入,演奏忧伤的小调旋律。民族特色的乐器,演奏悠长的旋律,给人越来越强烈的深沉、忧郁的感觉。


第一遍副歌过后,歌曲的曲风开始趋近舞曲。这里的音色,特别是鼓点和弦乐的音色,以及整体的律动,都比较接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老牌舞曲的风格,刻意呈现出了一种比较复古的感觉。

这些都是《漠河舞厅》这首歌本身具备的一些亮点。

《漠河舞厅》有哪些瑕疵?

说完了亮点,我们再来看看它的瑕疵。

1、歌曲每个段落的层次感不鲜明

《漠河舞厅》初听之后,给人最大的一个感受是:这首歌的副歌在哪?为什么听不出旋律的起伏?

我们来看一下主歌、过渡段、副歌的跨度,以及主要的音程关系。

主歌:


跨度10度,音程关系二、三度为主,偶尔有一些四度及以上的大跳;

过渡段:


跨度12度,音程关系,一半是小二度,另一半是四度以上的大跳;

副歌:


跨度11度,音程关系二、三度为主,偶有四度以上大跳。

三个不同的段落,跨度,还有大量的音程关系,却几乎是一样的,而且副歌的跨度,比过渡段都还要小一些。即使是副歌处转了调,最高音向上拓展了一些,但由于段落本身缺乏足够鲜明的变化,听起来也还是比较平淡,没有足够的张力。

那些经典的俄罗斯歌曲,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树》等等,的确可能没有太强烈的旋律起伏。但那只是因为,这些歌本身它是一段体,没有不同的段落这一说。它们的整体旋律起伏高度统一是没有问题的。

但《漠河舞厅》不一样,这是一个三段体的作品,不能直接套这种方式。

2、一些旋律走向比较怪异

刚才在1里提到了一点,过渡段的旋律,音程关系是一半大跳(红色),一半小二度(蓝色):


这里的旋律谱写有些奇怪,首先进来时没有延续前面上扬的趋势,直接来了个636下行大跳,情绪一下子掉下来了。但这3个音毕竟集中在小调基础音上,感觉还是在的,听惯了也还好。

问题出在旋律谱写的模式几乎都是一样的,前一小节都是大跳,后一小节全是小二度。跳的时候太夸张,细腻的时候又太保守,这种泾渭分明的变化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听起来非常割裂。

还有就是副歌处的一些走向:


画红框这句,前面明明是个234的上行,这句开头也是445的上行,整体就是个走高的趋势,结果下一小节却直接掉了五度,变下行了,听起来很别扭,这也是不符合正常听觉习惯的。

除此之外,这首歌的旋律部分,也没有太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音乐性>旋律性。

关于《漠河舞厅》的“抄袭”一说

还有很多人说,《漠河舞厅》是抄袭的,有说像《爱情诺曼底》的,有说像《青花》的,还有说像《白桦林》的。

首先说,《漠河舞厅》跟这些歌,的确是有相似的成分,但是相似≠抄袭。

音乐上的抄袭,一般要看旋律层面是否高度雷同。

而《漠河舞厅》的相似,是节奏型,和《青花》、《爱情诺曼底》的相似。


这3首歌,主歌的节奏型高度相似,但是组成音以及后续的旋律走向都是不同的。节奏上的相似非常普遍,这不是抄袭。

上次写过一篇蜜雪冰城的文章,我在里面至少举了5首和《哦!苏珊娜》同一节奏型的歌。这些歌显然不是抄袭。(被「冤枉」的蜜雪冰城:我们的主题曲真的花钱了!

同理,《青花》和《爱情诺曼底》也是一样的节奏型,但它们的旋律是不同的,这也不属于抄袭。

《漠河舞厅》当然也不是。

至于和《白桦林》的相似,这个更正常了,就是俄罗斯音乐里和声小调的使用。

#5这个音毕竟是个变化音,它不像5能和那么多音连接起来都流畅。一般#5上行接6、7比较多,下行接3比较多,很少能再接其他音了。这种局限性导致,这个音往往只能出这几组动机。



一两个动机的相似,往往只占到一个小节的一两拍,这在一首曲子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当然更说不上抄袭了,何况有些音本身局限性就很高,只能和特定几个音组合。

抄袭本来是约束一些投机取巧的小偷、骗子的手段,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借着言论自由的网络环境,开始胡乱往创作者身上泼脏水。这个趋势非常不好。

一首歌抄袭与否,是要经过专业判定的,不是什么人听着有一两句像,就能随意盖棺定论的。


所以说呢,《漠河舞厅》这首歌,亮点和瑕疵是并存的。

作者柳爽对地域特色音阶的运用,旋律的谱写方式,以及转调时的和弦意识,绝对是要比哪些三和弦民谣混子、古风生成机要强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这首歌,能在网络快餐歌满街跑的市场上,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但是作曲中仍有诸多的不成熟,也不宜过于拔高这首歌曲。歌曲能火是好事,但如果过度捧杀,名不副实的作品也会招致他人反感。

这一点,创作者自己也已经表明了。


(完)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哎呀音乐『现代音乐训练营』来啦!



招生简章:重磅新品!哎呀在线:现代音乐训练营
课程咨询:添加助教微信JFmusic3(备注11)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原文地址:点击